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物育种信息》2006,(7):13-14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宋美珍等入选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部分双列杂交。通过对亲本、F1和F2代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同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单铃重和成铃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与早熟有关的诸性状,生育期、始花期、铃期和果枝始节4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短季棉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季棉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麦棉两熟棉区粮棉双丰收的有效途径。从早熟种质资源金字棉的引进,早熟短季棉品种中棉所10号的育成,抗枯萎病品种中棉所16、辽棉10号的选育,生化辅助育种技术育成早熟不衰品种中棉所24、27和36,转单价Bt基因抗虫棉中棉所30、中棉所42和鲁棉研19,转双价Bt+CpTI基因抗虫棉中棉所50、中棉所58的培育,到航天诱变特早熟品种中棉所64,综述了中国短季棉品种选育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了短季棉育种应加强抗黄萎病材料创制、克服产量和早熟性负相关和解决特早熟品种早衰等遗传改良重点;指出借助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麦后直播特早短季棉和杂交短季棉是今后短季棉遗传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不同短季棉品种离体子叶衰老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同类型短季棉品种的离体子叶在暗处理诱导衰老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含量处理0~1天下降,1~5天又上升,5天后迅速下降;过氧化氢酶(CAT)前3天变化不明显,后期活性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前5天逐渐升高然后下降;中16两选系(中119和中427)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3天基本不变,然后逐渐升高,而中10和辽4086前3天迅速升高,随后又迅速下降。短季棉品种在各项指标基本趋势一致的情况下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早衰型中10,后期各项指标下降速度最快;早熟不早衰型中16(中119与中427),后期下降速度较慢;晚熟型辽4086前期各项指标不高,但后期下降幅度较小,仍能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短季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17  
选用5个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品种和5 个早衰的短季棉品种进行部分双列杂交。通过对亲本、F1 和F2 代分别于2001 年和 2002 年两年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衣分3个性状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为加性效应,同时还存在极显著的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单铃重和成铃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与早熟有关的诸性状,生育期、始花期、铃期和果枝始节4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霜前花率以显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上位效应,落叶株率以加性与加性互作上位性为主,落叶指数以加性效应为主;与纤维品质有关的诸性状,2.5%跨长、比强度、伸长率3个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其次为显性效应,同时还存在着加性、上位性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同时还研究了产量、早熟性和纤维品质各性状之遗传和表型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短季棉50年产量育种成效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喻树迅 《棉花学报》2005,17(4):232-239
对198份短季棉材料的系谱分析和短季棉品种的基因型值分析表明:①20世纪90年代品种皮棉单产比50年代增产50.29%,比60年代增产51.44%,比70年代增产26.6%、比80年代增产20.8%。②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以衣分和铃重提高为主要增产模式,提高枯黄萎病抗性也是重要增产因素。③育种技术从50年代系统选育到杂交、复交、多父本混交、辐射育种、空间技术育种、生物技术育种对品种提高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采用生化遗传育种解决短季棉早熟早衰,选育早熟不早衰、青枝绿叶吐白絮的早熟、优质、多抗短季棉品种行之有效。④中棉所系列品种和辽棉系列品种育种技术路线不同,辽棉以缩短棉花前期营养生长,提高早熟性,以延长铃期,增加铃重,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中棉所系列至90年代发展较成熟的生化遗传育种技术,在缩短生育期的前提下,适当延长前期营养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延缓棉株早衰,增加后期光合作用;通过大幅度提高衣分,增加皮棉产量;靠缩短生殖生长期、吐絮畅而集中等提高早熟性;通过提高SOD酶等抗氧化酶系统,提高抗性和延缓衰老,达到各性状综合协调提高。  相似文献   

6.
短季棉新品种豫早275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0年用早熟丰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系豫早1109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新品系鲁39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1996~1998年该品种参加了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籽棉、成棉、霜前皮棉产量平均分别比对照中棉16增产8.8%、9.9%、12.4%,霜前皮棉增产达显著水平。棉纤维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早熟、丰产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综合性状优良。1999年通过国家品审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1997年以(辽1038×86-1)F8为母本、以SGK32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对其后代连续定向选择于2002年育成中早熟棉花品种石抗278,2003-2004年参加河北省冀东早熟棉花品种区试,2005年参加河北省冀东早熟棉区棉花品种生产试验,2006年通过河北省审定。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抗病、早熟不早衰。  相似文献   

8.
短季棉新品种豫早275是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于1990年用早熟丰产抗病虫棉花新品系豫早1109为母本,以高产优质新品系鲁399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1996~1998年该品种参加了全国夏棉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平均分别比对照中棉16增产8.8%、9.9%、12.4%,霜前皮棉增产达显著水平.棉纤维品质达到国家优质棉标准,早熟、丰产兼抗棉花枯黄萎病,综合性状优良.1999年通过国家品审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短季棉是生产上实行麦(油)棉两熟制的品种类型,对于稳定粮油生产,提高棉田经济效益有 十分重要意义。对外引的短季棉新品种(系),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进一步鉴 定其丰产性、早熟性、抗病性及适应性。为棉麦(油)两熟技术和麦棉套种技术推广对棉花品 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科研站1978年用郑州761/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1990年通过省级审定并命名。特征特性:弱春性、多穗型、矮秆早熟品种。株高80厘米左右,抗倒性强后期叶片不早衰,灌浆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The action of the X locus in the tomato was explored by studying meiotic behavior, pollen germination, pollen tube growth, and fertilization capability. Normal meiosis was observed suggesting no x meiotic lethality. Percent germination showed much variation from test to test depending on size of population. X and x pollen from homozygous sources showed no differences in pollen tube growth capability or fertilization capability. Pollen from the F1 plant had a lower mean pollen tube length than either X and x pollen. Using F1 pollen in backcrosses to the recessive parent resulted in deviations from expected segregation ratios for characters linked to x.Michigan Agricultural Experiment Station Article No. 5374.  相似文献   

12.
芸薹素对超甜玉米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禤维育  冯斗  陈念平 《种子》2001,(2):24-25
在较低温度(18士1℃)条件下,超甜玉米用芸薹素内酯(BR)浸种处理24h,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淀粉酶活性,对幼苗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从而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促进了幼苗的生长,使苗高、第二叶的长度和幼苗干物质重均较对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Using the Nehari argument about the constrained extreme values and the theorem that the functional defined on complete Finsler manifold and satisfying the Palais-Smale condition and having lower bound has a minimal value point,we study the existence of the minimal periodic solutions for nonconvex quadratic and superquadratic second order Hamiltonian systems.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甜高粱秸杆纤维素酶降解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甜高粱秸杆进行了各种预处理,包括机械处理、高温处理、超声波处理、无机溶剂处理、有机溶剂处理等,比较了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甜高粱秸杆纤维素酶降解效率的影响,得出其影响程度顺序是:高温>超声波>有机溶剂>粉碎度>稀酸/碱。温度影响中干燥高温效果最佳,每0.1克秸秆粉末可产生还原糖8.3116 mg。超声波处理在无溶剂(无水)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产生还原糖的量是有溶剂(有水)时的5倍。有机溶剂方面,丙酮的作用最为显著,在30分钟内每0.1克秸秆粉末可以产生还原糖4.3736mg。在机械处理中还原糖的量随着粉碎目数的增大而增加。此结果对工业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恒戬 《种子》2006,25(11):31-32,35
为进一步探讨白菜原位转化法的机理,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小白菜的子房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菜子房在幼时呈开口杯状,随着花蕾长大,子房上部逐渐接近,最后结合,把子房室封闭起来。子房闭合时,花蕾的直径在1.0mm左右,闭合的花蕾约占花蕾总数的75.9%。  相似文献   

16.
杜凌  吴楠  董万鹏  吴洪娥  朱立 《种子》2016,(11):76-78
为了解淡黄花百合的高温抗性,对淡黄花百合幼苗进行35℃高温胁迫4,6,8,10d处理,测定高温对幼苗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含水量、蛋白质、可溶性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淡黄花百合幼苗在高温处理下,丙二醛含量逐渐降到最低,到第10天有所升高;脯氨酸含量先升高后下降,最后略有上升;含水量随高温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逐步升高后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重视,关于农产品品质的无损检测新技术研究尤为迫切。主要从介电特性的基本原理、主要的测定方法、影响介电特性的主要因素3个主要方面进行了介绍,详细了解该方法在农产品无损检测中的最新应用,并为新技术在新疆特色农产品品质检测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梨中的Cu,Cd,Pb,Mn元素。通过试验对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测定镉和铅时以NH4H2PO4为基体改进剂,提高了测定的灰化温度,消除了基体干扰。试验研究了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对吸光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测定Cu,Cd,Pb,Mn元素的最佳条件为:灰化温度分别为500,300,700,900℃,原子化温度分别为2 400,1 600,2 300,2 300℃。在常压微沸下,采用HNO3—H2SO4(体积比5∶1)混酸消解梨样品。在最佳测定条件下,测得梨中的Cu,Cd,Pb,Mn含量分别为(1.264±0.135),(0.441±0.008),(0.048±0.001),(3.310±0.046)mg/kg,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96.0%~103.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8%~3.05%(n=8)。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海西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安荣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500-500
农业;科技创新;“五新”推广应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