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酪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组织形态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试验选用21日龄断奶、体重(5.35±1.33)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猪18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500 mg/kg酪酸梭菌(酪酸梭菌组)、基础饲粮+3 000 mg/kg氧化锌(氧化锌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14 d。结果表明:1)各组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与料重比无显著差异(P0.05);酪酸梭菌组和氧化锌组仔猪腹泻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酪酸梭菌组和氧化锌组断奶仔猪回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绒腺比极显著升高(P0.01)。3)酪酸梭菌组和氧化锌组断奶仔猪第14天血清内毒素与D-乳酸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酪酸梭菌组与氧化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与对照组相比,酪酸梭菌组和氧化锌组断奶仔猪回肠和结肠咬合蛋白(Occludin)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氧化锌组相比,酪酸梭菌组断奶仔猪回肠和结肠闭合小环蛋白-1(ZO-1)、Occludin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以上结果,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酪酸梭菌可以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改善肠黏膜形态,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可达到与添加氧化锌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建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试验选用16头7日龄健康幼龄仔猪(杜×长×大),随机分为两个处理组:对照组和PEDV组,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10d,试验期间两个处理组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于试验第7天晚上对PEDV组仔猪口腔灌服PEDV病毒(剂量为104.5 TCID50),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于试验第10天早上空腹灌服D-木糖(0.1g/kg体重),1h后前腔静脉采血,屠宰取样,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组织样品,测定平均日增重(ADG)、腹泻率(DR)、肠道形态结构、肠道黏膜损伤相关基因mRNA水平。试验结果表明:(1)PEDV感染显著降低了仔猪ADG(P0.05),极显著提高了仔猪腹泻率(P0.01);(2)PEDV感染极显著降低了血浆D-木糖含量、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P0.0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P0.05);(3)PEDV感染极显著提高了仔猪空肠黏膜PEDV M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极显著降低了肠绒毛蛋白(villin)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1)。以上结果表明,口腔灌服PEDV可以成功诱导建立幼龄仔猪肠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丁酸梭菌(CB)早期干预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鸡肠道炎症因子和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的1日龄肉鸡200只,在1~3 d时,随机选择100只每天灌喂1 mL浓度为109cfu/mL的丁酸梭菌,另外100只灌喂1 mL生理盐水。在7日龄阶段,生理盐水灌喂肉鸡分成: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EC);丁酸梭菌处理肉鸡分成:丁酸梭菌组(CB组)和丁酸梭菌+大肠杆菌组(CB+EC组),其中EC组和CB+EC组均分别灌喂1 mL 108cfu/mL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液进行攻毒,而对照组和CB组则灌喂1 mL生理盐水。ETEC攻毒后记录鸡群的下痢情况,分别于攻毒后第3天(10日龄)和7天(14日龄)屠宰取回肠组织,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炎症因子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大肠杆菌攻毒后,丁酸梭菌灌喂的雏鸡均未出现死亡的情况,对照组和大肠杆菌组中雏鸡死亡率为3%。鸡群在灌喂大肠杆菌后出现了明显的下痢,大肠杆菌组下痢率为73.52%,而丁酸梭菌早期干预使得大肠杆菌攻毒引起的下痢率降低为29.41%。(2)在回肠组织中,攻毒3 d后,CB组与EC组和EC+CB组相比,IL-8和TLR4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 0.05),而IL-1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 0.05)。攻毒7 d后,CB组IL-1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EC组(P 0.05),而对照组和CB组TLR4的表达量显著低于EC组与CB+EC组(P 0. 05)。(3)对于肠道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攻毒3 d后,CB组回肠组织AvBD10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0.01)。攻毒7 d后,CB组与EC组AvBD9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1),CathB1表达量各处理组均显著增加(P 0.01)。综上所述,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肠杆菌攻毒肉鸡肠道中的炎症反应和提高抗菌肽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大肠杆菌引起的下痢。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21日龄断奶对仔猪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组别(哺乳组、断奶组)和日龄(22、24和28日龄)为2个主效应。选取6窝体况相近的健康大白仔猪,每窝选取6头平均体重为(6.1±0.2)kg的仔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断奶组和哺乳组,每组18头,分别于22、24和28日龄时屠宰,测定其生长性能、肠道形态、肠道通透性及肠黏膜屏障。结果表明:1)28日龄时,断奶组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2)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回肠绒毛高度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哺乳组(P0.01),空肠、回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低于哺乳组(P0.01);哺乳组28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22和24日龄时(P0.01),24日龄时的回肠绒毛高度极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1)。3)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的空肠黏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的空肠、回肠黏膜DAO活性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4)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闭锁蛋白(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有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空肠黏膜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哺乳组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P0.05);与哺乳组相比,断奶组回肠黏膜ZO-1、occludin和24日龄时空肠黏膜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24日龄时回肠黏膜ZO-1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22日龄时(P0.05)。5)组别和日龄对仔猪空肠黏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断奶组24和28日龄时空肠黏膜TNF-α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哺乳组(P0.05),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哺乳组(P0.05)。回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P0.05)。综上所述,哺乳仔猪22~28日龄时肠道发育趋于成熟,而断奶会破坏仔猪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引起肠道绒毛变短和脱落、肠道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降低平均日增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凝结芽孢杆菌BC-HYI调节脂多糖(LPS)损伤蛋雏鸡肠道作用。选取1日龄京红蛋雏鸡1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重复之间体重接近。空白对照组(CON组)和模型组(LPS组)饲喂基础饲粮,连续灌服生理盐水;3个益生菌组饲喂基础饲粮,同时分别连续灌服低、中、高剂量的凝结芽孢杆菌BC-HYI (浓度分别为106、107、108CFU/mL),连续灌服28 d,28 d后灌服LPS,灌服浓度为2 mg/kg,灌服剂量为200μL/只,试验周期为6 h,分别记为LOW+LPS、MID+LPS、HIGH+LPS组。6 h后采血,剖检、收集蛋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道组织及空肠黏膜。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PS灌服后,蛋雏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绒隐比以及空肠黏膜黏液蛋白2(MUC2)、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D-乳酸(D-La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空肠黏膜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 (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与LPS组相比,中、高剂量凝结芽孢杆菌BC-HYI极显著上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绒隐比(P<0.01),极显著下调空肠黏膜TLR4和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P<0.01),显著下调蛋雏鸡血清DAO活性及D-Lac和TNF-α含量(P<0.05);凝结芽孢杆菌BC-HYI显著提高空肠黏膜MUC2、Occludin和ZO-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凝结芽孢杆菌BC-HYI对空肠黏膜SIgA和IL-10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凝结芽孢杆菌BC-HYI对LPS损伤有缓解作用,能降低肠道通透性,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中TLR4和NF-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从而改善LPS灌服后的肠道损伤,提高蛋雏鸡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ST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将9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工程菌组及酵母菌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工程菌菌液、酿酒酵母菌菌液,持续21 d后连续3 d灌服大肠杆菌H10407菌液,分别收集灌胃7,14,21天及攻毒后的各组大鼠粪便,提取粪便细菌DNA,利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ST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对肠道菌群微生物可操作单元(OTU)和肠道5种重要细菌(类杆菌、梭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的变化,并测定了肠道菌群pH值。结果表明:在灌胃期间,工程菌组及酵母菌组的OTU值和双歧杆菌、梭菌数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他细菌数量均不同程度升高。各组pH值均呈现下降趋势,第21天时,工程菌组及酵母菌组pH值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攻毒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后,工程菌OTU值和类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pH值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与灌服前相比,工程菌组的OTU值、细菌数量及pH值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ST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丰富肠道菌群多态性,降低pH值,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当动物机体受到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时,ST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能够有效降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肠道菌群的破坏,发挥预防保护作用,维持肠道内菌群稳定。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9,(12):66-69
为研究褐藻多糖对仔猪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和肠细胞因子的影响,试验选用24头28日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均分为3个处理组(C、T1和T2组),C组饲喂基础日粮,T1组和T2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 mg/kg和400 mg/kg的褐藻多糖。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C组、T1组和T2组仔猪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T2组仔猪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组(P0.05);T1组仔猪血浆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T2组仔猪血浆MDA水平极显著低于C组(P0.01);C组、T1、和T2组盲肠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T1组盲肠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22 (IL-22)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T2组盲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和IL-22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C组(P0.05或P0.01),T1、T2及C组盲肠白介素-10 (IL-10)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褐藻多糖能提高仔猪抗氧化功能,降低盲肠TNF-α、IL-1β和IL-22水平;褐藻多糖的添加量以400 mg/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郁金散对大肠湿热证大鼠回肠、结肠肠黏膜SIgA和炎性因子的影响。体重180~220 g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大肠湿热证模型组、自愈组和郁金散治疗组,每组10只。通过饮食设置(高糖高脂饮食)、饥饱失常和灌服白酒并结合高温高湿环境,最后腹腔注射生物因子大肠杆菌,以模拟大肠湿热证发病条件,建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郁金散治疗组用郁金散治疗5 d,然后采集回肠和结肠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用ELISA法检测回肠和结肠黏液中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及组织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0、IL-17和IL-23含量。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回肠和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完整性被破坏,有炎性细胞浸润现象;郁金散治疗组黏膜上皮再生,完整性得到恢复,连续性良好,排列有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模型组大鼠回肠和结肠黏液中的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郁金散治疗组显著低于自愈组(P0.05)。模型组回肠和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IL-17和IL-23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抑炎因子IL-10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郁金散治疗组回肠组织的上述炎性因子含量与自愈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结肠中的TNF-α、IL-10、IL-23与自愈组差异显著(P0.05);IL-1β、IL-6、IL-17与自愈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回肠和结肠黏膜免疫稳态被打破,表现为SIgA分泌亢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紊乱;郁金散治疗可以促使其显著回调。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选择28日龄、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杜×长×大"断奶仔猪12头,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2个组,每组6个重复,单栏饲养。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5×10~5CFU/g丁酸梭菌。试验预试期3 d,正试期14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7.83%(P0.05)、料重比降低5.26%(P0.05);试验组仔猪空肠NOD样受体蛋白(NLRP)3(P0.05)、NLRP6(P0.05)、NLRP12(P0.01)、封闭蛋白1(claudin-1)(P0.01)和紧密连接蛋白2(ZO-2)(P0.05)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上调,回肠claudin-1和ZO-2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试验组仔猪空肠和回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空肠中大肠杆菌数量降低2.49%(P0.05),回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仔猪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降低5.47%、IL-10含量提高25.43%(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提高仔猪小肠屏障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和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仔猪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丁酸梭菌抑制脂多糖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损伤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健康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PS)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结构、肠道二糖酶活性及肠道炎症的影响。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丁酸梭菌组,每4只大鼠1笼,每组3笼。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LPS+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试验第40天,LPS组、LPS+丁酸梭菌组大鼠称重后按照4 mg/kg BW的剂量腹腔注射LPS(LPS浓度为1.5 mg/m L,注射量在1.0 m L左右),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1 m L生理盐水,3 h后处死采样。结果表明:1)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绒隐比、空肠黏膜厚度以及空肠、回肠上皮淋巴细胞数(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能显著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黏膜厚度及上皮淋巴细胞数(P0.05)。3)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蔗糖酶和空肠麦芽糖酶活性(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能抑制LPS对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的降低,LPS+丁酸梭菌组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增加了空肠及回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空肠与回肠MPO活性及空肠IL-6、TNF-α含量(P0.05),LPS+丁酸梭菌组回肠IL-6、TNF-α含量虽无显著降低(P0.05),但较对照组也未见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生长的无负面影响,给大鼠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可抑制LPS急性应激下LPS对肠道蔗糖酶活性的降低,缓解对肠道黏膜结构的破坏,提高肠道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丁酸梭菌和荔枝多酚联合应用对腹泻小鼠机体氧化还原状态的调节功能。设空白组、模型组、荔枝多酚组、丁酸梭菌组以及丁酸梭菌—荔枝多酚混合液低、中、高剂量组,于试验第1天至第10天分别进行预防性及治疗性给药,试验第5天时,利用番泻叶水煎剂灌胃法制备小鼠腹泻模型,试验第10天时,对各组小鼠血清中的MDA含量、SOD活性、GSH含量和小肠组织MPO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腹泻模型小鼠抗氧化能力降低,小肠组织发生炎症;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荔枝多酚混合液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腹泻小鼠体内的氧化产物MDA含量,提高还原酶SOD活性,促进还原性物质GSH生成,同时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其中以混合液中剂量组效果最优。综上提示,丁酸梭菌与荔枝多酚联合应用可提高腹泻小鼠的抗氧化能力,二者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剂对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益生菌剂对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60头7.5 kg左右的"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原种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将仔猪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0.1%益生菌剂,检测各组仔猪生产性能及肠道菌群等。试验结果表明,益生菌制剂能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P<0.05),促进仔猪的生长;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是仔猪肠道非常住菌群(过路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为常住菌群;益生菌剂能极显著减少仔猪肠道的好氧菌(P<0.01),极显著增加仔猪肠道的厌氧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P<0.01),显著降低仔猪肠道的产气荚膜梭菌(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剂能有效改善仔猪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慢性肾衰竭(CRF)犬肠道菌群及血清小分子尿毒素含量的影响。选取20条2岁左右的雄性贵宾犬,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对照组(CL组)、模型组(MD组)、低剂量丁酸梭菌组(LCB组)和高剂量丁酸梭菌组(HCB组),每组5只。CL组只做腹腔打开手术,其余3组肾动脉结扎制作CRF模型。造模成功后,LCB组和HCB组分别按每天0.5、1.0 g/kg BW的剂量灌喂丁酸梭菌,进行为期4周的干预。检测血清和粪便尿素氮(UN)、肌酐(Cr)和硫酸吲哚酚(IS)含量,并对肠道菌群16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1)试验结束时(第4周),LCB组和HCB组的血清UN、Cr和IS含量极显著低于MD组(P<0.01),但极显著高于CL组(P<0.01);与LCB组比较,HCB组的血清UN、IS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Cr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试验结束时,HCB组的粪便UN、Cr含量均显著低于MD组(P<0.05),CL组的粪便UN、Cr含量均显著低于MD组、LCB组和HCB组(P<0.05)。2)饲喂丁酸梭菌均降低CRF犬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HCB组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MD组(P<0.05)。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显示4组样本间发生明显聚类。3)在门水平上,MD组的肠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L组(P<0.05),LCB组和HCB组的肠道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MD组(P<0.05);在属水平上,饲喂丁酸梭菌可降低CRF犬肠道变形杆菌属(Proteu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普氏菌属(Prevotella)、放线菌属(Actinomyces)和涅斯捷连科氏菌属(Nesterenkonia)的相对丰度。LEfSe分析发现,CRF犬肠道菌群有19个具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主要集中于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饲喂丁酸梭菌可减少CRF犬生物标志物的差异。4)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UN、Cr和IS含量与Enterobacter、Proteus和Escherichia相对丰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相对丰度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CRF犬肠道菌群紊乱与血清小分子尿毒素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丁酸梭菌可通过调节CRF犬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血清小分子尿毒素的清除,以每天1.0 g/kg BW添加量为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氮源及其对胃肠道的耐受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梭菌增菌培养基为基础,对丁酸梭菌CBM01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2)丁酸梭菌CBM01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作用3 h后,存活率分别为90.33%和92.09%;3)丁酸梭菌CBM 01可耐受的最高胆盐浓度为0.40%。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M 01对胃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株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水平丁酸梭菌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择2 00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0只鸡。空白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对照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金霉素,试验1、2、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400、600 g/t丁酸梭菌制剂。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极显著提高肉鸡平均日增重(P<0.01),600 g/t丁酸梭菌组与抗生素组差异显著(P<0.05);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400、600 g/t能极显著降低料重比(P<0.01),极显著提高肉鸡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P<0.01),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100、400、600 g/t可极显著降低肉鸡血清氨含量(P<0.01)。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具有改善肉鸡生长性能、促进蛋白质、促进脂类沉积的作用,且以添加量为400 g/t较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1~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体重相近的扬州鹅公鹅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鹅。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丁酸梭菌(有效活菌数为3.0×10^6 CFU/g),C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为2.0×10^7 CFU/g),D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 mg/kg丁酸梭菌+250 mg/kg枯草芽孢杆菌。试验期10周。结果表明:1)B、C和D组总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总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B、C和D组空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C、D组血清和回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空肠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空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组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C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C和D组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组回肠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及二者混合制剂可提高肉鹅总增重、空肠脂肪酶活性及抗氧化功能,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更好地改善肠道形态。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谷氨酰胺、丁酸梭菌及其二者复合添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小肠形态结构和盲肠菌群的影响.试验选用288头21日龄断奶的杜×大×长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4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谷氨酰胺(谷氨酰胺组)、基础饲粮+500 mg/kg丁酸梭菌(丁酸梭菌...  相似文献   

18.
陈丽  孙云子 《中国畜牧兽医》2017,44(4):1027-1031
试验旨在研究藤茶提取物对小鼠生长性能、腹泻率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空白组小鼠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0.04、0.06 mg/g体重的藤茶提取物,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2 mg/g体重的硫酸抗敌素。在试验第26天给小鼠灌服番泻叶,观察各日粮处理组小鼠腹泻情况。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试验末体重均高于空白组,且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添加藤茶提取物有提高小鼠生长性能和肝脏重的趋势,但与空白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组和对照组小鼠腹泻率显著低于空白组和试验Ⅰ组(P<0.05);与空白组相比,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也有提高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对照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试验Ⅱ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藤茶提取物能够能提高小鼠的生长性能及抗氧化性能,降低小鼠的腹泻率,可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进一步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