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黄河故道沙区杨树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黄河故道沙区,采用杨树的不同品种按照三种栽植密度造林,并在不同密度的树下间作花生、棉花、地瓜。根据不同造林组合的树木生长量和间作物生长情况,探索最佳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2.
郁闭后杨树林下不同间作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百合和生姜对林木生长、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郁闭后杨树林下间作麦冬和百合对林木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间作麦冬、百合第1年,杨树胸径连年生长量均比对照提高15.8%,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1.6%和26.3%;间作麦冬第3年,杨树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3%、13.3%。间作麦冬0~40e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N、P、K主要养分含量均比间作前有所下降。研究出郁闭后的杨树林下最适宜间作麦冬,年均利润高达12776元/hm^2,并且一个轮伐期至少增加木材收益5800元/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兴安落叶松幼林合理间作模式,连续2年对造林当年和第2年的林地进行间作。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兴安落叶松幼林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差异均极显著,显著水平为0.0001。造林当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红小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59.49 cm和0.70 cm;造林第2年,生长量最大的间作模式是间作大豆,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达到109.35 cm和1.77 cm。间作后净收入最大的作物是籽角瓜,造林当年为235.19元/667 m2,造林第2年为290.62元/667 m2。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退耕还林地经营杨树人工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比较了两种经营措施对南方退耕还林地杨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林农间作显著促进杨树的生长,连续间作2 a后,其胸径、树高和蓄积量比对照分别增加5.8%、56.1%、130.7%。密度对南方退耕还林地3 a生杨树蓄积量有显著的影响,蓄积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15倍。  相似文献   

5.
《林业科技》2021,46(4)
通过对沈阳市新民地区杨树与花生、大豆、玉米、西瓜及苗木等作物不同间作模式进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沈阳地区杨树林农间作模式中,大行距比小行距经济效益高,因此在沈阳地区,进行速生杨造林时,在满足单株营养面积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大行距造林,即4 m×8 m或3 m×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6.
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林农间作对油茶幼林病虫害影响的情况,并制定相关的病虫害良好预防及控制的模式,针对油茶幼林当作所间作种植的大豆、金银花、花生3种作物不同间作模式对病虫害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调查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银花、大豆及花生3种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病虫害的控制均有一定影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中间作金银花达到的处理效果是最好的。3种间作模式均显著影响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间作大豆是调控病虫害发生最适用的一种间作模式,利用这种间作模式可以有效地达到调控油茶幼林生态情况的目的,可促进种植作物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杨树速生丰产林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杨树速生丰产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采用净现值法和投入产出比法对不同间作模式的杨树速生丰产林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共设计试验了3种不同的林下间作模式,一是林下养禽,二是林下养殖双孢菇,三是林下种植牧草。通过对3种杨树速生丰产林间作模式的调查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林禽间作模式为经济效益最高,为最优的选择;其次是林菌间作模式;第三是林草间做模式。同时,根据各种间作模式的年均净现值和投入产出比最大值出现的年份,3种间作模式的经济成熟龄均为第9年。  相似文献   

8.
杨树新植林地林粮间作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在杨根新植林地地作林粮间作试验,用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三项指标对试验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是,间作生育期长的高棵作物的林地,树木的三项指标最高,干形通直侧枝短而少,间作生育期短的矮棵作物的次之,未间种对照地的树木,三项指标最低,干形弯曲,侧枝长而多。  相似文献   

9.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木和作物会充分利用水肥光热等资源,但搭配不合理也可能产生资源竞争,其中,种间水分竞争尤为突出。本文在冬小麦4个生育期内采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了豫东平原2年生、6年生和15年生3个间作模式的杨树-小麦复合系统的水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3种间作模式杨树和小麦的δ13C(稳定碳同位素比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均总体表现为小麦拔节期最高。在整个小麦生育期(拔节期除外),2年生杨树的δ13C和WUE都显著高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在小麦返青期,相比其他模式,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δ13C和WUE最高;在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则均为单作小麦显著高于3种间作模式小麦。单作小麦的耗水量比与2年生杨树间作的小麦低25.71%,但分别是与6年生和15年生杨树间作小麦耗水量的2.78和1.88倍。3种林龄杨树-小麦间作模式总体都表现为树行中间和西侧的小麦WUE和耗水量大于树行东侧。2年生杨树间作小麦的株高、LMA(比叶重)、产量、总生物量、总耗水量和LER(土地当量)均高于单作小麦和其他模式间作小麦;但单作小麦的千粒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则最大。2年生杨树-小麦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土地利用率最高,但随着杨树的长大,间作模式内不再适合种植小麦,可替代种植一些耐荫作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6种不同密度营造池杉林,经14a的观测,对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以及经济材积,经济出材率,木材总产值,成本,间作物纯收入,总利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林分以密度1666株/hm^2的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解析1株天然林中148年生伯乐树倒木树干,表明其树高连年生长量在65年生时达到最大值,和树高年平均生长量曲线相交于80年生时;胸径连年生长量在70年生时达到最大值,与胸径年平均生长量相交于95-100年生时;而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最大值出现在80年生时,与材积年平均生长量于135-140年间相交,此时可以认为是伯乐树的材积数量成熟年龄。  相似文献   

12.
间种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黄豆、花生、红薯和烟叶4种农作物于油茶幼林内进行间作,研究不同间种模式对油茶幼树树体生长的影响,并对间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油茶幼林林地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种可促进油茶幼林的生长,其中间种黄豆效果最好,树高增加了0.11 m,地径增加了0.04 cm,冠幅增加了0.21 m~2,花芽数增加了20个/枝。间种可增加油茶幼林的经济效益,其中间种烟叶效益最高,经济产出为48 960元/hm~2。综合来看,油茶幼林间种的经济作物宜选择较矮小、具根瘤固氮菌的花生、黄豆。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17a生华山松混交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的总生长量均比同期纯林要大,树高、胸径的连年生长量下降趋势比纯林慢,材积连年生长量上升比纯林快.8a生华山松仅树高定期生长量比纯林大,胸径与材积定期生长量不及纯林.混交林的叶量、叶面积及单位重量的叶绿素含量均比纯林高.华山松营养根呈簇状疏散分布,无明显主根,根系分布浅而细根密集,根系总长度比纯林大20%以上,种间根系无互相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14.
依据17龄意大利214杨随机区组设计的不同密度,根据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用林业统计软件进行蓄积计算,用不同密度下的立木蓄积量来确定最佳的造林密度。试验结果表明,4m×6m试验密度尽管单株蓄积不是最高的,但公顷蓄积是最大的,为260.74m^3·hm^-2,该密度林分林木符合大径材标准的株数最多,为87株。因此4m×6m密度是较为丰产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5.
德宏州西南桦人工林木材生产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宏州1997~2010年间营造的西南桦人工林进行调查,全州西南桦人工林面积达8.381万hm^2。随机抽取72块样地进行调查,并对14株解析木进行分析,推算出8.381万hm^2西南桦蓄积量为460.65万m^3;达到工艺成熟的平均林龄为20a,平均胸径为26cm,蓄积量将达3467.4万m^2,产值达到350亿元。平均产值41.68万元/hm^2,木材生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原产地引入史密斯桉7个种源,以蓝桉、直干桉为对照,在云南亚热带地区的5个试点上进行史密斯桉不同种源的引种试验。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史密斯桉在各试验点上的生长表现较好。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总体超过蓝桉和直干桉;各试验点的史密斯桉全年都在生长,一般以7月生长量最大,2月生长量最小;平均出油率分别超过蓝桉、直干桉69 89%和51 78%,桉叶油的1,8-桉叶素含量分别超过直干桉和蓝桉8 87%、11 14%。每公顷桉叶油产量超过蓝桉30 66%,超过直干桉9 17%,每公顷桉叶素产量分别超过蓝桉和直干桉45 25%和18 93%。史密斯桉不同种源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变异幅度较小,而种源内的变异幅度较大,为种源间变异的5~6倍。种源间树高、胸径、出油率、产叶量差异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树高的地点与种源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树高、胸径、材积、产叶量、出油率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 18、0 50、0 22、0 33、0 36;产叶量与胸径、冠幅、枝重成正相关,出油率、1,8-桉叶素含量这两个性状与其他各性状相关不显著,为相对独立的性状。根据树高表型值,分别选出适宜各试验点种植的优良种源;根据不同育种目的分别进行了用材林种源选择、油用林种源选择和材油兼用林种源选择。其中油用林种源选择效果最好,其桉叶素产量增益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在桂西北乐里林场设置了3个固定样地,对马尾松人工幼林(4~11a生)的胸径、树高等进行了连续8年的监测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胸径逐年总生长为5.50~12.27c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DBH/cm=3.9383Ln(X林龄)+3.7132,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7~2.23cm和1.10~1.31cm。2)树高逐年总生长为3.53~11.73m,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H/m=1.2186 X林龄-1.5443,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0.73~1.47m和0.88~1.08m。3)林分逐年总蓄积量为6.5~137.8m3/hm2,与林龄的关系式为YV/m3/hm2=0.0932X3.1119林龄,连年生长和年平均生长分别为5.0~25.0m3/hm2和1.6~12.5m3/hm2。研究充分说明,该区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较为缓慢,林分蓄积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汪清林业局选定4块样板林,分别对采育林后续经营、低质低效林改造、红松果材林培育、珍贵树种大径级材林培育4种经营模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采育林后续经营样地平均胸径增长量比对照高0.23 cm,公顷蓄积增长量高3.70 m3,平均年生长量高1.85 m3;低质低效林改造经营样地平均胸径增长量比对照高0.20 ...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源马尾松造林效果及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不同地位指数级,对比分析了广西容县种源和贵州龙里种源马尾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和生长效果的差异。以现实林分蓄积量为基础,结合材种出材量(率)预测模型和研究区的技术经济指标,用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经济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贵州引种广西容县种源是可行的,在相同立地条件,容县种源林分生产力高于贵州龙里种源,树高、胸径、蓄积量分别高15.0—21.7%、5.4—19.1%和28—40%。经济效益、净现值高38.96—61.28%和69.78—91.76%。两种源单株材积随林龄加大,差异增大,但增长百分比随之减少。经济效益、净现值、益本比均随地位指数的增大而加大。  相似文献   

20.
对重庆市梁平县16块寿竹样地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寿竹的材积与胸径的相关性,探讨了寿竹材积的垂直分布格局和海拔效应。结果表明,寿竹的材积和胸径相关性极显著,其最优模型为V=-0.031+0.007D–0.00002D3;寿竹材积的垂直分布格局表现为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其相对累积材积和相对高度的最佳回归模型为V′累=0.022+1.667H′-0.689H′2;海拔高度对寿竹材积的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其中900m以上海拔水平不利于寿竹材积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