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广西肝片形吸虫中间宿主的种类为小土蜗螺和斯氏萝卜螺。对不同剂量毛蚴感染中间宿主椎实螺的存活率,椎实螺的繁殖及其对干旱的抵抗力;尾蚴的逸出时间、数量;囊蚴对终宿主山羊羔的感染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八年十月至一九八一年四月间,在湖州、桐乡二地选择社员饲养的不同年龄的湖羊295头,分155头、70头、70头三批,分别经1~2次驱虫后,在一年内每月上、中、下旬各进行一次粪检,计算肝片吸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汇总检查结果,明确各月份感染肝片吸虫情况,即肝片吸虫感染季节动态。同时在上述调查点内,从一九八○年四月至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止,每月上、中、下旬采集小土蜗螺压片检查,观察各旬内小土蜗螺感染肝片吸虫蚴的情况,作为季节动态辅助调查。调查结果:一年内湖羊肝片吸虫感染率桐乡县高达81.9%,湖州市69.2—75.9%,阴性羊转阳性一年四季均有,但主要发生在六至十二月,特别是九、十月份转阳性羊最多,尤其八○年气温偏低,雨量增多,使湖羊肝片吸虫感染率提高。阴性转阳性增加,而感染高峰期也相应推迟一个月。三批调查羊只在十三个月内死亡51头,平均死亡率为17.9%,其中肝片吸虫直接或间接引起死亡的36头,占70.58%,死亡率为12.2%。从野外采集的60992个小土蜗螺中,查得感染肝片吸虫蚴阳性螺383个,感染率为0.63%。一年内主要集中在四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其中六月下旬感染率高达5.1~5.32%,这与湖羊肝片吸虫感染高峰期调查结果相符。国内外对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较多,但对于一个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平原水网地区,终年舍饲的湖羊肝片吸虫病,流行面广,感染率高,死亡严重等方面的研究资料尚少,为有效地防治本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对湖羊主要产区的湖州、桐乡二地的湖羊肝片吸虫的感染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在贵阳地区的6、7、8三个月,肝片吸虫卵发育为毛蚴需要17.0—19.7天,3月和11月,卵的发育延长至28—33天,但在天气温暖时,虫卵仍可发育或孵出毛蚴。在冬末春初的12、1、2三个月,室温平均在6.30—7.50℃,虫卵停止发育。 2.实验证明,肝片吸虫在贵州的中间宿主为小土蜗(GaIba paryia)。此螺各月均见到活动,越冬螺在翌年3—4月发育成熟和开始产卵,6—8月第二代螺进入成熟期,并大量产卵,密度最高,9—10月密度下降,但可见少数第三代螺体成熟和产卵,并孵出幼螺,通常以幼螺越冬。灭螺可在各月进行,尤以冬春为最重要。 3.本文对肝片吸虫的虫卵孵化、毛蚴侵入螺体、尾蚴逸出以及囊蚴的形成进行了实验观察。 4.贵阳地区肝片吸虫蚴虫在小土蜗体内的感染、发育与繁殖时间在春未、爱、秋和冬初季节,尤以夏秋两季为盛期。在室内月均温为24.07—25.07℃时,小土蜗感染毛蚴后,经43天及其以上即自螺体内逸出尾蚴;用囊蚴感染家兔、山羊后,经60—7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 5.根据一年中囊蚴出现的季节从四月至十或十一月,所以秋季驱虫治疗的适宜时间不超过11月,冬春预防性驱虫分别在12—1月和3月。诊断出有临床症状或已感染的家畜应随时进行驱虫。  相似文献   

4.
<正>羊肝片吸虫病是因羊吞食含有肝片吸虫囊蚴的水草而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肝片吸虫外呈树叶状,虫体长20~30 cm,宽5~13 cm。新鲜虫体呈肉红色,浸泡后呈黑色。虫卵桶圆形,褐色,有卵盖,长130~150μm,宽70~90μm,卵内充满卵黄细胞,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后经粪便排出体外。卵在外界水中15~30℃的温度下,经10~25 d孵化出毛蚴,毛蚴钻入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进行发育繁殖,最后生成许多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或附着于水草上变成囊蚴。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草后,囊蚴进入消化道,在小肠内脱去胞囊生成童虫,  相似文献   

5.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反刍兽的重要寄生虫病。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小土蜗(Galba Pervia)到处孳生,从阳性螺体逸出的尾蚴形成囊蚴后造成自然界的严重污染,引起耕牛的普遍感染和发病。  相似文献   

6.
对吉林省镇赉县两牧场的小土蜗(Galba pervia)和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体内片形吸虫(Fasciolas sp)、东毕吸虫(Orientobicharzia sp)幼虫做了调查。结果为,东毕吸虫尾蚴6月下旬开始从螺体内逸出,8月中旬达最高峰,9月下旬逐渐减少。片形吸虫尾蚴7月中旬开始从螺体内逸出,9月上旬达最高峰,10月上旬阳性螺逐渐减少。含两种吸虫幼虫的阳性螺率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片形吸虫幼虫可以以雷蚴的形式在螺体内越冬,该地区含东毕吸虫幼虫的阳性螺率比含片形吸虫幼虫的阳性螺率高。含东毕吸虫尾蚴的阳性螺率最高达52.52%(252/480), 而含片形吸虫尾蚴的阳性螺率最高只达17.33%(52/300)。  相似文献   

7.
继1991年发现牛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以来,我站加强了对病死牛的剖检和查虫工作。在1991年4月,我们在对一头黄牛瘤胃臌气的病死牛剖检时,在其肝脏的胆管中检出了叶片状虫体10余条,虫体长约20毫米,宽约5毫米,经检查确定为牛肝片吸虫。这一寄生虫的发现的继东毕吸虫之后的又一首次发现,为此我们重点地对其中间宿主(当地的几种淡水螺)进行了尾蚴查找工作在1991年和1992年夏秋期间,我们反复多次地采螺,终于在邮枚椎实螺体内检出了肝片吸虫尾蚴,同时在个别牛的粪便中也查到了虫卵。通过病原体的检获和鉴定,结合虫卵尾蚴的查出,我们认为: 该病死牛虽非因肝片吸虫的强度感染而致死,但其虫体和尾蚴的查出在大兴安岭高寒地区尚属首次。大兴安岭地区存在牛的肝片吸虫病,在本地放牧区的螺体内检出尾蚴,证明流行区内有  相似文献   

8.
<正>肝片吸虫病牛、羊、猪、马、人都可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病。1肝片吸虫生活史肝片吸虫在牛、羊胆管内寄生产卵,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虫卵发育成毛蚴,当毛蚴游于水中遇中间宿主──椎实螺时,可在椎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很快变成囊蚴,囊蚴可粘附于草上或游于水中,当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即被感染。囊蚴穿过牛、羊肠壁进入血管,经门静脉到肝脏,并进入肝脏、胆管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9.
用斑点杂交试验检测苏、皖7县市肝片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Galbapervia)的感染情况,共检测小土窝螺777个,阳性33个,阳性率为4.25%,其中江苏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为4.33%,安徽省小土窝螺的阳性率是4.11%,结果表明本地水牛肝片吸虫感染率与小土窝螺阳性率呈正相关趋势,斑点杂交试验检测中间宿主小土窝螺可预测牛羊感染肝片吸虫的严重程度,是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采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培育大片形吸虫囊蚴,着重研究大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和临床病理变化.人工培养和孵化大片形吸虫虫卵,用孵化出来的大片形吸虫毛蚴感染中间宿主小土蜗螺,收集大片形吸虫囊蚴,再用囊蚴感染试验小鼠.结果显示,囊蚴经口感染试验小鼠后1周即可在肝脏找到虫体,幼虫可在小鼠体内发育生存7~8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染囊蚴数量不同,可给小鼠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变,甚至造成死亡.剖检小鼠可见肝脏质地脆,颜色发黄,脾脏肿大等严重病理变化.因此,可利用小鼠作为大片形吸虫幼虫感染的试验动物,进行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反刍动物三类吸虫病主要指:大拟片形吸虫也称大肝片吸虫;支双腔吸虫也称矛形双腔吸虫或小肝片吸虫;感染反刍动物的前后盘吸虫有许多种,如端盘吸虫、瘤胃吸虫和圆锥吸虫等。1反刍动物大拟片形吸虫病1.1虫体和感染大拟片形吸虫(大肝片吸虫),长100mm,厚2~4.5mm,宽11~26mm,椭圆形。其与肝片形吸虫的区别是缺少前面的圆锥突起。大拟片形吸虫常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鹿是其最主要的宿主。  相似文献   

12.
片形吸虫分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 肝片形吸虫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呈柳树叶片状,刚从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图-1),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大小为21~41毫米&#215;9~14毫米,体表生有许多小棘。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呈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虫卵(图-2)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133~157微米&#215;74~91微米。  相似文献   

13.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引起的羊寄生虫病。肝片吸虫体扁平,长2~3cm,宽约1cm,虫体呈淡红色,雌雄同体,主要寄生在羊的肝脏和胆管中。  相似文献   

14.
肝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及大片形吸虫引起,主要发生于反刍动物。其它哺乳动物和人也可感染,是危害养牛、养羊业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该病原是一类大型吸虫,肝片形吸虫长20~30mm,宽8~10mm,红褐色,呈扁平的叶片状,虫体肩部宽而明显;大片形吸虫长25~75mm,宽5~12mm,肩部不明显,后端钝圆。  相似文献   

15.
肝片形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鹿和骆驼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实质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病变,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牛羊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很大损失.毛毕吸虫病是由分体科的毛毕属的包氏毛毕吸虫寄生于鸭、鹅及野生水禽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寄生并产卵引起肠黏膜发炎,影响肠道吸收功能,严重感染时呈现消瘦、发育受阻等症状.肝片形吸虫病及包氏毛毕吸虫病均属人畜共患病,肝片形吸虫、包氏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同属椎实螺,椎实螺有小土蜗、静水椎实螺、斯氏萝卜螺、耳萝卜螺4种,在我国分布甚广,它们生活并大量繁殖于田园、沟渠、池塘、沼泽等地.当病畜病禽排出的虫卵随粪便于水中,孵出毛蚴游于水中并钻入椎实螺体内生长发育,椎实螺受肝片形吸虫及毛毕吸虫幼虫感染,其受感染率可以反映出当地患肝片形吸虫病和毛毕吸虫病的严重程度.为此,笔者对高安市郊农村椎实螺感染肝片形吸虫、毛毕吸虫幼虫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旨为防治牛羊患肝片形吸虫病和鸭鹅患毛毕吸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牛羊肝片吸虫病是对牛羊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鹿也常被感染,较少见于猪和其他动物。多寄生于患畜的胆管内,引起消瘦、贫血等恶性体质。如果带虫时间较长,可导致患畜因极度瘦弱死亡。1病因及流行病学肝片吸虫长2~3cm,宽约1cm,呈扁平树叶状,红褐色,雌雄同体。主要寄生在牛、羊的肝脏胆管中。虫体在胆管中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肠管,再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化出毛蚴(第一期幼虫),在低洼的湿地或稻田、水沟等处,毛蚴钻入椎实螺(一种小型的淡水螺蛳)体内,经过胞蚴、雷  相似文献   

17.
首次报道了国内圈养斑纹角马肝片吸虫病确诊病例。诊断依据:(1)提示性临床症状:贫、消瘦、营养不良;(2)尸体剖检特征性病理变化:胆管显著扩张和胆管内挤排出大量肝片吸虫成虫的虫体;(3)肝片吸虫感染强度测定:运用麦克马斯特法测定了病死角马肝片吸虫感染强度为1 600个/g;(4)中间宿主调查:角马的饲养区内发现大量椎实螺,椎实螺体内含有大量的肝片吸虫尾蚴;(5)组织病理学检查:细支气管和肺泡腔内见有童虫的虫体结构。首次证实了角马肝片吸虫感染时,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可误移至肺,导致肺的病理变化。该病的发生与环境潮湿多水、环境中存在大量椎实螺而未被重视有关。肝片吸虫宿主范围广,应重视易感动物的生活环境,定期粪检确定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及选择有效的药物防治,这是科学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肝片吸虫病 1.1病原与流行特点 该病是肝片吸虫、大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引起慢性或急性肝炎、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等病症的寄生虫病。肝片吸虫成虫在胆管内产生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条件下经10~25天孵化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椎实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几个发育阶段最后形成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吃草或饮水时吞食囊蚴而感染该病。每年的春季、夏末、秋初发病。  相似文献   

19.
<正>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我市主要是小土蜗螺。羊发病多因畜主经常在低洼有浅水或死水的草滩地放牧,羊吃草、饮水时吞食土蜗螺或囊蚴后,囊蚴进入肠道,从胆管开口处钻入,或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入肝,钻破肝实质到达胆管;或是钻入腹腔,从肝表面钻入肝脏,在肝脏胆管发育成成虫。干旱年份发病轻,多雨年份发病重,夏秋季为主要感染季节。2013年9月5日,接到我镇米某某的电话,得知他家  相似文献   

20.
<正>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严重患羊伴有全身中毒和营养不良现象,病羊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有的甚至死亡,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情况肝片吸虫呈扁平叶状,长20~40mm,宽5~13mm,新鲜虫体为棕红色。成虫为雌雄同体,体表有细棘,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