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 casei Zhang)货架期内活菌数的变化及其对发酵乳物理特性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将2株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 thermophilus)分别与益生菌L. casei Zhang复配发酵,发酵结束(pH 4.5)于4℃冷藏28 d,并对发酵乳各指标进行测定。【结果】4℃贮藏28 d时,发酵乳中益生菌L. casei Zhang活菌数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且数量保持在108CFU/g以上;益生菌L. casei Zhang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有利于提高3-羟基-2-丁酮和己酸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同时短期贮藏过程中(1—7 d)可赋予产品较高的黏度、硬度、脆度、胶性和耐嚼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对产品物理特性的影响随发酵用S. thermophilus菌株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4℃贮藏28 d过程中,益生菌L. casei Zhang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同时其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可赋予产品较好的质构和风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L. casei Zhang)对凝固型发酵乳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将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 thermophilus)与益生菌L. casei Zhang复配发酵,发酵结束(pH 4.5)于4℃冷藏1 d或28 d,并对发酵乳进行感官鉴评试验。【结果】益生菌L. casei Zhang与S. thermophilus复配发酵可赋予产品更好的细腻性、更为浓郁的奶油味和乙醛风味,从而提升产品的风味总体得分、气味总体得分及产品总得分。4℃贮藏7 d时益生菌发酵乳具有最好的气味和风味感官特征,而贮藏14 d时具有最好的表观和质地感官特征。【结论】益生菌L. casei Zhang可提高发酵乳制品的感官品质,同时贮藏时间对发酵乳感官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法尼醇X受体,探究MK571对肝脏胆汁酸合成的影响.【方法】按体质量将24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MK571低、中、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每天腹腔注射5、10、20 mg/kg MK571和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LC-MS/MS检测血清和肝脏胆汁酸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肝脏胆汁酸相关调节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K571干预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病理结果显示肝脏出现炎症损伤;胆汁酸检测结果显示:血清和肝脏甘氨熊去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胆酸和鹅去氧胆酸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此外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表达量均显著上升(均P<0.05),而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α-hydroxylase,CYP7A...  相似文献   

4.
胆碱对鹅体内脂质代谢及肝脏FAS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碱对青农灰鹅体内脂质转运、代谢的作用及脂肪酸合成酶FAS(fatty acid synthase)基因表达的影响,确定鹅日粮中胆碱的最适添加量。【方法】将180只1日龄青农灰鹅随机分为6个处理组,每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试验在玉米-豆粕型饲粮的基础上各组的胆碱添加量分别为0、600、1 200、1 800、2 400和3 000 mg•kg-1,试验期15周。屠宰后测定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水平,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及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和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结果】①4周龄时,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降低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水平和血清胆碱酯酶活性(P<0.05或P<0.01);显著提高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活性和血清胰高血糖素水平(P<0.05);但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15周龄时,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降低肝脏和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胰岛素水平及血清胆碱酯酶活性(P<0.05或P<0.01);显著提高肝脏脂蛋白酯酶、肝脂酶活性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高血糖素水平(P<0.05);但对血清葡萄糖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②饲粮中添加胆碱显著提高肝脏FAS基因的表达量(P<0.01),且肝脏脂肪酸合成酶基因表达量随胆碱添加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结论】综合考虑胆碱对鹅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1—4和5—15周龄鹅饲粮中胆碱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 200—1 800和1 200 mg•kg-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疝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脑疝后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疝后脑梗死患者22例为观察组,脑疝后无脑梗死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HDL-C水平是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冻干粉对小鼠急性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研究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冻干粉对小鼠急性毒性作用,为该菌株的安全应用提供依据。连续14 d对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L.casei Zhang冻干粉,各剂量组小鼠的一般体征、肝脏功能、脏器指数以及肝、肾、脾形态学的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毒性试验及相关指标检测结果显示L.casei Zhang冻干粉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具有降胆固醇功能乳酸菌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体外具有降胆固醇功能的乳酸菌在体内的辅助降血脂作用。该文利用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大鼠模型,通过灌胃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f5发酵液,研究其对高血脂大鼠血清TC、TG、HDL-C、LDL-C,肝脏TC、TG及粪便TC、TG、TBA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饲喂14d高脂饲料显著提高了大鼠血清TC、TG、LDL-C的水平(P0.05),HDL-C的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脂饲料还显著增加了大鼠的肝指数及血清、肝脏的TC、TG含量(P0.05);28d发酵乳杆菌f5发酵液的干预显著提高了高血脂大鼠对饲料的利用率(P0.05),对大鼠肝指数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同时f5发酵液组大鼠血清的TC、TG及LDL-C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肝脏的TC、TG含量显著降低(P0.05),粪便中TC、TG及TBA的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发酵乳杆菌f5具有良好的辅助降血脂功能,可作为良好的候选益生菌菌株。  相似文献   

8.
黑米皮提取物的抗氧化与降血脂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黑米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按血脂水平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5%,10%,20%黑米皮提取物组(5%,10%,20%黑米皮提取物1ml/100g bw)。饲养8周后,测定不同剂量的黑米提取物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提取物中花色苷和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摄入黑米皮提取物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较高脂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滴度显著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量也相应地减少(P<0.05);而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对黑米皮提取物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花色苷类化合物占43.43%,15.7%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结论】黑米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所含的花色苷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添加不同形态锰及锰水平对肉仔鸡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mRNA水平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2×2(两种锰源×两个锰添加水平)两因子完全随机设计,另加一个不添加锰的对照组。将240只1日龄AA肉公鸡按体重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分别饲喂不添加锰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对照组)和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0和200 mg•kg-1锰(源于硫酸锰(MnSO4•H2O)和氨基酸锰(Mn AA))的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添加锰对腹脂率无显著影响(P>0.10),但添加锰组有降低腹脂率的趋势(P=0.103);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及腹脂激素敏感脂酶(HSL)活性不受添加锰源及锰源与锰水平互作的影响(P>0.10),但受到添加锰水平的显著影响(P<0.10);添加100 mg•kg-1锰组FAS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10),添加100和200 mg•kg-1锰组肝脏M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个添加锰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10);添加200 mg•kg-1锰组腹脂HS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添加100 mg•kg-1锰组(P<0.10),添加100 mg•kg-1锰组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10);添加锰源及锰源与锰水平互作对肝脏FAS和MDH及腹脂FAS和LPL mRNA水平均无显著影响(P>0.10),但添加锰水平显著降低肝脏MDH mRNA水平(P<0.01),而对肝脏FAS及腹脂FAS和LPL 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P>0.10);添加100 mg•kg-1和200 mg•kg-1组肝脏MDH mRNA水平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是这两个添加锰水平组间无显著差异(P>0.10)。【结论】 添加锰可以通过降低肝脏FAS和MDH活性及提高腹脂中HSL活性来降低肉仔鸡腹脂沉积,而锰可能通过降低肝脏MDH mRNA水平来降低其酶活性,有机锰和无机锰在以上作用效果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是由谷物及其产品滋生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真菌毒素。试验研究不同水平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日粮对断奶仔猪血清代谢产物、肝肾组织病理学和肝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0头健康三元(斯格×长×大)杂交断奶母猪(10.36±1.21)kg按照体重随机分为4个处理,仔猪采用试验笼单独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ZEA 1.1、2.0和3.2 mg·kg-1。预饲期7 d,正式期18 d。试验结束后,对仔猪禁食12 h后进行前腔静脉空腹采血,分离血清,待测血清代谢产物含量。采血后,仔猪电击致死放血屠宰,切取肝脏和肾脏组织块迅速固定于10%的福尔马林溶液,待做组织切片检测。切取0.5 mm3大小的肝脏组织块,迅速用2.5%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固定,待做电镜切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3.2 mg·kg-1 ZEA处理组仔猪血清胆红素显著高于对照仔猪(P<0.05),而血清球蛋白和甘油三酯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日粮ZEA水平的增加,血清球蛋白和甘油三酯呈一次线性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1.1、2.0和3.2 mg·kg-1 ZEA处理组肝细胞肿胀,颗粒变性。与对照组相比,2.0 和3.2 mg·kg-1 ZEA处理组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管腔变窄,有些管腔内充满大量透明底状物或蛋白尿。2.0和3.2 mg·kg-1 ZEA处理组肝细胞膜上可见自噬体和嗜中性白细胞。【结论】2.0 mg·kg-1的ZEA足以诱导仔猪的肝肾毒性,此结果对人类健康和指导动物生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期考察不同菌剂对发酵产物中生物腐植酸含量的影响,探索畜禽粪便规模化发酵生产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的可行性。【方法】以猪粪为原料,按添加不同菌剂设3个处理(菌剂A:8个菌种,浓度1.5-2.0×108 CFU/g,添加比例为0.3%;B:5个菌种,0.5-1.5×108 CFU/g,0.3%;C:3个菌种,≥2.0×108 CFU/g,3%),另设不添加菌剂处理为对照,进行单因素自然堆沤发酵试验,测定发酵产物中的生物腐植酸含量。【结果】不同菌剂处理下达到最高生物腐植酸含量的时间不同,添加菌剂处理均有利于提高发酵物料的腐植酸含量,以菌剂A处理效果最佳,生物腐植酸含量达15.63%,生物腐植酸提高率达112.94%。【结论】添加菌剂可提高猪粪发酵中生物腐植酸含量,但要获得高生物腐植酸含量肥料则须注意选择合理的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对蔗糖滤泥可进行快速腐熟化处理的生物菌剂,为工厂化处理蔗糖滤泥,生产高效、安全、优质的新型生物肥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蔗糖滤泥进行堆体腐熟化发酵试验,按EM活菌水剂(A,有效活菌数≥5.0×108 CFU/mL)、滤泥生物发酵粉剂(B,有效活菌数≥5.0×108 CFU/mL)和BM发酵腐熟粉剂(C,有效活菌数100.0×108 CFU/g)设3个施菌剂处理,另设不施菌剂处理(CK)作对照,测定各处理堆体温度、水分,以及C、N、C/N及腐殖酸等参数,分析各处理下微生物活动繁殖能力及滤泥腐熟程度。【结果】A、B、C处理堆体温度达到40.0 ℃所需的时间均为11 d,对照处理为24 d。A、B、C和CK处理的C/N比分别为23.43、25.66、20.71和22.89,处理C的C/N 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A、B、C和CK处理的腐殖酸含量分别为19.8%、19.1%、20.2%和12.6%,各菌剂处理的腐殖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CK(P<0.01)。【结论】利用BM发酵腐熟粉剂发酵蔗糖滤泥,其各项参数均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发酵蔗糖滤泥时可优先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日粮中分别添加山楂叶总黄酮、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及二者同时添加对肉鸡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脂质代谢相关功能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1日龄AA肉鸡128只(雄),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即空白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Ⅰ组(在日粮中添加300 mg•kg-1山楂叶总黄酮)、Ⅱ组(在日粮中添加150 mg•kg-1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和Ⅲ组(在日粮中添加300 mg•kg-1山楂叶总黄酮和150 mg•kg-1何首乌二苯乙烯苷)。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Ⅰ组的全净膛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的屠宰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脏组织中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③Ⅲ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和皮下脂肪厚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屠宰率、全净膛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腿肌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腹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Ⅱ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组、Ⅱ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总蛋白、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显著高于Ⅰ组、Ⅱ组(P<0.05);肝脏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脂蛋白酯酶表达量与对照组、Ⅰ组、Ⅱ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表达量与对照组、Ⅰ组、Ⅱ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日粮中单独或同时添加山楂叶总黄酮和何首乌二苯乙烯苷能提高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增生物激活受体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Ⅰ、脂蛋白酯酶 mRNA表达,降低肝脏组织中S固醇调节元伴结合蛋白-1、乙酰辅酶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 mRNA表达,改善血清脂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提高肉鸡的屠宰性能。且以二者同时添加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野肉桂中不同存在形式酚类物质的含量,并探究其不同存在形式酚类提取物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影响,为热带亚热带植物肉桂资源的深加工及相关功能性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福林酚法及硼氢化钠—四氯对苯醌法分析肉桂中不同存在形式的酚类物质及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体外以游离脂肪酸诱导剂(油酸钠∶棕榈酸=2∶1)诱导HepG2细胞为模型,分析不同浓度的肉桂游离酚/结合酚提取物对NAFLD细胞模型脂滴形成及甘油三酯(TG)含量的影响;体内以高脂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NAFLD小鼠为模型,探究体外筛选的强活性酚类提取物对小鼠血脂及肝脏中TG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肉桂多酚主要以游离酚(55.99±0.45 mg GAE/g)的形式存在,含有一定比例的结合酚(3.21±0.12 mg GAE/g),其中黄酮类物质(46.49±4.75 mg CE/g)是肉桂的主要酚类物质之一。云野肉桂游离酚提取物可有效降低NAFLD细胞模型胞内TG的水平。与模型组相比,经中和高剂量的肉桂游离酚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内TG含量显著降低(P<0.05,下同),分别降低17.07%和26.83%,而结合酚提取物作用后细胞内TG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的游离酚提取物干预后,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TG、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还能显著降低小鼠肝脏中TG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降低42.21%和22.22%。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结果表明,肉桂游离酚提取物主要由原花青素C1、原花青素B2、原花青素A2、原花青素B3和原花青素B1等物质组成。【结论】肉桂游离酚提取物对NAFLD可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原花青素类物质可能是发挥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代乳粉饲喂水平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发育、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27只新生陶赛特(♂)×小尾寒羊(♀)杂交F1代羔羊随机分为低(L)、中(M)、高(H)3个饲喂水平组,分别按体重的1.0%、1.5%和2.0%饲喂代乳粉。羔羊于50—60、80—90日龄期间分别进行一期消化代谢试验,并在50、90日龄采集血液样品,分析血清生化指标。【结果】羔羊的体重(BW)和体尺(BL)随代乳粉饲喂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中、高3个处理组间的BW和BL差异显著(P<0.05)。干物质(DM)、有机物(OM)、总能(GE)、氮(N)、粗脂肪(EE)、Ca、P消化率随饲喂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低饲喂水平组DM、GE、N、EE、Ca、P的消化率显著低于高饲喂水平组(P<0.05),但在85—90日龄时,高饲喂水平组的N沉积率最低,仅为70.9%,显著低于低饲喂水平组的78.7%(P<0.05)。50日龄时,各处理间的总蛋白(TP)、尿素氮(BUN)、血糖(GLU)、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差异不显著(P>0.05),但低、中饲喂水平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高饲喂水平组(P<0.05)。90日龄时,高饲喂水平组CHOL显著高于低饲喂水平组(P<0.05)。【结论】适宜代乳粉饲喂水平可显著提高羔羊生长性能及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改善饲料转化率(FCR)。20—50、50—70和70—90日龄羔羊的代乳粉饲喂水平分别按体重2.0%、1.5%和1.0%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鹰嘴豆抗性淀粉对高脂饮食小鼠生理及肠道菌群的作用,为鹰嘴豆抗性淀粉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昆明小鼠为试验动物,用鹰嘴豆抗性淀粉干预,普通饲料、高脂饲料分别对照组和模型组,监测其体重、饮食、排泄等体征变化,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统计肝脏指数、腹腔总脂肪系数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与高脂组相比,鹰嘴豆抗性淀粉+高脂组体重增加量、饮食、排泄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增加(P<0.05);肝脏指数和腹腔总脂肪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显著降低(P<0.05)。【结论】鹰嘴豆抗性淀粉对高脂饮食小鼠体重、饮食、排泄具有调节作用,对小鼠血清的血脂成分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栀子苷对双酚A(BPA)致鲤鱼(Cyprinus carpio)肝毒性的影响,为鱼类保肝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以75条鲤鱼为试验材料,设5个处理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0.5 mg/L BPA暴露)及栀子苷处理组(BPA+栀子苷),其中,栀子苷设低(1.25 g/kg)、中(2.50 g/kg)、高(5.00 g/kg)3个浓度,养殖70 d后,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以及肝脏中fatp1、fas、ppar-α、nrf2、keap1、ho-1、tlr1、myd88、il-1β、il-6和il-10基因的表达量,来评价栀子苷对鲤鱼肝毒性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显著增高(P< 0.05,下同),而联合投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可显著提高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改善鲤鱼的生长情况。与模型组相比,饲喂中、高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鲤鱼血清中GPT、GOT和AKP活性,缓解鲤鱼肝损伤的程度。饲喂低、中浓度的栀子苷显著降低血清中TG和LDL-C的水平和肝组织中fatp1和ppar-α基因的表达量,增加血清中HDL-C的含量,改善了鲤鱼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同时,经过3种浓度的栀子苷处理后,肝组织中SOD活性和nrf2、ho-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keap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栀子苷对双酚A引起的肝脏氧化应激有缓解作用。此外,饲喂3种浓度的栀子苷较模型组显著下调了myd88、il-1β和il-6基因的表达量,但显著上调了il-10基因的表达,抑制了鲤鱼肝脏的炎症反应。【结论】栀子苷可不同程度缓解双酚A引起的鲤鱼肝毒性,并通过改善肝脏脂质异常代谢,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反应等,减轻鲤鱼肝损伤程度。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推荐以中浓度(2.50 g/kg)的栀子苷作为保肝药物的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定两种猪肠道益生菌的同体发酵效果,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活菌数变化.对猪肠道益生菌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进行同体发酵,测定其活菌数,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益生菌与液体发酵的纳豆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混合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测定该制剂在4℃和室温保存状态下14 d内及半年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的变化.保存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