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国胜  陈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40-1640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4~5月危害菊花脑(Chrysanthemum nankingense),危害严重地块,菊花脑有虫株率100%,虫口密度达2 500头/百株以上。对菊花脑上草履蚧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宁地区危害蚕豆的主要害虫在苗期和分枝期为绿盲蝽,虫口密度分别为0.04头/株和0.64头/株;现蕾期和开花期主要害虫为蚕豆蚜,虫口密度分别达到3头/株和52.6头/株;结荚期为蚕豆蚜和四星萤叶甲,虫口密度分别为3.56头/株和3.24头/株;成熟期主要是四星萤叶甲和宽碧蝽,虫口密度均为0.62头/株和0.42头/株。为害豌豆的害虫在整个生育期均以南美斑潜蝇为主,其虫口密度在开花期最高,达98.12头/株,危害最重。  相似文献   

3.
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治柳树天牛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4.15%吡虫啉.阿维菌素注干液剂、4.5%吡虫啉注干液剂、10%啶虫脒注干液剂和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等5种药剂进行了树干注射防治危害柳树的光肩星天牛(Anop lophora g labrip enn is(M otschu lsky))试验,并研究了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田间防治光肩星天牛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注干药剂对光肩星天牛幼虫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防效最好。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以1.0 mL/cm树干胸径注药量对天牛幼虫的防效可达90.7%,优于对照药剂30%敌畏.氧乐注干液剂。利用14%吡虫啉.敌敌畏注干液剂林间防治天牛时,当幼虫虫口密度低于1.15头/株时,1年注药1次;虫口密度约为5头/株时,1年注药2次;虫口密度约为12头/株时,两年注药3次,可将虫口密度控制到0.15头/株以下,有效控制天牛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在发生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虫口密度和虫株率下降明显。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的防治效果。在发生较为严重的杨树林内设立标准地,连续4代释放抓白蛾周氏啮小蜂,虫口密度和虫株率下降明显。虫株率由69.5~83.2%降到21.17~27.5%,虫口密度由174~240头/株下降到29~46头/株。舟蛾蛹总寄生率由11.32~13.81%上升到63.8%~71.22%,控制害虫危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啄木鸟对黄斑星天牛自然控制作用的林间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6~1998年在陇西县的野外多点调查,表明黑枕绿啄木鸟、大斑啄木鸟均为黄斑星天牛的优势天敌鸟类,有效控制面积为3 133 hm2,捕食率达54~60.3年间虫口密度由15.5头/株降至3.2头/株,其中,嗜食类杨树寄主的虫口密度由26.6头/株降至5.1头/株;非嗜食类杨树寄主的虫口密度由6.5头/株降至1.7头/株;共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53.7万元,基本实现"有虫不成灾"的良好控制效果.同时,也客观地反映出啄木鸟防治能力有限,防治效果相对缓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刘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85-6487
[目的]为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对绿化树木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河北省和北京市7个市(县)的15个植柳地点随机调查柳树2 760株。[结果] 在河北省,光肩星天牛危害幼龄柳树的被害率超过22.9%,危害中老龄柳树的被害率达50.8%。各地柳树受桑天牛危害较轻且差别不大,有虫株率为0.74%~7.35%,虫口密度为0.010~0.074头/株。保定栽植2年的4个柳树品种或品系的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9.62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45.67倍;在绦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4.03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92.61倍;在旱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7.51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76.71倍;在馒头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20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5.36倍。[结论] 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植保及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宁夏露地葡萄蓟马种群消长规律和空间分布,于2011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从各项聚集度指标、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x2)检验及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看,蓟马在露地葡萄上整体呈聚集分布,但田间南、北方位无差异。以虫态来说,在整个葡萄生育期均以成虫危害为主,尤其在种群迁移发展阶段5月26日左右成虫虫口数量达到高峰,虫口密度达到339头/株;若虫也从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持续增加达到高峰,最高虫口密度达到了199头/株,之后若虫消退,但一直以成虫危害为主。从虫口量比例和有虫株率看,蓟马种群的空间分布,都有从植株中层向上下层转移为害的趋势,施药时可在虫口集中部位进行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9.
甘薯天蛾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1995~1996年两年的研究,采用人工接虫的方法,建立了一、二、三、四代甘薯天蛾危害春、夏薯产量损失相关模式,与大田自然虫口密度下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一致。提出了一代危害春薯和二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头,二代危害春薯和三、四代危害夏薯的防治指标为百株100头或5头/m2。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控制木瓜秀粉蚧的扩散蔓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虫口密度高的果园,主要分布于叶片下层(成虫5头/株、幼虫4.4头/株),显著高于其它的冠层;虫口密度低的果园,叶片下层(成虫1.5头/株、幼虫1.3头/株)和中层(成虫0.9头/株、幼虫1.2头/株)显著高于顶层和果树上的虫口;5种聚集度指标分析证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减少;木瓜秀粉蚧平均密度4.6头/株的果园存在扩散作用,而密度1.6头/株的果园粉蚧种群仅在一个方位集中。研究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木瓜园的扩散分布受其种群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苗种培育分为三个环节,对苗种培育池塘条件、生态环境因素、营养饵料及投喂方式、放养密度、饲养管理方式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仔鱼流水池暂养适宜面积约为12m2、放养密度在10 000尾/m2以下,采用浮游动物与蛋白质含量40%的配合饵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喂;夏花苗种培育适宜池塘面积1 400~2 533 m2,放养密度45.0尾/m2;大规格鱼种池塘培育的第一阶段适宜池塘面积约为3 333 m2,放养密度12.00~15.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38%的配合饵料,第二阶段适宜池塘面积约为6 667 m2,放养密度6.00~6.75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的配合饵料;大规格鱼种网箱培育第一阶段适宜网箱面积20~25 m2,放养密度1 0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38%的配合饵料;第二阶段网箱面积以30~33 m2为宜,放养密度500尾/m2,投喂蛋白质含量36%的配合饵料.  相似文献   

12.
从宁夏不同生态区域不同作物土壤入手,研究紫花苜蓿土著根瘤菌的分布状况,为根瘤菌在紫花苜蓿生产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半干旱区土壤中土著根瘤菌的数目为720-36 000个/g干土,中部半干旱区1700-3400个/g干土,北部灌区1 500-1 700个/g干土。土壤中土著菌的数量以南部半干旱区苜蓿地为最多,为36 000个/g干土;其次为南部半干旱区玉米地,达3 600个/g干土;再次为中部干旱区小麦地;为南部半干旱区马铃薯种植地最少。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青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保水剂在川西高原青稞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干旱条件下保水剂施用量对青稞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处理的出苗率比对照高13.75%~18.75%,植株高度较对照高24.13~37.25cm,保水剂不同用量之间差异显著;出苗整齐度和成穗率保水剂用量以30mg/kg保水剂用量效果最好;植株高度、穗长和百粒重保水剂用量以50mg/kg的效果最好。结合甘孜州青稞生长期气候特点,建议生产上采用沟施保水剂,施用量为30mg/kg,即67~90kg/hm~2。  相似文献   

14.
江苏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的路径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农业生产化肥减量施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1996—2015年江苏省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资料和农村统计年鉴面板数据,研究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籼稻、粳稻、小麦、玉米)和经济作物(油菜籽、棉花、桑蚕茧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化肥施用强度对农业生产减量施用化肥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14年江苏省的化肥施用强度以桑蚕茧和蔬菜作物最大,分别为50~60kg/667m~2和40~50kg/667m~2;棉花和粳稻其次,为30~40kg/667m~2;小麦、玉米和中籼稻第三,为20~30kg/667m~2;油菜最小,为20kg/667m~2左右。2)2014年江苏省的小麦、粳稻、蔬菜和其余5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30.72%、24.83%、16.61%和27.84%,化肥施用量分别占其总用量的25.21%、27.58%、21.71%和25.5%。3)针对江苏省化肥施用现状,提出了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增强作物轮作体系等化肥减量施用可行路径。4)化肥减量施用措施的重点是控制小麦、粳稻等粮食作物,蔬菜、桑蚕茧等经济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并优先控制苏北地区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完善减量施肥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化肥施用量制度的建设,运用市场机制等完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5.
开展生姜田间施用养分构成与姜腐烂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生姜在中等土壤肥力水平,栽植密度83 333穴/hm2(穴距35.3 cm,行距34.0 cm)下,施用有机肥料30~50 t/hm2,配合施纯N 200~300 kg/hm2、P2O5 100~150 kg/hm2、K2O 150~500 kg/hm2,比例为1∶0.3~0.7∶0.5~1.7,植株抗性较好,群体生长势较强,可获得30~35 t/hm2的较高产量。用生物农药青萎散处理姜种和土壤,可提高抗病性,减少姜腐烂病发病率,增产17.1%~24.9%。  相似文献   

16.
马拉瓜丽体鱼(Cichlasoma managuense)水泥池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网箱内培育的2龄亲鱼可在水泥池中自行配对产卵。雌鱼绝对产卵量为1 500~2 500粒/尾,相对产卵量500~800 ind/kg。受精卵为椭圆形,暗黄色,不透明,粘性,卵分散排列在巢穴中。试验期间,70对亲鱼中有52对自行配对产卵,产卵率为74.2%,受精率为92.6%。在水温27~30℃时,从受精卵到破膜时间为48 h±41min,出膜仔鱼全长(0.65±0.35)cm,孵化率为84.8%,共获初孵仔鱼40.1万尾。在水泥池中用小体积网箱进行苗种培育,经41~43 d的培育共获得3.0~5.0 cm鱼苗32.2万尾,育苗成活率达78.5%。  相似文献   

17.
两种商用木材(南洋乌心石及菲律宾贝壳杉)为试材,经阻燃剂加压注入后,探讨其耐燃性改善效应。耐燃性改善效应分别为,IEtc7.6%~312%;IEtdθ212%~975%;IECA6%~843%;IEAf268%~100%;IEWlp321%~676%。阻燃剂对试材的耐燃性改善效应以FR A,FR C为佳,FR B最佳。阻燃剂吸收量与试材的重量减少率呈负相关。南洋乌心石的耐燃性改善效应优于菲律宾贝壳杉。药剂吸收量对试材各表面燃烧性质的抑制效果,着火性(Etc):006~158sec(kg/m3)~1;发热性(Etdθ):049~330℃.min(kg/m3)-1;发烟性(ECA):004~052(kg/m3)-1;余焰时间(EAf):019~085sec(kg/m3)-1;重最减少率(EWlp):006%~021%(kg/m3)-1。欲通过耐燃3级时,试材对各药剂的最少推估吸收量,分别为FR A:788~1714kg/m3;FR B:480~1250kg/m3;FR C:838~1426kg/m3。  相似文献   

18.
:三唑·吡EC对二化螟和稻飞虱的室内共毒系数分别为 1 3 6.5 6和 1 3 4.0 8。1 1 2 5~ 1 5 0 0mL/hm2 三唑·吡EC对二化螟的大田防效为 86.2 3 %~ 98.75 % ,对稻飞虱的防效 :药后 1d为 47.80 %~ 91 .0 7% ,药后 3 0d为 95 .3 7%~ 1 0 0 %。该药剂具有速效性强、持效期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张伟  陈陵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6-9577
根据民和地区黄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选择3个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特征、水系网络,应用MAPGIS进行分析。得出:第四系水土流失是控制性水土流失;坡度在30~39°的区间发生水土流失的风险性最大;水系网络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在其缓冲区内部水土流失总数占总水土流失数目的69.5%。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室内养殖,采用体质量为(6.26±1.68)g的岩虫进行了人工养殖方法(铺沙水槽和塑料箱)、养殖密度(50~250条/m~2)和饲料配方选择(藻粉、鱼粉和虾粉)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悬挂式养殖方法的养殖效果较好,养殖30 d后岩虫的成活率为88.6%;经过60 d的养殖,50、100条/m~2密度组岩虫的成活率为86.7%,与150、200、250条/m~2密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13~125条/m~2(705~750 g/m~2)是比较适合的岩虫室内人工养殖密度;饲料中添加动物蛋白30%~70%或投喂新鲜卤虫可以满足岩虫的生长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岩虫的人工促熟及增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