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甜味剂、酸味剂、玉米皮SDF的用量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了甜味剂用量为白糖4.00%、安赛蜜0.01%、甜蜜素0.04%,酸味剂用量为柠檬酸0.20%、苹果酸0.10%、乳酸0.10%.玉米皮SDF添加量为8.00%.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几种单体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复合稳定剂为CMC-Na 0.35%、黄原胶0.08%、PGA 0.03%、复合磷酸盐0.02%.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水解制得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并选择不同质量的SDF添加到原料乳和其他辅料中进行乳酸菌发酵。结果表明:在酸乳中添加麦麸SDF能显著提高酸乳中钙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从酸乳感官品质和营养角度考虑,确定SDF酸乳最佳质量配方比例为:优质鲜牛乳80.0%、全脂乳粉3.0%、SDF 1.0%、蔗糖3.0%、水10.0%、发酵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质量比1:1)2.5%、稳定剂0.5%。  相似文献   

3.
通过挤压膨化技术对啤酒糟进行预处理,研究单螺杆挤压加工对啤酒糟中水溶性膳食纤维(water-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啤酒糟挤压工艺,以提高啤酒糟中SDF的含量。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啤酒糟的水分含量、挤压机的机筒温度和螺杆转速为自变量,SDF含量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水分含量20%,机筒温度130℃以及螺杆转速150 r/min,在此条件下测得的挤压啤酒糟SDF含量与原啤酒糟相比提高了24.00%。挤压膨化可以提高啤酒糟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用量的藻酸丙二醇酯对调配型酸性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藻酸丙二醇酯在酸乳饮料中的最适用量,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调配型酸乳饮料复配乳化稳定剂的最佳配方:藻酸丙二醇酯0.2%、羧甲基纤维素钠0.25%、高酯果胶0.1%、蔗糖酯0.015%。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益生元牛奶泡腾片的制备工艺,通过测定酸碱反应的产气量和溶液的pH值,确定了柠檬酸和碳酸氢钠的配比为1.2:1。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泡腾片的主体配方为:益生元(IMO)42.8%、奶粉25.0%、泡腾剂30.0%、甜味剂0.2%、稳定剂2.0%。为了改善产品的口感,选择了合适的香精复配比例。采用酸碱分别制粒法压片,压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胡萝卜汁乳酸菌饮料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添加不同的稳定剂,确定最佳的稳定剂组合,并对产品的感官、理化指标和乳酸菌数进行分析。胡萝卜汁乳酸菌饮料的最佳配方为:酸奶40.0%、胡萝卜汁40.0%、蔗糖4.0%、柠檬酸0.1%、复合稳定剂(CMC︰黄原胶=1︰2)0.3%,产品色泽橙黄,形态呈均匀的流体,总固形物含量12.0%、酸度70.0oT、pH值4.2、乳酸菌数1.9×107个/mL。  相似文献   

7.
以生奶为原料、大豆膳食纤维为功能因子,经乳酸菌发酵,采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大豆膳食纤维1.50%,蔗糖6.00%,稳定剂0.60%,接种量0.35%;发酵温度43℃、发酵时间3.5h。以明胶和藻酸丙二醇酯(PGA)作为复合稳定剂,制成富含膳食纤维,集营养和保健功能于一体的酸奶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蔗叶膳食纤维的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制备工艺,分析其理化特性,本试验以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为研究因素,以蔗叶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工艺,并对蔗叶SDF与蔗叶不溶性膳食纤维(IDF)、100目蔗叶粉末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蔗叶SDF的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酶解温度49 ℃、酶解时间23 min。在此条件下,蔗叶SDF得率为4.82%。蔗叶SDF与蔗叶IDF、100目蔗叶粉末相比,堆积密度、持水力、持油力和溶胀性均具有显著差异(P < 0.05),堆积密度分别减少了24.72%、30.93%,持水力分别增加了48.21%、86.82%,持油力分别增加了97.10%、161.54%,溶胀性分别增加了9.89%、167.73%。超声辅助纤维素酶法可较好地应用于蔗叶膳食纤维的制备。 [关键词] 甘蔗叶|膳食纤维|超声|纤维素酶|理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以具有良好加工性能且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13.4%的新鲜发酵豆渣为原料,利用组织捣碎机进行匀浆处理得到豆渣匀浆,添加辅料混合调配成体系均匀、味道纯正、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膳食纤维乳饮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得到产品的最优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为:组织捣碎机处理时间15 min、转速10000 r/min、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2%、均质温度45 ℃、均质压力30 MPa、均质时间120 s;发酵豆渣添加量7%、发酵豆渣添加粒度60 目、白砂糖添加量6%、乳粉添加量9%。在此最优条件下制成的产品粒度分布状态良好;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稳定系数为0.8,离心沉淀率为2.3%;产品呈乳白色,体系均匀、滋味纯正、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甘薯膳食纤维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模拟甘薯淀粉提取过程获得甘薯渣,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研究了各种酶添加量对膳食纤维提取率的影响,确定糖化酶为主要酶,并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糖化酶酶解条件(温度、时间、pH值)的最优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酶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α-淀粉酶1.4mL/g、胰蛋白酶0.5mL/g、糖化酶为5.0mL/g,其中,糖化酶是影响提取率的主要酶。糖化酶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时间40min,pH值4.5。在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甘薯渣膳食纤维产品,对产品进行分析表明,总膳食纤维提取率为81.6%,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可达25.7%,甘薯渣膳食纤维的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达到3.42mL/g和665%。  相似文献   

11.
对玉米乳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对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筛选出最佳产品配方。结果表明:对产品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绵白糖添加量,其次为玉米汁添加量,柠檬酸与CMC的添加量影响最小。最佳配方为乳粉添加量2%、玉米汁添加量10%、绵白糖添加量6%、柠檬酸添加量0.3%、  相似文献   

12.
将经过超临界CO2萃取脱脂的玉米胚芽应用于乳饮料的生产,以乳饮料的稳定性及感官品质评定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玉米胚蛋白乳饮料最佳工艺,并研究其稳定性.结果表明:脱脂玉米胚蛋白乳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各成分以质量分数计,脱脂玉米胚芽添加量3%、柠檬酸添加量0.2%、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25%、乳粉添加量2.5%、绵白糖添加量10%.在此条件下,可得到组织状态均匀、风味独特、口感柔和细腻、酸甜可口且具有较好稳定性的脱脂玉米胚蛋白乳饮料.  相似文献   

13.
杨洋  高航 《中国奶牛》2020,(3):44-47
选用生牛乳、椰子粉、抹茶粉为主要原料,开发一款抹茶椰子乳饮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抹茶椰子乳饮料配方及稳定剂的复配方案。最优配方为:生牛乳添加量4.5%、椰子粉添加量2.5%、抹茶粉添加量0.3%、白砂糖添加量6.0%,稳定剂的最优配比结果为: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添加量0.1%、三聚磷酸钠添加量0.05%、结冷胶添加量0.03%。在该配方及稳定剂组合条件下,可获得香甜适口、风味醇厚、货架期稳定的抹茶椰子乳饮料。  相似文献   

14.
在牛乳中添加米糠蛋白研制复合乳饮料.以感官评分及产品乳化稳定性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产品最佳配方,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全脂乳粉2%、米糠蛋白添加量0.7%、绵白糖10%、柠檬酸0.3%、复合稳定剂0.2%.在该最佳条件下制得的米糠蛋白复合乳饮料口感细腻,乳化稳定性97.52%,蛋白质含量1.0%,营养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选用 4 2头荷斯坦产奶牛分为 3组 ,每组 1 4头。采用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处理为 3种大豆皮替代水平 ,即 :大豆皮分别替代精料中 0 % (对照 )、2 5%和 50 %的玉米与小麦麸 ;区组 ( 4个 )为产奶牛的不同胎次和泌乳月。正式试验期 1 2周。结果表明 ,用大豆皮替代产奶牛精料中 0 %、2 5%和 50 %的玉米和小麦麸 ,日粮干物质、蛋白质进食量、日产奶量、4 %乳脂率校正奶产量、产奶的饲料转化效率、乳蛋白、乳糖、无脂固形物含量均没有明显变化 (P >0 .2 0 ) ,乳脂率随大豆皮替代水平的提高呈直线上升趋势 (P =0 .0 8)。以大豆皮替代精料中 2 5%和 50 %玉米与小麦麸饲粮喂奶牛 ,每千克产奶的饲料成本平均分别降低 0 .0 4 5和 0 .0 57元  相似文献   

16.
对黑玉米原花青素乳饮料的配方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绵白糖、乳粉、CMC及柠檬酸的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以产品的感官评分及稳定性为考核指标进行L9(34)正交试验,确定黑玉米原花青素乳饮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当绵白糖添加加量6%、乳粉添加量3%、CMC添加量0.15%、柠檬酸的添加量0.10%时,制备的黑玉米原花青素乳饮料稳定性最好,风味纯正、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7.
以日喀则地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茎叶为原料制作青贮饲料,分别与玉米(Zea mays)面、小麦(Triticum aestivum)麸、聚合草(Symphytum officinal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青饲玉米、燕麦草(Arrhenatherum elatius)、干青稞(Hordeum vulgare)秸秆、干油菜(Brassica napus)壳等材料混贮,以甲酸、尿素、食盐和6种生物菌剂(A,活性乳酸菌冻干粉;B,益加益秸秆发酵剂;C,千牧EM菌原种;D,百益宝EM菌种;E,微特美益生菌种;F,粗饲料降解剂)为添加剂,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分别于发酵30、60、90d后进行感官评定及生化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青贮品质。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马铃薯茎叶青贮饲料在制作后30d已经基本完成发酵进入青贮稳定阶段,能长期有效保持饲料的水分及营养物质。单独的马铃薯茎叶青贮效果差,添加生物菌剂、甲酸、麦麸、玉米面、青饲玉米秸秆、燕麦草可以改善青贮品质,其中添加麦麸的效果优于玉米面,添加青饲玉米优于添加燕麦草。聚合草含水量高、紫花苜蓿营养丰富,但是与马铃薯茎叶混贮发酵效果差。干油菜壳不适于与马铃薯茎叶混贮。菌剂A、B的青贮效果要优于E、F。研究得出,马铃薯茎叶+30%麦麸,马铃薯茎叶+0.3%尿素+0.4%食盐+30%麦麸+D,茎叶+30%麦麸+B这3个青贮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