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链脂肪酸(MCFA)是一类由6~12个碳原子构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包括已酸、辛酸、癸酸和月桂酸.MCFA及其衍生物是良好的抑菌剂、防腐剂和饲料添加剂,在化工、化妆品、医药、畜牧等行业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MCFA的理化性质、消化代谢特征以及脂质代谢调节、杀菌、抗炎等生物学功能,为MCFA在猪、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链脂肪酸在畜牧业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链脂肪酸(MCFA)是指含有6~12个碳原子组成碳链的脂肪酸,在动物体内,它们的消化、吸收、转运、氧化等都具特点。表现出特殊的生理活性功能,能迅速有效地为幼小动物提供能量的需要,对病原菌具有独特的抑菌以及调整动物肠道结构等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抗菌、促生长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等功效。文章综述了MCFA的代谢特点与作用机制以及在现代畜牧业中的运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链脂肪酸(MCFAs)由含有单羧酸的脂肪酸组成,6~12个碳原子不等,包括己酸(C6)、辛酸(C8)、癸酸(C10)和月桂酸(C12)。MCFAs可以通过胃黏膜被吸收,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s)可以被完整地吸收进入肠上皮细胞,然后被微粒体脂肪酶水解。MCFAs是一种很容易获得的能量来源,不仅能够改善肠上皮黏膜结构,还因其能够穿透细菌的半透膜并破坏细胞内部结构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因此,MCFAs可以作为断奶仔猪饲料的良好补充剂,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是一种潜在的饲料抗生素替代品。本文将从MCFAs对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平衡、肠道发育及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MCFAs在养猪业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链脂肪酸(MCFA)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能源物质,与长链脂肪酸(LCFA)相比,MCFA的碳链更短,到达肝脏的速度更快,MCFA可直接经门静脉运输至肝脏,且无需肉碱脂酰转移酶的转运即可直接进入肝细胞线粒体进行β氧化。因此,MCFA被动物吸收的更直接、更快速,供能也更直接。MCFA不但可为动物机体提供能量,还具有超出其能量价值之外的特殊生理功能,包括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及结构,参与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激素调节等。MCFA的营养特点和生理功能为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在动物生产应用方面,MCFA可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排放,预防动物疾病,延长畜禽产品货架期,有效控制蚊蝇对家畜的侵扰,MCFA与一些其他饲料添加剂联合使用,不仅存在协同效应,还可克服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缺点。近年来,使用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替代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呼声越来越高,MCFA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然而,MCFA在研究和生产应用中存在效果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MCFA的种类、添加水平、添加方式等因素有关。文章对MCFA的营养特点、生理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为MCFA的深入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链脂肪酸是一类含有6~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其对机体具有广泛的有益作用。本文就中链脂肪酸的消化吸收代谢特性、抗菌特性、抗炎抗氧化作用以及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应用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水牛乳脂肪酸四季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季节对水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春、夏、秋、冬4个季节广西地区生鲜水牛原乳720份,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分析水牛乳脂肪酸四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水牛原乳共检出38种脂肪酸,除C13:0、C15:0、C16:0和C20:4n6外,季节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含量在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冬季短链脂肪酸(SCFA)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长链脂肪酸(LCFA)总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SUFA)总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夏季中链脂肪酸(MCFA)总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总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夏季ω6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冬季(P<0.05),春、秋两季ω3系列脂肪酸总含量显著高于夏、冬季节(P<0.05);ω6与ω3系列脂肪酸比值在春季最低(4.43),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ω6/ω3值最高(6.32)。由此可见,不同季节对水牛原乳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欲优化脂肪酸组成应合理改善日粮结构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评估了饲喂不同组合有机酸(OA)和中链脂肪酸(MCFA)日粮的断奶仔猪胃肠道菌群的变化。将96头25日龄断奶的阉割公猪随机分饲4种日粮。4种日粮为没有添加剂(对照)、添加OA(富马酸和乳酸)、添加MCFA(辛酸和癸酸)与OA和MC—FA组合。在小肠上部检出延胡索酸浓度范围低,  相似文献   

8.
正中链脂肪酸(MCFA)是指链长为6~12C的饱和脂肪酸,其具备特殊的生理活性功能,能够快速为幼小动物供应能量,抑制细菌调节肠道结构,不仅促进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还能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等。本文简单介绍了中链脂肪酸酯化形成甘油三酯(MCT)后的理化性质、代谢特点、生产工艺等,同时综述了其在养猪业中的应用与进展。脂肪是猪体组织的主要成分,也是其饲粮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对脂肪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也推动了更多  相似文献   

9.
中链脂肪酸(MCFAs)是一类含有6~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除了作为能源物质之外,MCFAs还具有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提高动物生长性能、防治疾病、调节免疫以及抗菌等功能,因此具有作为抗生素替代品的潜力.本文简述了MCFAs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并综述了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MCFAs在畜牧业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动物肠道不仅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也是机体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肠道健康对于动物的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至关重要。中链脂肪酸是一类含有6~1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具有快速供能、抗菌和改善动物肠道屏障作用。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就中链脂肪酸对动物肠道的消化吸收、屏障功能和菌群组成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为中链脂肪酸在动物生产和饲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链脂肪酸(MCFA)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能源物质,与长链脂肪酸(LCFA)相比,MCFA的碳链更短,到达肝脏的速度更快,MCFA可直接经门静脉运输至肝脏,且无需肉碱脂酰转移酶的转运即可直接进入肝细胞线粒体进行β氧化。因此,MCFA被动物吸收的更直接、更快速,供能也更直接。MCFA不但可为动物机体提供能量,还具有超出其能量价值之外的特殊生理功能,包括抑制细菌的生长和改善肠道微生态及结构,参与动物机体的免疫调节和激素调节等。MCFA的营养特点和生理功能为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在动物生产应用方面,MCFA可提高动物生长性能,减少反刍动物瘤胃甲烷的排放,预防动物疾病,延长畜禽产品货架期,有效控制蚊蝇对家畜的侵扰,MCFA与一些其他饲料添加剂联合使用,不仅存在协同效应,还可克服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缺点。近年来,使用安全、绿色的饲料添加剂替代动物饲料中抗生素的呼声越来越高,MCFA也逐渐受到大众的关注。然而,MCFA在研究和生产应用中存在效果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MCFA的种类、添加水平、添加方式等因素有关。文章对MCFA的营养特点、生理功能、应用于动物生产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旨在为MCFA的深入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泌乳早期奶牛瘤胃微生物与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本试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胎次、泌乳天数及产奶量相近的50头荷斯坦奶牛,收集泌乳7和30 d的奶样和瘤胃液样品,测定采食量、产奶量、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同时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微生物的组成。结果表明,泌乳7 d的干物质采食量(15.79 kg·d-1)和产奶量(26.81 kg)均极显著低于泌乳30 d的干物质采食量(18.87 kg·d-1)和产奶量(37.47 kg)(P<0.01),而泌乳7 d的乳脂率、乳蛋白率和体细胞评分均极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1);泌乳7 d乳中的C6:0、C8:0、C10:0、C12:0、C14:0、C14:1trans9、C14:1cis9、C15:1trans10、中链脂肪酸(MCFA)和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相反地,C17:0、C17:1cis10、C18:1trans6、C18:1trans11、C18:1cis9、C18:1cis11、C19:1trans10、C22:5cis4,7,10,13,16、长链脂肪酸(LC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反式脂肪酸(TRANS)的比例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泌乳7和30 d奶牛瘤胃细菌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在属水平上,泌乳7 d奶牛瘤胃内的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_1)、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_UCG_014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5)、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小杆菌属(Dialister)丰度显著低于泌乳30 d (P<0.05),而球藻菌属(Sphaerochaeta)、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和真细菌(Eubacterium_saphenum_group)属的丰度显著高于泌乳30 d (P<0.05)。此外,牛奶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组数据关联分析显示,瘤胃微生物对乳中MCFA含量影响较小,纤维素降解细菌(Ruminiclostridium_1、Ruminococcaceae_UCG_005)与乳中C17:0、C18:1trans6、C18:1trans11和C19:1trans10的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奶牛泌乳早期在生理和采食量上发生了变化,导致瘤胃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微生物代谢产物和代谢路径发生变化,最终引起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变化,本研究为解析瘤胃微生物调控乳脂代谢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产后奶牛营养调控和提高原料乳品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奶油和无水乳脂肪产品的性质取决于三酰基甘油(TAGs)的分子组成,同时TAGs的分子组成也决定了乳脂肪的营养价值、加工特性和质构特性。本试验采用非水反相液相色谱法(NARP-HPLC)、电喷雾离子质谱法(ESI-MS3)和高温气相色谱法(GC)分析了马乳和人乳中TAGs的组成。与人乳相比,马乳TAGs分子中脂肪酸组成非常复杂,两者在脂肪酸组成上差异显著,特别是在中链脂肪酸C8、C10和C12上差异较大。用CN表示碳原子数,马乳TAGs中CN36~CN46最为丰富,CN44的最大浓度达到15.3%,而在人乳TAGs中CN44~CN52占主导地位,CN52最大浓度达到30%。根据脂肪酸随机分布假说来预测TAGs分子中脂肪酸的分布,马乳中具有CN44的TAGs所对应的脂肪酸碳原子分布主要为C8/C18/C18、C12/C14/C18和C10/C16/C18。而在人乳中,含有C16/C18/C18脂肪酸分布的CN52在TAGs中所占的比例比随机计算值要高。  相似文献   

14.
饲料中添加鱼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水鱼类的鱼油中富含具有特殊作用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即长链n -3族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 ,n -3族脂肪酸是一类特殊的不饱和脂肪酸 ,由长碳链(C20 -22)和多个不饱和键(5个~6个)构成 ,其第一个双键位于从碳链甲基端数起第三个碳原子上 ,该类脂肪的前体物α -亚麻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且长链n -3脂肪酸在体内合成的量不能满足机体的最大需要 ,必须由外源途径供给。大量研究表明 ,n -3脂肪酸EPA和DHA具有抑制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并对动物的免疫功能、正常脑发育等具有影响。因鱼油…  相似文献   

15.
脂类的有效能是糖类的2.25倍。饲料中主要的脂肪酸是十六酸(碳原子数∶双键数=16∶0)、硬脂酸(18∶0)、油酸(18∶1)及亚油酸、月桂酸(12∶0)、豆蔻酸(14∶0)、棕榈酸(16∶1)、亚麻酸(18∶3)、花生四烯酸(20∶4)、EPA(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的接种量的酸奶发酵成熟后以及贮存期间酸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方法]分别用体积分数2%、3%和4%的发酵剂接种牛奶,并将发酵成熟后的酸奶密封放入4℃冰箱贮存,用气相色谱方法分别检测原料奶和酸奶发酵成熟后和贮存期间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酸奶在发酵成熟后,短链脂肪酸C4:0、C6:0和C8:0,中链脂肪酸C12:0、C14:0、C14:1、C16:0和C16:1,以及长链脂肪酸C18:3、C20:3、C20:4和C22:6的含量在3种不同接种量的酸奶和原料奶之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并且增加了共轭亚油酸(CLA)的含量,其中以3%接种量的酸奶变化最为明显。3种不同接种量的酸奶在贮存期间脂肪酸变化不显著。[结论]研究表明酸奶可以降低使人易患心血管疾病的C14:0和C16:0等的含量,还可以增加对人体有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C22:6(DHA)的含量,其中以3%接种量的酸奶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中链脂肪酸(MCFAs)是指含有6~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具有碳链短、分子较小、极性和水溶性较高等特点。其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氧化等都具有特点,可以起到迅速供能、改善脂肪沉积、抑菌及调整肠道菌群和结构等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MCFAs及其在鸡养殖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为其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亚油酸对反刍动物瘤胃中溶纤维丁酸弧菌脂肪酸合成的影响,试验用不同水平亚油酸培养基进行溶纤维丁酸弧菌体外厌氧培养试验,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D600 nm值达到1.0时,在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试验1组(对照)、2、3及4组培养基亚油的浓度分别为0、2.5、5.0及7.5 mg/100 mL,培养24 h后收集菌液检测35种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细菌代谢相关的C8:0、C11:0、C14:0、C15:0、C17:0、C17:1、C18:1(n-9) C、C18:2(n-6) C、C18:3(n-6)、C20:0、C20:2、C20:3(n-3)、C20:3(n-6)、C20:5(n-3)、C21:0、C22:0、C22:2、C22:1(n-9)及C22:6(n-3)脂肪酸随着培养基中亚油酸浓度的提高无显著变化(P>0.05);培养基中添加亚油酸使C10:0、C12:0、C16:0、C18:0、C20:4(n-6)、C23:0、C24:1合成量显著减少(P<0.05);而C15:1及C18:3(n-3)合成量在2.5 mg/100 mL亚油酸组显著增加(P<0.05);C14:1在对照组中合成量最高,在添加亚油酸的试验组中,随着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加;C24:0在7.5 mg/100 mL亚油酸组合成量最高。综上所述,亚油酸对于溶纤维丁酸弧菌合成脂肪酸有一定影响作用,可抑制C10:0、C12:0、C16:0、C18:0、C23:0、C14:1、C20:4(n-6)等脂肪酸的合成,C15:1、C16:1、C18:3(n-3)含量增加,但超过一定量时合成量会减少。  相似文献   

19.
用于控制家禽沙门氏菌的"多重阻断"(multi-hurdle)型饲料添加剂新概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类添加剂是由有机酸、中链脂肪酸(MCFA)、丁酸盐和甘露二糖组成的混合物,可显著降低盲肠中的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该方法的原理是将对沙门氏菌在肉鸡肠道增殖、黏附或侵袭具有控制或阻断作用的添加剂复合在一起同时使用。欧盟已经制订了明确的家禽沙门氏菌防控目标,而  相似文献   

20.
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达  双金  玉荣 《中国奶牛》2011,(4):19-23
本试验主要研究奶牛日粮中添加亚麻籽后对奶牛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麻籽可极显著提高乳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提高26.94%(P〈0.01);其中明显增加C18:2、C18:3、C20:4、C20:5和C22:6脂肪酸含量,两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ω-3 PUFA(包括α-C18:3、EPA、DHA)脂肪酸含量和ω-6 PUFA脂肪酸(C18:2、γ-C18:3和C20:4)含量,两组之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78.47%和19.40%。添加亚麻籽可极显著(P〈0.01)降低牛乳中ω-6 PUFA/ω-3 PUFA比值,降低3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