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田土壤养分对泥鳅扰动的响应。[方法]通过野外定期取样,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在养鱼水田和对照水田中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的含量。[结果]养鱼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在0.0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水田。养鱼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全钾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对照水田间不存在差异。[结论]底栖鱼类泥鳅改善了水田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和土壤速效磷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造水田土壤的质量状况,为区域耕地地力提升提供依据,在浙江省西北部丘陵地区选择17块代表性新造水田,通过挖掘土壤剖面,分层调查了丘陵地区新造水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并与同一地区老水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老水田比较,新造水田具有土壤砾石含量较高、土体较为浅薄、黏粒含量较低、土壤酸度较高、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较低、耕作层较厚、渗漏系数较高等特点。新造水田上下层之间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差异较小,其耕作层容重高于老水田,但犁底层容重低于老水田。新造水田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心土层较为松散,普遍存在漏水、漏肥现象。同时,新造水田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空间变异较大,不同农田之间肥力相差较大。分析认为,采用石灰校治酸度,增加有机物质投入、平衡施肥进行水耕熟化是新水田土壤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延边地区水田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采集了不同区域的水田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pH值、有机质、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研究表明,土壤表层呈酸性,处于水稻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土壤有机质和氮素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在根系分布区域含量下降迅速,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下.在根系分布区域,虽然全磷含量处于稍缺水平,但速效磷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较深土层磷素含量逐渐增多,呈向深层迁移和积累的趋势.土壤钾元素含量在根系分布区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速效钾含量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总体上,延边地区水田土壤肥力并不高,而且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相比有下降趋势.为了稻田的可持续利用,建议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料,做好土壤监测,注意磷素的迁移积累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水田、旱地土壤重金富集与垂直分布特征,以四川省巴州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5种重金属(As、Hg、Cr、Pb、Cd)在水田、旱地土壤表层含量和土壤剖面垂直分布情况,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评价水田、旱地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异水平,以As、Hg、Cd含量变幅较大,变异系数超过29%;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为Cd>Hg>Pb>Cr>As,且水田高于旱地;Cd在水田、旱地土壤的富集程度达到轻微富集或中度富集,尤其是水田土壤存在较高Cd污染风险;土壤Cd、Hg均有明显表聚趋势,As在旱地、水田土壤均呈现淋洗下迁趋势;Cr在水田土壤呈现表聚趋势,但在旱地呈现底层聚集。在今后农业生产中,应控制Cd、Hg污染来源,适时采取深翻深耕措施降低2种重金属在耕作层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土壤肥力监测结果和土壤肥力分级标准,对鞍山市采集的旱田、水田、菜田、果园等土壤样品进行了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土壤肥力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广西耕地土壤质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西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信息地面公里网点监测的36个县(市、区)为对象,通过提取耕地监测样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了耕地土壤养分的变化动态、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状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的含量均比“二普”时期提高了一个档次,普遍存在缺钾现象,土壤酸性加大,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水田0.3147,未污染;旱地1.1076,属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在水田上改建苗圃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内同时采集了水田起源的不同类型苗圃表层土壤与剖面分层土壤,以长期种植水稻农田为对照(水田),分析土壤含水量、水稳定性团聚体、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pH等指标,探讨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后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把苗圃分为加土型(加土种植,增加地面高度)、减土型(带土移苗,降低地面高度)和常规型(种植过程中地面高度无明显变化)3种情况。结果表明,水田改建苗圃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普遍下降,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的比例也逐渐变低,土壤有机碳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下降以加土型和减土型更为明显。减土型和常规型苗圃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低于水田,土壤容重却明显高于水田;常规型苗圃表层土壤酸度大于水田;加土型苗圃表层土壤砾石含量明显高于水田。对代表性常规型苗圃剖面土壤的鉴定表明,水田改为苗圃后,整个土壤剖面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丘陵区土壤(黄筋泥田)深层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影响大于对平原区土壤(青紫泥田和淡涂泥田)的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也呈下降趋势。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可引起土壤质量的退化,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田土壤腐殖质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含量均大于CK;水田表层土壤中富里酸(FA)、胡敏素(Hu)含量大于亚表层而表层土壤中胡敏酸(HA)含量却小于亚表层;水田土壤PQ值大于CK,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CK。  相似文献   

9.
为快速准确原位获取水田土壤黏附特性,结合水田土壤环境特征与黏附力测量原理,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水田土壤黏附力测量仪,其由黏附力测盘、水平驱动装置、拉拔装置、PLC控制部分、机架及相关连接件构成,其控制系统采用GX Works2编程软件进行指令编辑。以法向拉拔速度v_n、切向速度v_τ、水田土壤空间深度为影响因素,利用该测量仪开展水田土壤黏附力单因素试验,初步获取了上述因素对水田土壤接触界面黏附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随法向拉拔速度v_n、切向速度v_τ增加,土壤黏附力呈增大趋势;随水田土壤空间深度的增加,土壤黏附力呈先增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水田改种香蕉园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科学地种植香蕉或其他经济作物,研究水田改种香蕉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方法]通过对海南琼海市塔洋镇具有代表的水田改种香蕉园土壤取样,并与其附近未改种的水田土壤比较,探讨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水田改种香蕉园土壤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和pH值均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没有表现明显变化;香蕉土壤有效性锰含量比水田的显著增加,而有效性铁含量却显著降低;香蕉土壤蔗糖酶活性较水田显著增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酸碱度与蔗糖酶活性均表现极显著相关。[结论]蔗糖酶活性可作为评价水田改种香蕉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有关强度和软泥层深度的水田土壤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稻生长季节,测量了多种中国南方水田土壤的有关参数,给出了部分典型南方水田土壤机械组成,含水量、土壤强度和软泥层深度的数据。用模糊聚类方法,按有关水田土壤强度参数,将中国南方16种典型水田土壤在λ=0.75的水平上聚成4类;按软泥层深度将18种典型水田土壤在λ=0.80的水平上聚为7类。  相似文献   

12.
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的扰动效应(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P〈0.01)、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胡勇军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96-12498
[目的]研究底栖鱼类泥鳅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生理群)的扰动效应。[方法]通过田间定位定量试验,采用平板表面涂抹法和稀释法进行分析。[结果]试验水田的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养鱼水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高于对照水田,分别达到显著(P〈0.05)、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明显高于对照水田,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养鱼水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P也高于对照水田,但未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底栖鱼类促进了土壤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硝化细菌、硫化细菌和氨化细菌的生长,抑制了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的繁殖。[结论]底栖鱼类对水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生物量和生理群具有重要影响,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生化活性,有助于增加土壤N、P、S等养分元素的供给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前文Ⅰ指出了机械耕作对水田土壤破坏的现象和原因。本文接着叙述机械耕作的效果和恶果,防治机械耕作对水田土壤破坏的措施,并初步探索水田土壤耕作机械的改革和机耕条件下水田土壤的利用和改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集了30组水田改种蔬菜、苗木、果树和茶树的成对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氯化钾提取土壤初始矿质氮和利用好气培养方法测定可矿化氮,研究了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种旱作后,土壤初始矿质氮在蔬菜地呈现显著增加,在苗木地呈现明显下降,在果园略有下降,在茶园中变化不大。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可矿化氮呈普遍下降;土壤中可利用总氮(初始矿质氮和可矿化氮之和)也呈现显著下降。分析认为,水田土壤的供氮潜力一般大于相邻旱地土壤,改旱后土壤供氮能力的下降主要与土壤总氮下降有关,土壤酸化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三江平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水田土壤类型(亚类)草甸土为调查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揭示土壤酶活性随水田垦殖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旱田土壤开垦为水田后,随垦殖年限的增加,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耕层草甸土脲酶活性随垦殖年限的增加均显著降低,草甸土犁底层脲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降低;随垦殖年限增加,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磷酸酶活性在各层均表现降低趋势;草甸土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犁底层和心土层表现降低趋势,而耕层有增加趋势;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转化酶活性在耕层和犁底层降低,在心土层上升。[结论]草甸土在垦殖为水田后土壤酶活性演变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流域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土壤径流曲线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S模型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模型的基础模型,开展模型适用性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可减少模型模拟参数的累积偏差,提高监测结果的可信度.在鄱阳湖流域内,对具有代表性的水田、水旱轮作、旱地、菜地、果园等优势农业利用方式的降雨量和径流量进行全年定点监测,测定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径流曲线值(CN),分析施肥、土壤质地及利用方式对土壤径流曲线值的影响,评价SCS模型在鄱阳湖区域运用的有效性,是开展鄱阳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监测和评估的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水旱轮作、菜地、旱地、果园、茶园等农业种植模式土壤的径流曲线值(土壤湿度中等)分别为71~74、66~73、48~58、47~61、42~48、39.除降水强度等自然条件外,农业利用方式和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径流曲线值(CN)的主要因子.施肥对多年生作物种植模式土壤径流曲线值没有显著影响,对1年生作物种植模式土壤径流曲线值影响显著.农业利用方式不同,SCS模型有效性最佳时的径流初损值Ia不同, Ia=0.2S时,SCS模型对水田径流模拟的有效性最好; Ia=0.3S时,模型对水旱轮作和旱地地表径流模拟的有效性最好; Ia=0.1S时,模型对园地地表径流模拟的有效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近期调查的耕地地力数据,比较研究了浙江省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旱地与水田土壤均呈现显著的酸化,两者pH值低于5.5的土壤比例均在60%以上,且旱地的土壤酸度大于水田;两种利用方式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均属中下水平,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平均含量分别比旱地高17.05%和7.45%;旱地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比水田高82.61%和58.79%;与自然红壤相比,水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和pH值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的下降,而旱地的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和pH值呈现下降。  相似文献   

20.
非腐解有机物培肥对水田土壤固相有效态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非腐解有机物料施于水田土壤后,土壤固相有机质和有效态氮,磷,钾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非腐解有机物施入水田土壤后,在整个土壤淹水期间,水田土壤固相中有机质,碱解氮,速铲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显著增加。非腐解有机物的施用显著增强了水田土壤固相的保肥性和供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