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牛奶中的益生菌种类,给奶牛微生态制剂益生菌菌种的选择提供参考,试验选取体况良好、无乳房炎、产奶性能优良的荷斯坦奶牛和新生犊牛,采集其新鲜奶样和粪样,应用MRS溴甲酚紫选择性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对分离株进行初步鉴定,提取菌株DNA检测16S rRNA基因并测序,对分离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所得菌株中有球菌和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得到的12株菌株分别为约氏乳杆菌2株、布氏乳杆菌4株、粪肠球菌5株和屎肠球菌1株。这些牛源益生菌可用于研制益生菌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2.
为了调查雏鸡屎肠球菌感染,从疑似病雏肝脏分离病菌,进行菌落和菌体形态学观察,16SrDNA序列比对,特异PCR分析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分离株菌落较小圆形,菌体为圆形或椭圆形,革兰染色阳性。分离株与GenBank中屎肠球菌同源性为99.6%~98.7%,与其他菌株的同源性均小于97%。PCR扩增条带为特异屎肠球菌的目的片段。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菌落及菌体的形态学,该菌被鉴定为屎肠球菌。病理学观察发现,肝脏肿大、出血,肝细胞质疏松并且致病力试验复制出与临床相似病例,这些提示该病雏为屎肠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得到高产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菌株,本试验以从云南不同地区食品中分离出的27株菌为材料,通过菌株复壮、革兰氏染色形态学观察、过氧化氢酶实验、单菌株发酵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ABA,筛选其中高产菌株进行种属鉴定并测定其发酵性能。结果表明,27株菌中筛选得到的LSR-L-L4为高产GABA菌株,其发酵液中GABA检测值为490.59 mg/L;经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其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最适发酵温度为42℃;3~12代菌株凝乳时间4.5~5h,酸度52~56°T,120h极限酸度118~122°T;生长曲线稳定期OD600=1.01~1.11,24h未见衰退;活菌数1.20×109~1.50×109cfu/mL;双乙酰含量10.32~11.50 mg/L;γ-氨基丁酸产值467.58~490.59 mg/L。LSRL-L4高产γ-氨基丁酸,兼具优质发酵特性,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猪源性肠球菌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及毒力因子携带情况,为肠球菌的耐药监测提供数据支持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广州市某大型屠宰场屠宰环节156份猪小肠样品进行肠球菌的分离培养、革兰染色、PCR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对菌株进行14种抗菌药物和2种消毒剂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利用PCR技术检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消毒剂抗性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本研究分离到84株肠球菌(分离率为53.85%),包括44株粪肠球菌和40株屎肠球菌;分离培养可见菌落边缘光滑整齐、圆形或卵圆形排列、菌落周围培养基呈现黑色的菌落;疑似菌落革兰染色后呈圆形的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或成堆排列在一起。对疑似菌落DNA进行PCR扩增,其中粪肠球菌引物扩增出大小约941 bp的条带,16S rRNA引物扩增出大小约1 500 bp的条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44株粪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多西环素、头孢噻呋、庆大霉素、红霉素、苯扎氯铵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7%、90.9%、88.6%、88.6%、81.8%、81.8%和77.3%;40株屎肠球菌对克林霉素、头孢噻呋、多西环素、庆大霉...  相似文献   

5.
狐源屎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病死狐的发病原因,从死亡狐狸肺脏中分离出1株细菌,命名为分离株11001。然后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16S rRNA鉴定、特异PCR检测、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培养可见灰色干燥小菌落,革兰氏阳性球状菌,16S rRNA鉴定为屎肠球菌,PCR扩增条带为112 bp,与屎肠球菌片段大小一致;毒力基因检测显示该分离株携带屎肠球菌的致病基因,对氯霉素及万古霉素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致病性试验显示,接种分离株小鼠死亡。证实该株狐源分离株为屎肠球菌,且具有致病性,可能是引起狐狸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合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分子鉴定,对分离自红原县的17份牦牛粪便样中的肠球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及PCR扩增,从牦牛粪便样品中分离出8株疑似肠球菌,分离菌的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后均产生1 500 bp特异性条带。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8株疑似肠球菌中,6株为粪肠球菌,2株为屎肠球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粪肠球菌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9.7%~100.0%,屎肠球菌与参考序列同源性为98.2%~99.2%,说明牦牛源肠球菌在遗传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运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受性较高,2株屎肠球菌中,11-1-2菌株表现为5重耐药,且该菌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主要表现为3重耐药,药敏结果提示牦牛源肠球菌耐药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应用MRS琼脂和乳酸杆菌琼脂培养基从SPF鸡肠道分离益生菌并计数,通过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与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进行种属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6种益生菌中,4种乳酸菌分别为口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唾液乳酸杆菌、戊糖片球菌,2种肠球菌分别为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在鸡肠道中,乳酸菌与肠球菌盲肠密度最高,乳酸菌数量显著大于肠球菌数(P0.05)。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MRS培养基从健康AA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盲肠中分离获得11株乳酸菌,并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终确定所分离的菌株主要是5种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R1、植物乳杆菌R2、鼠李糖乳杆菌R3、短乳杆菌R4和发酵乳杆菌R5)和4种肠球菌(盲肠肠球菌R9、粪肠球菌R8和R10、鸟肠球菌R7、屎肠球菌R6和R11)。  相似文献   

9.
为分离及种属鉴定引起牛乳腺炎相关的链球菌和肠球菌,本研究于兰州及周边地区采集疑似奶牛乳腺炎乳样382份,通过THB(Todd-Hewitt Broth)固体选择培养基初步分离到67株疑似链球菌或疑似肠球菌。参照已发表文献合成链球菌属16S r RNA和16S~23S r RNA间隔区基因引物序列,扩增分离菌株16S~23S r RNA间隔区序列,产物分别利用AluⅠ和RsaⅠ单酶切消化,并以参考菌株的16S~23S r RNA酶切图谱为参考,对分离株进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分类分析;再选取各RFLP类群的任一菌株,扩增其16S r RNA基因并测序,并经NCBI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显示67株疑似链球菌中有53株为粪肠球菌(79.1%)、3株为屎肠球菌(4.5%)、3株为肠道肠球菌(4.5%)、8株为无乳链球菌(11.9%)。结果表明肠球菌属细菌(粪肠球菌、肠道肠球菌、屎肠球菌)与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紧密相关,肠球菌属细菌与链球菌属细菌16S r RNA基因同源性很高,但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准确区分。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新疆南疆某羊场羔羊陆续死亡的原因,采集该羊场8只羔羊的肺脏、脾脏、肝脏、肾、心等组织,对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判断分离菌株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通过病原分离、革兰染色镜检发现2种菌,一种为蓝紫色圆形葡萄状的球菌,另一种为椭圆形或圆形链状排列的球菌。分离株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BHI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灰白色不透明、扁平的圆形菌落;在鲜血培养基上形成圆形,周围有完全透明的草绿色溶血环,革兰染色为阳性。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毒力,能够致小白鼠死亡。经16S rRNA序列鉴定,扩增条带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9.9%、99.7%。分离出的这2株菌均对氯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有耐药性,对卡那霉素、红霉素、诺氟沙星、四环素敏感,临床上可交替使用以上药物,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找到引起养猪场送检猪发病的原因,试验采用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等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生长特性、菌落特征、生化试验结果与葡萄球菌属中的溶血葡萄球菌基本一致,但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并未出现溶血现象;分离菌株与溶血葡萄球菌L50菌株(KU179371. 1)同源性为99. 9%,且进化程度最相近;分离菌株导致小鼠出现运动迟缓、群聚扎堆等临床症状,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相同形态特征和菌体特征的菌株;分离菌株对氧氟沙星、米诺环素敏感,对头孢哌酮、多西环素、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14种药物耐药。说明从病猪体内分离的菌株是存在多重耐药的γ-溶血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株,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微生物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步筛选。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乳酸菌菌株P9-5,将菌株P9-5发酵液作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发现,其产生的细菌素对该致病菌有抑制活性。结合菌落及菌体形态,通过Bio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和16S r D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菌株P9-5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为菌株P9-5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鸽小肠黏膜乳酸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菌采集鸽小肠黏膜研磨稀释,取1×10-3稀释上清液0.1mL涂布接种改良TJA培养基,37.5℃烛缸法培养24h,分离鸽源乳酸菌。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9株菌株,确定PI1、PI2为粪肠球菌,PI3~PI7为嗜酸乳杆菌,PI8为戊糖乳杆菌,PI9为枯草芽孢杆菌。其中PI7、PI8在液体培养基中产酸能力强,无毒性,该试验为鸽源乳酸菌制剂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试验从青海民和县某羊场致病性感染半月龄羔羊中分离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羔羊临床症状有精神萎靡,采食减少,发病1~2 h后死亡。两只濒死羔羊剖检结果发现,其中一只出现肝脏肿大及肝包膜脱落,其余脏器无明显病理变化;另一只各脏器均未发现病理变化。分离病料,革兰氏染色发现,从病料中分离到的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分离菌株进行Tuf基因PCR扩增,BLASTn比对结果显示与屎肠球菌AUS0085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9.8%,据此初步确定这些菌株为屎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可分为两类,第1类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抗生素及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对氯霉素和万古霉素敏感;第2类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对红霉素和罗红霉素中度耐药,但对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林可霉素、氯霉素和万古霉素敏感。对第1类耐药性代表菌株lby1和第2类耐药性代表菌株lbg3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结果发现这些菌株为一个屎肠球菌的新序列型,为ST989。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屎肠球菌lbg3与屎肠球菌ST468亲缘关系最近,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屎肠球菌lby1和lbg3均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鉴定10株犬肠道产乳酸有益菌并探索其生物学特性,试验观察了其形态,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和16S r DNA基因同源性比较,以耐受性和急性毒性试验分析了菌株的耐受性和毒性。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分别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4种菌在p H值为2~10、温度为37~50℃和胆盐浓度为0.2%~0.6%中耐受力较强,且为无毒菌株。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某奶牛养殖场奶牛临床乳房炎的致病菌及酸性电解水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体外杀菌效果,本试验采集该奶牛养殖场临床乳房炎患病奶牛乳样,对乳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后通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通过体外杀菌试验分析酸性电解水对分离菌株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Baird-Parker(B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可见菌落表面光滑,呈灰黑色,无透明圈。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分离菌株呈蓝紫色并排列成葡萄串状,将该分离菌株命名为QSPT2023。分离菌株QSPT2023与葡萄球菌属的生化特性基本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的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93%;与产色葡萄球菌OP068076.1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产色葡萄球菌KJ783397.1、LC317309.1、ON715882.1的亲缘关系较近,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的亲缘关系较远;对氯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他啶、头孢唑啉...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可用作禽用微生态制剂的肠道益生菌株,研究选择7日龄健康雏鸡肠道内容物,利用KF链球菌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目标分离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生理生化及16S r DNA分子鉴定法,最终确定1株分离菌为屎肠球菌,命名为HEW-A527,为后续禽类益生菌的益生功能及微生态制剂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从笼养蛋鸡盲肠内容物中分离乳酸菌,采用MRS平板分离乳酸菌,经过革兰氏染色、菌落形态观察及糖发酵生化管鉴定为乳酸菌种属。结果显示,分离出15株革兰氏阳性菌,经抑菌试验选出7株乳酸菌,发酵生化鉴定为绿色乳杆菌、瑞士乳杆菌、果糖乳杆菌、德氏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葡聚糖亚种、假肠膜明串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乳脂亚种。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从甘肃肃南县某羊场死亡羊中分离出疑似某球菌菌株XCP,为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株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鉴定、小鼠致病力试验、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扩增试验研究。结果发现,该菌革兰氏染色阳性,高盐、蜜二糖、蔗糖等生化反应阳性,VP、马尿酸盐、阿拉伯糖等生化反应阴性;16S rRNA基因PCR扩增后,进行BLAST比对,结果与GenBank中的屎肠球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小鼠致病力试验发现,该菌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该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苯唑西林、青霉素G,喹诺酮类抗生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氟沙星,以及四环素等高度耐药,对红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敏感;毒力基因Asal、cylA、acm和耐药基因TetM、ant(6)-Ⅰ、aac(6')-aph(2")、ermB扩增均为阳性。结果表明,该菌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可能与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高阳性率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情况分析,试验采用细菌富集、分离纯化、生化鉴定、PCR测定的方法对采集的8个奶牛场26份奶样进行肠球菌的检测,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肠球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隆起、光滑湿润、乳白色、透明水滴样的半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呈椭圆形双球、短链状或长链状连续排列;待检细菌的生化试验结果符合肠球菌的生化特性; PCR扩增的目的条带大小为1 681 bp,扩增序列在NCBI上通过BLAST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为肠球菌;分离的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高度敏感,对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克拉霉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低度敏感,对大观霉素、四环素、青霉素G、苯唑西林、多黏菌素B耐药。说明通过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和PCR技术可以分离与鉴定乳房炎奶样中的肠球菌,可交替使用上述敏感抗生素对由肠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