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7.出菇管理。(1)割袋、排袋。茶树菇菌袋培养55天左右,菌丝长满菌袋,菌袋富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吐黄水,袋口表面菌丝带点褐色时即为转色。此时  相似文献   

2.
对茶树内生真菌H8菌株的形态、种类以及产红色色素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8菌株是一种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其有性型为子囊菌(Ascomycete).该菌株菌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产生红色色素,其菌丝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蛋白胨为氮源,碳氮比为40: 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下,有利于菌丝产红色色素.  相似文献   

3.
蔡爱群  张雷  韩伟  代凯 《湖北农业科学》2016,(19):5117-5119
为了研究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丝的最适pH和生长因子,采用在不同pH和生长因子条件下,对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进行斜面试管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茯苓1号菌丝的最适生长因子为维生素C,最适pH为5;茯苓5.78号菌丝的最适生长因子为维生素C,最适pH为4。可见茯苓1号、茯苓5.78号都是偏酸性的,最适生长因子都是维生素C。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自辽、冀、鲁三省43个市(区)的黄瓜褐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Kert)Wei]菌株进行培养性状观测和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供测106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分为快、中、慢3种类型,菌株数依次为65株(占61.32%)、37株(占34.91%)和4株(占3.77%);气生菌丝类型分为密集型和几无菌丝型,菌株数分别为88株(占83.02%)和18株(占16.98%);菌落颜色表现深墨绿、深褐、灰、浅灰和白色等多样颜色,以灰色和浅灰色为多;菌株色素分泌情况包括无色素分泌(菌株65株,占61.32%)和分泌土黄色、微红色和酒红色色素等性状;产孢能力试验表明,几无菌丝型菌株整体产孢能力高于气生菌丝密集型菌株。致病力测定研究表明,供试106个菌株可分为3种致病类型,即强致病力类型(29株,占27.36%)、中等致病力类型(70株,占66.04%)和弱致病力类型(7株,6.60%),其中,来自辽宁的菌株均属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而来自河北和山东的菌株都有强、中、弱致病力类型的划分,但来自河北的菌株大多数为中等或弱致病力类型,来自山东的菌株几乎皆为强或中等致病力类型。综上,供试菌株的培养性状呈现丰富多样性,且与致病力类型密切相关,与菌株地理来源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除色素分泌这一因素外,菌株的生长速率、气生菌丝类型及产孢能力与形成病斑的大小形状等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1正常母种的表象特征共同点 1.1生长整齐、有力,边缘圆润、丰满. 1.2色泽一致、均匀,正常分泌色素. 1.3生长态势良好,速度正常. 1.4菌丝旺盛、健壮,无拮抗、病态.  相似文献   

6.
对全国收集的10余种茯苓菌种进行对比,优选出适合江西种植的茯苓菌种菌丝。比较10个茯苓菌种菌丝生长速度、茯苓的产量、茯苓多糖含量。结果表明:JN与P02个茯苓菌种菌丝生长良好、茯苓产量高、产品品质优。本研究优选出JN与P0两个茯苓品种适合江西种植的优良菌种,为今后江西地区推广茯苓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茯苓菌株质量并鉴定其遗传关系,为茯苓菌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平面培养法测定其菌丝生长速率,松树兜栽培法测定其菌核产量,反复转接法测定其遗传稳定性.提取不同茯苓菌株的总DNA,PCR扩增ITS序列,进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检测菌株间的菌丝拮抗性,结合ITS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鉴定茯苓菌株遗传关系.[结果]11个供试菌株中,8、9和1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均较高,1、7和13号菌株较低.茯苓ITS序列长度为1600bp,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与Wolfporia cocos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 1的同源性高达100%,8、9、11、12和13号菌株与W.cocos strain LP-13的同源性达99%,表明供试茯苓菌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亚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聚为一类,菌株间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存在同种异名的可能;8、9、11、12和13号菌株聚为另一类,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存在种内差异.[结论]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评价茯苓菌株质量切实可行,ITS序列分析可有效将茯苓菌株鉴定到种级分类单元,并明确茯苓菌株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红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40∶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的生长及产红色色素;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真菌JH001菌丝生长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实现低档茶的综合开发利用,以5种类型茶叶为主要基质,培养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发酵茶,通过测定茯苓与灵芝菌丝的生长情况及对10种发酵茶茶样进行大肠杆菌检测,筛选出适合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固体发酵茶的培养基,并鉴定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结果表明:野生茯苓与野生灵芝菌丝在5种茶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从综合生长情况来看,野生茯苓发酵茶的适宜培养基为紫鹃和晒青,野生灵芝发酵茶的最适茶培养基为紫鹃和炒青;10种检测样品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宁平  程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87-4888
以茯苓菌为材料,采用Giemsa、番红O-KOH、结晶紫、石炭酸碱性复红以及Hoechest 33258 5种染料对茯苓菌丝进行染色,研究其核相及锁状联合现象。结果显示:Giemsa染色效果最好,番红O-KOH和Hoechest 33258次之,结晶紫和石炭酸碱性复红最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及荧光显微镜下,采用Giemsa和Hoechest 33258染色可见茯苓菌丝为多核菌丝体,但难以辨别茯苓是否具有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