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2.
养猪场污水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技术检测养猪场污水的诱变活性。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在2 d后就呈现统计上的显著增加,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第5 d达到最大值;在不同浓度污水的染毒试验中,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且微核率与核变形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表明养猪场污水具有一定的诱变活性。  相似文献   

3.
甲醇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鳅为试材,采用微核测试法研究不同浓度甲醇(0~18.0 ml/L)及不同染毒时间(4~6 d)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甲醇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t检验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甲醇对泥鳅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4.
汞对罗非鱼血细胞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暴露于不同汞离子浓度下的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活性,同时取其血液进行血细胞计数,制作血涂片、染色测定其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结果表明:随着汞离子浓度的上升,罗非鱼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与对照相比,罗非鱼血细胞核异常率、微核率显著增加,白细胞数目增加,但红血细胞变化不大。表明罗非鱼外周血微核标记和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灵敏地指示水环境中的汞污染。  相似文献   

5.
利用泥鳅染色体损伤监测改性炭K对造纸污水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利用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来监测污水的对其染色体的诱变。结果表明:泥鳅红细胞在染毒处理48 h后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呈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增加。在不同浓度污水的染毒试验中,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其中体积分数为原污水70%浓度组泥鳅微核率与核变形率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就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体积分数为原污水100%浓度组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达到最大值。表明造纸厂污水具有一定的诱变活性。加入2.5 g.L-1的改性炭K对污水进行处理48 h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只有处理浓度为100%的泥鳅微核率变化达到显著水平,其余处理浓度均未达到差异水平;而核异常率与对照组相比,处理浓度为80%的未达到差异水平,而90%和100%的泥鳅核异常率变化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表明改性炭K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但量还需要增加。  相似文献   

6.
柠檬黄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柠檬黄对泥鳅红细胞细胞核的毒性影响。[方法]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通过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7.482 08、.017 08、.590 09、.204 0和9.862 0 g/L)和不同染毒时间(81、62、4、324、0 h)条件下对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柠檬黄对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8.594 0 g/L和48 hLC50为7.173 0 g/L,其安全浓度为1.515 0 g/L。柠檬黄在较低的浓度下(<0.094 7g/L)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达到一定浓度(>0.378 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柠檬黄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柠檬黄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染毒时间之后对泥鳅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施其乐对泥鳅进行染毒试验,用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以研究其不同浓度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施其乐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升高,各浓度处理组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整体来看,在各取样时间段内,红细胞核异常率随着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测毒死蜱的环境毒性,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毒死蜱对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红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的LC50分别为524.76、291.53、193.20μ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6.99μg/L;试验各组(毒死蜱质量浓度分别为26.99、45.11、63.23μg/L)的红细胞微核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63.23μg/L)染毒后的第6天,为4.111‰,微核率与毒死蜱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毒死蜱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9.
有机融雪剂对泥鳅的急性毒性以及红细胞微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鳅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浓度醋酸钾和染毒时间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和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浓度的醋酸钾均能诱发泥鳅红细胞微核.且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泥鳅红细胞的微核测定法可作为监测水环境中致突变化合物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1.
稀土元素铈对镉致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治理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泥鳅为材料,以空白为对照,设置了不同浓度的镉铈处理,观察处理24 h后泥鳅的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染毒泥鳅的血红细胞有较大变异。在Cd2+及Cd2++Ce3+胁迫下泥鳅的血红细胞出现粘连、凹陷等现象,细胞核有微核、破碎、空泡、外凸等现象。不同浓度的镉均能造成泥鳅红血细胞核异常,随Cd2+浓度增大,核异常率显著增加;当加入相同浓度的Ce3+后,低浓度组核异常率显著下降;中浓度组核异常率亦有所下降;而高浓度组核异常率明显上升。[结论]低浓度的Ce3+能缓解Cd2+造成的细胞核损伤,而高浓度的Ce3+对Cd2+造成的细胞核损伤则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Pb~(2+)·Cu~(2+)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Pb2+、Cu2+对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核试验法,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Pb2+(0.125~20.000 mg/L)、Cu2+(0.01~0.15 mg/L)溶液,并以经曝气后的自来水为对照进行诱发蝌蚪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研究。[结果]毒染1周后,大于等于0.5 mg/L的Pb2+组及所有Cu2+组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及核异常细胞率均大于对照组,且蝌蚪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在该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离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Cu2+的毒害又明显严重于Pb2+。[结论]为探讨Pb2+和Cu2+的毒害机制,及研究分析污水对水生生物的毒害机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江丽  王聪艳  李茜茜  贾永红  张志达  孙艳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67-11968,11970
[目的]为研究洗衣粉的遗传毒性和潜在危害提供细胞遗传学证据。[方法]以蚕豆根尖为试材,研究威白爆炸盐洗衣粉溶液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当洗衣粉溶液浓度增大至0.16g/L时,24h后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当洗衣粉溶液浓度为0.24g/L时,其微核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48h后,0.12g/L洗衣粉溶液处理的根尖细胞微核率达最大值,为(25.20±4.97)‰;0.16g/L洗衣粉溶液处理的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达最大值,为(5.22±0.37)%。浓度相同而诱变时间不同时,微核率差异显著,染色体畸变率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浓度洗衣粉溶液均能强烈诱发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和染色体畸变,处理时间对染色体畸变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种农药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诱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泥鳅作为试验鱼,在测定甲胺磷对其96小时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在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之间设置五个浓度组,研究了甲胺磷和敌枯双各个浓度组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形成和核异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农药都能诱导泥鳅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率的提高。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微核细胞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但当浓度过高时,微核细胞率反而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总核异常率则总是随农药浓度的升高而提高。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农药浓度的升高,微核细胞率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提前。  相似文献   

16.
苄嘧磺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罡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79-15881
[目的]研究了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出半数致死浓度,进而分析该除草剂是否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的毒害;并在急性毒性的基础上进行遗传毒性研究,通过计算微核率来判断除草剂苄嘧磺隆是否存在遗传毒害。[结果]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698ml/L和0.637ml/L,安全浓度为0.159ml/L。不同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斑马鱼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试验表明,对照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为0.0103%,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达0.372%.说明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斑马鱼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一检测时间,不同浓度处理组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与对照相比,具有剂量效应;在同一处理组,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在24h达到峰值,在48h及72h时下降。[结论]该研究为人们科学选择和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DOP对鲤鱼的遗传毒性及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8):130-132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鲤鱼的遗传毒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评价DOP的生物学毒性及水环境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吉姆萨染色和试剂盒方法,研究0.3、1.5、7.5 mg/L的DOP 24 h暴露对鲤鱼红细胞核异常率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在DOP试验浓度范围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随着DOP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微核率在7.5 mg/L DOP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则表现为低促高抑。0.3 mg/L DOP组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5 mg/L DOP、7.5 mg/L DOP组POD活性无明显变化。MDA含量随着DOP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浓度DOP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DOP对鱼类具有遗传毒性,并能损伤抗氧化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适用于科研用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模拟科研中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使用条件及缓冲液,并研究不同底物浓度、反应时间、显色时间、缓冲液pH等对酶活性检测的影响。[结果]使用不同缓冲液对酶活性进行检测,其测量值差异较大。若使用添加硼酸的铁氰化钾溶液,则可以实现颜色的稳定显示。最佳水浴时间为10min,最佳底物浓度为0.04mol/L。随着温度的增加,对低浓度酶活性的影响不大,但对高浓度酶活性的影响逐渐增大。当缓冲液pH为7.O~8.0时,能够较好维持酶活性的稳定性。缓冲液粒子强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大。[结论]成功建立了科研用小牛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泥鳅及蝌蚪红细胞微核技术,测定微核率,对小洋河市区段河水进行遗传毒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小洋河市区段各采样点河水组泥鳅及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且蝌蚪红细胞对致突变物质的敏感性高于泥鳅红细胞.小洋河水质对泥鳅及蝌蚪红细胞均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水样中有致突变活性物质存在.  相似文献   

20.
氯霉素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氯霉素的细胞毒性机理。[方法]用浓度为0.5、1、5、10 mg/L的氯霉素稀释液处理蚕豆根尖,进行氯霉素细胞毒性检测试验,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裂情况,统计微核数。[结果]氯霉素稀释液处理的蚕豆根尖细胞依然能够进行分裂和增殖。氯霉素培养液中的蚕豆根尖细胞经固定、酸解和染色处理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微核。氯霉素浓度为0.5、1、5 mg/L时,微核率分别为1.25‰、4.50‰和7.00‰,表现出剂量效应;氯霉素浓度为10 mg/L时,微核率为9.75‰,与蒸馏水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氯霉素可能是作为DNA的断裂剂,在细胞有丝分裂时产生作用,微核在细胞间期或有丝分裂中后期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