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农业》2013,(10):2
4月24日,省农业厅下发《省农业厅关于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小麦赤霉病防治科技行动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当前,我省小麦生长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正是小麦赤霉病菌侵入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唯一有效时期。为切实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2.
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3年,对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前2,3 d和接种后2,3,5 d喷施三唑类杀菌剂,与接种未喷药对照相比,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78.67%,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64.19%~81.39%,增产10.81%~21.15%;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4.64%~82.06%,籽粒中毒素含量减少42.43%~88.01%,增产11.01%~13.35%;大田示范试验中,处理区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比对照区平均减少91.92%;对照药剂多菌灵与利德隆对小麦赤霉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2012年曾在河南省大面积流行,局部晚治漏治地区危害甚重。据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发布的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预防警报分析,预计今春小麦赤霉病在河南省中北部和南部地区中度发生,局部有偏重流行的可能。4月14日,河南省农业厅下发紧急通知,令各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农业局、农委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小麦品种(系)之间对赤霉病抗性差异,制订适宜的防治措施,采用穗期单花滴注法人工接种赤霉病病菌,对不同小麦品种(系)抗小麦赤霉病程度及产量进行了鉴定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系)间抗赤霉病程度有差异,未发现免疫品种(系),其中周麦18、AF-01、AF-11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受感染后,产量分别达到5 588.89、4 572.22、4 600.0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及时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确保小麦生产优质高产稳产,2014—2015年在和县进行了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抗性及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选6号、苏麦9号表现出了较好的耐病性,而扬麦15的抗病性较差;戊唑醇和多菌灵混配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6.
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气象、施肥因素探讨近年来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结果表明,4月15日至5月15日雨日数及氮肥施用量与赤霉病发生成正相关。2014年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达到97.74%。  相似文献   

7.
济源市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也是小麦生产中威胁较大的真菌病害之一,2012年在济源市重发生。2012年5月22-28日,济源市农业局组织技术人员对辖区内不同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田赤霉病发生危害情况开展了1次全面普查,并对该病流行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对今后做好小麦赤霉病预报和防治工作、有效控制大面积流行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一、流行发生特点(一)田间见病迟济源市常年小麦抽穗扬花期为4月18-25日,小麦赤霉病病穗始见期在4月24日前后。2012年,由于受播期晚、前期气温低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月24日-5月2日,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济宁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规律,我们于2012-2014年在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小麦扬花期前后天气情况的调查、统计,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与天气相关情况的分析,探讨济宁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药剂,笔者于2015年4月在河南省项城市永丰镇郭大庄行政村一小麦田内进行了不同浓度的戊唑·多菌灵(40%悬浮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药剂,本研究选用3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0%多菌灵悬浮剂、80%多菌灵·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和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在赤霉病暴发初期的小麦扬花阶段用药1次,防治效果可达到92%以上;同时,这3种杀菌剂对小麦无药害,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预防安徽省巢湖市小麦赤霉病危害,选取巢湖市2003—2019年平均相对湿度、雨湿日光系数(雨日×降雨量×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降雨量与日照时数作为预测因子,运用加权列联表分析法,分别对2011年秸秆还田前后小麦赤霉病流行进行预测。利用该方法对2020—2021年安徽省巢湖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小麦赤霉病实际发生情况匹配度较高,准确率为100%,表明该方法可于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前50 ~ 60 d(小麦返青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进行中长期预测。基于加权列联表分析法建立的小麦赤霉病预测方法提高了安徽省巢湖市小麦赤霉病预测的准确性,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了部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健康生长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阻碍了小麦的健康生长。为了实现小麦的高质优产,种植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杜绝赤霉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同时由于小麦赤霉病病情测报工作的好坏决定了该病防治工作的最终成败,因此本文对小麦赤霉病病因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健康生长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阻碍了小麦的健康生长。为了实现小麦的高质优产,种植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杜绝赤霉病的发生,最大程度地降低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同时由于小麦赤霉病病情测报工作的好坏决定了该病防治工作的最终成败,因此本文对小麦赤霉病病因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波工业加湿器加湿和穴播种植技术构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并对其田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过超声波加湿器加湿,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的相对湿度能够稳定在80%以上,是小麦赤霉病发病的适宜环境。通过构建的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对27份小麦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供试小麦材料经过单花滴注接种和喷雾接种处理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NMAS22、天民15E006和西农511等3份材料在2种接种条件下均表现为中抗以上,可以作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5.
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药剂,开展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200 g·L-1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值得推广应用;戊唑醇与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等复配制剂也能较好地控制小麦赤霉病危害,可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对无为县农资市场上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几种主推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扬花期,25%氰烯菌酯SC 2250m L/hm2、80%多菌灵WP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室内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5%的戊唑醇(3.15mL/L)、6%的羟菌唑(3.75mL/L)可有效控制赤霉病菌在小麦穗部小穗之间的扩展,防效高于多菌灵常规用量。田间药效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前2d喷药与接种后2d喷药,2001年,戊唑醇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80.32%和70.64%,产量增加12.95%与8.74%;羟菌唑可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0.5%和68.0%,产量增加11.41%和11.45%;2002年,在小麦赤霉病严重发生的情况下,戊唑醇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76.47%和78.67%,羟菌唑能使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减少82.06%和81.89%,产量增加极显著。说明这2种药剂可以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验证小麦赤霉病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提高小麦赤霉病监测预警自动化水平,在富平县流曲镇臧村开展小麦赤霉病远程监测预警与人工自防对比试验,以检验小麦赤霉病远程监测预警仪器防治大田赤霉病的准确性与实际可操作性。通过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准确,适宜在本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03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防治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361-362,388
20 0 3年安徽省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频频降雨 ,4月份降水量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多 8成~ 1.5倍 ,其他地区偏多 1~ 6成 ;月雨日沿淮淮北地区 10~ 16d ,淮河以南地区 17~ 2 1d ,显著偏多 ;全省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过湿状态 ,渍涝面积大。而赤霉病子囊孢子成熟度和释放高峰期又与小麦扬花期正好吻合 ,加上冬春季的低温冻害又降低了一些品种的抵抗力 ,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病时间早 ,持续时间长 ,发病范围广 ,危害程度大 ,造成损失重。小麦赤霉病打破了南北界限 ,沿江、江淮地区病情严重 ,淮北部分地区病穗率高达 5 0 %以上 ,严重度大多达到 3~ 4级 ,为历史所罕见 ,一般减产 3 0 %以上 ,严重的超过 5 0 % ,沿淮、淮南麦区部分田块损失更大。小麦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 ,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防治对策上积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结合选用抗病品种 ,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 ;培育与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赤霉病 ,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根本办法。建议 :尽快建立和完善专用小麦等农产品品质及安全检测体系 ,同国际接轨 ,制定赤霉病DON毒素的检测标准 ;进一步加强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的流行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在品种布局上考虑高产优质的同时 ,一定要增强品种的抗性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植保无人机和助剂是否可提高农药对赤霉病防控效果, 以及为大田防控小麦赤霉病筛选效果较好的药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助剂可显著提高各农药对小麦赤霉病的控制作用;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效果优于担架式喷雾器和人工喷雾等传统方式;农药添加助剂并使用无人机喷药组合下, 小麦赤霉病发病最低。因此, 利用植保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是可行的, 这为大面积推广无人机防控小麦赤霉病提供试验支撑。小麦扬花初期防治1次, 在黄熟期前的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年, 仅防治1次的效果差异不大, 需增加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