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选取450尾大鳞副泥鳅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30尾.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添加50,100,150,200 mg/kg虾青素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 表明:当虾青素的添加量为100~200 mg/kg时,大鳞副泥鳅的末重和平均增重率高于对照组和50 mg/kg组(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大鳞副泥鳅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在虾青素添加量为50~ 200 mg/kg时,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淀粉酶活力在200 mg/kg时,低于50 mg/kg和150 mg/kg组(P<0.05).当虾青素的添加量为50~ 200 mg/kg时,大鳞副泥鳅的肠道T-SOD活性、CAT活性、GSH含量和GSH-Px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MDA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具有促生长和改善肠道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虾青素(Astaxanthin)对不同体色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生长、饲料利用、体色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2×2试验设计,配制等能(17.7 MJ/kg)、等氮(35.7%)且虾青素添加量分别为0 mg/kg和150 mg/kg的试验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11.0±0.7)g的黑褐色和金黄色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对象,分为4组:Ⅰ组(黑褐色大鳞副泥鳅,虾青素添加量为0 mg/kg)、Ⅱ组(黑褐色大鳞副泥鳅,虾青素添加量为150 mg/kg)、Ⅲ组(金黄色大鳞副泥鳅,虾青素添加量为0 mg/kg)、Ⅳ组(金黄色大鳞副泥鳅,虾青素添加量为150 mg/kg),每组3次重复,每次重复50尾,分别投喂2种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不同体色大鳞副泥鳅平均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有显著性影响,其中Ⅱ组和Ⅳ组的WG、SGR、FE和PER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而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Ⅳ组之间的WG、SGR、FE和PER均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不同体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饲料不同虾青素添加水平对大鳞副泥鳅幼鱼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450尾初始体质量为(3.00±0.10) g/尾的大鳞副泥鳅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添加50,100,150,200 mg/kg虾青素的试验饲料,在控温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称量鱼体质量并计算生长指标,测定试鱼体成分及肝胰脏抗氧化指标。【结果】试验期间大鳞副泥鳅成活率为100%。大鳞副泥鳅的终末体质量、平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虾青素添加水平为50~200 m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在虾青素添加水平为100~200 m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合抛物线回归分析结果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大鳞副泥鳅平均增重率最大时的最适虾青素添加水平为100~151.06 mg/kg,饲料效率最大时的虾青素添加水平为100~157.04 mg/kg。当虾青素添加水平为50~200 mg/kg时,大鳞副泥鳅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在虾青素添加水平为50~200 mg/kg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虾青素添加水平为50~200 mg/kg时,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生长、体成分及抗氧化指标,大鳞副泥鳅饲料中虾青素的最适添加水平为100~151.06 mg/kg。  相似文献   

4.
通过静态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硫酸铜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702,0.587,0.509 mg/L和1.810,1.412,1.27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05,0.13 mg/L;硫酸亚铁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2.472,9.819,8.297 mg/L和24.876,19.024,16.833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83,1.68 mg/L;戊二醛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3.286,13.264,12.319 mg/L和45.101,42.701,40.547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23,4.05 mg/L;氧化钙对泥鳅水花和夏花苗种的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2.609,102.299,98.815 mg/L和119.345,117.288,114.305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9.88,11.43 mg/L。在泥鳅苗种阶段,药物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硫酸铜、硫酸亚铁、戊二醛、氧化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露寡糖对泥鳅生产性能、肠道菌群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均重为(3.27±0.05)g泥鳅3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0、200、400、600和800 mg/kg甘露寡糖。试验期70 d。检测成活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饵料系数、肠体指数、肠长指数,肠道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血浆和肝胰脏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①200和400 mg/kg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肠体指数和肠长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200和400 mg/kg组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200和400 mg/kg组血浆和肝胰脏SOD、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LZ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饲料中添加200~400 mg/kg甘露寡糖可促进泥鳅肠道发育,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茭田套养泥鳅的经济效益,在大别山区茭白田中套养规格为400尾/kg的泥鳅苗种187.5 kg/hm2,经2010年4月29日至10月14日养殖,共捕获泥鳅823.5 kg,产值24 705元,平均产值18 575.19元/hm2,纯收入8 778.75元/hm2。  相似文献   

7.
用双效速溶敌百虫为试验药物 ,对泥鳅、鲤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泥鳅半致死浓度为 3 .4mg/L ,安全浓度为 0 .3 4mg/L ;鲤鱼半致死浓度为 1.5mg/L ,安全浓度为 0 .15mg/L。试验验证了敌百虫对泥鳅、鲤鱼的毒副作用较强 ,敌百虫对泥鳅的最低致死浓度为 2mg/L ,对鲤鱼的最低致死浓度为 1mg/L ,说明泥鳅比鲤鱼的抗药性强。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上下窜动、呼吸减弱、鱼体弯曲、翻肚且倒挂于水中的神经中毒现象 ;检查可见 ,鳃丝淤血、鳍部充血、眼球突出、嘴大张。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农户提供用药的科学依据,采用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在水温20℃的静水条件下,用有机磷农药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对泥鳅进行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水胺硫磷、乙酰甲胺磷农药对泥鳅24 h LC_(50)分别为6.4 mg/L、4.85 mg/L,48 h LC_(50)分别为5.84 mg/L、4.31 mg/L,96 h LC_(50)分别为4.0 mg/L、3.94 mg/L,水胺硫磷安全浓度为1.331 mg/L、0.907 mg/L。根据安全浓度的大小可知,泥鳅对乙酰甲胺磷的敏感性比水胺硫磷高。根据试验结果,两种农药的安全浓度都比较低,对泥鳅有一定毒性,建议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示范推广作用.[方法]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开展了草苗种、泥鳅池塘双主养模式养殖试验.[结果]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8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60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以及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产出投入比均较高.[结论]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 000尾/hm2,放养2 000尾/kg的草苗种75 000尾/hm2的养殖模式更容易被养殖者接受,更容易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除草剂乙氧氟草醚(Oxyfluorfe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进行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安全浓度为8.40mg/L,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为低毒。乙氧氟草醚低浓度(8.00 mg/L,10.50mg/L,13.00mg/L)作用下,大鳞副泥鳅肝脏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明显升高;高浓度(15.50mg/L)作用下酶活性在染毒2d、4d时呈上升趋势,但在6d时急速下降。15.50m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鳞副泥鳅肝细胞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明显增加,肝细胞受到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11.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面积为0.67 hm2的稻田中,2014年4月投放外购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苗种176 kg,至2014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47 kg,平均利润22 618元/hm2;2014年8月从原稻田养殖的商品泥鳅中选留18 kg,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共获鳅苗2.9万尾,总重58 kg,越冬后继续养殖至2015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54 kg,平均利润32 767元/hm2。结果表明,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模式优于泥鳅购苗养殖模式,操作简便,省去了苗种购买费用,仅增加了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费用计860元,养殖商品泥鳅经济效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的效益。结果表明:稻-蟹-泥鳅田饵料转化率在16.57%-18.34%之间.比稻-蟹田13,61%提高2.96%-4.73%。1hm^2稻-蟹-泥鳅田产出无公害水稻9111kg、无公害河蟹474kg,分别与稻-蟹田水稻9200kg和河蟹489.6kg相近。增收无公害泥鳅145,8kg,经济效益比稻-蟹田14458元增加1015.6元。其中养泥鳅利润为1191.11元。  相似文献   

14.
泥鳅的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欧酮(DOM)、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素2号(LHRH-A2)3种不同药物对泥鳅进行催产试验,结果表明每尾泥鳅注射DOM 0.25 mg+LHRH-A2 3μg+HCG 150 IU为最佳催产激素配比,催产率达到85%。规模化泥鳅苗种培育阶段的开口饵料以蛋黄和浮游生物混合营养为佳,在透明度为50 cm的土池培育的泥鳅苗种成活率高、生长快。  相似文献   

15.
泥鳅与家鱼鱼种无土生态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  和民  龙战勇  肖秀兰  刘红  杨春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2):107-108,112
在废弃的游泳池,采用泥鳅与家鱼鱼种混养,不铺底泥,移植水葫芦,经6个月试验,泥鳅平均体重增重1.8倍,收获150 kg;草鱼鱼种平均体重690 g,收获210 kg;鲢鱼鱼种平均体重134 g,收获65 kg;鳙鱼鱼种平均体重50 g,收获25 kg。试验池水质达到了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鱼类雄核发育新途径及自然四倍体泥鳅所产生的配子染色体组构成,采用自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为父本、二倍体泥鳅(2n=50)为母本进行杂交,受精后5 min将受精卵放入3℃水中处理60 min诱导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并对其后代的血红细胞核体积、染色体核型、Ag-NORs带型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信号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照组杂交三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38.29±3.14)μm3,处理组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血红细胞核体积为(27.92±3.58)μm3,二者血红细胞核体积之比为1.37∶1;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3n=75,核型公式为15m+6sm+54t,NF=96,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数目2n=50,核型公式为10m+4sm+36t,NF=64;杂交三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3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3个FISH杂交信号,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中,在2个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检测到2个FISH杂交信号;杂交三倍体泥鳅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3个,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胚胎染色体和间期核中,呈现出Ag-NORs数目为1~2个。研究表明,雄核发育二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组构成为2套染色体组,表明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能产生二倍体(2n)配子,该结果为自然四倍体雄性泥鳅是具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  相似文献   

18.
泥鳅抗菌肽的制备及其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ris-HCl法提取泥鳅抗菌肽,SephadexG-5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泥鳅抗菌肽,并通过微量反映法测定泥鳅抗菌肽对株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泥鳅抗菌肽对株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195、3.125、12.50μg/μL,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