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熊猫在中国的饲养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36年英国人史密斯在上海兆丰公园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小熊猫.1953年2月成都动物园首次饲养了水熊猫.1954年6月29日,北京动物园的小熊猫首先创下圈养繁殖记录,一胎产下2仔,但未能成活.1961年,上海动物园创下成功繁殖小熊猫并成活的先例.1977年6月1日,重庆动物园小熊猫成功繁殖出子二代.目前,小熊猫在中国的圈养种群为256只左右,分散在30家饲养单位,圈养种群已初具规模,基本不需要野捕捉补充种源.  相似文献   

2.
<正>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蓑羽鹤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分别列入附录一和附录二。周军英[1]等调查分析了中国动物园圈养鹤类现状,证实我国东北区饲养鹤类的数量最多,死亡原因主要是传染病,其中以大肠杆菌感染最为严重,并有加剧的趋势[2]。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近年来,在许多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中,均有因大肠杆菌导致珍稀鹤类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高山放牧和昆明市东郊小哨示范牧场圈养育肥1.5年以上的成年中甸牦牛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饲养条件下组织器官中HIF-1α基因mRNA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HIF-1α基因在不同饲养条件下中甸牦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中甸牦牛不同器官组织HIF-1α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相对表达量差异显著,高山放牧显著高于异地圈养育肥(P0.05);在高山放牧的中甸牦牛肝脏中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圈养育肥的(P0.05)。[结论]中甸牦牛不同组织器官中HIF-1α基因广泛表达且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不同海拔饲养的相对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为牦牛的耐低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建立小熊猫人工种群开展繁殖研究是减轻野生种群压力,有效保护小熊猫的措施之一。为探索提高人工条件下小熊猫繁殖水平,2011年以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圈养小熊猫的环境条件等进行了改进提高。通过对小熊猫的饲养、繁育环境条件的改善,小熊猫的繁育情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初步结果显示,改进后,小熊猫的发情率、受胎率没有显著变化,但其繁殖成活率从改进前的55. 5%极显著地提高到改进后的76. 26%(P <0. 01)。  相似文献   

5.
小熊猫在分类上属于浣熊科和鼬科的姐妹群.因其猫脸熊身,似猫非猫,似熊非熊,还有一条粗大且带彩色环纹的尾巴.因此在动物园中深受广大游客所喜爱。小熊猫主要分布于我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小熊猫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报道逐年增多.尤其是犬瘟热病毒给圈养小熊猫的种群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010年12月,武汉市动物园饲养...  相似文献   

6.
小熊猫(Ailurus fulgens)是亚洲特有的濒危动物。由于圈养小熊猫活动空间受限、环境单调等因素,时常有刻板行为表现。本研究依据小熊猫自然行为特性及动物福利要求,以环境、食物、气味等因素进行多重丰容,观察频繁出现刻板行为的2只圈养小熊猫个体的行为修正效果。应用聚集动物取样法,从9:00到17:00,全事件记录并观察小熊猫行为。观察发现,受试小熊猫主要表现摇晃与踱步两种刻板行为。通过丰容前与三个阶段的丰容后刻板行为发生率比较,丰容后的刻板行为均显著低于丰容前,而探究行为和修饰行为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多重丰容可以减少圈养小熊猫刻板行为的发生,促进自然行为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长春动植物公园小熊猫馆内小熊猫个体在公园内饲养的情况下,场馆建设、繁殖、食物、丰容等一系列方法总结。从小熊猫的引进到新馆舍投入使用,再到子二代个体繁殖成功,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吸取了经验,总结出方法更适合圈养条件小熊猫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圈养条件下小熊猫对人工环境的选择和行为习性,为笼舍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在春夏两季对圈养的10只小熊猫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与野生小熊猫白天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不同,圈养小熊猫白天以睡和卧等安静行为为主(68.32%),对行为发生的地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01),而且几乎不受气温和天气的影响(P〉0.05)。自然生长的树为圈养小熊猫的首选地点(53.6%)。小熊猫在地面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83.06%),对笼箱的结构和材料没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因此,圈养小熊猫笼舍内最好能种植树木,而笼箱的结构和材料则依景观的需要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动物园圈养展出的5只(1♂4♀)成年小熊猫为研究对象,以该雄性个体作为社群动物加入随机1∶1分组的试验组进行社群丰容,观察春夏秋冬四季社群丰容对圈养小熊猫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雌性小熊猫在圈养条件下,表现出活动、玩耍、繁殖、刻板等12种行为,春夏秋冬都有蹭阴标记、嗅闻标记物的繁殖行为表现。社群丰容增加了小熊猫的活动行为,以冬季增幅最大,增加了6.2%;增加了小熊猫玩耍行为,以秋季增加最多,增加了4.8%;增加了小熊猫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最高峰值出现在春季,为9.3%;丰容减少了小熊猫休息行为、刻板行为,最大减幅分别在夏季、秋季,分别减少了2.9%、7.1%。春季丰容极大增加小熊猫繁殖行为,有利于促进小熊猫圈养条件下的繁衍,对扩大小熊猫圈养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圈养金丝猴饲养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珞  王洁  许锋 《野生动物》2007,28(2):22-24
迁地保护是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的重要手段,加强圈养金丝猴饲养管理,对扩大种群和拯救这个物种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动物园金丝猴的饲养管理进行了阐述,旨在改进圈养金丝猴的饲养管理和改善生活条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广州地区圈养繁殖小熊猫的技术要点,基于小熊猫行为研究的笼舍环境设计,以及圈养小熊猫的日粮组成和营养水平,提出了适度驯化有助于动物管理、生物安全防制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弱毒疫苗接种导致小熊猫犬瘟热病毒感染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46月份,某地小熊猫接种犬用犬瘟热弱毒疫苗后出现感染,经采用先锋霉素V、丁胺卡那霉素、干扰素和犬瘟热、细小病毒、猫瘟热、副流感、犬传染性肝炎五联血清进行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发病小熊猫全部死亡,死亡率达100%。经病理学观察和微生物实验,诊断为犬瘟热病毒感染,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地饲养有8头小熊猫,分两处饲养,其中2头在该地饲养多年。距离不足4m处有一犬场,该犬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所圈养的犬一直未进行犬瘟热疫苗的免疫,也未发生过犬瘟热感染。另外6头小熊猫从外地引进至该地饲养约1年,健康状况良好。这6头小熊猫的笼舍与…  相似文献   

13.
濒危物种金丝猴位列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U,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是金丝猴家族成员之一,圈养川金丝猴有助于其种群延续,维持物种多样性。本文从环境设置、食物配置、种群繁殖及疾病预防与控制4个角度简述了圈养川金丝猴的饲养管理要点,旨在为川金丝猴人工饲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全世界的野生种群数量约34000~54000头。野生亚洲象在我国境内目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种群数量约200~250头[1]。中国动物园目前圈养亚洲象数量约为150头。在圈养条件下,通过行为训练可避免疾病诊疗过程中出现的应激反应。给象修蹄、血液采集以及肌肉注射创造条件,为亚洲象的无应激疾病诊疗奠定基础。1 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小熊猫佝偻病的诊治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熊猫 (AilurusFulgens)为世界珍稀观赏动物 ,在我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各动物园饲养小熊猫的笼舍、环境气候的不同及饲养管理上的差异 ,小熊猫发生疾病的类型也不一样 ,主要有传染病、掉毛症、肠炎和外伤等。本文通过对一例患佝偻病的小熊猫诊治过程的总结和探讨 ,为更好地防治小熊猫佝偻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具有极高的科研及观赏价值;其人工饲养数量有限,且大多数分布在全国几个大的饲养单位,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拥有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和一流的医疗设备,率先开展了超声波应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介绍近几年超声检查技术在大熊猫研究方面的应用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记录比较黑天鹅放养初期生长性能并检测黑天鹅血清中部分抗氧化指标,探讨纳豆芽孢菌剂对黑天鹅在放养初期生长性能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放养初期露天圈养的黑天鹅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均预饲养5天,之后对照组正常饲养,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添加10%的纳豆芽孢菌剂。饲养35天,记录全程采食量,测量第1、12、35天体重,于第1、6、12、35天采血并制备血清。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在放养初期应激状态,正常饲养的黑天鹅,体重和采食量随机体成长而增加,血清中SOD逐步降低,MDA逐步升高;饲喂纳豆芽孢菌剂的黑天鹅,体重增加,采食量下降,血清中SOD逐步升高,MDA逐步降低。[结论]黑天鹅在放养初期饲喂纳豆芽孢菌剂能够促进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减少氧化应激损伤,保护动物健康。  相似文献   

18.
正旋角羚(学名:Addax nasomaculatus)是一种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羚羊,目前野外的旋角羚处于极度濒危的状况,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广州动物园从1995年开始圈养旋角羚,通过饲养繁殖及与其他动物园进行血统交换等措施,种群至今得到了可持续性的壮大。本文就饲养过程中旋角羚常发病作一概述。1旋角羚的常见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19.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40-142,147
通过对引入都江堰地区小熊猫的饲养、观察与总结,阐述日常饲养管理措施,总结了适合都江堰地区气候特点的小熊猫饲养管理方式,为更好地饲养小熊猫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圈养是濒危野生动物重引入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阐明圈养与野生、散放与圈养条件下鸟类肠道菌群的差异,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中检索已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提取肠道微生物群落数据并使用R(Meta)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圈养与野生相比,鸟类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显著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丰度显著下降,梭菌属(Clostridium)、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丰度显著下降,而粪球菌属(Coprococcus)和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的丰度显著增加;散放与圈养相比,鸟类肠道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显著增加,Olsenella的丰度显著下降。圈养对鸟类肠道菌群组成产生影响,散放会减轻一部分圈养的影响使其更接近野生鸟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