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2015年10月26—27日,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暨都市生态农业现场会在郑州市举办。河南省副省长王铁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切实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向深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11年增产,夏粮连续13年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大量蔬菜和肉蛋奶等副食品  相似文献   

2.
农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命脉,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河南省围绕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农民收益的"三保"目标,以建设高标准粮田为抓手,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粮食生产新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突出工作来抓,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粮食生产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县政府成立了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每年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粮食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4.
位于黄淮海平原腹地的河南省商丘市,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向社会提供商品粮50亿斤以上.千万亩良田是商丘成为"豫东粮仓"甚至中国大粮仓的最好见证.作为农业和粮食生产大市,粮食生产在商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如何突破"既要保粮,又要提升经济"这个发展瓶颈?商丘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兴商丰农之路.  相似文献   

5.
<正>1稳粮也要保价格毫不松懈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要努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信号不能变、要求不能松、支持不能减。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动菜篮子产  相似文献   

6.
邓州市作为河南省粮食核心主产区,紧紧围绕"稳面积、提质量、保生态、可持续"的"重耕"目标,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文章重点分析邓州市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的制约因素及克服障碍的若干经验做法,总结提炼了一系列改进策略,以期进一步完善"南阳重耕"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郑州、洛阳、许昌构成的"T"字形区域内。结合河南省县域耦合协调类型,提出粮食生产指标交易制度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2017年3月的两会上,国家和政府针对我国的粮食农业未来发展的提案,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未来要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保证粮食不减产、不下滑,要把重视粮食安全放在重中之重。要围绕"两保"和"两提"做大文章,既保证粮食主产区的粮农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的广泛运用,确实保障我国农业粮食的安全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10月26日至27日,全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暨都市生态农业现场会在郑州召开。会议总结了河南省近年来农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经验,研究部署了下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副省长王铁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农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三个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发言,郑州、洛阳、安阳等8个市(县)代表从不同角度总结、分享了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经验。王铁在会上指出,河南省粮食生产连续11年增产,夏粮连续13年增产,不仅满足了河南省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及粮食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及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生产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曲折上升趋势,驱动因素由技术进步单项驱动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步驱动。河南省粮食产出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呈"Z"字型发展,二者并未完全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并依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鲁华宇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05-106,133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首先是抓好农业这一基础工作,新的经济社会形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逐渐实现农业现代化。简述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提出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方式与遵循原则,并介绍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宋虎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畜牧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将坚决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提供有力支撑。"抓好‘三夏’生产,打牢丰收基础,推进‘藏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1月29日,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2012年粮食和种植业工作的总要求是: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努力争取经济作物稳定发展。在目标上突出"稳",千方百计稳定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在5250亿kg以上,力争稳定在5500亿kg水平。在方法上强调"进",攻坚克难,以"进"保"稳",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把科技要素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狠抓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泌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把粮食生产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为目标,按照"稳定面积、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稳定夏粮、挖潜秋粮"的指导思想,多措并举,深挖潜力,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为全县粮食生产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农业低碳转型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能更好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传统的高碳农业生产对农业产值增长贡献巨大,但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低碳转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粮食主产区农业增长方式低碳化转型对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影响,但目前仍面临一定的困境.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践行粮食安全新战略、树立低碳农业发展观、选择科学的技术发展路径等实现农业低碳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正>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以占6%的耕地为国家贡献约10%的农业产出,粮食安全责任重大。近年来,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粮食"十二连增",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势必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生态农业道路。农业大省农业产值占比大,农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17.
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河南省作为十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粮食生产问题是重中之重。本文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发现农业受其他产业的冲击较大,在生产中显露出一些问题,如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针对此,提出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发展现代化农业及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6,(9)
正经省政府同意,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若干意见》。现摘编如下。1.总体要求(略)2.树立"大粮食"安全观,切实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围绕全省3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1 95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60亿斤粮食总产量的目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良种良法和"千斤粮万元钱"的新型农作制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良种补贴政策的重要意义,河南省良种补贴面积、资金、范围及方式的变化情况,以及实施良种补贴政策以来河南省粮食生产状况的变化,认为良种补贴政策大大促进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基础地位无可替代,直接关系国家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程度与粮食安全。从制约河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对策建议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今后河南省粮食结构的生产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