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了羌塘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沿革、自然条件、草原和野生动物资源、牧业生产现状,并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对保护区的发展、扩大、管理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总体建议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羌塘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沿革、自然条件、草原和野生动物资源、牧业生产现状,并从长远的观点出发,对保护区的发展、扩大、管理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总体建议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三、北羌塘的草原类型北羌塘总土地面积为3.3亿亩。其中草原面积2.7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2.1亿亩,与甘肃省的草原面积相当。除几个大的湖盆地较为平坦外,其余均为平缓丘陵和低中山地。区内只有少数几座终年积雪的高山。目  相似文献   

4.
车出拉萨市,沿着青藏公路北走99公里,过了羊八井地热站,念青唐古拉山就在眼前,它的北面是辽阔的藏北羌塘草原。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面积包括拉萨市的当雄县,阿里地区东三县和整个那曲地区。昆仑山、唐  相似文献   

5.
<正> 西藏羌塘野生动物保护区约300 000km~2,是世界上未受干扰的最大的草原生态系统,也是许多野生动物栖息的场所。其中有几种野生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但却面临危险的动物。保护区的草原可分为三大类型:高寒典型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原在空间上是广布的,在组成和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6.
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孙磊  魏学红  郑维列 《草业科学》2005,22(10):10-12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素有"世界第三极"之称.其北部高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羌塘草原.目前,羌塘草原局部地区已严重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维护和建设好高寒草地这一重要的藏北生态环境,不但对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起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面积为3.93亿hm~2,约占全球草原面积12%,位居世界前列。草原自然公园是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是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地的数量较少,保护面积较小,已不能满足草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我国草原资源的基本概况,梳理了草原类自然保护地建设情况和草原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中国草原自然公园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加快我国草原自然公园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草原类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牧民家庭人口特征和收入构成之间的关系,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调查了藏北羌塘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682户牧民,比较了其家庭规模、劳动力、抚养比、草场面积、放牧强度、家庭收入及其多样性的差异,结合多元线性回归评价了家庭人口特征对收入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羌塘地区牧民家庭规模大(5.3人·户-1)、抚养比高(0.62)、劳动力充足(3人·户-1)但受教育年限短(2.3年),高度依赖政策性收入;高寒草甸区牧民家庭规模、劳动力数量及受教育年限、抚养比和放牧强度等指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荒漠草原区牧民家庭草场面积和政策性收入较高(P<0.05);家庭规模、文盲率和抚养比是影响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牧民收入构成的主要因子,人口特征对高寒草甸牧民收入影响不显著。综上所述,建议分区精准施策以提高牧民生计。  相似文献   

9.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是对新时代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补充完善。本文全面梳理总结了新时代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草原自然公园的发展概况,对草原自然公园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就生态保护、规划编制、特色挖掘、成果共享等四方面内容提出了宏观发展策略以及细化建议措施,以期为了解和推动我国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和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延安市草原面积较大,自然条件恶劣,加之人为破坏现象严重,直接影响了草原生态安全和草原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介绍了陕西省延安市草原承包的现状和进展情况,并就草原承包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软黄金"——浅谈冬虫夏草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拥有4亿公顷草原,80%以上的草原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广阔的草原、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孕育形成了丰富的草原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体上较系统地分析了锡林郭勒盟与国外自然条件相近的畜牧业发达国家草原建设方面的差距,并从锡林郭勒草原自然条件和草地类型地带性分布规律入手,针对不同草地类型草原建设和利用现状,在专业方面分别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草原建设和利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草地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形态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而草原退化是由自然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的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贵南县草原生态的现状,指出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草原严重退化,对共和盆地、龙羊峡和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草原生态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关系及草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的叙述,提出了目前草原文化的传承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挑战.结论: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草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只有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传承草原文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对青海湖流域草原荒漠化的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环湖牧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统计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草原荒漠化过程中的自然与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县草原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为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人为因素对草原荒漠化作用力合力是持续增加,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素贡献率而成为影响的主体,是导致草原荒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则不仅可以防止草原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退牧还草”工程对促进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善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小型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藏北羌塘地区6县10乡(镇)的100户牧民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牧民对“退牧还草”工程的社会认知与政策响应。结果表明,大多数牧民认可并支持“退牧还草”工程,81%的牧民认为工程能有效促进草地恢复;依据草原保护奖励机制(试点)补偿标准,74%的牧民支持长期(10年以上)的生态补偿;考虑生态移民后的生计保障问题,52%的牧民不愿意移民到城镇。因此,有必要及时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及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并使其与生态移民工程相结合,以实现西藏羌塘牧区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高寒草原退化沙化成因分析——以红原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川西北高寒草原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同时作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发源地,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以川西北的红原县为例,采用3S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高寒湿润条件下草原的退化、沙化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草原的退化、沙化是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成因包括地形地貌和水文母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成因包括过渡放牧,滥垦乱挖和疏干沼泽等因素。其中,自然成因是造成研究区沙化的基础性因素,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和大大加速了草原的沙化;而人为因素是造成由沼泽草甸-草原草甸-草原草地-退化草地退化的主要成因,其中以过度放牧最为普遍和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青海省草原畜牧业自然状况、草原畜牧业生产现状、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等。在分析了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基础上。找出了与草原畜牧业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对照国内外有关现代草原畜牧业的机械化效益,笔者提出了关于提高青海省草原畜牧业生产力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西藏西北羌塘草原部分山羊养殖大县山羊无浆体病流行状况,利用快速凝集试验对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480份血液进行山羊无浆体病检测。结果表明,山羊无浆体病在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公路沿线的山羊中普遍流行,山羊无浆体病平均阳性率为10.42%。其中1岁以内仔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7.50%~12.50%,以措勤县为低(7.50%),革吉和尼玛2县为高(12.50%);1~2岁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4县均为10.00%;2岁以上山羊无浆体病阳性率在10.00%~12.50%,以日土县为高(12.50%)。山羊无浆体病存在于西北羌塘草原日土、革吉、措勤和尼玛4县山羊群体中,应重视该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