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坡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坡位营造木荷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木荷的树高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下坡生长最好,中坡次之,上坡最差;不同坡位对木荷不同时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5年生幼林时,影响较小,不同坡位对木荷树高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10年生及以后对木荷的树高生长影响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汀溪国有防护林场17 a生不同坡位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树高差异极显著,平均木材积差异显著,胸径均值差异不显著,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马占相思在不同坡位之间平均木及林分生物量差异均显著,各器官大小依次为:树干主根树枝树叶,侧根和细根生物量最小,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林分持水量较大且对水源的涵养能力较强及土壤养分充足,利于植物的生物量积累;(3)不同坡位胸径、树高及材积的总生长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持续增长,生长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快速下降到稳步降低的变化趋势;(4)经显著性检验,所拟合的马占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生长模型,各指标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精确度,可用于其生长评估。  相似文献   

3.
坡位对木荷人工林胸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不同坡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坡位营造木荷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木荷的胸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下坡生长最好,中坡次之,上坡最差;不同坡位对木荷不同时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5年生幼林时,影响较小,不同坡位对木荷胸径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10年生及以后对木荷的胸径生长影响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坡位对木荷生长的影响,进行了不同坡位营造木荷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坡位对木荷的蓄积生长有较大的影响,下坡生长最好,中坡次之,上坡最差;不同坡位对木荷不同时期的影响有较大差异,5年生幼林时,影响较小,不同坡位对木荷蓄积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10年生及以后对木荷的蓄积生长影响较大,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肖文 《安徽农学通报》2013,(11):93-94,132
分析了不同坡向、坡位、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对方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所生长的方竹的竹笋平均产量、平均地径和竹高均有一定的差异,均表现为阴坡>半阴坡>阳坡,表明同等条件下生长在阴坡和半阴坡方竹的生产力强于生长在阳坡的方竹;不同坡位对方竹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坡不适宜种植方竹;不同海拔高度对方竹的生产力指标影响也是极显著的,方差分析表明较适宜的生长范围是400~600m,因此,将方竹栽植在丘陵山地的山脚、缓坡上较为理想。另外,方竹较适宜生长的土层厚度是20~40m。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坡位对黄菠萝容器苗造林幼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适地适树发展黄菠萝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黄菠萝幼树在不同坡位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包括高生长、径生长、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等指标.[结果]高生长方面,坡下的黄菠萝幼树最好,坡上的次之,坡中的较弱;地径、当年枝基径、根系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坡上的最大,坡中、坡下的较小;根体积为坡中的较大,坡上次之,坡下的最小;根平均直径坡下的最大,坡上和坡中基本相同;根重在生物量分配率上占了将近50%,坡下根系生长较弱,生物量最低.[结论]采用黄菠萝容器苗造林,可以抵消不同坡位立地条件所引起的幼树高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热区坡柳(Dodonaea viscosa L.)生长特征的影响,确定影响坡柳生长主导因子,在对坡柳在云南热区的资源分布进行初步踏查的基础上,选择14个地区开展了坡柳株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坡柳生长差异显著,其中大姚地区生物量最高,达到14.14 t·hm-2;低海拔区坡柳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生物量均大于高海拔地区,分别为18.28 mm、179.16 cm和8.94 t·hm-2,但海拔高度对坡柳生物量及生长特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坡柳总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随坡位变化自下而上逐渐减少,下坡位生物量最大,达到10.01 t·hm-2,且上坡位生物量、平均地径及平均株高显著低于中坡位、下坡位(P0.05);坡向对坡柳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是阴坡地段坡柳的生长指标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和总生物量都要优于阳坡地段。因此,可以认为影响坡柳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坡位,坡柳最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海拔,下坡位和阴坡。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立地因子对热区坡柳( Dodonaea viscosa L.)生长特征的影响,确定影响坡柳生长主导因子,在对坡柳在云南热区的资源分布进行初步踏查的基础上,选择14个地区开展了坡柳株高、地径、冠幅及生物量的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地区坡柳生长差异显著,其中大姚地区生物量最高,达到14.14 t· hm-2;低海拔区坡柳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及生物量均大于高海拔地区,分别为18.28 mm、179.16 cm和8.94 t· hm-2,但海拔高度对坡柳生物量及生长特征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坡柳总生物量、平均地径和平均株高均随坡位变化自下而上逐渐减少,下坡位生物量最大,达到10.01 t· hm-2,且上坡位生物量、平均地径及平均株高显著低于中坡位、下坡位( P<0.05);坡向对坡柳生长影响不明显,但是阴坡地段坡柳的生长指标平均地径、平均株高和总生物量都要优于阳坡地段。因此,可以认为影响坡柳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坡位,坡柳最适宜的立地条件为低海拔,下坡位和阴坡。  相似文献   

9.
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可选择1.5 m×1.0 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立地条件下巨尾桉人工林生长差异。[方法]对七坡林场上思分场不同坡位的巨尾桉人工林进行连年(1~5年)监测。[结果]坡位显著影响巨尾桉人工林生长进程,其生长状况下坡最优,中坡次之,上坡较差;随着年限增加,巨尾桉人工林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逐渐降低,但蓄积生长量逐年增加;自第2年起,各坡位巨尾桉胸径、树高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开始出现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且随着年限增加,差异越加显著。[结论]在桉树人工林经营过程中,优先选择中、下坡进行造林,上坡林分应加大施肥量;桉树属于前期快速生长树种,应加强前期经营管理,确保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香椿人工林在不同坡位的生长差异,为香椿人工林的培育生产提供参考。以32~39年生香椿人工林为对象,按照不同坡位(上、中、下)设置样地,测定样地内的香椿生长指标;使用Weibull函数对不同坡位林分直径分布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林木分级统计并分析各样地林分特征;解析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试验区香椿人工林呈中高度郁闭,下坡位香椿平均树高为13.71 m,胸径为21.32 cm,南北冠幅为5.29 m,均显著最高,而上坡对应各生长指标显著最低。不同坡位香椿人工林径阶分布的Weibull模型拟合效果为下坡>上坡>中坡,拟合形状参数c均在1.0~3.6,为单峰左偏状分布,c下坡c上坡c中坡,下坡趋向于竞争期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下坡林分林木分级集中在Ⅱ、Ⅲ级,占81.48%,而上坡Ⅰ、Ⅱ、Ⅲ、Ⅳ级林木占比分别为19.23%、21.79%、37.18%、20.51%,并存有少量Ⅴ级木,林木分级分布相对分散。解析香椿人工林生长过程显示,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均为下坡>中坡>下坡。试验区下坡的香椿人工林树高、胸径及冠幅均有生长优势。全试验区林分径阶分布呈单峰左偏状分布,下坡林分趋向于更稳定的自然稀疏后期,且林木分级多集中于Ⅱ、Ⅲ级,胸径、树高、材积总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漫川漫岗”是东北黑土区典型地貌,其典型黑土土壤结构受径流、冻融等作用影响。为探明东北黑土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选取坡耕地的坡下、坡中、坡上位置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及土壤性质,分析水稳性大团聚体与土壤pH、有机质、钙镁比关系及稳定性指标与团聚体粒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坡位下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高,>2 mm团聚体含量占比最少。<0.25 mm团聚体表现为坡下位显著高于坡中位及坡上位(P<0.05),0.25~0.5 mm、0.5~1 mm、1~2 mm、>2 mm团聚体均表现为坡上位显著高于坡下位(P<0.05)。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其中坡下位与坡上位、坡中位存在显著差异(P<0.05),团聚体水稳性表现为坡上>坡中>坡下。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与>0.25 mm团聚体呈正相关,与<0.25 mm团聚体呈负相关,其中受>2 mm团聚体影响最大(P<0.01)。有机质、p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菠萝穴盘苗不同坡位的生长量等指标进行调查,以期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珍贵阔叶树造林提供理论支持。坡下的黄菠萝幼树生长最好,坡上的次之,坡中的较弱;地径、当年枝基径指标大小顺序为坡上位大于坡中位大于坡下位;根总体积大小次序为坡中位大于坡上位,坡下位的最小;根平均直径坡下的最大,坡上和坡中基本相同;植株生物总量中根重约占一半。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坡向和坡位对枫香与细柄阿丁枫人工混交林生长及种间竞争状况的影响。[方法]基于不同坡向和坡位下16年枫香+细柄阿丁枫行间混交人工林生长的调查数据,分析2个树种的树高、胸径、平均最大冠幅、林木材积与林分蓄积等变化特征。[结果]坡向和坡位对枫香造林保存率无显著影响,而细柄阿丁枫造林保存率为半阳坡>阳坡,且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增加。枫香和细柄阿丁枫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均呈现出阳坡>半阳坡的趋势,且均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枫香的林分蓄积量为阳坡>半阳坡,且随着坡位的上升而逐渐降低,但细柄阿丁枫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同时,阳坡下枫香的林木保存率、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林分蓄积量均显著高于同一坡位下的细柄阿丁枫;半阳坡下,2个树种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林分蓄积量无显著差异,但枫香在下坡的林木保存率显著高于细柄阿丁枫,而中坡和上坡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在阳坡条件下,尤其是中、下坡位,种间竞争激烈,枫香的生长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位导致细柄阿丁枫的生长受抑。而在半阳坡区域,光照等资源环境有限导致混交树种之间的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梅片树不同造林方式和不同坡位的成活和生长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药用植物梅片树裸根移植和带土移植2种移植方式在不同坡位的成活率(P0.05)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种植的成活率最高,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低;药用植物梅片树带土移植方式造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年均生长量(P0.05)也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的年均生长量最大,中坡位居中,上坡位最小。  相似文献   

16.
细叶龙竹具有速生、高产、抗逆性和抗病虫害强等特点,百色市示范点经环境选择,种苗高产栽培、密度控制、施肥、抚育间伐等技术措施探索性造林达到预计目标。表明百色市地理及气候条件适合种植细叶龙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立地条件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立地条件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确定寿竹生长的适宜立地条件,为寿竹的营林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市梁平县寿竹分布区选取16块样地,对样地的立地条件(坡度、坡位、坡向、海拔、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等)及寿竹标准竹的生物量进行调查,采用SPSS数理统计软件的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立地因子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寿竹的生物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平坦地和缓坡适宜寿竹生长;上坡不适宜寿竹的生长,中、下坡寿竹生物量差异不明显;坡向对寿竹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海拔800 m是寿竹生长的一个分界线;土层越厚越有利于寿竹生物量的积累;腐殖质层厚度小于2 cm时不利于寿竹生长。上述立地因子中,坡位、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对寿竹生物量影响较大,海拔、坡度、坡向对寿竹生物量影响较小。【结论】影响寿竹生物量积累的主要立地因子是坡位、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在寿竹营林生产中,林地应选择在海拔800 m以下的平缓坡地,坡位宜选择中、下坡;林地内应有一定厚度的土层和腐殖质层。  相似文献   

18.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甜龙竹、黄麻竹在温州景山丛生竹种质资源圃出笋时间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勃氏甜龙竹的出笋期自5月底至10月下旬,历时5个多月;马来甜龙竹的出笋期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黄麻竹的出笋期自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3种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均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呈Logistic增长;其生长速度有差异,最大日平均生长量依次为勃氏甜龙竹(50 cm)>马来甜龙竹(23 cm)>黄麻竹(22 cm)。  相似文献   

19.
坡向与坡位对雷竹竹笋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调查雷竹在不同坡向与坡位的生长情况,共调查45个雷竹标准地,统计结果为出笋数14 625~26 625个/hm2、鲜笋产量1.90~7.11 t/hm2、平均单笋重120.2~298.9 g。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雷竹的出笋数、鲜笋产量和平均单笋重均有极显著影响,坡向与坡位处理之间交互作用引起的鲜笋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经营雷竹林宜选择东南或西南坡、下坡的组合或南坡、下坡组合为好。本文为雷竹造林时选择适生坡向和坡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人工成熟林生长过程,在福建省尤溪国有林场34年生秃杉人工林中采用不同坡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标准地进行调查,选择9株标准木进行树干解析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条件下,秃杉的生长过程有较大的差异,下坡位与中、上坡位的差异较大,而中坡位与上坡位的差异较小。胸径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3~20年,中坡为3~13年,上坡为3~7年;树高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4~17年,中坡为7~12年,上坡为8~10年;材积生长速生持续期下坡为8~34年,中坡为11~32年,上坡为16~21年。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速生期均表现为下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而且峰值大,中坡次之,上坡的速生期出现时间迟、持续时间短而且峰值小。34年生时,胸径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3.0%,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65.3%,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76.1%;树高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7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59.7%,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65.3%;材积中坡位只有下坡位的48.4%,上坡位只有下坡位的26.8%,上坡位只有中坡位的55.4%。秃杉人工林生长快,不同坡位间生长差异大,中下坡位林地适宜秃杉人工林的生长,是杉木、马尾松迹地更新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