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瘤胃发酵法研究高精料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3-硝基酯-1-丙醇(3-NOP)对甲烷产量及甲烷菌区系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4组,对照组(C组)、低剂量组(LD组)、中剂量组(MD组)、高剂量组(HD组),分别向发酵底物中添加0、0.4、0.8、1.2 mg 3-NOP。体外发酵培养24 h。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3-NOP处理组瘤胃甲烷产量和每克可降解底物的甲烷产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氢气产量和每克可降解底物的氢气产量显著增加(P<0.05)。HD组瘤胃干物质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每克可降解底物总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与对照组和LD组相比,MD组瘤胃发酵Simspon指数显著降低(P<0.05)。各3-NOP处理组瘤胃甲烷球形菌属(Methanosphaer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3-NOP通过对甲烷菌甲基辅酶M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改变了瘤胃甲烷菌区系结构,降低了甲烷产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综述了反刍动物甲烷的产生机制和瘤胃内主要的产甲烷菌种类,并阐明了不同的产甲烷菌的甲烷合成底物及甲烷合成途径。文章还阐明了反刍动物甲烷产量的测定方法以及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3.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 t,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植物精油是从植物中蒸馏提取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和芳香性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大量反刍动物体内外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精油能够降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量,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直接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进而减少甲烷产生;二是通过减少与产甲烷菌共生的细菌、古菌或原虫等微生物数量,间接减少甲烷产生。但未来要将植物精油广泛应用到实践生产中,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着重对植物精油降低反刍动物瘤胃甲烷产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植物精油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反刍动物瘤胃中产甲烷菌生成甲烷既造成能量的浪费又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因此减少瘤胃甲烷生成与排放是提升生产效率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瘤胃内的产甲烷菌通过共生、黏附和伴生模式,分别从原虫、细菌和真菌中摄取氢,保证氢营养型甲烷生成途径的顺利进行。抑杀原虫和产氢细菌、竞争性结合氢和阻断氢生成甲烷是基于氢调控抑制甲烷生成的途径。由于瘤胃微生物的冗余和互作,降甲烷的同时,瘤胃中饲料消化可能受到抑制,且单一的氢调控往往会诱发瘤胃的适应,瘤胃的降甲烷效果仅能短时间维持。为此,需从瘤胃微生物整体出发,通过多种氢调控机制的添加剂联用及间歇饲喂、幼龄反刍动物瘤胃早期调控、甲烷生成途径关键酶调控等的综合应用,实现更优的甲烷减排。  相似文献   

6.
瘤胃产甲烷菌代谢产生的甲烷气体不仅会造成动物消化能的损失,而且增加温室效应,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诸多优越性,其在瘤胃产甲烷菌研究中的迅速应用,使研究者不仅能够对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系统分类,还能深入分析瘤胃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助于系统开展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的研究。文章综述了高通量测序的优点及其在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研究甲烷菌群产生甲烷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甲烷菌是可生存于瘤胃中的一种古细菌,通过利用瘤胃代谢产生的物质如:CO_2、H_2合成甲烷。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不仅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会导致饲料中能量的损失,因此对产甲烷菌进行调控的研究日益增多。产甲烷菌在瘤胃微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的瘤胃微生物存在促进或抑制的不同关系,因此需要对甲烷菌展开更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对瘤胃甲烷菌的种类、未培养技术的应用和甲烷菌与其他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旨在为研究甲烷菌以减少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产甲烷菌分解饲粮有机物的最终产物,它不仅是一种造成极端气候变化的重要温室气体,而且也难以被动物利用,造成能量损失和养殖效率降低。瘤胃产甲烷菌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过程受到动物品种、遗传背景、生理阶段以及地理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总结了国内外典型反刍动物瘤胃内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期明确瘤胃甲烷排放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产甲烷菌的基因功能和代谢途径以及探索反刍动物瘤胃甲烷减排和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饲料工业》2017,(11):56-60
甲烷常被认为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反刍动物是甲烷的主要排放来源之一,其甲烷排放量占全球甲烷排放总量的15%~25%。因此,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日益得到重视。反刍动物体内的甲烷主要由产甲烷菌利用二氧化碳和氢生成。瘤胃古菌C簇(Rumen Cluster C,RCC)是瘤胃产甲烷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其了解尚少。为进一步推动对RCC的研究,文章就RCC的发现、分布、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做一叙述。  相似文献   

10.
甲烷是仅次于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反刍动物年产CH4约7.7×107吨,占大气中的CH4总量的25%,而且每年还以1%的速度递增。因此研究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对甲烷的生成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瘤胃甲烷的产生机制、瘤胃产甲烷菌与瘤胃微生物的关系和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降低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阐述了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的生物学机制及影响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生成的因素,并用产明了降低瘤胃甲烷产生的方法,最后对降低甲烷生成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反刍动物瘤胃所产生的甲烷不仅导致饲料中能量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甲烷浓度。文章对瘤胃产甲烷菌的分类、现代分子分析方法在甲烷中的应用、产甲烷菌在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相互关系及近期基于氢离子调控对产甲烷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减少甲烷排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瘤胃微生物甲烷产生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一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降低甲烷生成量的调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所产生的甲烷通过嗳气经口排出体外,不仅会使饲料的利用率降低,也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排放量对经济和环境双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对反刍动物的甲烷产生机制、甲烷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以及甲烷抑制剂种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反刍动物甲烷生成量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发酵能损失的主要原因,减少甲烷产量对提高反刍动物的能量利用率和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反刍动物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其生成量的因素等方面做一综述,井对降低甲烷生成量的调控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瘤胃产甲烷菌代谢产生的甲烷气体,既能引起饲料能量的损失,又能引起温室效应,因此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了解瘤胃产甲烷菌菌群的组成及其多样性是对其菌群结构进行调控,并最终控制甲烷产生的基础.但由于产甲烷菌培养条件要求苛刻,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种产甲烷菌得到分离培养.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突破了瘤胃微生物不可培养的限制,极大地推动了对产甲烷菌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瘤胃产甲烷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反刍动物与猪、家禽等单胃动物不同,其具有复杂的复胃系统,有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反刍动物采食的饲粮进入瘤胃后,经过瘤胃微生物厌氧发酵,不可避免地产生甲烷,这将直接造成饲粮能量的损耗。另外,甲烷属于温室气体并且其增温潜势远高于二氧化碳,也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反刍动物甲烷的减排研究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之一,甲烷检测方法是必备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综述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间接测定方法的应用现状,为合理选用测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反刍动物体内甲烷的产生是瘤胃内发酵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减少甲烷的产生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有重要意义。为调节和控制瘤胃内甲烷产量 ,需要对甲烷产生的代谢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 ,甲烷菌与瘤胃纤毛虫关系密切 ,本文从甲烷菌和纤毛虫两者的关系入手对瘤胃甲烷的产生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甲烷气体排放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凌峰 《中国奶牛》2013,(19):28-30
反刍动物瘤胃内微生物发酵产生甲烷气体,造成机体能量的大量损失,并且甲烷是引发地球“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能够破坏臭氧层,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反刍动物甲烷气体排放调控的报道日益增多,这对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意义重大。本文就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气体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及调控手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