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难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予关注,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在教育内容选择和教育方法适用上有针对性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重大,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3.
孙新华 《甘肃农业》2019,(7):103-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根植的土壤,是国家走向富强的民族自信心来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识的认同感,唤起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紧迫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胡泽学  付娟 《农业考古》2022,(1):251-259
中华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本文从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出发,探讨了中华农耕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盛不衰的农业因素,从而提出赓续传承、提升发展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我们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一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二是适当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和调研,提出了相关实现路径:做好教师培训;挖掘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拓展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是进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影响,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复兴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红色文化的继承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发扬,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框架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想象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技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百利而无一害。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强大的力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的困境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培育中的意义、具体实施方法与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多个场合策略性地以"精神命脉""根与魂"、"精神基因"等类似文化基因的概念解读、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就如何传承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形成以"文化基因"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文化基因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古向今发展的历史逻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为实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有助于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中,立足传统文化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任重而道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李时珍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融入内容薄弱、融入方式单一、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些困境,应从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媒介、提高师资队伍素养等方面入手,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应关注女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开展差别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应突出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契合点,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通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是马克思主义,深厚土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不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幻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变革精神、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寻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伦理思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坚定价值观自信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和渲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校园,文章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践方法、实践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争取达到的目标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尤其在实践探索方面进行了六个角度的具体展开,能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尝试开展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的灵魂,也是兴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培育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心,切实做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发展,进一步增加我国文化自信,以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对安徽地区2 000多名民众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基本知晓、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半民众满意宣传方式和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面更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更强。建议加强内涵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进行融合宣传,进一步促进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2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促进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高校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动态管理,适应时代语境从而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应从提升校园建设文化品味,拓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渠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增强教育者文化素养等方面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