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裂区试验设计对迪庆州金沙江干热河谷区5种不同坡度(8~15°,15~20°,20~25°,25~33°,≥33°)、9种不同植被(黑麦草、三叶草、大豆、腋花苋、苕子、仙人掌、黑沙蒿、大枣树、花椒树)条件下的土壤流失量进行了田间定量测定,综合评价不同植物在不同坡度的固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处理均能显著减少水土流失,其固土能力与坡度和植被品种有关。总的看来,9种植物的固土能力以草本植物腋花苋和三叶草最强,其它依次为麦草、苕子、黑沙蒿。仙人掌在25~33°陡坡上水土保持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正> 1 整地 沙棘造林之前,要先整地,清除石块、草根,蓄水保墒,熟化土壤。干旱山地造林,应在雨季前整地,以提高成活率。在坡度小于25°的土石山区的荒坡或撂荒地,可沿等高线挖水平沟或带;在土层深厚、坡面比较完整、坡度在35°以下的荒山荒坡,也可采用反坡梯田整地。15°~25°坡面,田面宽1.5米;25°~35°坡面,田面宽1米。上下梯田上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不同条件的坡面径流的产流特征。[方法]在喀斯特区石桥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区,按不同治理措施条件设置了23个径流小区、3个固定植物群落样地,通过长期定位观测,收集了小流域2005年以来的基础数据和2006至2009年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后的监测数据,分析不同条件下坡面径流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不同坡度对径流深的影响依次为:坡度为5°时径流深为392 mm<坡度10°的404 mm<坡度15°的423 mm=坡度20°的423 mm<坡度25°的424 mm<坡度30°的438 mm<坡度40°的442 mm;不同坡度对土壤侵蚀模数影响依次为:坡度5°时土壤侵蚀模数为38.08 t/km2.a<坡度10°时的83.90 t/km2.a<坡度15°时的120.50 t/km2.a<坡度20°时的136.21 t/km2.a<坡度25°时的210.50 t/km2.a<坡度30°时的272.71 t/km2.a<坡度40°时的308.08 t/km2.a。[结论]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均随坡度增加而增大;坡长与径流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土促进贵州农业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志坚 《贵州农业科学》1999,27(6):69-70,57
1 改造中低产田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梯级斜坡地带,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壤侵蚀严重,黄壤和石灰土为主要土壤类型.全省地表崎岖,起伏大,平均坡度17.8°,92.4%土地属山地丘陵,坝地仅占7.6%;以苗岭为分水岭,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分别占65.79%和34.3%.全省耕地总面积184.5万hm2(统计面积,下同),其中稻田77.0万hm2,旱耕地108.0万hm2,旱地中坡度15°以下的面积为26.2万hm2,占旱耕地面积24.3%;15~25°的缓坡地40.0万hm2,占37.1%;25~35°的陡坡耕地40.7万hm2,占37.74%,35°以上极陡坡耕地0.9万hm2,占0.82%.  相似文献   

5.
以ArcGIS为平台,以望谟河流域内不同类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在地形上的分异特点,以及造成望谟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结果表明,流域海拔高差大,山高谷深,平坡和险坡较少,大部分属陡急坡,坡向以阴坡和阳坡为主,平地少,地表径流的冲刷能力较强,水土流失强度大.研究区内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大小排序: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水田>灌木林>旱地>经果林>草地,阔叶林是研究区的主要植被,占流域总面积的45.64%,混交林占流域总面积的14.29%,针叶林占流域总面积的13.57%;其次是水田、灌木林和旱地,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7.61%、6.95%和5.12%;草地和经果林在研究区内分布很少,只有1.12%和3.24%.各种植被在各高程梯度、各坡度梯度以及各坡向上均有分布,只是分布的面积大小不一样,其中有56.89%的水田和74.87%旱地分布在坡度>15°以上的区域.该区域不属于农业生产的最佳区域,人为的陡坡开荒破坏了土壤的稳定性,使陡急坡地段的土壤变得松弛,容易被坡面径流冲刷带走,加剧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6.
不同措施黄绵土坡地暴雨侵蚀及磷素流失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同管理措施对10°、15°和20°黄绵土坡面侵蚀及磷素流失的影响,本文以60 mm·h-1为试验雨强,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以CK(裸坡,0%生物炭,平作)为对照,分析C1(裸坡,0%生物炭,横垄)、C2(裸坡,3%生物炭,平作)、C3(裸坡,3%生物炭,横垄)、C4(裸坡,6%生物炭,平作)、C5(裸坡,6%生物炭,横垄)、C6(植被,0%生物炭,平作)、C7(植被,0%生物炭,横垄)、C8(植被,3%生物炭,平作)、C9(植被,3%生物炭,横垄)、C10(植被,6%生物炭,平作)和C11(植被,6%生物炭,横垄)多措施下黄绵土坡地泥沙及磷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度下C1、C6、C7、C8、C9措施能有效降低黄绵土坡面侵蚀及磷素流失;施加生物炭(C2~C5、C8~C11)加剧了坡地尤其是陡坡的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在不同坡面上布设植被措施(C6~C11)均具有拦沙固磷作用,在15°坡面效果最优;横垄措施(C1、C3和C5)减沙固磷效应随坡度增大而减弱,在20°下易失效,故小于10°坡面上宜推广应用横垄措施;植被与横垄措施相结合(C7、C9和C11)在不同坡度下的消减率均在50%以上,故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建议使用横垄搭配植被措施。黄绵土坡面磷素流失以颗粒态(PP)为主,PP/TP流失比例多在80%以上,并随坡度增大而增大;3种坡度下施加生物炭(C2、C4)均使PP占比增至90%以上,而横垄和植被措施能有效降低坡面PP/TP比例。综上,缓坡上设置横垄,陡坡上设置植被或者在植被覆盖基础上合理搭配横垄和3%生物炭措施,均有利于阻控黄绵土坡面土壤侵蚀和磷素流失。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紫色土区地形因子的具体分布特点,基于ASTER GDEM(30 m分辨率),利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等工具,提取并分析紫色土区坡度、坡长、坡度坡长因子(LS因子)、沟壑密度等地形因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区15°的陡坡占比达58%,其中秦巴山山地区陡坡占比最大,达80%;坡长在0~40 m范围内占比达60%,主要集中在川渝山地丘陵区; LS因子值15的陡坡占比达55%,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山地区与武陵山山地丘陵区,与坡度分布一致;区域尺度的沟壑密度为0.69 km/km2,其中川渝山地丘陵区沟壑密度最小(0.57 km/km2),低于区域尺度沟壑密度均值的17.39%。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评价、土壤侵蚀预报及生态修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对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坡形与水土流失关系,弥补以往多基于小区或室内试验的代表性不足,以DEM为基础数据,在现有P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表征纵向坡形的Pv指数,并以西溪流域中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坡形-水土流失关系。结果表明:1)Pv指数表征的坡形-水土流失关系更符合小区试验结果,因此在量化纵向坡形方面更合理;2)总体上,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然后向凸形坡和凹形坡的方向递减,且凸形坡的水土流失强度大于凹形坡,但坡度<15°时,直线坡的水土流失强度降为最小,向两侧递增;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小于坡度、大于坡长,且坡度为25°~35°、坡长为30~50 m时该作用最显著;3)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微凸坡和微凹坡与直线坡之间,其他坡形对水土流失的作用较小,因此Pv为-0.4~-0.2和0.2~0.4时改造坡形对防止水土流失的收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利用增强型专题绘图仪(ETM)遥感图像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浙江省富阳市不同水土流失程度下的地理特征(坡度、坡向、高程、土地利用方式等),揭示了研究区域土壤侵蚀与地理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的地理环境分异明显,94.57%的水土流失发生在500 m以下高度带;85.33%的水土流失集中在15° ~ 35°的坡度上;57.23%的水土流失发生在南坡;49.40%的水土流失分布于黄泥土;76.85%的强度及其以上程度水土流失发生在园地;58.35%的水土流失发生在低山丘陵区。图1表7参2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定点、定位、定坡度、定土壤类型,于1997~1999年在贵州省长顺县凯佐乡设置了不同耕作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黔中黄壤丘陵旱坡地(坡度11~13°)不同耕作栽培技术对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影响极大.顺坡平作水土流失最大,横坡少耕最小.作物产量最高的为横坡聚土盖膜,其土壤侵蚀量达无明显侵蚀的国家标准.土壤侵蚀与降水径流同步发生,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月份,土壤侵蚀量占全年的2/3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以中江县富兴镇为例 ,对四川盆地丘陵坡地集雨蓄水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在其工程覆盖区 ,每年可拦蓄坡土地表径流 480m3/hm2 ,占年径流总量的 2 2 7% ;减少泥土流失 35 93kg/hm2 ;可使全年粮食平均增产 2 373kg/hm2 ,增幅达 49% ;还可解决工程覆盖区内人、畜饮用水源。可见该工程拦洪保土和蓄水防旱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攀枝花市为例,基于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地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途径。在农业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是水土流失的治理,建立生物(森林)、工程、土壤三大“水库”配套的综合拦洪保土和蓄水防旱体系;同时,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无污染绿色农业。在特色农业建设方面: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烤烟等优势经济作物和蔬菜;按山地环境的垂直变化分带发展芒果、香蕉、石榴、早市枇杷等特优水果;加强草地管理与建设,促进舍饲牧业和草地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川中丘陵区坡坎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中丘陵区坡坎资源数量可观,总计面积51-23 万hm2 ,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具有显著的固土护埂、改良土壤、促进产品多样化及增加农业收入等生态功能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根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践,以法规政策为依据论述了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法律规定,包括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防风固沙体系;坡耕地的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组织实施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保持理论及技术基础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考虑降雨初期和降雨后期水平沟内溢流或者横垄坍塌破坏的横坡垄作的2种状态,从坡度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在不同坡度上的水土保持性,并针对不同坡度下的水平沟沟底0~30 cm的耕层,分析体积含水量随时间和坡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从水土保持性和耕层含水量变化分析得出横坡措施的水土保持性优于其他措施,且临界坡度在15°~20°。[结论]紫色土丘陵区要采取横坡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旱区降水资源化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是中国旱地农业的重要实施区域,降水是其农业生产的主要水分来源。然而该区不仅年降水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夏季多大雨、暴雨,加之地形起伏不平,致使有限的降水资源大部分化为非目标性输出;储存在土壤里的降水通过蒸发大量损失;且现行的种植业结构及作物种群大多数用水效率低,农民科技素质低;更为普遍的是,土壤肥力低下,耕作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有限降水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土地整治使得未利用地的利用类型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从而评价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质量。[方法]选取有效土层厚度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依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190.500 5 hm2新增耕地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新增耕地省级自然等为6等、省级利用等为7等、省级经济等为6等;新增耕地国家级自然等为12等、利用等为12级、国家级经济等为11级。[结论]经过对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实现了耕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土壤坡面侵蚀模型是当前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并提升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评价的科学性。采用同一数据源,对比研究三因子模型、USLE模型及CSLE模型的坡面侵蚀监测结果,揭示了3种模型侵蚀强度分级的差异性。三因子模型与USLE模型的侵蚀等级划分结果相近,而CSLE模型划分的侵蚀等级偏高。CSLE模型划分的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分布在3.0°以下坡耕地,5.0°以上坡耕地以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为主且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80%以上,3.0°~5.0°的坡耕地各侵蚀强度等级所占比例相当,5.0°可以确定为东北地区坡耕地侵蚀强度由轻变重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9.
杨耀峰  黄毅  孔祥海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9):958-960,969
丘陵耕地是辽西地区典型的耕地类型,辽西地区坡耕地分布较广,约占全部耕地的77%。试验对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茬口进行了墒情监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度时,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坡下>坡中>坡上,其中,坡上与坡下差异呈显著水平;同一坡度不同坡向时,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阴坡>阳坡,但差异不显著;同一坡度坡向不同茬口时,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谷子>高粱>玉米,其在0~15 cm土层内差异不显著,在15~40 cm土层内差异显著。该地区秋季墒情已达到了春播时的要求,因此,秋季采取保墒措施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业适应性的概念和内涵,然后,以衡阳盆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适应性对策。适应性对策包括三个方面:蓄水方面,修复和兴建各类水利设施,蓄洪济旱,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固土方面,加强植被恢复和建设,调整坡地农地类型,以保持易蚀土壤,稳固基质。增加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推广抗病虫害和治污技术,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和病虫害灾害。文章从生态脆弱性视角对农业适应性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规避农业风险,为研究区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