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平沟覆膜玉米种植试验及效益分析党发宁(甘肃省正宁县水土保持工作站,745300)黄土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源、坡、沟、川台、梁峁为其基本地貌单元。区内气候温和,年降水量550~650mm,源西土壤侵蚀较轻,沟蚀严...  相似文献   

2.
对从美国引进的黑核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进行栽培适应性和繁育试验,1998—2008年的试验观察表明:美国黑核桃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引种栽培后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可通过种子育苗、嫁接等繁育方法扩大栽培面积,是黄土高原地区较为理想的一种引进林木,有望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农用林业的主要硬阔树种之一,在园林绿化、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3万km2,主要分布在丘陵沟壑区、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风沙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这些地区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黄土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上述4个水土...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要素研究是当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和关键问题之一。黄土丘陵沟壑区因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全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的重点区域之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对典型区安塞县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变化驱动要素的定量分析,探讨了县域耕地变化的驱动要素,并运用典型相关系数和冗余度分析,对诊断结果进行了检验。为进一步研究整个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借鉴,为该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调整和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服务。  相似文献   

6.
北洛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987,1995及2007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利用像元二分法估算植被覆盖度并进行分级,分析了北洛河流域近20 a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演变及水沙变化机理分析提供基础数据信息.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1987 2007年北洛河流域植被呈缓慢增长—迅速增长趋势,其流域植被覆盖面积比例从41.12%,46.43%,增加至63.43%.(2)流域不同分区中,丘陵沟壑区、高塬沟壑区植被均呈缓慢增加—迅速增加的趋势,而土石山林区植被表现出较强稳定性.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以吴旗、志丹县为主,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以洛川塬为主.  相似文献   

7.
2017年陕西省绥德、子洲等地发生了“7·26”特大暴雨,此次暴雨集中于黄河多沙粗沙区尤其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是黄土高原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暴雨和水土流失事件。选择暴雨引发灾情比较严重的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清水沟、王茂沟、裴家峁沟、韭园沟、小河沟、岔巴沟等小流域,通过对其在“7·26”暴雨后的洪水流量、土壤侵蚀、治理措施等进行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和措施,根据调查结果建议:开展坡耕地、坡地经济林治理;加大老旧梯田改造和田间道路整治;从流域角度开展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开展黄土高原适宜树草种及其植被演替研究;加强封禁治理,强化水土保持自然修复;增加治理投资,科学管护水土保持设施;开展治理模式和新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8.
GIS技术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坡耕地退耕还林 (草 )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何快速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现状是实施这一工程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统计法和图上量算法均无法满足科学高效的要求。结合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特点 ,研究并探讨了应用 GIS技术实现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快速清查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 ,以期为在全区实现土地资源调查、规划、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标准化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南小河沟流域山坡地刺槐林生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刺槐生长的主要因子。分析表明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4种主要立地条件类型中,沟坡刺槐林的现实生产力已接近气候生产力,阴山坡为气候生产力的60.11%,阳山坡仅为气候生产力的2.5%。因此,营造山坡刺槐林时,应注意水分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推广径流林业造林技术,以提高刺槐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是人工林草植被过度耗水导致土壤水分负平衡的结果。如何定量评价深层土壤的干燥化程度,有助于确定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密度,保证人工植被建设的顺利进行。将土壤水分的几个主要指标与水分特征曲线相结合,从能量的角度初步建立了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的评价标准,并利用该标准评价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刺槐林地深层土壤水分的干燥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坝系建设的规模推进,淤地坝坝址泉眼封堵直接影响着坝系建设的布局,坝址泉眼封堵技术成为了坝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通过在庆阳市西峰区淤地坝建设中的施工实践,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淤地坝坝址泉眼封堵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黄土残塬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实施后林业资源恢复情况,以黄土高原DEM数据及2000—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基础,采用地形因子计算、水文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划分了较为完整的黄土残塬沟壑区的范围,并利用趋势分析法、变异系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了近21年来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残塬沟壑区横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面积约为2.99万km2,沟壑密度为1.91~3.21 km/km2;(2)黄土残塬沟壑区NDVI从时序变化上看,全区21年总平均NDVI值为0.711,2000—2020年该区植被NDVI变化趋势呈快—慢—较快增长;从空间分布来看,植被覆盖度NDVI值总体为0.6~0.9,研究区中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较其他地区高;(3)在时空趋势特征方面,研究区西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改善程度明显,中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较为稳定;在时空波动特征方面,该区植被NDVI时序波动稳定,空间波动差异性较大,低波动区域面积占比为48.06%。整体而言,黄土残塬沟壑区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甘肃3省,该区2000—2020年间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植被覆盖水平整体较高且波动较低,并呈持续改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残塬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长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表层入渗与水分储量差异的影响,为未来筛选和增强黄土高原地区天然植被恢复以及人工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黄土残塬沟壑区典型的4种植被恢复类型(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测定4种植被恢复类型下表层30 cm内土壤入渗过程,同时测定土壤容重、机械组成等土壤理化性质,并且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核算土壤水分储量并进行差异性、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最后通过3种土壤入渗模型对实测过程进行拟合比较得出其在黄土残塬沟壑地植被恢复区域内的适宜性,对比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之间土壤入渗过程及储水量的差异,补充并完善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的表层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结果](1)天然林相较于人工纯林对0—30 cm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天然林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多且保水性较好,人工林相较于天然林对研究区土壤入渗能力改善效果更佳;(2)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从大到小表现为:天然林>刺槐纯林>油松纯林>侧柏纯林(0—10 cm),油松纯林>刺槐纯林>侧柏纯林&...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3S”技术在水蚀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并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尝试了运用MapGIS软件制图过程的分析功能,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蚀荒漠化现状图的制作,建立了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这一成果为中国三北地区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荒草地土壤水平衡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草植被深层土壤干燥化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采用人工降雨的试验方法,对黄土高原沟壑区荒草坡地不同水文年土壤水平衡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率较高时,WAVES模型可以应用于荒草坡地土壤水平衡的模拟;土壤储水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趋势很吻合,但有关参数的取值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荒草地土壤水分收支基本平衡所需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分别为507.0mm和747.6mm,分别高于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的雨季降雨量和年总降雨量,预示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年和平水年土壤水分易收支负平衡,从而形成土壤干层。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运行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沟壑中筑坝淤地,变荒沟为良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持水土,制止沟浊。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多数坝已经淤满,库坝设施老化失修,滞洪拦沙能力大幅度降低,病险状况日趋严重,急需对现有中、小流域的坝系进行一次大规模改造加固,提高坝系的利用率,增强坝系滞洪拦蓄能力;进一步加强沟道坝系的科学研究,按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指导坝系建设;加强对淤地坝工程的管理、养护,建立坝系发展基金,促进坝系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降水资源看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生态建设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闵庆文  余卫东 《水土保持研究》2002,9(3):109-112,117
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区,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过去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其中没有充分考虑水资源的限制作用及植树造林对有限水资源的大量消耗,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根据黄土高原地区41个气象台站1961-1990年的月降水总量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多年平均上,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建中与水资源有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归纳出建立水保措施蓄水拦沙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揭示差异性、遵循综合性、注重准确性、立足于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黄土高原沟壑区的自然情况,建立了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指标体系。黄土高原沟壑区梯田、造林、种草的拦沙指标多小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相应措施的指标值,梯田的蓄水指标值大部分介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第二副区与第五副区之间,提出了应用该指标体系的主要工作步骤。  相似文献   

19.
 为客观、科学地评价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沙效益,从确定梯田蓄水拦沙指标的约定和基本原则出发,结合不同类型区的实际情况,分析确定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第1、2副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梯田在不同降水条件下、不同质量等级的蓄水拦沙指标。结果表明:1)蓄水指标最大值出现在黄土高塬沟壑区,特别是较高质量(1、2级)梯田,在丰水年份,其蓄水效益最大,并且该类型区蓄水指标值随降水条件变化的幅度最大,丘1区的亚区2,是蓄水指标最小的地区;2)拦沙指标最大值,主要在丘1区的亚区1和丘2区,尤其是丰水年份及处于平水年的1、2级梯田,其值较其他类型区大多偏大20~70t/hm2;3)高塬沟壑区的拦沙指标值最小。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性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4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07年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量、暴雨量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侵蚀性降水和暴雨的空间分布非常相似,具有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1961-2007年陕西省黄土高原年降水和侵蚀性降水呈下降趋势,暴雨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延安市以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幅度小,延安市以南地区降水量减少明显;渭北地区暴雨量增加,而丘陵沟壑区暴雨量则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