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调查规模养殖场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了从贵州省规模养猪场分离的57株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率以及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种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57株沙门氏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应用χ2检验检测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耐药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57株沙门氏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40.4%(23/57);耐药基因盒检出率为31.6%(18/57);整合子中携带可分别介导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的aad A2、aad A5、aad A22、aad A23b、dfr A1、dfr A12和dfr A17基因;57株沙门氏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不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鸡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与多重耐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徽省合肥地区4个养鸡场分离鉴定184株大肠杆菌,用PCR方法对Ⅰ型整合子及其基因盒的流行分布进行研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PCR结果显示,184株鸡源大肠杆菌中49.45%(91/184)检出Ⅰ型整合子。91株整合子阳性大肠杆菌中,70株携带耐氨基糖苷和磺胺类药物的基因盒,分别是dfrA1+tnpA IS26+aadA1(45/70)基因盒、dfrA12+aadA2(16/70)基因盒和dfrA1+aadA1(9/70)基因盒,21株不携带基因盒。药敏实验结果显示,184株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17%~97.83%,91株整合子阳性大肠杆菌对3种及3种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为97.8%;与整合子阴性菌株相比耐药率有显著差异,表明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整合子阳性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从山东省济南、德州等市肉鸡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及基因盒的流行状况。结果表明,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53%;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为50%,大小为1 085~2 360 bp,100株细菌中各含1~2个基因盒,其中dfrA17+aadA5检出率最高。Ⅰ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广泛流行,是细菌多重耐药性产生和扩散的重要机制,养殖场应科学用药,加强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该研究旨在研究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方法]该研究从山东省鸡场分离沙门氏菌,根据Kauffmann-White方法测定其血清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沙门氏菌对1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并且采用PCR技术测定了Ⅰ型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本次分离得到311株沙门氏菌,包括印地安纳沙门氏菌(133株)和肠炎沙门氏菌(178株)2种血清型;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素和甲氧苄啶普遍耐药,菌株多重耐药率为91.0%(283/311),99%的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敏感;PCR测定Ⅰ型整合子结果: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65.0%(202/311),其中多重耐药表型菌株Ⅰ型整合子阳性率为92.6%,202株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6株的携带基因盒dfr17-aadA5。[结论]Ⅰ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沙门氏菌中,并且与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调查陕西渭南一育成鸡场鸡群发病死亡原因,为临床拟定控制方案提供参考。通过采集待检组织样品,细菌连续划线分离、生化试验鉴定、PCR检测细菌特异性基因、动物回归试验与药敏试验,检测排查常见禽病毒性病原,并对鸡场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分离到一种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细菌生化试验与鸡白痢沙门氏菌invA基因PCR检测证实分离到一株鸡白痢沙门氏菌。细菌纯培养物接种小白鼠12h全部死亡。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耐药性极强,供试35种药物仅米诺环素中度敏感。常见禽病毒性病原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鸡场水质检测发现细菌严重超标,证实本病例是由于水质污染导致的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综合以上结果确诊为单纯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提出了具体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I类整合子在qnr基因阳性的动物源肠杆菌中的流行情况,探讨qnr基因与I类整合子之间的流行相关性。【方法】PCR测序检测从526株动物源肠杆菌中筛选到的14株qnr基因阳性株的I类整合酶,并对I类整合酶阳性菌的基因盒进行长片段PCR测序。【结果】14株qnr基因阳性动物源肠杆菌均携带I类整合子,且每个基因盒至少携带两个耐药基因。在所发现的基因盒中二氢叶酸还原酶(dfrA)和氨基糖苷腺苷酰转移酶(aadA)的检出率最高。本研究还检测到了1个携带林可胺核苷酸转移酶(linF)和2个携带利福平核糖基转移酶(arr-3)的基因盒子。2株aac(6')-Ib-cr基因阳性菌的aac(6')-Ib-cr基因也位于基因盒中,且均位于一空基因盒的下游。在本研究检测到的基因盒中,dfrA27-aadA2、dfrA12-orfF-aadA2和dfrA17-aadA5为检出率最高的基因盒排列。【结论】qnr 基因与I类整合子具有明显的流行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鸡源肠炎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参照Gen Bank中肠炎沙门氏菌特异性序列sdfⅠ设计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鸡源肠炎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临床样品分离株进行检测,并应用K-B纸片扩散法和PCR方法检测分离株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扩增出203 bp的目的基因,DNA最低检出量为100 pg/μL,菌液最低检出浓度为4×10~3 cfu/mL,PCR方法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6株鸡源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对22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98.21%)和红霉素(96.43%)的耐药性最高;耐药基因检测发现,tet A、aph(3')-Ⅱa、bla CMY-2、cat1和sul1的检出率较高,均大于50%。可见,建立的PCR方法可有效检测鸡源肠炎沙门氏菌,鸡源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性严重,耐药基因广泛存在于耐药菌株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腹泻犬源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耐药性以及整合子携带情况。【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30株分离自腹泻犬的大肠埃希菌进行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PCR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对携带有整合酶基因的阳性菌株进一步检测sul1、qac EΔ1基因以及可变区基因盒携带情况。【结果】30株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共产生18种耐药谱,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0.00%、83.33%、66.67%和63.33%;对其余药物耐药性较低,耐药率低于14.00%;11株分离株含有Ⅰ型整合酶基因且均携带sul1和qacEΔ1基因,未检出Ⅱ型和Ⅲ型整合酶基因;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2株扩增出1 879 bp的耐药基因盒:dfrA12+orfF+aadA2。【结论】本次检测的腹泻犬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基因盒介导的耐药性与菌株的耐药表型存在部分相关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哈尔滨周边地区猪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流行情况,检测与水平转移密切相关接合性质粒traA、trbC及Ⅰ型、Ⅱ型、Ⅲ型整合子分布状况。对哈尔滨周边地区发病猪场采样处理,得到24株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法对24株大肠杆菌进行14种药物药敏试验,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分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及Ⅰ型、Ⅱ型、Ⅲ型整合子。结果显示大多数猪源大肠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较高耐药性,有些细菌甚至对其中12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试验细菌对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XT)和多西环素(DOX)耐药率最高,分别可达100%、95.83%和83.33%。traA和trbC检出率分别为91.67%(22/24)、62.5%(15/24),Ⅰ型、Ⅱ型、Ⅲ型整合子检出率分别为91.67(22/24)、12.5(3/24)和0。结果表明哈尔滨周边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接合性质粒和整合子检出提示可能存在耐药性水平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集约化猪场哺乳母猪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相关性。 【方法】通过PCR测序对分离自哺乳母猪的74株大肠杆菌和20株沙门氏菌进行PMQR(qnrA ,qnrB, qnrS,aac(6')-Ib-cr,qepA)基因检测。对PMQR基因阳性株进行Ⅰ类整合酶intⅠ基因PCR检测。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PMQR阳性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在94株被测菌中,共检出PMQR阳性菌14(14.9%)株,其中qnrB 阳性菌2株,qnrS 阳性菌11株,aac(6')-Ib-cr 阳性菌4株,有1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 14同时携带qnrB,qnrS,aac(6')-Ib-cr 3种PMQR基因,1株大肠杆菌E. coli 2同时携带qnrB和aac(6')-Ib-cr。qnrA和qepA未有检测出。14株PMQR阳性菌均携带Ⅰ类整合子且耐药性普遍较为严重。【结论】哺乳母猪源的肠杆菌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且以qnrS的检出率为最高。Ⅰ类整合子与PMQR基因同时存在,是导致哺乳母猪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哺乳母猪肠杆菌PMQR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广东集约化猪场哺乳母猪肠杆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的存在情况及其与Ⅰ类整合子的流行相关性。【方法】通过PCR测序对分离自哺乳母猪的74株大肠杆菌和20株沙门氏菌进行PMQR(qnrA,qnrB,qnrS,aac(6')-Ib-cr,qepA)基因检测。对PMQR基因阳性株进行Ⅰ类整合酶intⅠ基因PCR检测。采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PMQR阳性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结果】在94株被测菌中,共检出PMQR阳性菌14(14.9%)株,其中qnrB阳性菌2株,qnrS阳性菌11株,aac(6')-Ib-cr阳性菌4株,有1株沙门氏菌Salmonella14同时携带qnrB,qnrS,aac(6')-Ib-cr3种PMQR基因,1株大肠杆菌E.coli2同时携带qnrB和aac(6')-Ib-cr。qnrA和qepA未有检测出。14株PMQR阳性菌均携带Ⅰ类整合子且耐药性普遍较为严重。【结论】哺乳母猪源的肠杆菌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且以qnrS的检出率为最高。Ⅰ类整合子与PMQR基因同时存在,是导致哺乳母猪肠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PCR-RFLP分子鉴别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fliC基因可变区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1对引物,PCR扩增出约600bp的产物,用Hin6I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经RFLP分析区分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的生物型。利用该技术对6株鸡白痢沙门氏菌标准株及2株鸡伤寒沙门氏菌标准株进行分子鉴别,得到的结果与预计的RFLP模式相符,证明该方法可行。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191株鸡沙门氏菌进行分子鉴别,191株中有185株分离株符合鸡白痢沙门氏菌的RFLP模式,6株分离株符合鸡伤寒沙门氏菌的RFLP模式,其中有176株PCR—RFLP鉴定结果与生化特性符合率达100%,另有15株根据生化特性不能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从粪便中分离并鉴定出的40株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法扩增Ⅰ类整合子,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对10类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为S,C,SMX,SXT 100%,最低为PB,CTX 0%,多重耐药率(耐3种以上药物)为100%。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87.5%。Ⅰ类整合子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基因水平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耐药表型与致病性的相关性,为有效防控鸡沙门氏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55株鸡源沙门氏菌广西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以纸片扩散(K-B)法和PCR分别测定其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通过小鼠攻毒试验检测其致病性,并分析鸡源沙门氏菌广西分离株耐药表型与致病性的相关性.[结果]55株沙门氏菌广西分离株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主,对青霉素G、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头孢噻吩、红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达100.00%,而对庆大霉素和大观霉素较敏感(耐药率在10.00%以下).55株沙门氏菌广西分离株中有1株(占1.82%)携带7种耐药基因、6株(占10.91%)携带6种耐药基因、20株(占36.36%)携带5种耐药基因、12株(占21.82%)携带4种耐药基因、13株(占23.64%)携带3种耐药基因、3株(占5.45%)携带2种耐药基因;16种耐药基因中,blaTEM、tetX、sul3和aadA1基因检出率较高,qepA、blaCMY和tetB基因检出率较低,而qnrA、qnrB、Aph(3)-IIa、blaPSE和aadA2基因等未被检出.55株沙门氏菌广西分离株对昆明小白鼠均具有致病性,致死率为20%~100%;随机选取10株分离株对昆明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00×107~3.18×108 CFU/mL.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种类数量与LD50对数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086x+8.971(R2=0.9329),耐药基因数量与LD50对数值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48x+8.673(R2=0.5748),即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与其致病性呈正相关.[结论]2015—2017年从广西发病鸡分离获得的致病性沙门氏菌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为主,普遍存在耐药性,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的耐药表型与其致病性间呈正相关,因此,生产上要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加大细菌耐药监测与防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东北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流行特征以及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的耐药机制。[方法]在检测耐药性的基础上,采用PCR方法对整合酶和整合子进行检测和克隆测序,并且对检测结果和耐药基因盒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413株分离菌中整合子检出率为71.91%,整合酶Ⅰ和整合酶Ⅱ的检出率分别为65.52%和54.48%,整合酶Ⅲ未检出。序列分析得出,共包含6种整合子,各自携带不同组合的基因盒。[结论]Ⅰ型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旨在了解鸡白痢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对疑似雏鸡白痢的33份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出26株鸡白痢沙门氏菌。采用Kindy-Bauer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多粘菌素B、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1.54%、0、7.69%、0、19.23%和15.38%;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53.85%、65.38%、57.69%、100%、69.23%、61.54%、76.92%和53.85%。且所有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性,其中以6耐和7耐的菌株为主,分别占42.31%和30.77%。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加强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监测,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疾病流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超广谱β-内酰胺酶鸡源性大肠杆菌blaCTX-M基因的可转移性,提醒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该研究选取11株blaCTX-M基因型ESBL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不携带其他基因型)与受体菌(利福平抗性的DH5α)接合转导,对双抗板(终浓度利福平200μg/mL和头孢唑林50μg/mL的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筛选的接合转导子进行ESBL确认以及PCR检测耐药基因验证。结果表明,得到的11株阳性接合子均呈现ESBL表型;扩增结果显示,11株转移接合子的bla基因型均为CTX-M型,转移率为100%,用TEM和SHV引物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可见,blaCTX-M基因借助接合性质粒实现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通过菌株接合方式实现耐药基因的迁移扩散。  相似文献   

18.
旨在了解鸡白痢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对疑似雏鸡白痢的33份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出26株鸡白痢沙门氏菌。采用Kindy-Bauer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4种抗菌药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多粘菌素B、复方新诺明和氯霉素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1.54%、0、7.69%、0、19.23%和15.38%;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53.85%、65.38%、57.69%、100%、69.23%、61.54%、76.92%和53.85%。且所有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性,其中以6耐和7耐的菌株为主,分别占42.31%和30.77%。鸡白痢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多数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加强对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监测,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疾病流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津农业科学》2015,(10):16-18
为考察猪源沙门氏菌携带的I类整合子向人源细菌在体外接合试验中的转移频率,在体外接合试验中应用PCR方法检测细菌间I类整合子的转移。结果表明:人源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转移效率在1.6×10-3~2.5×10-4 cfu·m L-1(供体菌)之间,人源大肠杆菌I类整合子转移效率在1.5×10-5~8.3×10-6 cfu·m L-1(供体菌)之间,猪源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未转移给人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猪源沙门氏菌I类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在体外可向人源革兰氏阴性菌发生转移,且转移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PCR技术检测195株健康动物肠杆菌中qnrA基因的流行情况;琼脂稀释法对qnrA阳性菌株进行8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研究qnrA的可转移性;Southern杂交对qnrA基因进行定位;PCR检测qnrA阳性菌中Ⅰ类整合酶intI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195株肠杆菌中检出1株qnrA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GDKA1,经Blast鉴定为qnrA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GDKA1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大观霉素、氯霉素、四环素耐药,对环丙沙星(MIC=0.019 mg·L-1),头孢噻肟(MIC=0.047 mg·L-1)表现敏感,对萘啶酸(MIC=12 mg·L-1)表现为部分敏感.接合试验表明qnrA1位于可转移的质粒上,且可以通过接合试验水平传播.接合子TGDKA1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比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J53 AzR稍高,但远低于GDKA1·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实了qnrA1基因位于质粒上.TGDKA1的质粒扩增出intI1,表明qnrA1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可见,qnrA1基因已在健康鸡源肺炎克雷伯菌中出现且同时携带I类整合子位于质粒上,整合子灵活多样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为qnrA基因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整合子可能携带qnrA基因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因此健康动物共生菌携带qnrA1基因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