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纳米混悬剂是以表面活性剂为助悬剂,将药物颗粒分散在水中,通过粉碎或者控制析晶技术形成的稳定的纳米胶态分散体。不论是难溶于水的药物还是既难溶于水又难溶于油的药物,均可以通过纳米技术制备得到相应的纳米混悬剂。作为一种中间剂型,可利用纳米混悬剂进一步制备适合口服、注射或其他给药途径的药物剂型,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与传统意义上的基质骨架型纳米体系不同,纳  相似文献   

2.
纳米乳又称纳米乳液、纳米乳状液、纳米乳剂等,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及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微乳(micro emulsion)又称纳米乳,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和方式混合后形成的一种稳定透明且黏度低,相同性的分散匀质热力学稳定体系[1],粒径10~100 nm,一般认为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就可形成稳定的微乳。但是,随着加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某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不用助表面活性剂也可形成某些稳定的微乳[2]。国内于  相似文献   

4.
正纳米乳是新型药物的优势载体,在透皮给药、口服给药、注射给药、黏膜给药以及疫苗应用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兽医药剂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新兽药的研发开辟了广阔空间。1纳米乳纳米乳是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组成成分一般包括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某些情况下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起到增加载药量、稳定体系的作用。纳米乳粒径大小一般认可的说法是分布于1~100 nm。与某些药物制剂相比,  相似文献   

5.
纳米乳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纳米乳的形成至今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完整地解释,目前有负界面张力理论、混合膜理论、几何排列理论、增溶理论和R比理论等理论,其中较为成熟的是负界面张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是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在表面活性剂分子界面膜的作用下生成的热力学稳定的、各向同性的、透明的分散体系。这种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活性剂(如醇类)等四个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稳定体系,称为"微乳状液"或"微乳液"。  相似文献   

7.
微乳(Microemulsion,ME)是由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在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均匀、低粘度、热力学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是介于乳状液和胶团溶液之间的一种过度中间状态溶液,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及吸附能力.微乳是由英国化学家Schulman等学者在1943年首先提出的.虽然微乳与传统的乳状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微乳的微观结构、形成理论、理化性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微乳应用于工业、日用化工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又对微乳作为药物的递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呋喃西林纳米乳的制备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水相在适当比例下形成的澄清透明液体,粒径为10~100 nm,是一种新型、理想的药物载体,能增溶疏水性药物,增强药物疗效,降低用药次数和剂量.  相似文献   

9.
纳米混悬剂可增大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纳米微粒药物传递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制剂技术,纳米混悬剂在提高低溶解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伊维菌素因其广谱抗寄生虫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寄生虫病和人类河盲症的治疗。有研究发现,其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能。但伊维菌素因其水溶性差,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制成纳米给药系统、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和自乳化给药系统是提高伊维菌素水溶性的常见方法,并可作为潜在的药物载体。纳米给药系统包括纳米混悬液、微乳液、纳米颗粒和混合胶束,通常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纳米载体来制备,主要是通过降低药物的粒径来提高其水溶性。环糊精包合物是用环糊精(主体分子)将药物(客体分子)包嵌形成,可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具有控制药物释放的能力。固体分散体是通过保持药物的非晶态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但非晶态的药物处于高能状态,有聚集的倾向。自乳化给药系统属于各向同性系统,由油、乳化剂、助乳化剂和药物组成,在体外加水搅拌或者体内水性环境中蠕动的状态下可自发地进行乳化形成乳液。作者就近年来提高伊维菌素水溶性的方法研究展开阐述,以期为伊维菌素制剂的制备工艺和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