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剑麻施肥区域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剑麻施肥区域土壤微生物类群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各有差异,在总体数量上以细菌为主,真菌次之,再其次是放线茵,特殊生理类群是解磷茵居多,纤维素分解茵次之,固氮茵最少;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则表现为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指数是施肥点的土壤高于附近的土壤,而土壤中特殊生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则无此变化趋势,即微生物总数高的土壤,其多样性指数不一定高。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性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沼肥对小麦分蘖期土壤硝化作用强度、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设置沼肥低量(BL)、沼肥中量(BM)、沼肥高量(BH)、沼氮混合(BN)、化肥施用(NPK)及不施肥(CK)6种不同施肥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硝化作用强度,采用16SrDNA PCR-DGGE和amoA PCR-DGGE分析了不同处理土壤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硝化作用强度(P0.05),土壤硝化作用强度以BH处理最高(54.83%),NPK处理次之(52.12%),BL处理最低(44.75%)。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分蘖期土壤AOB多样性指数变化明显,其中BH和NPK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AOA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小,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从选取代表性DGGE条带克隆测序结果和构建的AOB和AOA群落系统发育关系看,小麦分蘖期土壤AOB群落分类变化明显,形成了两个新的类群;amoA基因序列所反映的不同处理土壤AOA群落与已报道的土壤及淡水沉积物环境中的未培养奇古菌(Uncultured Thaumarchaeote)聚为一类,属于Cluster S,AOA群落分类尚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土地利用方式对黑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物多样性是表征土壤质量变化的敏感指标.为探讨黑土生态系统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对黑土区3种生态系统和豆田3种施肥制度下土壤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多样性以草地(GE)最高,其细菌丰富度(S)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农田(CK)和裸地(BE);在豆田土壤中,长期不施肥(CK)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NPM),长期单施化肥(NP)最低.UPGMA聚类分析表明,NP与CK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65.5%,NPM与GE和BE处理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2.5%和57.3%.  相似文献   

4.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内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1~40 cm)中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以及好气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的同一时期,不同施肥方式下(除休闲处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出类似的规律性,即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对于土壤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不同施肥方式对表层土壤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亚表层土壤中除拔节期外为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单施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休闲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均大于不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施肥方式(纯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配施有机无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稻麦两熟制区农田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的影响,本研究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江苏金坛试验基地,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农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几种施肥方式均显著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秸秆还田施肥措施下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呈上升趋势;增施有机肥会导致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提高;相同种类、相同施肥量情况下,肥料早施可以降低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追施拔节肥有提高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趋势。各处理区均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农田的养分生境,导致作物生长、土壤微生物和农田生物多样性出现差异。因此,合理、科学施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赤霉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6.
通过玉米连作对中部农区主要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影响的分析,明确了作物生长期间在高肥力条件下,非连作与连作相比,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24.6%~32.8%,放线菌的数量增加不明显,真菌数量在成熟期有明显的提高,低肥土壤和高肥土壤分别增加29.6%和38.4%.说明非连作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以细菌占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较少.氮素生理群中氨化细菌数量最多,反硝化细菌次之,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最少.玉米生长期间非连作和连作相比较,高肥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都有明显增加,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田间种植及人工残体掩埋,利用BIOLOG EcoplateTM微平板(BIOLOG Inc., USA)结合微生物的平板培养及相关的土壤酶活性分析研究了转ScMV-CP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盆栽和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的细菌总数增加,但差异不明显.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放线菌总数没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真菌总数.在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中的脲酶活性显著比非转基因甘蔗的高;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比对照的低,但差异不显著.转基因甘蔗对磷酸单脂酶的活性影响很小.转基因甘蔗残体掩埋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没有影响;BIOLOG Ecoplate接种96h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了在田间种植时,转基因甘蔗根际细菌生理群分布的均匀度显著下降(p<0.01)外,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Mclntosh指数(DMc)等多样性指数均差异不明显.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对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均匀度有一定影响,但对其活性和多样性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热带地区蔬菜轮作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在海南省文昌市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驱动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与全量化肥配施有机肥(M100NPK)相比,化肥减量75%配施有机肥(M75NPK)提高了土壤SOM、TN、NH4+-N和NO3--N的含量,化肥减量50%配施有机肥(M50NPK)处理提高了土壤TK和AK的含量。3种施肥处理(M50NPK、M75NPK和M100NPK)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丰度。与M100NPK处理相比,M50NPK和M75NPK增加了细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而降低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相对丰度,同时也增加了真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相对丰度;古菌群落主要优势菌门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在M75NPK处理呈现增加趋势,在M50NPK处理呈现降低趋势。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M50NPK、M75NPK和M100NPK增加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而降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Simpson指数,同时也增加了土壤古菌的Simpson指数,但降低了土壤古菌的Shannon指数和Ace指数。可是施肥处理之间Alpha多样性均无显著性差异。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对不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响应无显著性差异。土壤pH、TP、TN、SOM和AK是导致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与M75NPK和M100NPK相比,M50NPK不会改变土壤性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但可降低过量化肥施用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因此,M50NPK是热带地区蔬菜种植的优化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法研究了转无机焦磷酸化酶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A WCD)在整个培养过程都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I/D,优势度)、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Mclntosh指数(U,物种均一性)均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Mclntosh指数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主成分分析也表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的碳源有特异利用,起分异作用的主要碳源是糖类,其次是脂肪酸和脂类.表明转基因甘蔗根系在生长期可能诱导了具有某些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因此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总体表现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措施条件下,大豆在不同生育期中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细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决定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动态变化,各处理土壤中细菌总数由花期逐渐增加,结荚期达最大值,到成熟期明显下降.各个时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与土壤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有机 无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碳量.  相似文献   

11.
烟草新型土壤调理剂对植烟沙泥田土壤的改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烟草新型土壤调理剂在植烟沙泥田的改良效果,与传统产品进行比较,了解其对烟草的促进作用以及沙泥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烟草新型土壤调理剂和其他3种产品在植烟沙泥田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新型土壤调理剂促进烟草的生长发育,与对照处理相比,新型土壤调理剂处理的有效叶片数、茎秆鲜重显著增加10.71%、54.3%;同时,单株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健地调理剂处理、烟叶宝调理剂处理,达到1604.18 g。(2)新型土壤调理剂处理显著改变了沙泥田土壤理化性状,在移栽前显著提高土壤pH至7.36,土壤速效氮、磷养分含量显著提高22.5%、48.8%。(3)新型土壤调理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烟叶的还原糖、钾含量。综上所述,在盆栽试验条件下,以新型土壤调理剂对沙泥田的土壤改良和促进烟草生长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13.
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水温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增产机理,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传统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春小麦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灌浆速率,以及两茬春小麦和一茬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全膜覆土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生长前期耕层地温,降低了生长后期地表温度,同时起到保水和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的作用。全膜覆土春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和灌浆持续时间均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小麦分别推后3和6 d,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提高0.65%和6.15%。全膜覆土栽培技术可连续提高三茬作物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使其总纯收益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增加26.07%和10.76%。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类型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中,土壤养分肥力以暗红湿润铁铝土(A土类)的最高,以酸性湿润雏形土(D土类)最低;土壤酶活性以暗红湿润铁铝土(A土类)的最高,以粘化湿润富铁土(C土类)或酸性湿润雏形土(D土类)的最低,湿润富铁土(B土类)和铁质湿润雏形土(E土类)酶活性相差不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1):105-111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A Cultivation Technique For The Practical Use of Phytoremediation of Diesel-Contaminated Soil, We Evaluated The Rhizodegradation of Diesel-Contaminated Soil Using Italian Ryegrass.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Under Two Different Soil Conditions That Were Expected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Diesel On The Plant. Under The First Condition, The initial Diesel Concentration Which Is Expressed in Th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 (Tph) Concentration Was Set To 0.80%. The Concentration Was Almost Half The Upper Limit For The Growth of Italian Ryegrass. Under The Second Condition, Zeolite Was Added To The Experimental Soil To Improve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in 152 Days Experiments, We Evaluated The Plant Growth Variables, Tph Concentration, Soil Dehydrogenase Activity (Dha) That Is Reflective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bial Activity, And The Aerobic Bacterial Cou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ph Concentration in First Condition (0.80%) Could Not Bring About A Significant Recovery of Plant Growth. The Plant Growth Observed in First Condition Was Equal To ThatObserved in The Case of The Upper Limit Tph Concentration Used in Our Previous Study. However, Under The Second Condition,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Zeolite Could increase Plant Growth, Which Can in Turn Improve The Rhizodegradation Effect.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土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8个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5~20cm 土层细菌数量达1.0×10°~12.9×10cfu/g(cfu∶colonyforming units),放线菌数量达0.7×10'~19.0x 103cfu/g,真菌数量达0.5× 102~5.2×102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含水量、全磷量、全钾量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效钾含量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全钾量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通径分析),仅有土壤pH是影响细菌、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和1.15,并且两者都达显著水平∶全氮、速效钾通过土壤pH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间接作用也比较大,两者对细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4,对放线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58.土壤pH对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与红树林土壤普遍偏酸的现象有关,而多数细菌、放线菌类群生长的最适pH为6~8.真菌的线性回归模型未达显著水平,未能运用通径分析法来估计土壤因子的影响作用。这可能因为多数真菌类群嗜酸(pH5~6),而被调查的16个土样,有9个样品pH<5,有2个样品pH>6,土样pH的这种分布使其对真菌 数量的影响作用不能用线性模型来拟合。  相似文献   

17.
18.
经营管理措施强烈地影响着土壤碳吸存,人类不当的经营管理措施已经造成了土壤有机碳的排放。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经营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耕作尧施肥、间作)对土壤碳储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苍梧县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崩岗是中国南方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给土地资源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尤其是崩岗产生的洪积物严重影响到洪积扇农田的土壤性质。分别选择苍梧县龙圩镇崩岗洪积扇果园和稻田为研究对象,探讨洪积扇土壤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导致洪积扇农田土壤退化,土壤性质均显著弱于对照区,同时由扇顶到扇缘,土壤容重呈现减小的趋势,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砾石和砂粒含量均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则逐渐增加,养分也随之呈增加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容重、砾石、砂粒与土壤养分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粉粒、粘粒与土壤养分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和地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13年5~10月在内蒙古阿荣旗进行大田玉米膜下滴灌试验,测定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研究覆膜(滴灌)和裸地对玉米田间土壤含水率及土壤地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覆膜条件下0~60 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常规裸地,玉米蜡熟期两种处理田间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玉米生育期内0~20 cm层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高于播前土壤含水率,生育后期21~60 cm土壤含水率均低于播前土壤含水率。降雨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雨后土壤表层温度急剧下降,25 cm以下深层土壤温度下降相对缓慢;地膜覆盖对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增温效果明显,平均增温2℃左右,对玉米生长发育有积极作用,灌浆期及玉米生育后期覆膜增温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