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为了解广州、成都两地宠物源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耐药情况,为指导宠物临床用药和耐药性监测提供依据,研究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对300株宠物源性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同时采用NCCLS微量肉汤稀释法对之进行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等14种兽医临床常用抗菌药物MIC值测定。结果表明:广州、成都两地宠物源性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均以中等和弱成膜能力表型为主,分别占两地分离菌株总数的93.3%和87.2%;广州、成都两地的分离菌株对14种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多西环素、利福平、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超过50.0%。  相似文献   

2.
分别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和常规PCR方法对180株宠物源性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定量研究和相变抗原agn43检测,以分析大肠杆菌毒力因子agn43与生物被膜表型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30.1%(55/180)的菌株能够检测到agn43基因,96.4%(53/55)agn43阳性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成膜能力,与无成膜能力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改良结晶紫法对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进行15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鉴定,以了解海南文昌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谱型和生物被膜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65株文昌鸡源大肠杆菌中89.23%具有多重耐药现象,64.62%具有交叉耐药现象;81.54%的菌株具有不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只有18.46%的菌株无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本试验结果表明,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菌株大都表现出多重耐药性,但交叉耐药性与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相差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包头地区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进化分群情况、生物被膜形成能力(BF)及耐药性情况。试验采用PCR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K-B药敏纸片法对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进行进化分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B2群和D群流行为主,分别占分离菌株的35.4%和25.0%;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新霉素等7种药物耐药率在58.3%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11.9%~31.3%;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中强形成膜能力菌株有20株、中形成膜能力菌株有16株、弱形成膜能力菌株有7株、不形成BF菌株的有5株,分别占分离菌株的41.7%、33.3%、14.6%、10.4%。经分析,48株仔猪源致泻性大肠杆菌的BF形成能力与多黏菌素、新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氟苯尼考、恩诺沙星、氨苄西林、阿莫西林7种药物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试验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crp基因对奶牛乳腺源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奶牛乳腺源大肠杆菌NJ17为研究对象,采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NJ17crp基因缺失株(NJ17-Δcrp)。对大肠杆菌野生株NJ17及crp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crp基因缺失影响奶牛乳腺源大肠杆菌NJ17的生长速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河南省豫西地区猪源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14年~2016年腹泻病猪无菌采集152份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系统进化分群、药物敏感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采集的样品共分离到79株大肠杆菌,其中A群占46.84%(37/79),B1群占8.86%(7/79),B2群占27.85%(22/79),D群占16.46%(13/79)。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和克林霉素耐药,92.41%的大肠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79株大肠杆菌分为强成膜能力(26.58%)、中等成膜能力(31.65%)、弱成膜能力(27.85%)和无成膜能力(13.92%)4种表型。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多属于大肠杆菌B2和D群,分别占分离株的31.82%和38.4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本研究为河南省猪源大肠杆菌病的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小檗碱对小鼠感染犊牛源生物被膜阳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体内抑菌作用,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确定41株分离株的MIC值|采用改良结晶紫染色法,确定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采用血常规检测小鼠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甲氧苄啶、磺胺嘧啶耐药率较高,对阿米卡星、米诺环素、头孢西丁较为敏感|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无、弱、中、强的菌株数分别为14、10、7、10株|生物被膜阳性大肠杆菌耐10种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73.9%,且多重耐药菌株占比66.7%|生物被膜强阳菌株中的多重耐药菌株占比80%|小檗碱高、低剂量组及联合给药组可不同程度降低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的含量,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并升高血红蛋白浓度。犊牛源大肠杆菌形成生物被膜可增强自身多重耐药性,且小檗碱具有成为临床治疗由生物被膜阳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引起的犊牛腹泻病药物的潜力。 [关键词] 犊牛|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小檗碱|促炎因子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4,(8):13-17
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对18株扬子鳄源普通变形杆菌进行生物被膜测定,并选取其中1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进行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受试的18株普通变形杆菌中,14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3株具有中等强度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碳源种类对普通变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当在培养基中加0.20%的葡萄糖或蔗糖时,其形成生物被膜能力最强;普通变形杆菌浮游态和生物被膜态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吞噬能力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机制、变形杆菌抗吞噬机制、生物被膜的清除以及扬子鳄变形杆菌病防治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5,(1):106-108
采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对实验室分离的15株猪链球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5株菌中有1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中等,8株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6株菌没有形成生物被膜;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检测中草药(金银花、马齿苋、罗布麻)水提取物对形成生物被膜能力不同猪链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在低于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下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中等的1株链球菌进行中草药对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形成生物被膜能力越强,测得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值就越大,不同药物浓度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不同。该研究为猪链球菌病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宠物源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20株宠物医院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13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测定,并利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了解广州市宠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通过对其耐药谱型的调查,为指导宠物临床用药和耐药性及耐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青霉素耐药特征,采用药敏纸片法检测了123株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并利用β-内酰胺酶试剂盒测定耐青霉素株β-内酰胺酶活性,同时采用刚果红法和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123株受试大肠杆菌中,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有122株,耐药率99.19%。122株耐青霉素大肠杆菌中,生物被膜检测为阳性的菌株有92株(75.41%),β-内酰胺酶检测为阳性的有72株(59.02%);β-内酰胺酶阳性而生物被膜阴性的菌株有15株(12.30%),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同为阳性的有57株(46.72%);β-内酰胺酶为阴性但生物被膜为阳性的菌株有35株(28.69%)。92株生物被膜阳性菌株中,29株(31.52%)具有强成膜能力,61株(66.30%)具有中等成膜能力,2株(2.17%)成膜能力较弱。说明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大肠杆菌青霉素耐药性受β-内酰胺酶和生物被膜多种因子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三重PCR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自河北地区的120株蛋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系统进化分群、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0株大肠杆菌中属于A群9株(7.5%),B1群24株(20%),B2群64株(53.3%),D群23株(27.5%),以B2+D群流行为主;120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8种药物耐药率为45.8%~93.3%,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15.0%~43.3%; B2+D群的大肠杆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A+B1群;120株大肠杆菌中强形成膜能力的菌株有58株(48.3%)、中形成膜能力的菌株有29株(24.3%)、弱形成膜能力的菌株有24株(20.0%)、不形成BF菌株的有9株(7.5%),BF形成能力强、中的菌株多属于B2群和D群;120株大肠杆菌分离株的BF形成能力与14种抗生素耐药性的符合率在73.7%以上。结果表明,120株蛋鸡源大肠杆菌的分子分群、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猪源屎肠球菌的致病力与耐药性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本研究分别对9株猪源屎肠球菌进行动物试验、药敏试验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结果显示有66.67%的菌株引起小鼠肝脏、脾脏出血等病变,并且其中部分菌株导致接种小鼠急性的高死亡率;9株屎肠球菌中KF-QX-1株耐药率最高为100%,其次为ZKXH01(95.24%)、NY01(90.48%)、NY-XY-4(80.95%)、SBLH(76.19%)、HUAX(71.43%)、NY-XY-1(71.43%)和ZHENGY(66.67%),耐药率低于50%的菌株只有JY02(14.29%);生物被膜检测结果显示9株菌中除NY01株外均有不同程度的的被膜形成能力,其中2株菌(JY02和NY-XY-1)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相对较强;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综合分析显示,肠球菌菌株对受试动物的致病力与其耐药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之间缺乏明显的相关性,但具有生物被膜形成及耐药两种特性会增强猪源肠球菌的耐药性和传播性,给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控制造成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生物被膜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探究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探究ETT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yqeI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检测野生株与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合转录组学测序及荧光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基因表达量等,探究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yqeI基因缺失株,且yqeI的缺失并不影响生长曲线,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且相关生物被膜基因转录量显著下调。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显著影响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从ETT2及yqeI的角度发掘潜在的调控网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物被膜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探究Ⅲ型分泌系统2(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为探究ETT2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利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yqeI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检测野生株与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合转录组学测序及荧光定量检测生物被膜基因表达量等,探究转录调节因子YqeI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yqeI基因缺失株,且yqeI的缺失并不影响生长曲线,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下降,且相关生物被膜基因转录量显著下调。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TT2转录调节因子YqeI显著影响了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从ETT2及yqeI的角度发掘潜在的调控网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2018—2020年采集的南涧县不同养殖场中患腹泻病仔猪肛拭子、粪便、肝脏等共243份病料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白鼠试验、玻板凝集试验、结晶紫微孔板法和K-B药敏纸片法,对分离的致泻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性、血清型、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243份仔猪腹泻病料组织中分离得到了113株大肠杆菌,其中有87株为致病性大肠杆菌,87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属于14种不同的血清型,以038 (17.2%)、0101 (18.4%)和0142 (14.9%)为主要流行优势血清型,强形成被膜能力菌株有24株(27.6%)、中形成被膜能力菌株有34株(39.1%)、弱形成被膜能力菌株有17株(19.5%)、不形成被膜菌株有12株(13.8%)。分离的87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等10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在49.4%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9.2%~26.4%之间。  相似文献   

17.
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腹泻死亡仔猪进行病原分离鉴定,通过对细菌形态观察、PCR检测、生化试验以及小鼠毒力试验鉴定出了8株具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WHO推荐的Kirby-Bauer(K-B)法测定8株大肠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进一步对分离的8株大肠杆菌进行运动性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特性进行比较。生化特性结果表明8株大肠杆菌对各种糖的分解能力无明显差异;耐药性结果表明8株大肠杆菌均是多重耐药菌株,并且8株大肠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均具有运动性,形成较明显的运动圈;生物被膜表型检测结果表明:有4株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河南地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和探讨生物被膜和致病性、毒力之间的相关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在上海市不同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479份动物源性食品样品,依据国标方法进行菌株分离,并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进行测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4株单增李斯特菌,分离率为7.1%(34/47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耐药率虽然不高,但日趋严重,对氨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均敏感,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最高(55.88%),林可霉素次之(41.18%)。血清型鉴定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分离株以血清型1/2a(3a)型为主(76.47%),血清型1/2c(3c)次之(17.65%),而致病性强的血清型4b(4d、4e)仅占2.94%。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实验表明,所有的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被膜,其中76.47%(26/34)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微弱。上海市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流行1/2a(3a)血清型,耐药率日趋严重,均可形成生物被膜。因此,应加强对动物源性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近年来石河子某规模化牛场死于脑炎的犊牛大脑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影响因素,试验以犊牛脑炎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96孔板培养细菌结合结晶紫染色,分析该菌产生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的能力及形成的最佳时间;定性和定量分析不同培养条件对该菌BF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犊牛脑炎源大肠杆菌BF形成能力较弱,从6 h开始形成,48 h时BF的形态趋于完整直至顶峰,之后BF网状结构逐渐解离,72 h时BF的结构消失;当在LB培养基中分别添加3%的葡萄糖、1%的蔗糖和0.5%的NaCl时BF的结构最完整;LB、BHI、TSB三种培养基比较,LB培养基中形成BF的形态最佳。致犊牛脑炎大肠杆菌形成BF能力较弱,培养至48 h时BF形态较为完整,在LB培养基中适当添加葡萄糖、蔗糖、NaCl可提高其形成BF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乳源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药物敏感性。[方法] 对采集到的85份马乳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染色镜检、特异性基因phoA的扩增和16S rDNA测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分析马乳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采用PCR技术检测马乳源大肠杆菌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及鉴定其所属系统发育群,对大肠杆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从85份马乳中分离得到6株大肠杆菌,其中3株为A群,3株为B1群;6株大肠杆菌均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均携带ibeByijPmatsodAcsgA毒力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有4株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结论] 对新疆伊犁地区某马场马乳源大肠杆菌进行初步的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发现其对青霉素和替米考星耐药严重,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具有一定的潜在致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