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2篇
  102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在水田上改建苗圃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内同时采集了水田起源的不同类型苗圃表层土壤与剖面分层土壤,以长期种植水稻农田为对照(水田),分析土壤含水量、水稳定性团聚体、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活性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和pH等指标,探讨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后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把苗圃分为加土型(加土种植,增加地面高度)、减土型(带土移苗,降低地面高度)和常规型(种植过程中地面高度无明显变化)3种情况。结果表明,水田改建苗圃后,表层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普遍下降,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的比例也逐渐变低,土壤有机碳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的下降以加土型和减土型更为明显。减土型和常规型苗圃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低于水田,土壤容重却明显高于水田;常规型苗圃表层土壤酸度大于水田;加土型苗圃表层土壤砾石含量明显高于水田。对代表性常规型苗圃剖面土壤的鉴定表明,水田改为苗圃后,整个土壤剖面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对丘陵区土壤(黄筋泥田)深层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影响大于对平原区土壤(青紫泥田和淡涂泥田)的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也呈下降趋势。水田长期改用苗圃可引起土壤质量的退化,对表层和深层土壤性状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浙江红壤中结核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颜色和氧化物组成,红壤结核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红色结核,其铁活化度低,晶态氧化铁由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第二类为黄色结核,其晶态氧化铁以针铁矿为主;第三类为黑褐色结核,铁活化度高,铁矿物以针铁矿为主。前二者含锰氧化物量很低,形成时间较早;后者含较高量的氧化锰,是新近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海涂棉花施用氮钾肥的田间试验于1995年在浙江省上虞市海涂实验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大大促进棉花生长,显著增加棉花产量,而施用钾肥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无显著影响,这与土壤有效钾含量较高有关.从经济效果和产量来看,最适施氮量(N)为270kg/hm2.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农业利用及培肥熟化过程中砂质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组分的演变规律,选择清水砂和淡涂砂(均属灰潮土亚类)两个土种,按荒地、露天种植旱地和大棚种植旱地等3种利用方式分别采集表层和剖面分层样品,分析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全量及其形态组成,探讨了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积累过程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荒地状况(未利用)砂质土壤氮、钾、磷和有机质全量均较低,农用后可明显促进磷和氮的富集,有效钾的积累也较为明显。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砂质土壤养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荒地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但表聚明显;在露天种植下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较高,但垂直迁移显著,其中有效氮和钾含量的高值出现在亚表层;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效养分积累明显,虽存在明显的下移,但仍显现表聚特点。随着有机质的积累,砂质土壤中腐植酸占比逐渐下降,而颗粒态有机质占比呈增加趋势。砂质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多为不稳定有机质;有较高比例的氮、磷、钾以高活性形态存在,存在较大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7.
山地红黄壤是亚热带地区耕地的重要来源,目前,这一地区土地开垦主要采用机械平整和人工平整方式。为了解整地方式对新造梯田耕地质量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酸性火山岩和泥页岩2类母质发育的红黄壤,采用多地采样分析的方法,比较机械平整和人工平整对新造梯田耕地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开垦前的土壤比较,无论是机械平整还是人工平整,都明显增加了表层土壤(020 cm)中砾石和砂粒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机质、有效养分的含量。人工平整的新造梯田耕地质量好于机械平整,前者土壤黏粒、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是后者的1.251.27、1.421.57、1.351.39、1.261.37和1.131.14倍,土壤中>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前者是后者的1.441.59倍。人工平整的新造梯田耕地土壤保蓄性和保水性高于机械平整。  相似文献   
8.
孔樟良  章明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096-12098,12125
选择浙西低丘地区的黄筋泥田和红紫砂田2类土壤的水田与相应改旱不同年限的旱地、果园和茶园,比较研究了水田改旱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旱后,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均呈现下降,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减弱,其中,水稳定性团聚体的下降比非水稳定性团聚体更为明显.水田改旱种植旱粮,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稳定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的稳定呈持续下降;而当水田改旱种植果树和茶树时,初期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稳定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团聚体的稳定呈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大团聚体逐渐恢复.改旱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与其有机碳和无定形氧化铁数量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集了30组水田改种蔬菜、苗木、果树和茶树的成对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氯化钾提取土壤初始矿质氮和利用好气培养方法测定可矿化氮,研究了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种旱作后,土壤初始矿质氮在蔬菜地呈现显著增加,在苗木地呈现明显下降,在果园略有下降,在茶园中变化不大。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可矿化氮呈普遍下降;土壤中可利用总氮(初始矿质氮和可矿化氮之和)也呈现显著下降。分析认为,水田土壤的供氮潜力一般大于相邻旱地土壤,改旱后土壤供氮能力的下降主要与土壤总氮下降有关,土壤酸化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方式对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五种利用方式对红壤水性团聚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林地>旱地>荒地>茶园>果园。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的水稳定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红壤开垦后,有机抽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导致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和水稳定稳定团聚体减少的主要原因。同理,恢复和改良红壤结构性及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是增加有机质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