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饵料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对虾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而投饵方法又直接影响饵料效果、生产成本以及对虾的生长。廖一久、李正森等曾对长毛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进行过规则性绝食投喂的试验,侯明泉等对东方对虾的投饵方法也进行了试验,并都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2.
色仲廉 《水产科学》1987,6(2):36-36,42
自1983年起.808对虾配合饵料在我省推广应用以来,已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86年.省内对虾养殖产量和配合饵料用量之比巳达到1:1.2的水平,配合饵料已成为养殖对虾的重要饵料之一。为了指导对虾配合饵料的生产和销售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普陀县推广使用合成饵料喂养对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解决了天然饵料不足的困难,为发展对虾养殖业创造了条件。1984年普陀县养殖对虾3.600多亩,大部分用合成饵料喂养。既扩大了饵料的来源,又降低了养殖成本,加速了对虾的生长。县养殖公司检查了元山乡及展茅乡两个养  相似文献   

4.
在对虾营养方面,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干颗粒饵料投入水中后的营养流失。众所周知,对虾摄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生长良好,但饵料成本太高,限制了对虾养殖的发展。因此,要努力改进价格较贵的标准饵料的用法。该研究共有5个试验.研究延迟投饵时间对于对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肥水又称培水或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它是放虾苗前的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肥水具有饵料生物繁殖快、培养方法简单、节约成本和效果显著等优点.但有不少虾农对肥水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材料不当、肥水方法不对等现象,给对虾养殖带来许多麻烦和不应有的损失,为此谈谈对虾养殖中肥水的作用、时间、使用材料、方法和注意事项,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修复对虾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从昌黎、乐亭、黄骅等3地的对虾池塘中取底泥,共分离出215种细菌.通过其对对虾饵料和蛤蜊内降解能力的测定,筛选出9株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茵。这些菌株能以对虾饵料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并且对对虾的配合饵料和蛤蜊肉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7d的培养。有4株细菌对对虾的饵料的COD去除率约70%。对蛤蜊肉的COD去除率超过50%,其他5株细菌对对虾饵料及蛤蜊肉的COD去除率也在30%以上。结果表明。这些细菌能快速消除对虾池塘的有机污染,具有修复虾池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饵料系数又称饲料系数,是指被摄食的饵料量与对虾净增肉重量的比值,生产上饲料系数常常是指投饵系数,即指在养殖过程中投饵总量与虾产量的比值。由于饲料成本在养虾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50%以上。投饵系数的高低,对养虾效益影响极大。特别在当前对虾饲料价格居高不下、对虾销售价格偏低、养虾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饵料系数成为减少养虾成本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南移养殖和越冬孵化在我省首获成功之后,在目前用全人工繁殖方式可以获得一定数量虾苗的情况下,提高养殖单产,降低养殖成本,成了发展我省养虾事业的当务之急,这中间饵料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发展养虾生产的物质基础。以往,养殖对虾几乎全靠采捕天然饵料,因而常常受到海况条件、资源量和劳力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对虾生长的需要。饵料来源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生产的发展。进行养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对于广开饵料来源、提高养殖产量、充分发挥各种单一饵料的效能、实行科学养虾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七七年,我们继续开展了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本文仅就粘合剂的比较试验作  相似文献   

9.
1对虾多茬养殖及多品种轮养为了提高虾池的利用率,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许多虾场已开始了对虾的二茬、多茬养殖。浙江以北一般养殖二茬,而南方则利用水温高、持续时间长的优势条件进行多茬养殖。养殖技术与单茬大致相同,只是技术与管理要求更高,目的是缩短养殖周期。提早育苗时间,利用塑料大棚培育早繁苗,给对虾生长以最好的环境条件和提供充足的优质饵料是关键措施。多茬养殖可以采用同一品种,但多采用多品种轮养。目前较多采用的轮养方式是: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两季轮养,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脊尾白虾三季轮养,中国对虾与…  相似文献   

10.
正养殖对虾池塘内培养繁殖饵料生物,是解决虾苗适口饵料,加快对虾生长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充分利用虾塘的自然生产力,降低养殖对虾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基础饵料具有繁殖快、培养方法简易可行和营养效果明显的优点,因而成为养殖对虾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产环节,实践证明,如果基础饵料丰富,虾苗入池一个月便可生长到8cm左右。防城港市气候温暖,饵料生物繁殖迅速,经过7d左右,饵料生物可以达到相当密度。旋肥后饵料生物的浓度多数用透明度表示,一般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考  相似文献   

11.
对虾的营养     
中国对虾是我国的重要养殖对象,目前,在对虾养殖中饵料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在此就对虾类的营养作简单的讨论,旨在为对虾饵料的配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渔业经济研究》2005,(4):48-48
1利用牛粪养对虾 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利用牛粪养对虾,对虾生长良好,11周龄成活率达88%。该所在试验期间不投任何饵料,每周仅在虾池中投放30kg牛粪。施放牛粪的海水养虾池,能大大降低对虾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3.
<正> 对虾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和经济价值大等特点,是出口换取外汇的重要水产品。目前各地对虾精养池一般采用单一品种养殖,因此饵料利用率低,各种饵料的饵料系数偏高,如豆饼、花生饼喂养对虾的饵料系数为4,短齿蛤、蓝蛤为18~20,小杂鱼为7~8。实际上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饵料散失沉积在水体中得不到充分利用。池中大  相似文献   

14.
全程利用生物饵料养殖对虾具有投资少、无污染、对虾生长速度快、无药物残留等优点,本文主要对利用好生物饵料,以实行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做初步探讨。一、基础饵料对虾养殖池塘中,自然繁殖、人工施肥繁殖、移植的饵料生物以及所有被对虾利用的有机碎屑形成了对虾的基础饵料,并能够被对虾直接利用,对对虾的发育具有决定意义,它们包括藻类、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等。对虾处于仔虾阶段时,其生长、养殖成活率与池塘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有较大的关系,但在正常情况下,仔虾阶段时间较短,几乎所有的养殖池均可满足对虾对饵料的需求以过渡到幼虾。随着…  相似文献   

15.
我省对虾养殖生产经过13年的努力,从苗种培育、成虾养殖、饲料生产,到产品加工运销,已初具规模,并摸索积累了一套养殖技术工艺,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成为我省海水养殖的一大产业。但是必须看到,当前我省对虾养殖业也存在许多问题,诸如虾塘“老化”,病害蔓延,生产成本高,单位面积产量低。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仅就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7.
曲卫光 《齐鲁渔业》2009,(10):46-46
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生产中,如何降低饵料成本是广大虾农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养殖实践中,以培养卤虫代替前期饵料,在南美白对虾6~7cm前不用投喂其他饵料,养殖对虾长势快,肥满度高,发病少,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在2008年10月16日,将一个3.33hm2(50亩)粗放型生态海水养殖池塘收获,总产量2250kg,规格36~44只/kg,销售单价38—50元/kg,净收入4万元左右。现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虾饵料水中稳定性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毓秀  于东祥 《海洋渔业》1996,18(3):128-129,127
对虾饵料的水中稳定性,是衡量对虾饵料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对虾的喂养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饵料的饲料系数,甚至关系到对虾的正常生存。对虾饵料的水中稳定性差,会增加饵料的需要量,影响养殖对虾的效益以及养殖水质的污染,使养殖水域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污染。几年来,  相似文献   

19.
江苏大丰县近二年对虾养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产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他们之所以能稳产、高产大规格、高效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成功地解决了对虾养殖合理投饵问题.使饵料系数从1989年的5.1降至1992年的3.4,公斤虾成本从11.79元降至9.14元,使饵料利用率大大提高.大丰县在对虾生产过  相似文献   

20.
以蚯蚓作为对虾饲料诱饵剂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引言在水产养殖中,饵料是主要生产成本之一.为此,人们以不同途径进行探索如何提高饵料的利用率.添加引诱物就是其中之一.早在60年代,梅津就以生理角度研究了化学刺激与鱼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鱼类感觉器官对化学刺激很敏感,在索饵行为中,化学刺激对鱼类摄食强度影响很大,在饵料中添加适宜的化学物质能起索饵引诱作用,从而提高饵料的利用率.1966年,桥本劳郎在对虾嗜好性研究中,发现对虾对甜菜碱的刺激有反应,能引起对虾产生索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