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     
《海洋与渔业》2014,(1):14-14
<正>水生所研究员桂建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 12月19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在新晋的53名中科院院士中,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名列其中。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多倍体银鲫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首次揭示银鲫独特的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原创银鲫育种技  相似文献   

2.
陈惠 《水产学杂志》1999,12(2):94-99
鱼类生物工程育种技术黑龙江鲫鱼种群的遗传特性鲫鱼是黑龙江水系的主要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肉味鲜美等特点,经济价值很高。本研究在鱼类遗传基础上对黑龙江鲫鱼的种群分布。生殖方式、信性、遗传特性和系统分类等问题,提出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见解,填补了国内对鲫鱼遗传研究的一些空白,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水平;而且在鲫鱼的选种及其开发应用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已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于这一研究查清了黑龙江水系存在两个种群,它们的生殖方式不同,就避免了移殖引种的盲目性,保证了全国十几个省市银鲫的移植…  相似文献   

3.
普安银鲫隶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二十年来被长期封闭在贵州高原特定环境里自然形成的一个鲫鱼类型或种群,是贵州宝贵的鱼类种质资源。1985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对该鱼进行较为综合的研究,1988年经原全国水产总局组织专家论证,将该品种定名为"天然雌核生殖普安银鲫"。催产是人工繁殖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普安银鲫种质保护和苗种产业化生产所需的技术基础。目前,普安银鲫主要采用自然繁殖,而自然繁殖存在受精率较  相似文献   

4.
桂建芳 《水产学报》2023,47(11):119101-119101
鲫是多倍体鲫属复合种的统称,包括拥有100条染色体的鲫与人工驯养的金鱼以及拥有150多条和200多条染色体的银鲫。它们不仅是重要养殖鱼类,而且是稀有的具有不同倍性的脊椎动物,为研究脊椎动物单性生殖及多倍化机制提供了潜在机会。本文综述了银鲫在遗传进化上的特殊性以及近五年来揭示的基因组演化方面的创新见解,尤其是在精准育种上取得的相关重要突破,结合我们育种实践积累的经验,展望水产育种和水产种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二)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方法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与育种相关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尚属始探索阶段,而细胞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已取得显著成效。 1、鱼类的雌核发育 (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在自然界,动物的生育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之分。脊椎动物大多行两性生殖,但在鱼类也有少数种类是行雌核发育的。所谓雌核发育是指某些鱼类例如美洲鳉、银鲫,这些鱼类的成熟卵子已具备全部发育信息的潜能;并能够限制精子的作用只能激活卵子发育不产生雄性原核。我国黑龙江水系的银鲫是天然三倍体,而且以雌核发育方式进行繁殖的两性种群。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证实、银鲫的卵子不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故其染色体不减半而始终保持三倍体;同  相似文献   

6.
贵州两地理群体鲫的系统发育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布于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和威宁县草海的鲫,系喀斯特山区彼此隔离的2个地理群体,为探明其遗传结构,探讨彼此间系统关系及遗传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其mt DNA D-loop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普安鲫有919和921~927bp 8种序列长度类型,分属27种基因型和14种单倍型;草海鲫有923~925bp 3种序列类型,分属11种基因型和6种单倍型;序列差异因碱基替换和缺失/插入不同所致。普安鲫是银鲫和鲫指名亚种及其所含3个亚类群的混生群体;草海鲫为鲫指名亚种2个亚类群的混合群体。普安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中等,草海鲫及其指名亚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偏低,普安的银鲫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极低。研究表明,喀斯特山区2地理群体鲫具有群体组成复杂和母系来源多样的发育特点,因长期的地理隔离、生殖隔离和基因交流缺乏所造成的遗传漂变和进化速率差异,其基因型和单倍型呈明显地理分布格局,各群体间遗传分化严重。普安的银鲫系东北银鲫起源,遗传变异低,急需改善亲本质量。草海鲫因奠基者效应、瓶颈效应和遗传漂变导致其遗传多样性偏低。本研究丰富了喀斯特山区鱼类群体遗传学资料,为地方鲫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 全苏养鱼科研生产联合体育种遗传中心自977年始对银鲫(♀)与鲤鱼(?)交配而获得的杂交种进行了研究。银鲫与鲤鱼杂种的特点如同其它远缘杂种,是雄性不育:杂交的 F_1代全部雄鱼不育;而部分雌鱼成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乙酰基亚硝基脲(ENU)浸泡的方法诱变银鲫(Carassius autatus gibeblio Bloch)持续2周,后经清水反复漂洗,再进行人工催产得到诱变银鲫同源自交F1,利用AFLP技术对诱变银鲫F1(30尾)和对照银鲫(25尾)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发现了Ⅰ型(缺失型)特异位点和Ⅱ型(插入型)特异位点;同时对6尾诱变银鲫F1和2尾对照银鲫mtDNA进行全序列测序分析,发现诱变组突变位点几乎覆盖整个线粒体DNA,主要集中在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2SrRNA基因、16SrRNA基因和D-Loop控制区;通过对诱变组(55尾)和对照组(17尾)mtDNA的NADH1与NADH2部分序列比对发现,诱变银鲫F1诱变率约为38%。以上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银鲫F1核质遗传物质同时发生变异,且变异位点基本相同,银鲫雄性子代的突变率大于雌性子代。这为探索提高ENU诱导银鲫突变的效率和开发养殖鱼类新的育种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普安银鲫(PUAN Carassius auratus)是贵州省普安县青山镇一带特有的鲫鱼种群,因产于普安县而得名,是贵州省特有的土著天然雌核发育鱼类种质资源,1988年上海水产研究所根据研究成果报经全国水产总局组织专家论证,对普安银鲫的优良性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定普安银鲫是被长期封闭在贵州高原特定环境里自然形成的一个鲫鱼类型或种群,是贵州宝贵的鱼类种质资源,并将该品种定名为"天然雌核生殖普安银鲫"[1-2]。普安银鲫鱼肌肉中  相似文献   

10.
黄金鲫属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和鲫属的鲤、鲫杂交种,是国家级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采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使用改良遗传、基因重组的方法,历经8年初步育成的种质独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的淡水养殖新品种。因其体色金黄,故名黄金鲫。为充分利用盐碱地“上农下渔”池塘,  相似文献   

11.
海浪 《中国水产》2009,(1):69-69
之一: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目前,品种和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鱼类养殖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子。开展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通过筛选和鉴定与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逆等经济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分子标记,在理论上揭示鱼类生殖、生长、抗病和抗逆等主要经济性状和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奠定鱼类品种改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方正银鲫无公害驯化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正银鲫是鲫鱼家族中的佼佼者,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遗传基础稳定等特点,现已在全国推广养殖。方正县德善乡是方正银鲫的原产地,银鲫养殖面积占全县的60%以上。德善乡水产站经多年的技术跟踪,汇集全乡渔民驯化养殖银鲫的先进经验,总结出方正银鲫无公害驯化养殖技术,具体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笔者结合近年养殖实践,并综合相关资料,对江苏省邳州运河段所有鲫品种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体长、体重、鳞径和生殖发育的比较为探索鲫生殖发育情况提供参考。 据中国鲤科鱼类志(下卷)记载,我国已知的鲫有2个种和1个亚种,它们是鲫、黑鲫和银鲫。在鲫属的自然资源中,尤以鲫鱼肉味鲜美而著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由于它们的生长发育缓慢,影响了我国鲫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鲫种群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传举  李学军  孙效文 《水产学报》2020,44(6):1046-1062
鲫分为指名亚种和银鲫亚种,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鲫适应性较强、分布地区广泛、遗传背景复杂且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倍型。目前,众多学者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鲫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进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标准之间的差异,使得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我国的鲫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不同鲫的起源进化进行归纳总结,发现我国野生鲫种质资源丰富,不同野生鲫地方群体的遗传变异度较大,遗传多样性处于比较丰富的状态,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银鲫同一雌核发育系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同质性,但不同发育系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按照人类自身喜好选育而成的金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则远低于野生鲫群体。本文对于银鲫、彭泽鲫、其他鲫及金鱼的起源与进化也进行了探讨。银鲫的起源虽然存在争议,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还是支持"银鲫与鲫属于一级亲缘关系,应归于同一个种,三倍体银鲫是在特殊环境下从鲫中分化出来的种群"这一观点。彭泽鲫可能是从养殖银鲫的池塘中逃逸而进入天然水域的外源鱼,也可能是起源于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野生鲫,并因其优良性状而被选育出来。彭泽鲫不同雌核发育系的发现,使得彭泽鲫与银鲫和野生鲫的亲缘关系更加复杂,对于三者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比较研究。我国大多数地区三倍体野生鲫具有独立起源的可能性较大,在某地形成后扩散到其他水系形成独立群体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排除一些鲫地理群体是由于早年养鱼历史造成的外来鲫入侵。金鱼可能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野生鲫,首先形成草系,然后分化出文种品系和龙种品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工选择,文种品系又分化出水泡系,龙种品系则分化出蛋系。虽然金鱼品种过多,但从线粒体的角度分析,均为同一母系起源。本文通过对我国鲫相关研究的梳理,分析和探讨了我国鲫种质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重点,旨在为鲫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促进鲫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银鲫与普通鲫群体遗传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5个微卫星多态性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方正县双龙水库和双凤水库两个水体的雌核发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二倍体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L))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个多态性位点获得银鲫10.39个有效等位基因,普通鲫11.82个有效等位基因;双龙水库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6035和0.6300,双凤水库中的三倍体银鲫和二倍体普通鲫的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311和0.5885;相似性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显示:相似性最大的是双凤水体内的银鲫和普通鲫(0.8127),远大于两个水体间的银鲫群体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着明显的遗传物质交流,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不仅与传统的银鲫起源于普通鲫的观点一致,也暗示银鲫与普通鲫存在经常性地遗传物质交流。  相似文献   

16.
红白长尾鲫选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鱼、锦鲤和虹鱼将等观赏鱼类已有较久的研究历史,对其性状遗传的规律和育种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基础,并培育开发出数量较多的观赏品种。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在这些种类中再开发出新的品种有较大的难度,而彩鲫遗传育种研究相对较弱,目前尚无很多品种,更无色彩特异的珍稀名贵品种。同时,由于彩鲫与金鱼同属一种,都来自红鲫,因此,彩鲫是一个有很大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的遗传育种材料,借鉴和应用金鱼在体色、体型、鳍形、鳞被、眼等的遗传变异规律,可望培育出更多的彩鲫观赏鱼新品种。本文是红白长尾鲫选育技术的初步总结,亲本是两种彩鲫杂交的后…  相似文献   

17.
三倍体鱼类都具有雌核发育的特点,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对三倍体鱼类如中国东北银鲫、缩骨鲫及西比利亚的银鲫、美洲的帆等进行过研究,并以众多的细胞学和生物学资料加以证实[1~5]。在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研究领域,过去一直十分活跃,许多研究者认为,利用人工三...  相似文献   

18.
异育银鲫养殖新品种——“中科3号”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桂建芳研究员等在刚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和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培育出来的异育银鲫新品种。它是在鉴定出可区分银鲫不同克隆系的分子标记,证实银鲫同时存在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双重生殖方式的基础上,利用银鲫双重生殖方式,从高体型(D系)银鲫(♀)与平背型(A系)银鲫(♂)交配所产后代中筛选出少数优良个体,再经异精雌核发育增殖,经多代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评价培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20.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属鲤科鱼类。长期以来,阻碍鲫鱼成为重要养殖鱼类的原因,是由于其生长缓慢。亚种银鲫的经济性状较鲫鱼优越。在银鲫的不同种群中,黑龙江省方正县双凤水库的银鲫(称方正鲫)种群最好。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于1975年开展了鲫鱼的选育研究。搞出了由方正鲫为母本,兴国红鲤为父本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