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振动分析与解耦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原悬置系统进行隔振特性分析,计算了各阶模态固有频率和能量分配百分比,根据分析结果和能量分布矩阵对某轿车动力总成悬置的刚度参数进行了振动解耦优化设计。在调整刚度参数后,系统各方向的解耦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固有频率分配更趋合理,共振频带的宽度减小了20%,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悬置刚度进行优化能有效提高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主要激励方向的模态解耦程度,改善系统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中型混合动力城市客车在怠速工况下振动噪声较大的问题,在ADAMS软件中建立了考虑压缩机皮带刚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6自由度刚体动力学模型,在MATLAB软件中建立了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数学模型,计算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能量解耦率。以悬置位置与安装角度、悬置刚度、皮带刚度等参数为设计变量,以能量解耦率和悬置支承处动反力为优化目标,采用Isight软件集成ADAMS与MATLAB软件进行联合仿真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该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模态固有频率分布更加合理,能量解耦率得到大幅提高,动力学仿真与振动噪声试验表明,该车的隔振性能得到了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车型怠速工况车内振动异常,测量了动力总成及悬置系统相关参数,并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固有特性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仅RXX向的解耦率达到目标要求。以六自由度能量解耦为优化目标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各阶模态分布合理,动力总成系统的6阶能量解耦都有所提高并且主要方向的解耦率大于90%,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悬置系统的设计性能指标,从隔振角度出发,定义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广义力频响函数传递率作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特性设计计算的评价指标.基于一种国产轿车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计算分析,讨论各阶固有频率的频率比、模态解耦和力传递率频响函数,证明此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某国产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力学及数学模型,应用ADAMS系统动力学软件,以能量解耦及振动传递率最低为目标函数,以悬置元件的刚度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悬置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系统隔振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SUV减速带工况振颤问题,通过仿真分析发现是由动力总成engshake模态与簧下质量模态耦合引起。通过优化动力总成模态频率及解耦率,利用动力总成bounce及pitch耦合,分散动力总成振颤能量,并将pitch设置在簧下质量模态附近,使动力总成作为吸振器,改善振颤问题。通过实车测试,车身振动RMS降低0.19g,问题改善明显,验证了悬置系统模态耦合设计思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性能参数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车的NVH指标,这是整车开发的一项关键技术。以某国产客车为研究对象,在ADAMS中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并利用ISIGHT多目标优化法对悬置系统刚度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的悬置能有效提高解耦率,从而改善系统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8.
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针对某款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的问题,采用"怠速—匀加速"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原因是:方向盘共振和动力总成悬置解耦较差。在方向盘结构改进成本较高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分布方法。经试验验证,怠速方向盘抖动降低了68%;说明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是降低方向盘怠速抖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某轻卡出现怠速时车身/驾驶室严重抖动问题。对怠速工况下原有动力总成悬置以及车身悬置主、被动端振动加速度的测试与分析诊断,得出其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尚可,但车身悬置系统不能有效隔离怠速时制动系统打气泵的激励,以致引起车身低频大振幅抖动。因此需对原车身悬置系统模态频率进行优化配置,以避开怠速时打气泵激励频率,改善该轻卡怠速时车身抖动的问题。介绍一种在刚体模态及动刚度约束下的悬置系统优化设计流程,通过3次从宽到严地调整悬置动刚度约束范围,逐次对车身悬置系统进行优化,并最终使新悬置系统刚体模态能够有效避开发动机与打气泵这两种激励源,且悬置3向动刚度均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轿车动力总成悬置设计与加速工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某新型燃料电池轿车的动力总成的悬置方式;利用三维CAD设计软件获得了该动力总成的质量、质心位置及惯性参数;分析计算了主惯性轴、悬置点的坐标值与垂向刚度值,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利用Matlab对上述设计进行了固有频率及能量解耦计算;在0.5g的加速度起步条件下,获得了该车三个悬置点作用力变化曲线与位移变化曲线,以及该动力总成质心处加速度与角加速度变化曲线.通过分析上述变化曲线,研究了该总成设计的加速工况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以某皮卡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车内振动噪声大的问题,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中建立了系统的简化模型,计算其固有特性包括固有频率、解耦率及振型。结果表明,以动反力最小为优化目标时,悬置系统总受力降低了7.8%,并且主要方向的解耦率大于90%,满足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某三缸机车型怠速振动问题,利用Matlab仿真平台建立悬置系统数学模型,对影响悬置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的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悬置系统模态频率分布与解耦对提高悬置系统NVH性能同等重要。优化悬置刚度与弹性中心位置,使系统弹性轴与扭矩轴重合,可实现系统的完全解耦,获得更低的俯仰(Pitch)模态频率,并使驾驶员右耳处的声振传函(NTF)响应在低频峰值处降低4.5 d B。试验结果及主观评价表明,车辆怠速振动问题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发动机引起的整车振动问题,本文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置于整车环境,研究其耦合振动特性。建立了包含动力总成和整车、车身和悬架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动力总成与整车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整车模型的振动特性与6自由度悬置系统模型的振动特性存在差异。经对悬置系统进行参数优化,其减振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4.
动力总成悬置支架在汽车NVH控制中起关键作用.介绍了频响理论和IPI分析及评价方法用于研究某商用车动力总成悬置点的动刚度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NASTRAN进行仿真分析,发现刚度值不满足目标要求.针对不同原因,结合车身结构特性提出了优化方案:对左右支架及后悬置点处地板进行结构优化.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有效提高了动刚度值,为此类车型的悬置点动刚度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汽车动力总成的振动是汽车整车振动噪音的主要来源,如何有效地隔离动力总成的振动向车架/车身的传递成为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应用ADAMS软件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13自由度振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动力总成质心处的各种运动响应曲线和各个悬置点支承处的动反力曲线,并对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双向隔振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了其动力总成橡胶悬置系统的双向隔振性能。最后,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将优化前方案和提供的两种优化方案进行比较,优化后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刚度灵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悬置支承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根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和能量分布矩阵对某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刚度参数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对改进车辆进行了路试验证,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发动机悬置系统稳健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健优化设计理论,考虑设计变量的变差对优化设计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稳健优化设计模型.以发动机悬置系统能量解耦为目标,悬置刚度参数为设计变量,考虑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均值μ和标准差σ的变化,构造了发动机悬置系统的稳健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悬置刚度参数进行了稳健优化设计,并用Monte Carlo方法进行了分析.设计应用表明,优化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解耦度对悬置刚度参数的敏感性,系统解耦度分布更合理.比遗传算法的计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8.
依托某微型轿车,从动力总成振动能量传递路径的角度建立了车内噪声分析模型,通过对各条路径的传递特性进行分析,识别车内噪声主要传递路径及环节。在ADAMS中建立动力学参数化仿真分析模型,探讨动力总成悬置参数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基于车内噪声传递分析模型,以车内噪声最小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为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力总成悬置的优化设计可以改善整车的振动与噪声,改善车辆的舒适性,满足人们需求。悬置优化设计是在不改变整体悬置的结构、悬置与整车的硬点连接等设计,通过重新调整悬置胶块的动刚度值与静刚度值,来实现对整车悬置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某大型客车悬置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DAMS建立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6自由度刚体动力学模型,求解其固有频率。并运用能量解耦法,反复修改设计变量,对优化前后的能量分布和动力学仿真进行比较。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