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取常规储藏、低温储藏、双低储藏和充氮气调储藏4种方式,对粳米(爱邦东北米)进行储藏保管3个月,每月定期对样品各理化指标和蒸煮品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α-淀粉酶对大米的储藏品质和食味品质有较大影响;粳米在储藏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内部相关物质被氧化造成的。试验中双低储藏、低温储藏和充氮气调储藏对延缓大米品质劣变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低温储藏和充氮气调储藏能更好地保持大米中的生物酶类活性和米饭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粮食储藏》2021,50(3)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储藏温度、储藏水分、储藏方式与储藏时间四个因素对小麦专用粉储藏期间面团稳定时间、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储藏时间180 d内,储藏温度仅对小麦专用粉的降落数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时间仅对小麦专用粉的脂肪酸值指标影响显著,呈现显著正相关;储藏水分与储藏方式对小麦专用粉的面团稳定时间、面筋吸水量、脂肪酸值和降落数值指标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米和面粉的仓储适用技术与有害生物防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大米、面粉的储藏特性和适用的储藏技术,列举了一些储藏研究成果和案例,提出了大米和面粉储藏中需要注意的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和技术.文中提到的储藏技术主要包括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化学保藏和几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提出大米和面粉储藏中有害生物有防治策略应为饱和治理,即以防止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基本要求,杀灭有害生物的技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大米储藏保鲜技术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春阳  刘鹏  屠康 《粮食储藏》2009,38(3):22-26
在简要介绍大米储藏过程中品质下降机理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重点比较分析了大米的常用储藏方法(包括:常温储藏、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化学储藏)和保鲜包装新技术(如:60Co和电子加速器辐照保鲜、纳米保鲜膜保鲜技术、生物源保鲜剂保鲜技术、微波处理技术等),并结合大米储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大米储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粮食储藏技术是指根据不同粮食种类、储藏条件、粮食生理生化变化、粮食品质(工艺品质、烘焙与食用品质、种用品质等)变化规律,采用不同储藏方法和措施,对影响粮食储藏的相关因子进行控制,确保粮食储藏安全的技术组合。因此,粮食储藏是一个依据不同储藏环境,不同粮食品种、质量,不同储藏目的或用途等相关因子,而选择的优化技术组合。按照哲学的观点,粮食储藏技术虽然存在共性(普遍性)可循,必然会存在个性(特殊  相似文献   

6.
不同储藏条件下糙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供试3种糙米(粳米、杂籼米和纯籼米)分别放在低温、常温、高温和真空条件下储藏,定期测定其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糙米的浸出液电导率呈增加趋势,低温储藏的增加最小,真空储藏的次之,常温储藏的增加较大,高温储藏的增加最大;低温、常温和真空储藏条件下丙二醛含量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增加,高温条件下先增加后减小.  相似文献   

7.
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概述 粮食储藏科学作为农学中农产品储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上迅速发展的现代储藏产品保护科学的一个最重要分支。从生态学观点来看,粮食储藏科学是研究粮食(储藏生态的主体)与环境(非生物的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换言之,粮食储藏科学是研究粮食在储藏期间,不同储藏条件、不同储藏方法、不同储藏处理对粮食生理生化变化,对粮食品质(工艺品质、食用品质和种用品质等)变化,对粮堆内有害和有益生物(储粮害虫、螨类、微生物及其天敌)消长、演替变化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CO2气调储藏和常规储藏籼稻谷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对比了CO2气调储藏和常规储藏籼稻谷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CO2气调储藏比常规储藏品质变化缓慢。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充氮气调储藏对大豆老化的影响。控制氮气体积分数分别为98%和78%,比较了水分含量,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大豆发芽率、浸出液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充氮储藏和普通储藏的大豆种子在储藏过程中发芽率会逐渐下降,水分12.2%的大豆在20℃储藏180d时发芽率保持在85%以上,而高温(30℃)高水分(14.9%)储藏大豆储藏至90d时,发芽率已降至零,种子完全丧失活力;充氮储藏的大豆浸出液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均比普通储藏的对照组大豆低,根据相关性分析,发芽率、电导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物酶(POD)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充氮气调储藏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大豆在储藏过程中的老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一、常温储藏常温储藏是利用蒜头自身的生理休眠特性,在自然温度状态下储藏的方式。该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是我国蒜农常采用的储藏方式,但储藏期较短。储藏过程中南方易发生蒜头霉变,北方易发生冻害。储藏时应选择地势高、通风干燥的地方搭防雨棚,在棚下或室内横架木棍,将经过修整和充分晾晒的蒜捆从中央分开,蒜头向下架在木棍上,注意留有空隙,以便管理和通风。二、低温储藏用机械制冷的冷库储藏大蒜,冷库的温度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种子在储藏时需要经历高温、高湿的夏天,要想保证玉米种子在储藏时不发生质量问题,需要重视储藏工作的要点内容。基于此,针对玉米种子储藏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为玉米储藏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储藏方法对灰木莲种子储藏时间和发芽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储藏方法对灰木莲种子进行储藏试验,结果表明,A、B处理的储藏期最长,都达到了16个月,而C、D、E、F处理的储藏期都很短,分别经52、52、32、64d储藏,种子或发了芽,或丧失发芽力.储藏效果最好的处理为A,经2个月储藏,发芽率为74.8%,6个月仍达63.5%;其次为处理B,储藏2个月的发芽率为74.5%;6个月为51%;所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都随储藏期增加而下降,方差分析表明,储藏期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大豆安全储藏技术综述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曹毅  崔国华 《粮食储藏》2005,34(3):17-23
在综合分析大豆主要储藏特性、影响因素和保管要求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豆储藏技术工艺,提出综合应用通风储藏、低温储藏和间歇密闭等储粮技术,可确保大豆安全储藏,并达到延缓品质劣变、控制虫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巴西研究者最近报道了对不同水分的玉米在不同储藏温度、不同的储藏条件(如施用菌剂,或采用气调储藏、机械通风储藏)下,储藏在钢板仓内,检测其28d中黄曲霉素素生成的情况。试验结果,储藏在18℃~20℃温度下,水分偏低而未采用机械通风的玉米.黄曲霉毒素生成量低,以Ipro  相似文献   

15.
温度是稻谷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低温储藏能有效抑制稻谷呼吸代谢、防虫抑霉、延缓其品质劣变。为更好实现低温储粮、保证储粮品质,不断完善和发展低温储藏技术是粮食储藏行业的长期目标。综述了稻谷低温保鲜储藏相关技术,分析了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稻谷低温保鲜储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常温储藏,常温储藏是利用蒜头自身的生理休眠特性,在自然温度状态下储藏的方式。该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是我国蒜农常采用的储藏方式,但储藏期较短。储藏过程中南方易发生蒜头霉变,北方易发生冻害。储藏时应选择地势高、通风干燥的地方搭防雨棚,在棚下或室内横架木棍,将经过修整和充分晾晒的蒜捆从中央分开,蒜头向下架在木棍上,注意留有空隙,以便管理和通风。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十来年国内粮食储藏技术研究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分析了当前粮食储藏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展望了储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粮食储藏技术的健康发展,既实现粮食绿色安全储藏又保持粮食新鲜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储藏物害虫研究和保护储藏物品方法,有了重大的进展.第5届储藏物保护国际工作会议(5th IWCSPP),对从事储藏物保护和有丰富储藏实践的研究人员、技术专家、大学教授和操作人员,将是一个交流信息和进行评议的重要场合.  相似文献   

19.
稻米储藏综合治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稻米主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1984年总产量为16809万吨,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38%。为了做好稻米的安全储藏,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保粮工作者做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种种先进的储藏方法,取强了显著的效果。为进一步做好稻米的储藏工作,现就稻米储藏特性的认识,稻米储藏的客观与物资条件,各种储藏方法的特点,以及地区条件,储藏方法的组合,实行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达到目标管理,保持最  相似文献   

20.
不同储藏温度下玉米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5个玉米样品在不同温度下储藏后的发芽率、脂肪酸值、降落值和粘度进行了测定,并分析研究了在不同温度储藏各品质指标与储藏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储藏(0℃)下玉米的品质变化小,而高温储藏(40℃)对其品质影响较大。在高温储藏条件下,玉米的发芽率和粘度与储藏时间呈负相关,而脂肪酸值和降落值与储藏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