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利用瘤胃液和乳中奇链支链脂肪酸作为微生物潜在产生量的标志B.Vlaeminck等著李大刚摘译杨舒黎校摘要: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C15∶0、anteisoC15∶0、C17∶0、isoC17∶0、anteiso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③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④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入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4x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及遗传算法(GA)探讨泌乳奶牛乳脂中奇数链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肠道CH4产量的相关性。数据库选自13个试验,包含有224个瘤胃液乙酸、丙酸和丁酸的配对数据,以及7个OBCFA的数据。甲烷的产量(mmol/molVFA)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计算得来,以占总VFA含量的相对值来表示。CH4产量与乳脂中OBCFA含量的相关分析采用MLR和PLS,结果显示该模型为线性预测模型。GA模型根据乳脂中OBCFA含量预测瘤胃液中各VFA占总VFA的相对比例;该模型的CH4产量根据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总VFA的比例预算得来,预测误差低(均方根预测误差<5%),数据方差高达66%,相关系数接近0.8。预测误差的方差小于由CH4含量计算得来方差的40%。7个OBCFA数据显示,支链脂肪酸iso C14∶0,iso C15∶0和iso C16∶0与CH4产量呈正相关,而奇数链脂肪酸C15∶0和C17∶0与C17∶1cis-9之和与CH4产量呈负相关。因此,该模型分析显示,乳脂中OBCFA含量与瘤胃CH4产量密切相关,可以用来预测CH4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本次试验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机对陇陵黄山羊、云岭山羊和圭山山羊肉中脂肪酸进行了测定 ,用色谱法作了定量 ,共鉴定出 2 7种脂肪酸 ,其中 6种在品种间有差异 (P <0 0 5 )。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总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 (P <0 0 5 ) ,支链脂肪酸和奇数碳原子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 4 3 5 %~ 5 15 %和 2 75 %~ 4 2 2 %,奇数碳原子脂肪酸有 6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确定乳脂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关系。选择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处于产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3头(同一时期奶牛产奶量相近)。采集的12 h内的瘤胃液和乳样本,分别测定瘤胃液中VFA的含量和乳脂OBCFA的含量。结果表明: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均能找到与之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OBCFA含量(P≤0.05或P≤0.01)。以乳脂OBCFA含量预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7、1.06和0.33,预测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为0.13。结果提示,以乳脂OBCFA含量为基础得到的预测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的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瘤胃内VFA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瘤胃中合成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的前体物与瘤胃液、血浆及牛奶中OBCFA含量的相关性。选择体重、胎次、泌乳日龄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7头,所有奶牛饲养在同一圈舍中饲喂相同饲粮4周,于最后3 d采集奶牛的瘤胃液、血液及牛奶样品,分别测定瘤胃液中支链氨基酸(BCAA)、挥发性脂肪酸(VFA)及OBCFA含量以及血浆、牛奶中OBCFA含量。结果表明:1)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奇链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较弱,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瘤胃液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中等强度相关。2)瘤胃液中丙酸和戊酸含量与血浆中十七烷酸(n-17∶0)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瘤胃液中支链VFA和BCAA均能在血浆中找到与之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的OBCFA,以上相关关系多属于弱相关或中等强度相关。3)瘤胃液中丙酸含量与牛奶中奇链脂肪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10),而瘤胃液中戊酸含量与牛奶中n-17∶0含量趋于显著正相关(P...  相似文献   

6.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成都麻羊肉脂中脂肪酸组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质联用仪测定成都麻羊肉中脂肪酸组成与相对含量。结果共测出13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99.31%。其中饱和脂肪酸为占63.16%,不饱和脂肪酸占36.15%;奇数碳原子脂肪酸为3.11%。主要脂肪酸组成豆蔻酸(C14:0)、软脂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86.10%;经多重比较,十五烷酸(2.13%)、油酸(29.96%)、硬脂酸(14.48%)、花生四烯酸(6.71%)相对含量在颈肩、腹、腰、后腿、肋5个部位的脂肪酸,差异显著(P<0.05)。其他脂肪酸在不同部位相对含量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 C15:0、anteiso C15:0、C17;0、iso C17:0、anteiso 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⑧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①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人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1: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青草青贮和统一的精料组成,研究瘤胃内OBCFA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应用嘧啶和嘌呤作为瘤胃微生物的标记,研究在饲喂4、12和17h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产量与OBCFA(g)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的产量与OBCFA紧密相关(r^2=0.716,RMSE=4.45)。为了校正瘤胃微生物品种造成的标记物浓度之间的差异,将C17:0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结果导致预测的相关系数升高(r^2=0.780,RMSE=3.92)。试验2:给产奶牛饲喂相同的青草青贮和不同淀粉浓度的基础日粮,来评价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和乳中OBCFA的关系,同样观测到瘤胃液和乳中OBCFA的产量与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之间紧密相关(RMSE=4.28),但是如果将直链C17脂肪酸包括在回归方程中时,预测的相关系数没有增加(RMSE=4.92)。用3组独立的数据对目前的预测方程进行评价,通过方程对乳中分泌的OBCFA和直链C17脂肪酸的观测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预测误差的均方根分别为20.5%和13.4%。比较最新得出的方程与以前发表的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所得出的预测方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前者更为准确。通过本试验,首次可以在DMI不可以准确计算的条件下.通过牛奶中OBCFA含量对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本项试验使用了 14C标记的丙酸和葡萄糖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全营养灌注绵羊改变瘤胃灌注混合挥发性脂肪酸中乙/丙酸比例后 ,丙酸糖异生代谢和体内葡萄糖周转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灌注乙/丙酸比例为75 :15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时 ,葡萄糖碳原子中来自丙酸的碳原子比例(P<0.01)和体内葡萄糖周转速度(P<0.05)均高于灌注其它乙/丙酸比例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本研究结果为粗饲料代谢能利用效率低于精饲料是由于体内葡萄糖供给不足的观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鱼类脂肪酸组成及需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体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有的脂肪酸鱼体本身可以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很少,远不能满足鱼类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需要,必须由外源供给补充。因此,研究鱼类脂肪酸组成、生理功能、需要量,对于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及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鱼类脂肪酸11 组成 构成鱼类的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鱼类饱和脂肪酸主要由C14:0、C16:0、C18:0系列组成,亦含有少量奇数碳,如:C15:0、C17: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脂肪酸总量的181%~252%之间,其中C16:0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主要由C16、C18、C20、C22系列组成,…  相似文献   

11.
饲喂不同油脂对黄羽肉鸡肌肉组织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 8 3日龄的雌性广西黄羽肉鸡 90只 ,随机分成 5组 (每组设 2个重复 ,每个重复 9只 ,共 18只 ) ,研究饲粮中不同油脂对肉鸡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组饲粮分别含 3%的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 (PO3组 ,对照组 )、 3% (LO3组 )和 5%的富含α 亚麻酸 (C18:3n 3,ALA)的亚麻油 (LO5组 )、 5%的富含长链n 3脂肪酸 (如C2 0 :5n 3,EPA ;C2 2 :6n 3,DHA)的鱼油 (FO5组 )、 5%的富含亚油酸(C18:2n 6 ,LA)和ALA的火麻仁油 (HO5组 )。饲喂 2 8d,取样测定胸肌和腿肌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 :PO3(对照组 )肌肉中的n 6 /n 3脂肪酸比值比例高于其他组 (P <0 0 5) ;与对照组相比 ,LO3组和LO5组以ALA和LA为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增加 (P <0 0 5) ,ALA和LA在体内可转化为相应的长链脂肪酸 ;FO5组以长链n 3PUFA ,(如EPA、DPA、DHA)为主的PUFA含量增加 (P <0 0 5) ;HO5组以LA为主的n 6脂肪酸高于其他组 (P <0 0 5) ;长链PUFA (如DHA)易沉积于胸肌中 ,而LA ,ALA易沉积于腿肌中。由此可见 ,肉鸡肌肉组织脂肪酸的组成充分反映了饲粮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通过饲粮中添加不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可生产富含特定PUFA的鸡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脂肪酸组成的差异,试验对滩羊和小尾寒羊股二头肌、背最长肌和臂三头肌3个部位31种脂肪酸的停留时间和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1种脂肪酸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停留时间均为差异不显著(P>0.05),但脂肪酸停留时间随着脂肪酸中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脂肪酸C16:0、C18:0、C18:2n6c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均高于其他脂肪酸,脂肪酸C17:0在滩羊和小尾寒羊不同部位羊肉中的浓度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3.
PUFA是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简称,第1个双键出现在脂肪酸碳链甲基端第6个(或第3个)碳原子,称为n-6(或n-3)脂肪酸。降低山羊日粮中的n-6:n-3PUFA比率,可改变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基因表达、SCD(酰基-辅酶A去饱和酶)基因表达和脂肪生成基因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表达,增加羊肉中的亚麻酸和n-3亚油酸含量,从而生产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质羊肉。  相似文献   

14.
体外试验说明添加丹宁能改变日粮中亚油酸在瘤胃中的氢化过程,使t-11C18∶1(VA,异油酸)在瘤胃中的累积,增加反刍动物副产品中有益脂肪酸如c-9,t-11C18∶2(瘤胃酸,RA)的含量。但对于酚类物质对乳中脂肪酸成分影响研究很少而且结果各异。本试验用14只泌乳中期的奶山羊研究在含有葵花油的日粮中添加两种酿酒物的混合物如白坚木皮提取的丹宁(CT)和栗木单宁酸(HT)对动物生产性能、乳产量和乳成分及瘤胃发酵的影响。所有动物的日粮为精粗比为40∶60的全混合日粮,日粮中添加葵花油20g/kg(干物质基础),试验处理:①对照组:不添加丹宁(试验动物为7头);②处理组(TAN):添加丹宁10g/kg(干物质基础)(试验动物为7只)。试验第0、3、6、9、12、15、18、21、24天采集乳样分析乳成分,试验第0、3、6、12、18、27天分析乳样中脂肪酸成分。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采食量、乳产量、乳成分不受TAN影响。类似,在含有葵花油的日粮中添加丹宁提取物也不会改变牛奶中主要的脂肪酸(如饱和度,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不会改变特殊脂肪酸的含量及不会增加乳中异油酸及瘤胃酸的含量。添加葵花油使乳中脂肪酸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放牧野牛 (31月龄 )、舍饲野牛 (18月龄 )、放牧肉用母牛 (4~ 7岁 )、舍饲阉牛 (18月龄 )、自由放牧的母驼鹿 (3~ 5岁 )的背最长肌 (L D)、半腱肌 (ST)和冈上肌 (SS)中及鸡胸部肌肉中脂肪酸百分含量和胆固醇浓度 (n=10 )。脂类通过毛细气液色谱法 (GL C)进行分析。放牧野牛的总饱和脂肪酸 (SFA)极显著高于舍饲野牛 (P<0 .0 1) ,放牧肉牛冈上肌中总饱和脂肪极显著于舍饲阉牛冈上肌中总饱和脂肪酸。驼鹿和放牧野牛中的 SAT肌肉类似(P<0 .0 5 )。在背最长肌中 ,驼鹿和放牧野牛的多不饱脂肪酸 (PUFA)含量最高 (P<0 .0 1) ,舍饲野牛各块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 (P<0 .0 1)。放牧野牛和放牧肉用母牛背最长肌和半腱肌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极显著地高于舍饲野牛或阉牛。放牧饲养动物的 n- 3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舍饲动物或鸡胸部的 n- 3脂肪酸含量 (P<0 .0 1)。鸡胸部 n-6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地高于野牛、肉牛或驼鹿肌肉中的 n- 6脂肪酸含量 (P<0 .0 1)。驼鹿的 n- 6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野牛或肉牛的 n- 6脂肪酸含量 (P<0 .0 1) ,然而放牧饲养动物半腱肌中的 n- 6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舍饲动物半腱肌中 n- 6脂肪酸含量。放牧肉用母牛背最长肌中共轭亚油酸(CL A ,18∶ 2顺 - 9,反 - 11)  相似文献   

16.
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aminoacids,BCAA)主要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属于家禽营养中的必需氨基酸,具有与支链脂肪酸相似的结构,能够依次被支链氨基酸转氨酶(branched-chain aminotransferase,BCAT)和支链α-酮酸脱氢酶(branched-chain a-keto acid dehydrogenase,BCKD)复合物降解,导致辅酶A复合物发生不可逆的分解代谢。日粮组成不同,其含有的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比例也不同,单个BCAA的浓度过高会引起其他低浓度的BCAA的降解和缺乏,进而影响家禽的生产性能、免疫力和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评估3种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对小麦秸秆体外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将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分别以0、1、3、5和7 mol/L的浓度加入到瘤胃液中,厌氧培养72 h后,测定瘤胃液的pH、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氮浓度,以及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性。结果 :缬氨酸、亮氨酸或异亮氨酸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挥发性脂肪酸总量(P 0.05),但无显著线性升高效应(P 0.05)。支链挥发性脂肪酸浓度随3种支链氨基酸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随着缬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加入,乙酸和丙酸比值显著降低(P 0.05),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 0.05),同时随着亮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 0.05)。与此同时,异丁酸浓度随着缬氨酸和亮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降低(P 0.05),而异戊酸浓度随亮氨酸或异亮氨酸添加水平的升高表现为显著线性升高(P 0.05)。缬氨酸或异亮氨酸浓度在1 mmol/L时,对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能力最大。结论 :添加低浓度(1 mmo/L)的缬氨酸、亮氨酸或异亮氨酸,可使小麦秸秆的体外发酵产生较高的挥发性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方品种猪肌肉脂肪酸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荣斌 《猪业科学》2012,29(11):126-127
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重要化学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芳香物质或芳香物质载体。脂肪酸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前者包括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月桂酸(C12:0)、十五碳正烷酸(C15:0)、十七碳正烷酸(C17:0);后者包括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二烯酸(C20:2)、花生四烯酸(C20:4)、20碳五烯酸(C20:5)等。国内对猪肌肉脂肪酸的测定,饱和脂肪酸主要测定豆蔻酸(14:0)、棕榈酸(16:0)和硬脂酸(18:0);不饱和  相似文献   

19.
试验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门塔尔阉牛。采用4×4拉丁方设计,分5期试验测定异丁酸、异戊酸、2-甲基丁酸、戊酸及混合酸(0、0.02、0.04和0.06g/kgW)对牛日粮有机物质和粗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支链脂肪酸或混合酸后,0.04和0.06g/kgW组OM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处理组CP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判定添加各种支链脂肪酸在0.04g/kgW对营养物质消化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必需脂肪酸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成分。鱼类对饵料中的必需脂肪酸需要量依品种而异。虹鳟需要 n-3脂肪酸而非 n-6脂肪酸,鲤鱼摄食添加 n-6和 n-3脂肪酸混合物的饵料生长效果好于单一使用某一种脂肪酸,齐氏罗非鱼需要 n-6脂肪酸如亚油酸(18:2n-6)或花生四稀酸(20:4n-6)而非n-3脂肪酸。斑点叉尾(鱼固)不需 n-6脂肪酸,而在饵料中添加 n-3和 n-9脂肪酸时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