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基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南部浅山丘陵区,现已种植果品11800余亩。基地生产的"二仙坡"牌苹果于2005年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并多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已成为目前国内果品行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的高端果品品牌之一。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顺应绿色消费潮流,通过发展绿色食品,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目前,"二仙坡"牌绿  相似文献   

2.
茶乡合力推名茶——记AA级绿色食品大鄣山茶的开发严若虚张弛茶乡婺源北部的鄣山,峻岭环抱,瀑布飞流,云雾缭绕,古时便享有“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赞誉。时下,鄣山更以其茶而声名陡增、享誉茶界。去年,“大鄣山茶”在全国首家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茶类...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的兴起,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日趋青睐。顺应这一潮流,“绿色农业”在各地迅速发展,但发展绿色农业必须消除三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4.
入世对中国茶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茶叶市场不再封闭运行,在中国茶叶出口经历了持续多年的滑坡稍有上升之际,又面临着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对中国茶叶出口市场的冲击。中国传统的茶业经营方式将与国际先进的现代茶产业直接碰撞,只有顺应入世的客观需要和国际绿色消费潮流,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执行绿色质量标准,创立绿色品牌,实施绿色营销,才能促进茶业可持续发展。一、关于入世及欧盟提高进口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标准1关于入世目前,加入WTO对中国茶业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影响不大。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5.
运用SWOT法分析商洛市发展绿色产业发的优势、劣势,指出了绿色食品发展符合时代潮流,商洛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也面临绿色食品产业监管体系不完善、竞争压力大等问题。提出了注重产品宣传、引导绿色食品消费、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扶持和打造本地龙头头企业等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商洛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据国际贸易中心的调查报告,近10年来的绿色食品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5%-30%。来自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数据表明,全国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西部地区,比例还不到25%,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空间为西部绿色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专家提出西部应结合未来消费趋势和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增长的需求状况,走绿色科技产业之路,充分发挥其丰富的绿色资源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西部绿色农业的发展,达到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呼唤绿色畜产品(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绿色产品已经作为一种产业在发展,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绿色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市场缺口很大,因此,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巨大的绿色食品市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入世后,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出口量将可能增大。因此,应把握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绿色畜产品,占领国际绿色畜产品市场。一、绿色畜产品我们的必然选择 1.畜产品的安全性,是增强莫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食…  相似文献   

8.
AA级绿色食品──大鄣山茶程国新大鄣山茶产于中国绿茶之乡──江西省婺源县境内的大鄣山脉。大鄣山,横亘于婺源北部,群峰顿跌起伏,山势纵横巍峨,四季云遮雾罩。阳光温煦漫射,生态环境纯净天然,《山海经》亦称之为“三天子都”,“西瞩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  相似文献   

9.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特色鲜明的规模化、产业化产业,但相对滞后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正成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绿色食品产业引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并提出了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谈绿色畜禽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持续农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在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的同时,绿色产品已经作为一种产业在发展,将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向。 随着入世的临近,人们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机遇和挑战,变弊为利,变有利为机遇。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看好,市场缺口很大,因此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庞大的绿色食品市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走向。绿色畜禽产品又是绿色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优势。从加入WTO后的总体形势看,对我国农业冲击最大的是种植业,而我国畜牧业的优势要强于种植业。我国已经步入肉类生产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群体中,大众消费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绿色的倡导,倡导绿色生态,倡导绿色健康。想要实现绿色健康就离不开绿色食品,随着绿色食品行业的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却不是很乐观,在绿色食品经济、社会需求、社会购买力、文化和生态价值的体现上,都一定程度的阻碍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绿色食品消费市场逐渐出现了比较滞缓的状态。本文根据对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该如何进一步发展的策略进行阐述,对加强绿色食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发挥绿色食品品牌和区域优势,在广大消费者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各企业中树立竞争意识,加强基地建设,便于更好地在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中占据有力地位,为发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引入第三方物流,提升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但是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并正成为绿色食品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从资源整合、品牌树立、市场流通、配送网络方面阐述了引入第三方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第三方物流的介入是提升中国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泰顺县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明显,要明晰发展思路,将产品目标市场定位在工薪阶层消费和集团消费,大力发展三杯香、雪龙茶,打生态牌逐步发展绿色和有机茶;并明确各地优势名优产品区域规划,在筱村镇、万排乡、仕阳镇等地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使这些地区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大产业,充分体现这些地区的区域优势。本文对泰顺县的茶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开发转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21世纪是一个绿色食品产业崛起的时代,绿色消费已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和现代时尚。推广农业科技,切实加强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将成为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一、发展绿色食品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随着绿色消费观念日益被广大消费者接受,我国绿色食品的消费快速增长,国际市场有机类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扩大,为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早于1978年,原西德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产品的认证,1991年法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也实行绿色产品认证,1992年欧洲共同体达成协议,在共同体内实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并统一发放“生态标签”。进入21世纪,世界上生产绿色食品的国家有100多个.绿色食品产量占世界食品生产总量的1%~3%。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的绿色食品年销售量平均增长率为25%~30%。2000年,国际绿色食品市场销售额达到200亿美元,预计10年内将达到1000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成为当今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步取代常规食品而成为21世纪国际食品市场主角的趋势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的不足,提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绿色产业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深加工,实施三绿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走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观念的更新,食品消费正在从数量向质量转移。绿色食品,已做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崛起和开发,然而,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休戚相关,它对绿色植保技术要求迫切。为使凌海顺应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2月7日,第十九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在福建厦门开幕。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马爱国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博览会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为主题,全面展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果,总结交流经验,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销对接,引领绿色消费。马爱国  相似文献   

20.
当前 ,食品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倡导绿色产业 ,生产绿色食品已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但是 ,目前国际市场上绿色、有机食品的销量还不到食品销量的1 %。可见 ,市场潜力相当可观。本文针对这一状况 ,分析了靖安县的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 ,提出了开发绿色食品是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现靖安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