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ICR小鼠为受试动物,应用显微注射仪,将线状人β干扰素基因,按2940~10000拷贝,1~3pL的剂量注射到供体受精卵的雄前核,然后移植到假孕受体的输卵管。实验先后注射了301个受精卵,移植到20只假孕受体,其中5只妊娠,产仔25只。从所获得的25只亲代小鼠的尾组织提取DNA,用内切酶BamHI消化,以[α-~(32)P]-dCTP标记的上述外源基因为特异性核酸探针,应用DNA印迹法检测这些小鼠DNA内外源基因的整合状况.结果表明,亲代小鼠中有人β干扰素基因重组子的转基因小鼠,杂交带在6.8kb位置。应用上述同样方法对亲代转基因小鼠的子1代组织DNA检测发现,绝大多数小鼠的标本除见到1条1.8kb人β干扰素基因的较弱杂交带外,还有数条5.0kb以上强弱各异的杂交带,表明这种外源基因不仅整合到了亲代小鼠的遗传物质内,而且可经垂直方式传给子代。人β干扰素基因的鼠体水平表达检测发现,1只子1代转基因小鼠的肿瘤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人β干扰素,滴度达160U/mL,表明整合在小鼠DNA内的人β干扰素外源基因不经诱导而有一定表达。  相似文献   

2.
核酸疫苗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又称为基因疫苗,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目前研究最多的是DNA疫苗,因它不需要任何化学载体,所以又称为裸DNA疫苗。先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连接到真核质粒表达载体上,然后导入宿主细胞内,抗原基因就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被表达,从而诱导宿主对  相似文献   

3.
禽用基因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又称核酸疫苗(nucleicacid vaccine)、DNA疫苗(D NA vaccine),是将带有目的编码蛋白抗原基因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直接注射到动物机体中,使外源基因在活体细胞内表达,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引起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顶防和治疗传染病的目的。它包括D NA疫  相似文献   

4.
锌指核酸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组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ZFN)是锌指蛋白和FokI核酸内切酶的剪切结构域组成的嵌合融合蛋白,可切割特异DNA序列,引起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提高了依赖同源重组完成特定基因改造和修饰等的基因打靶的效率,为转基因及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将一段DNA片段导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后,能够定位并且与内源的同源序列重组,这种类型的同源重组叫做基因打靶(gene targting)。基因打靶技术可以用来生产转基因动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应用这一技术已生产出各种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体,可对小鼠中特异性基因的表型进行评价。基因打靶技术不只是一种使基因失活的手段,而且可作为一种用来改变基因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子检测技术是进行病原检测、鉴定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主要在能结合单链核酸(寡核苷酸引物)的重组酶、单链DNA结合蛋白(SSB)和链置换DNA聚合酶3种酶的作用下等温扩增DNA或RNA,具有操作便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反应迅速等优点,可实现对疾病的现场诊断。作者简述了RPA技术的反应体系组成、反应原理、引物和探针的设计以及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等,介绍了RPA技术在动物重要病毒性、细菌性及寄生虫病原检测中的应用,分析了该技术的局限性,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杨凌  杨殿有 《畜牧与兽医》1998,30(4):181-183
Gordon等(1980)将重组DNA用显微注射法导入小鼠受精卵原核,首次获得了整合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小鼠,此后的十几年中,建立了许多整合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和大鼠、转基因兔、猪、羊、牛,使得转基因动物这一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展示出良好的前...  相似文献   

8.
基因工程就是把甲种生物的基因(即目的基因)用类似外科手术的方法转移到乙种生物的细胞内(称宿主细胞),使其在乙种生物细胞内复制和表达自己,以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的机能来生产人类所需物质的技术。由于生物的基因可在生物四大系统(即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相互交流,其遗传密码是一致的,转译出来的氨基酸也是一致的。因此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在体外对各种生物的DNA分子按照既定的目的和方案进行人工操纵,制成DNA重组体再将它引入合适的细胞里去,随着宿主细胞的繁殖与扩增使之表达,以获得大量的基因产物。据美国技术评定局民意测验表明,2000年生物技术产品可达100项,其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我国自863计划启动以来,在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相继发现、分离和克隆了一批动植物和人类的新型基因,独立研制了十多种新型基因克隆载体,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核酸疫苗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与质粒重组后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核酸疫苗也称基因疫苗。它包括DNA疫苗和RNA疫苗,其中DNA疫苗由于不需任何化学载体,故又称裸DNA疫苗。同单链RNA相比,双链DNA具结构稳定、操作简单等许多优点,所以DNA疫苗比RNA疫苗更受学者们的青睐。1核酸疫苗在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自1990年,Wolff发现DNA能直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来,通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0.
基因重组,即染色体上DNA分子的断裂和再结合。这种重组在自然的有性繁殖过程中即可发生,但它受生物亲缘关系的严格限制。本文所述的基因重组技术是用人工方法将基因重新组合,然后转化或转导到受体细胞内进行表达的技术。基因重组操作程序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技术环节。(1) 分离和提取目的的基因。分离的前题是准确地从DNA链上把目的基因切割下来,这种情确的切割功能是以能识别DNA上特异核苷酸顺序的限制性内切酶完成的。(2) 载体的准备。载体是作为载用目的的基因的工具,具有能与目的基因结合、进入宿主细胞美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动物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组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稳定遗传给后代,获得转基因系或转基因群  相似文献   

12.
基因免疫(Gene immunization)又称DNA免疫或核酸免疫,是指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或RNA)与质粒重组后,利用某种方法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使带有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转化到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并引起特异的免疫应答以  相似文献   

13.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它是用人工方法把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剪切、拼接、重组在一起,然后再把其重组体放回宿主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并使遗传信息在新宿主细胞或个体中高效表达,最终获得基因产物。这种人工创造新生物并给予生物以新功能的过程称为基因工程。把新的遗传物质引入细胞,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难关。第一,要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第二,在体外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第三,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手段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第四,受体细胞必须能在各次细胞间期复制这种新获得的DNA,这就需要从大量的细  相似文献   

14.
畜禽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本世纪40年代,Avery首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从而揭开现代生物科学的革命性序幕。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结构的双螺旋模型,70年代Smith等人分离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流杆嗜血杆菌中分离出HindⅢ),为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物种打下了重要的理论、技术基础。DNA体外重组、某些重要生产性状基因的分离、基因融合、胚胎体外操作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更使得转基因动物的产生似如瓜熟蒂落。Palmiter等通过转移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获得的“超级小鼠(Supermouse)更明朗地向人们揭示了基因转移运用于家畜育种的巨大潜力。近年报道的转基因  相似文献   

15.
致病性鸡大肠杆菌typel菌毛fimC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外发表的人致病性大肠杆菌fimC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了带有BamHⅠ/HindⅢ酶切位点的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0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一个片段,大小约为700kp,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转化于大肠杆菌TG1宿主菌,经酶切和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通过对阳性重组质粒核酸序列测定,确定此DNA片段为鸡大肠杆菌fimC基因。  相似文献   

16.
张芳 《中国动物检疫》2020,37(12):73-80
为探索可靠、灵敏的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检测技术,从核酸检测和蛋白检测两个方面,综述了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不同检测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提出了每种检测技术的不足及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目前,已经研发的核酸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多种PCR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Southern blot技术和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等,蛋白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免疫层析试纸条、Western blot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技术等。三代测序技术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基因检测技术,适用于对未知序列转基因动物的分析。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越来越多,高通量、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的检测技术将成为未来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检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外发表的人致病性大肠杆菌fimC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了带有BamHⅠ/HindⅢ酶切位点的一对引物,应用PCR技术以鸡致病性大肠杆菌O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一个片段,大小约为700bp,将扩增产物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并转化于大肠杆菌TG1宿主菌,经酶切和筛选,得到阳性重组质粒.通过对阳性重组质粒核酸序列测定,确定此DNA片段为鸡大肠杆菌fimC基因.  相似文献   

18.
反义技术利用DNA或RNA分子通过Watson Crick碱基配对原则与目的基因的mRNA互补结合,通过各种机制使其降解或抑制其编码蛋白的翻译,从而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包括反义寡核苷酸技术、核酶技术和小干扰RNA技术。与基因敲除等功能缺失性研究方法相比,反义技术具有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中介绍了反义RNA技术、核酶技术和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等反义核酸技术的原理及其主要应用,对几种常用反义技术的选择性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9.
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是家畜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部分。目前利用这项技术已经研制出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氨基酸、维生素、性激素以及其他很多医药品。在哺乳动物中,自 Gordon 等(1980)首次成功培育出基因转移小鼠以来,先后在绵羊、猪、牛等家畜上获得基因转移个体。据报道,  相似文献   

20.
1应用现状及发展转基因作物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克隆的优良基因或人工合成的基因,导人植物细胞的组织或对植物内部基因进行修饰,使优良基因在其中得到表达,使之成为具有新性状的植物。近年来,转基因作物在人类世界的发展非常迅速,人类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虫害、抗干旱的优良作物,成倍地提高了产量,农民得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