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家蚕抗氟性遗传的研究 Ⅰ.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对氟化物中毒的抵抗性,依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本试验结果,15个中系×日系杂交组合的相对抗氟优势平均为7.9023,10个中系×中系杂交组合为-0.2180。抗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杂种优势率与F_1代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两亲平均值为负相关关系,尤其是与父本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抗氟性的一般配合力,以新九、638、东34、7532四个品种较高,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从特殊配合力效应中看到,抗氟性与茧层量这两个性状的基因可能有互补作用,说明选育抗氟性强兼茧层重的品种或杂交组合是可能的。特殊配合力大的组合,杂种抗性一般较高,但亲本抗氟水平的高低与亲本一般配合力的高低并无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把对CPV抗性较强品种和易感性品种杂交,从F_2代开始,累代于三龄起蚕经口接种CPV病毒多角体,连续蛾区育选择六代,对CPV抗病性已有明显差异。然后以强、弱二系分别与东34、华10杂交,制成四对杂交种和相应的四个原种,以鉴定选择效果。通过试验和对调查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对CPV抗病性连续选择六代,可以形成许多性状不同的原种品系。(2)向抗病性强的方向选择,对原种性状变化除了普通茧率和良卵率下降,茧层率稍低外,对其他的性状均有良好的影响。(3)对杂交种的多数性状也是强系组合为好,但茧层率、普通茧率以弱系组合为高;对虫蛹率、万头茧层量、茧丝长、茧丝纤度,对CPV抗病性因杂交对象不同,强、弱二系组合互有高低。(4)大多数性状的杂种优势以弱系组合为好,15个性状优势率的合计值弱系组合大于强系组合。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以杂交固定种72秋为材料的抗CPV病的三系选择(选种系、添毒系、对照系)和以大造×苏34F_1、苏8×武1F_1为材料的抗CPV病的杂种选择.提出了以现实遗传力作为选择效率的一个指标.试验结果认为,家蚕对CPV病抵抗性的选择效率,以选择系的选择方法为好.以杂种为材料的抗CPV病选择,发现以大造为亲本的杂种材料进行抗病性选择后,维持了一个以杂合基因型为主的群体.  相似文献   

4.
吉林黑白花母奶牛用加拿大荷斯坦公奶牛配种,其杂种一代(F_1)的生产性能有显著提高。产奶量比母系提高23.36%(P<0.01),比父系提高4.94%(P>0.05),比父母系平均数提高12.57%(P<0.05))。这种杂交组合亲合力强,杂种优势率高,是提高吉林黑白花奶牛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家蚕数量性状配合力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的方差分析方法,就10项主要经济性状,估算了8个原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15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性状的遗传率与群体配合力方差;计算了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与势能比值,并对两亲一般配合力之和、F_1特殊配合力、两亲均值、杂种优势率、F_1表型值等遗传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作了测定,认为以品种一般配合力效应作主要依据,来选择杂交育种亲本或一代杂种的对交品种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   

6.
抗NPV感染蚕品种选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试验比较,初步认为CVDAR(CDR)对NPV感染抵抗性较强,用它杂交育成的系统或者用它组配的杂交组合,都有较强的抗性;在选育对NPV感染抵抗性蚕品种时,首先要找到抗性很强的品种作亲本材料;再进一步将抗性导入经济性状优良的蚕品种,同时必须实行多代连续经口接种NPV以进行个体和蛾区(系统)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中系、日系两方都应有强抗性的亲本;且即使抗性系统(品种)大体稳定或育成,还必须不断地进行NPV接种以实施抗性的选择;作为生产用的抗性杂交组合,其母种一代有必要进行NPV接种的抗性选择,以保持其抗性。  相似文献   

7.
作者结合家蚕品种选育的研究,调查分析了同宫茧发生与品种的关系,认为:(一)同宫茧发生有一定的杂种优势,F_1比两亲的同宫茧率高,但各杂交组合趋向不一致,一般两亲原种同宫茧率平均值高的。其一代杂种同宫茧率亦高,是明显的。因此,在选育家蚕新品种的实践中,应注意在主要经济性状优良的基础上,选择同宫茧发生率低的蛾区继代。(二)家蚕一代杂种间同宫茧发生百分率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表明:同宫茧发生率在多数品种间确实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与品种遗传性有一定的关系,也与配合力有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选配一代杂种进行实验室鉴定时,应该适当地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家蚕浓核病毒对不同蚕品种的侵染性差别很大,通过对26个家蚕品种的感染性比较试验表明,部分品种完全不感染浓核病毒;又通过对易感品种(S)和抗病品种(R)的杂交一代R×S、S×R、R×R、S×S、进行感染性比较试验的结果证明:只有两亲皆为R其子代才是R,两亲中只要有一个S,其于代即为S。这说明,品种对DNV的抗性是隐性遗传,S×R的F_2其感病个体与抗病个体之比为3:1,S×R回交R者感病个体与抗病个体之比为1:1,回交S者与S、S×R正反交一样,均100%的感病。这就证明,家蚕品种对DNV的抗性是受一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并存在若干修饰基因。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引入利木率、夏洛来,西门答尔等国外大型肉(兼)用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F_1代胴体重平均比本地牛提高17.80%,F_2代又比 F_1代提高34.47%。其它各项指标都程度不同的有所提高。低代杂种表现出了较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肉性能。在 F_1、F_2代生产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用轮回杂交和级进杂交两个组合,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选育出诸5、诸6夏秋用品种,兹将诸5、诸6的选育及其一代杂种鉴定的概况简述于后。首先,依据选育目标选配亲本,即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现行夏秋用品种东34、苏12为基础,与现行春用品种华合、东肥分别配成中系东34×华合为诸5,日系苏12×东肥为诸6。这样选配的设想是,使华合、东肥较强的配合力和丰产性的基因,通过杂交,分  相似文献   

11.
何家禄 《蚕业科学》1991,17(2):95-100
家蚕血液酯酶电泳图谱中A区酯酶缺失型东34,是共显性等位血液酯酶A区酶带不表达基因BesAo的纯合子,基因符号Bes Ao/Ao。东34是其亲本交配后代的分离,选择,固定后的产物。东34缺失的A区酶带属胆碱酯酶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3.
家蚕抗浓核病近等基因系及其RAPD分子标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一原  鲁成 《蚕业科学》1999,25(4):217-220
用抗浓核病的蚕品种东 3 4 (rr)与感病的品种菁松 (RR)杂交 ,再以菁松作轮回亲本 ,进行回交育种。由于家蚕抗浓核病基因表现隐性 ,因此 ,用测交添毒选择方法保留抗病基因 (r) ,通过回交 5代和自交一代的选择培育获得了抗浓核病的近等基因系菁东。对 2个品系及抗病亲本用 50个随机引物进行了RAPD分析。  相似文献   

14.
膜结合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广泛地分布于家蚕的中肠、马氏管、脂防体、体壁、后丝腺和脑组织中,马氏管和中肠的酶活力较高.产丝量较高的品种苏6×苏5,中肠γ-GTP活力也较高,各品种中肠γ-GTP活力峰均在5龄中期.大部分必需氨基酸是该酶很好的氨基酸受体,但谷氨酰胺等几种氨基酸明显抑制该酶活力.蚕中肠组织的GSH含量变化与γ-GTP活力变化有关.γ-GTP活力较高的苏6×苏5品种,其中肠GSH浓度也较高.以上结果反映出,家蚕中肠γ-GTP和GSH在吸收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杨明观  朱根生 《蚕业科学》1992,18(4):227-231
度量蚕的耐氟性一般用LC50作指标,测定LC50值试验规模大,数据分析复杂;在育种实践中由于品种多,一般难以实施。本文提出了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试验规模小,方法简单,适用于育种过程中对选育材料或杂交组合作耐氟性测定。  相似文献   

16.
家蚕夏秋用斑纹全限性品种洞.庭×碧.波的育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杂交、回交、插入杂交和系统选育等育种方法 ,育成了实用夏秋蚕斑纹限性品种洞 (限 1B)、碧 (限2A) ,与引进斑纹限性品种庭 (秋丰B)、波 (85 4B)组配成洞·庭×碧·波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农村饲养及种场繁育结果表明 ,该品种强健好养、茧形匀整 ,茧丝质优良 ,原蚕容易饲养 ,蚕种繁育系数高 ,且全限性 ,综合经济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7.
东34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质型多角体(CPB)选择,健蛹率提高17.3—54.5%,大造品种经7—8代连续添毒CPV选择,健蛹率仅提高3.9%-5.3%。隔代添毒CPV区的建蛹率和茧质均高于累代添毒选择区。春季CPV添毒选择浓度可用10~5,(1/2)×10~5,(1/4)×10~5:秋季宜用10~5,10~4,10~3,10~2。CPV添毒选择区的平均茧质成绩接近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家蚕对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及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陈春平  林昌麒 《蚕业科学》1996,22(3):160-164
试验研究了家蚕对NPV病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家蚕品种间存在抗性差异,幼虫期的攻毒发病率与全龄虫蛹率成极显著的负相关,抗性对感性呈不完全显性,是由两对以上基因控制的,至少有一对为主效基因,再一次证明有偏父遗传现象,其狭义遗传力为36.1%。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四元杂交种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o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对苏、菊、明、虎母种、交原种及四元杂交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母种对BmNPV的抗性存在差异,抗病性由大至小的顺序为虎、明、苏、菊,各交原种的抗性高于母种,四元杂交种的抗性高于交原种,表现出较明显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为理解四元杂交种对BmNPV的抗性遗传规律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提高苏·菊×明·虎的抗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