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内陆水产》2009,(1):54-55
试验表明:施用微生物菌肥能稳定pH值,显著降解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化学需氧量(COD)的含量,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增加浮游生物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试验池比对照池分别提高67.50%(p〈0.01)和165.98%、(p〈0.01)。出池鱼苗体重增加31.84%,体长增加31.49%,成活率提高22.77%。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季节体质量为107.824-22.97g的兴凯湖野生红鳍原鲐(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肝胰脏、肠道消化酶活力及夏季昼夜变化和肌肉氨基酸种类组成、含量及其变化,探讨其营养生态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季节红鳍原铂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比活性显著不同(P〈0.05),夏、秋季高于春、冬季,同一季节蛋白酶比活均显著高于淀粉酶比活(P〈0.05);红鳍原鲐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昼夜变化为:19:00~21:00、19:00和16:00~19:00时值最高,7:00、7:00和21:00值最低。红鳍原鲴肌肉由18种氨基酸组成,冬季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五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低于春、秋季(P〈0.05),而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无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季节谷氨酸含量均最高,最低为胱氨酸。春、夏季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较高,秋、冬季较低;秋季鲜味氨基酸含量最低。研究表明,野生红鳍原鲐消化生理具有不同季节和日变化特点,氨基酸组成的季节变化提示:冬季鱼体代谢活动对肌肉组织中必需氨基酸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3种海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免疫调节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化学分析和免疫学评价方法,分析比较了美国肉参(Isostichopus badionotus)、墨西哥刺参(Isostichopus fuscus)和冰岛刺参(Cucumaria frondosa)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3种海参体壁中以冰岛刺参的皂苷含量最高,墨西哥刺参的黏多糖含量最高。冰岛刺参体壁总氨基酸、药效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为最高。对于正常小鼠,3种海参均能提高小鼠胸腺/体质量比值(美国肉参,P〈0.05)、增加足跖厚度(P〈0.05或P〈0.01)和促进巨噬细胞对血液中碳粒的吞噬指数(P〈0.05或P〈0.01)。对于免疫机能低下模型小鼠,3种海参均能显著提高小鼠胸腺/体质量比值(P〈0.05或P〈0.01)、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和转化(P〈0.05或P〈0.01)、提高小鼠血清溶血素含量(P〈0.05或P〈0.01)和巨噬细胞对血液中碳粒的吞噬指数(P〈0.05或P〈0.01)。提示3种海参均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对于正常小鼠,主要以促进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途径为主。对于免疫机能低下小鼠,3种海参均能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其中,冰岛刺参在促进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方面的作用更突出,可能与其含有较高含量的皂苷和免疫活性氨基酸有关。  相似文献   

4.
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Na+/K+-ATP酶活力和全鱼生化组成。结果显示,饥饿7d后鳃丝和肌肉的T-AOC显著升高,肝脏的T-AOC显著下降(P〈0.01);鳃丝和肌肉SOD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的SOD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b(MDA)在饥饿后上升,鳃丝b(MDA)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肝脏b(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肌肉b(MDA)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8d后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升高(P〈0.01),肝脏Na+/K+-ATP酶活力显著下降(P〈0.01),肌肉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质量分数上升,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5℃下,将平均体质量10.32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放养在27个60cm×60cm×120cm的微流水网箱中,饲喂3个蛋白质水平(32.0%、40.0%、48.0%),每个蛋白质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3.0%、10.0%和17.0%)的饲料,饲养100d。结果表明:在3.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0.0%蛋白质的饲料时,平均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提高,饲料系数降低(P〈0.05)。在10.0%脂肪水平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饲料时,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摄食含40.0%的蛋白质饲料次之。黄颡鱼摄食含48.0%蛋白质与3.0%脂肪饲料组和40.0%蛋白质与10.0%脂肪组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P〈0.01);蛋白质消化率在48.0%蛋白质与3.0%脂肪达到最高(P〈0.01),脂肪消化率均在40.0%蛋白质与10.0%脂肪达到最高(P〈0.01)。实验表明,黄颡鱼幼鱼较为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量分别为40.0%和10.0%。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生长性能、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新鲜鱼油(过氧化物值POV,1.27meq O2·kg^-1油)与氧化酸败鱼油(POV,45meq O2·kg^-油)为脂肪源配制等蛋等能的两种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9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氧化鱼油显著降低了黑鲷幼鱼的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及蛋白质效率(PER)(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导致鱼体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对鱼体、肝脏及肌肉中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显著影响黑鲷肝脏内主要抗氧化酶活性,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氧化鱼油组肝脏出现明显病变,细胞核多集中在肝细胞边缘,肝细胞变大。统计分析表明,氧化酸败油脂显著降低了黑鲷的生长性能,加重了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并导致肝脏组织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7.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即小型浮游动物(180~380μm)、中型浮游动物(380~500μm)和大型浮游动物(500μm)。结果显示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氮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多分布于珠江口、东沙群岛和台湾海峡南部海域。浮游动物氮稳定同位素δ~(15)N值出现显著的季节和粒径结构差异,其中夏季δ~(15)N平均值高于冬季,以小型浮游动物尤为明显(P0.01)。各粒级浮游动物δ~(15)N值随粒径增大而增加。小型和中型浮游动物δ~(15)N值与浮游动物生物量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大型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则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野生与养殖哲罗鱼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野生与养殖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比较研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两个群体哲罗鱼3种消化酶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哲罗鱼的消化系统在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组织结构上无明显差异。两个群体哲罗鱼在食道与胃酯酶相对含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肝脏与幽门盲囊酯酶相对含量上差异显著(P〈0.05),在肠道酯酶的相对含量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两个群体哲罗鱼在食道与胃淀粉酶的相对含量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肝脏与肠道淀粉酶的相对含量上差异显著(P〈0.05),在幽门盲囊淀粉酶的相对含量上差异极为显著(P〈0.01)。哲罗鱼的蛋白酶表达存在一定的pH依赖性,在体外酸性条件下(pH3),两个群体哲罗鱼只有食道与胃有蛋白酶表达;在体外碱性条件下(pH9),两个群体哲罗鱼只有幽门盲囊与肠道有蛋白酶表达;两种pH条件下,两个群体哲罗鱼各组织中蛋白酶的相对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个群体哲罗鱼的消化系统结构及消化酶含量所表现出的差异与其生活环境及食物有关。[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330-336]  相似文献   

9.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东海马面纯(Navodon spp.)渔获量的影响,对1976年~2006年的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马面纯渔获量可划分成因捕捞效应所产生的趋势变化和因气候变动所导致的渔获量变动,前者可用Fox模型来拟合。Fox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东海马面纯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显著相关(P〈0.01)。移除捕捞压力增长引起的变化趋势后,其渔获量变动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东海海表温度、东海冬季季风和黄海夏季季风呈显著正偏相关(P〈0.03),与热带气旋影响指数、黄海冬季季风及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降雨呈显著负偏相关(P〈0.03)。根据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对东海马面纯渔获量进行拟合,结果显示,拟合的渔获量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R=0.91,P〈0.01),说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东海马面纯渔获量的变动。此外,由于未来气候的变化,东海马面鲍渔获量可能出现更大波动。  相似文献   

10.
低pH水平对鱼类生理生化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低pH水平对鱼类血液电解质,血糖浓度和鳃组织酶活力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pH水平对鲤鱼血液K^ 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Na^ 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低pH为4.5-5.0时,鲤鱼血糖明显升高,体重下降,抑制生长,pH值为6.0时,21天起Na^ -K^ -ATPase酶活力明显下降,并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历经30天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pH值6.0加铝时,21天有极显著抑制(P<0.01),抑制作用达到75%,pH5.5-5.0加铝时14天有极显著抑制(P<0.01),抑制作用达到100%,pH4.5-4.0加铝时7天同样有极显著抑制(P<0.01),抑制作用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黄、东海底栖性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10年4月至12月对微山湖水体中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7种,其中原生动物18种,轮虫45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夏、秋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48种),春、冬季最少(43种)。春季浮游动物丰度最高(1.26×10^3ind.·L^-1),夏季最低(0.47×10^3ind.·L^-1),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75×10^3ind.·L^-1和0.71×10^3ind.·L^-1。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6.69mg·L^-1),冬季最低(1.52mg·L^-1),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41mg·L^-1和4.03mg·L^-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变化在1.74~2.15;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4。综合评价,微山湖为中营养型水体,应加强对湖区水质保护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东海近岸海域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根据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2月(冬季)东海近岸海域3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春季、夏季和冬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优势种季节变化及生态类群。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108种(含未定种),浮游幼体14类,隶属于7门15大类,其中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为最优势类群,共47种,占总种数的43.52%,水母类共19种,占总种数的17.59%。浮游动物种类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种类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各季节浮游动物种类数目与纬度呈负相关。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平均丰度与平均生物量冬季最低,平均生物量夏季最高,平均丰度春季最高。根据浮游动物对水文环境条件耐受性和生活海区的差异性将浮游动物群落分为6个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种、广温广盐种、高温高盐种、近岸暖温种、暖水种和大洋广布种。其中东海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占绝对优势,夏季暖水性种群所占比例高;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暖水性种群在春、夏、冬三季中均占主导地位;东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冬季暖水性种群占绝对优势,但夏季高温高盐种、大洋广布种优势明显。各季节中华哲水蚤均为优势种,但其他优势种季节更替较明显,其中春、夏两季优势种更替率为90.9%,夏、秋两季为50%。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芽孢杆菌对草鱼养殖水质的影响,选取体重约45g的草鱼21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设3个平行重复.对照组在水中不添加任何菌,处理组每隔7d分别向水中按照1×108 cfu/m3添加芽孢杆菌菌粉,二组均饲喂基础日粮.草鱼养殖水体水质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第28天处理组氨氮含量比对照组下降29.17%(P<0.05).亚硝酸盐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且在0.39 mg/L以下.第14天时,处理组硝酸盐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60.26%( P<0.01),在第21天和第28天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6.98%(P<0.05)和67.85%(P<0.01).处理组的总无机氮含量在21d内无显著差异,第28天时下降了15.39%(P>0.05).养殖水体pH值维持在6.8~7.6,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养殖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可降低氨氮含量,改善养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