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微孢子虫是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具有食下传染和胚胎传染两种途径,对蚕业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有关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从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基因序列分析、侵染相关基因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家蚕微孢子虫不同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阐明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的侵染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种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快速染色鉴定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微粒子病是唯一一种可经胚种传染给后代,造成家蚕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为了防止微孢子虫的胚种传染,在蚕种制造过程中采用母蛾镜检法进行控制.为了更有效、精确地镜检母蛾,提高镜检的准确度与灵敏度,国内外有关学者进行了荧光抗体识别法、血清学凝集反应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单克隆抗体法、PCR法等检测方法探索研究.虽然这些方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优点,但因其检测条件要求较高的技术工艺,一般的母蛾质检部门不易达到,故多数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的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直接标记于单克隆抗体上进行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实验结果表明:直接ELISA法比间接ELISA法检测家蚕微孢子虫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二者差异不大,但直接ELISA法操作简单,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种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汪忠康 《江苏蚕业》2001,23(2):19-21
由于检测手段的改进,七十年代初,在日本蚕种生产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与家蚕微粒子虫孢子(Nosema bombycis)形态不同的微孢子虫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异型微孢子虫的分离和鉴定工作,发现了许多异形微孢子虫。且多数研究者和蚕种生产者认为,家蚕中分离到的异形微孢子虫主要来源于野外昆虫的交叉传染,我国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率的上升与野外昆虫的交叉传染关系密切。本文就有关方面的研究作一综合,期望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有所助益。二 异型徽抱子虫 根据目前分舟到的微抱子虫的形态结构、血清学特点、增殖特点、对家…  相似文献   

5.
半胱氨酸脱硫酶是一类活性依赖于磷酸吡哆醛的酶类,可催化L-半胱氨酸转化为L-丙氨酸和硫烷硫原子,为铁硫簇组装提供硫原子。基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克隆了家蚕微孢子虫半胱氨酸脱硫酶(NbNfs)基因。序列结构分析显示NbNfs含有其活性所需的保守氨基酸位点,但不具有线粒体型N端导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微孢子虫半胱氨酸脱硫酶与真菌线粒体型半胱氨酸脱硫酶聚为一类,属于类群Ⅰ,起源于α-变形细菌;共线性分析表明半胱氨酸脱硫酶基因在不同微孢子虫之间其基因座位保守,具有共线性。构建重组质粒pET30a(+)-NbNfs,并转化到E.coli Rosetta(DE3),经IPTG诱导表达NbNfs融合蛋白,用Ni-NTA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后,将融合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NbNfs在成熟家蚕微孢子虫具有表达。胶体金免疫定位显示NbNfs主要定位于成熟家蚕微孢子虫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为家蚕微孢子虫铁硫簇组装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检验技术识别微孢子虫。对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NIS—741,NIS—3922,NIS—388,NIS—2624,NIS—4141)与Nosema,bombycis进行了血清学性状的比较,且对危害家蚕的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进行了荧光抗体的鉴定观察。实验表明:从家蚕分离的不同形态差异的微孢子虫分离株与家蚕微粒子(N.bombycis)孢子虫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观察没有看到特异性荧光,不能判断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与N.bombycis具有相同的表面抗原。另一方面,对微孢子虫的发育前期裂殖体和孢子体的荧光抗体法观察表明:从染病组织中能够识别出裂殖体和孢子体,但要区别N.bombycis的裂殖体和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裂殖体则比较困难,对此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了广西蚕种生产母蛾微粒子病检疫中异型微孢子虫发生情况,研究异型微孢子虫主要种类、形态以及调查一些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传染力和胚种传染力等,探讨异型微孢子虫对广西家蚕微粒子病检疫和病害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影响很大,甚至带来毁灭性破坏。所以1986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动物植物检疫所把家蚕微粒子病列入《动物检疫》目录。为防治该病。人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迅猛发展,家蚕微孢子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关于微孢子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引起的毁灭性传染病,传染途径有食下感染和胚种感染两种方式,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学法和物理法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物消毒和药物治疗,物理防治方法以温汤浴种、高温浸酸和热空气法等相关的热处理方法为主。文章对前人在热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并对今后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13.
家蚕Bmtutl-519蛋白是家蚕Turtle蛋白的一个亚型,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在家蚕微孢子虫感染BmN细胞后,Bmtutl-519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在BmN细胞中,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ndirect immunoinfluscent assay,IFA)、共定位实验、蛋白印迹法以及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载体转染Bmtutl-519表达质粒来研究Bmtutl-519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Bmtutl-519在BmN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均有分布。Bmtutl-519可能作为细胞表面受体或调控因子参与了家蚕微孢子虫的感染过程。Bmtutl-519与家蚕微孢子虫壁蛋白NbSWP26(参与宿主细胞粘附和感染过程)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NbSWP26的C端肝素结合基序(heparin-binding motif,HBM)介导了这两种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将NbSWP26的赖氨酸突变为甘氨酸(K208G、K209G、K210G和K213G)的突变型中,NbSWP26蛋白中HBM的突变导致其结合Bmtutl-519蛋白的能力丧失。微孢子虫粘附和感染试验表明,Bmtutl-519增强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结合能力,但并没有增强家蚕微孢子虫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能力。相反,在BmN细胞中,Bmtutl-519的持续高表达抑制了家蚕微孢子虫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添食的方法,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4龄起蚕,以确定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胚种传染性以及食下感染率、胚种传染率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胚种传染性。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食下感染率最高,为89.2%;以蛾体形式保存在4℃冰箱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次之,为84.8%;以蛾体形式保存在自然环境中半年的微孢子虫食下感染率较低,为13.3%;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的食下感染率最低,为3.4%。家蚕转青卵检验胚种传染率,以梨花迁粉蝶体中新鲜微孢子虫的最高,为25.3%;4℃冰箱中存放半年的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次之,为19.3%;自然环境中存放半年梨花迁粉蝶体中微孢子虫的较低,为18.7%;以微孢子虫水溶液形态保存于4℃冰箱中半年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最低,为11.3%。  相似文献   

15.
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情况,开展了对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情况调查,并研究其对家蚕的感染性。调查了桑螟、桑尺蠖、菜粉蝶、斜纹夜蛾和桑毛虫等昆虫的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测试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及可能存在的自然感染方式,观察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孢子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菜粉蝶、桑尺蠖微孢子虫对家蚕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2.69×105个/mL和7.42×105个/mL,斜纹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也具有食下感染能力,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带病野外昆虫可以通过粪便或鳞毛传播孢子虫。虽然上述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形态与家蚕微粒子孢子虫具有明显差异,但对家蚕都有较强的交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6.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7.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18.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文库是进行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重庆分离株为材料,在前期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数据基础上,对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脉冲胶块(plug)的制备与处理、限制性酶的筛选、DNA的部分消化、酶切片段的选择、插入DNA片段与载体的摩尔比值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构建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适宜的技术体系。构建的家蚕微孢子虫BAC文库由6 478个克隆构成,克隆片段平均大小约为50 kb,相当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15.33 Mb)的20倍,文库空载率较低,有利于深入开展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相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1986年,笔者所在病理室从局部蚕区由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IS-741、IS-3922IS-388、IS-2624、IS-4141)、其孢子形态和 N.bomb-ycis 保存株具有差异,但是和保存株一样,对家蚕具有较强的病原性,全身感染性及胚种传染的性质;分离株的发育形态为Nosema 属的特征,血清学反应表明和 N.bom-bycis 保存株具有相同的孢子表面抗原(笔者用荧光抗体法鉴定结果,拟在另文报道)。因此应作为严重危害家蚕的微粒子病病原孢子而加以处理。  相似文献   

20.
杨琼  郑祥明 《广东蚕业》2001,35(2):16-19
作从菜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两种不同形态的微孢子虫M-Pr1和M-Pr2。对这两种微孢子虫的形态及对家蚕的病原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微孢子虫均对家蚕有强的食下感染能力,并可对家蚕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