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对菜田土壤肥力、盐渍化及酸碱度的影响,采集西安市8个涉农区县露地、大棚和日光温室全部菜田共422个样本0~20 cm土样进行了土壤养分及盐分和p H值分析。结果表明: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大棚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露地和大棚蔬菜土壤碱解氮含量无显著变化,日光温室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大棚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增加趋势。露地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变化。总的来看,随种植年限增长,设施蔬菜土壤养分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养分富集十分明显,这与设施蔬菜化肥投入过高有关,必须控制设施蔬菜化肥用量,从而避免肥料的浪费与环境污染。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和土壤盐分均无显著变化,但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含量是露地蔬菜的2.2~2.3倍,土壤电导率是露地的2.0~3.3倍,说明设施蔬菜土壤硝酸盐和盐分累积十分明显,对蔬菜生产形成潜在不良影响,应通过控制化肥用量加以防控。随种植年限增长,露地和设施蔬菜土壤p H值均无显著变化,两者之间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采集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乡和乐都县碾伯镇种植1~30年日光温室蔬菜地耕层土壤及剖面土壤(1~100 cm),分析了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含量明显高于露地土壤,其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最低值比露地(CK)土壤分别增加1.900 g/kg、0.405 g/kg、19.700 mg/kg。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中铵态氮(NH4+-N)在0.375 1~0.435 1 mg/kg范围内变化,变化最大幅度为0.060 0 mg/L;硝态氮在表层含量极高,60 cm以下硝态氮含量变化趋于稳定。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硝态氮(NO3--N)含量在0.946~45.400 mg/kg内变化;铵态氮(NH4+-N)含量总体上变化趋势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3.
三门峡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南省三门峡市4个烟区土壤与烟叶各68份成对样品的测试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最优曲线回归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三门峡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3.63 g/kg,大多分布于10~20 g/kg之间;高类群总糖、还原糖含量和钾氯比分别与中、低类群间差异显著;高、中类群总氮和烟碱含量分别与低类群间差异显著;不同有机质类群间绿原酸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莨菪亭和芸香苷差异均不显著;中、低类群烟叶中磷和钙含量显著高于高类群,高、中类群铁含量显著高于低类群;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总糖和烟碱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钾氯比呈显著负相关;绿原酸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S形曲线方程,且其决定系数(R2=0.650)达到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烟叶中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钙、锌显著正相关,与磷显著负相关,关联顺序依次为钙铁锌磷铜镁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的叶片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在一年中不同季节 的动态变化,为山核桃经济林的施肥、管理、低产林的改造及该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在环江县 的 10 个核桃园分别选取 20 株山核桃,采集叶片和土壤,测定叶片养分(全碳、全氮、全磷、全钾、钙、铁、 锌、硼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速效硼、速效铁、速 效锌、速效钙含量),分析叶片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结果】随着山核桃植株的生长,叶片氮含量逐渐减 少至 13.59 g/kg,而硼、钙含量则逐渐增加;叶片铁含量先减少后增加,而磷含量则相反;7 月、10 月的叶片钙 含量约是 4 月(13.54 g/kg)的 2 倍;山核桃林地土壤交换性钙、有效硼含量变化则先增加后减少,全钾含量逐 渐增加至 8.84 g/kg,4 月的有效锌含量(8.46 mg/kg)是 10 月的 6.9 倍;山核桃叶片各养分均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 土壤养分中除有机质和有效氮含量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外,其余养分含量均呈现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关性分 析表明,叶片氮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磷含量与土壤有效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铁 含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山核桃花期,应加强钾肥施用;在果实生长期,应注重氮肥、 钾肥施用,提高大量元素的有效性;在果实成熟期,应补充磷肥和钙、硼等微量元素肥料。  相似文献   

5.
研究山西省原平市玉米种植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情况及其与有机质和pH之间的关系,为当地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区域玉米种植区划,采集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有机质以及微量元素铜、锌、镍、铁、锰、硒和钙的含量,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土壤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机质和pH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10~53.98 g/kg,平均值为17.29 g/kg;pH为7.50~8.66,平均值为8.08,表明原平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铜、锌、镍、铁、锰、硒和钙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0.61 mg/kg、68.47 mg/kg、33.30 mg/kg、2.92%、578.13 mg/kg、0.28 mg/kg和4.07%,其中,锌、镍、锰、硒的平均值高于山西省背景值,铜、铁、钙的平均值低于山西省对应元素土壤背景值。铜、锌、硒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铁含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钙含量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锌含量与有机质呈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广西横县茉莉花连作田土壤改良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广西茉莉花主产区横县连作田土壤理化性状及茉莉花产量影响因素,形成土壤改良有效方案,为茉莉花低产田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对横县连作10年以上茉莉花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筛选土壤改良方案并分析土壤理化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调查土壤p H值最高4.87,最低3.82,土壤容重1.45~1.48 g/cm3,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含量较低,而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较高。百花重与p H值、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H值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电导率与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容重与毛管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与速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产量及土壤改良效果,最佳改良方案为A1B2C2,较改良前,土壤p H值提高了0.31个单位,饱和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分别提高5.46和4.50个百分点,有机质提高3.00 g/kg,容重降低0.11 g/cm3,百花重达33.50 g。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赣南废弃稀土矿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对其采矿迹地的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矿迹地0~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氮和磷含量均表现为天然林地>堆积地>挖矿地.天然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其值为20.9 g/kg,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全氮含量为0.062~1.473 mg/g,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水解氮含量为13.36~120.39 mg/kg;土壤全磷含量为0.076~0.524 g/kg;土壤有效磷含量为0.691~4.560 mg/kg,其含量大小有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与全氮、水解氮和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不同有机质含量农田黑土的水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经空间移位后农田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60 g/kg时,土壤表层温度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各处理土壤温度相差最高可达6.8℃;10cm深处的土壤温度在夜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各处理之间土壤温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气温高时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赣东北地区11个试验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普遍偏低,其中土壤有机质30 g/kg以下的比例达62.7%。土壤有机质与CK、OPT处理的水稻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性质有关。然而,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与缺磷处理的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缺钾处理的产量则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土壤磷素是限制赣东北地区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因此,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水稻土上,增施磷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磷肥农学效益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时,磷肥的施用对水稻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土壤有机质的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赣东北地区,磷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而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赣东北地区11个试验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水稻土有机质普遍偏低,其中土壤有机质30 g/kg以下的比例达62.7%。土壤有机质与CK、OPT处理的水稻产量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与土壤性质有关。然而,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与缺磷处理的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缺钾处理的产量则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土壤磷素是限制赣东北地区水稻产量的关键因子,因此,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水稻土上,增施磷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磷肥农学效益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时,磷肥的施用对水稻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随着土壤有机质的提高,磷肥的利用效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在赣东北地区,磷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而做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1.
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积累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土壤类型和棚龄的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显著高于露地土壤,0~20 cm土层分别提高16.5 g/kg、1.02 g/kg、55.52mg/kg,20~40 cm土层分别高13.9 g/kg、0.75 g/kg、39.54 mg/kg;且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增加量具有相同的趋势。在一定年限内随棚龄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增加,呈明显的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蔬菜中较为普遍的Pb和Cd污染为对象,以常用的钙镁磷重金属钝化剂为对照,进行不同用量含硫钝化剂对抑制芥菜Pb、Cd富集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钙镁磷和含硫钝化剂都能降低芥菜Pb、Cd富集量,幅度分别达到9.8%~44.0%、8.6%~21.1%,其中低量含硫钝化剂的降铅作用与钙镁磷相当,中高量含硫钝化剂的降镉作用与钙镁磷相当。含硫钝化剂用量与芥菜菜体铅、镉含量都呈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Pb=10.332-1.122x(R2=0.941**)和YCd=1.1573-0.055x(R2=0.883*)。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芥菜菜体Pb含量与土壤总Pb含量的关联度最大,关联系数为0.725,其次分别为土壤pH>土壤有效铅。而芥菜菜体Cd含量与土壤有效Cd含量的关联度最大,关联系数为0.736,其次分别为土壤全量镉>土壤pH。  相似文献   

13.
大棚土壤和番茄中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燕  廖超英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246-249,253
为研究杨凌区大棚土壤和番茄Cd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在该区主要大棚蔬菜产业带采集土壤和番茄样品,对土壤中总量和有效态Cd含量以及上述土壤中生长的番茄中Cd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李台乡大棚土壤Cd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278 mg/kg。与杨凌土壤背景值(0.108 mg/kg)相比,大棚Cd含量表现出明显的Cd累积效应,但仍低于温室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限值。有效态Cd含量占Cd总量的百分数分别为14.7、23.9和29.6%。土壤总量和有效态Cd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Cd在番茄体内含量为叶片>果实。按照国家Cd食品卫生限量标准(GB2526-2005)限量值,杨凌区大棚番茄果实均无超标样本。番茄对Cd的富集能力受到土壤有效态Cd含量的影响,并随有效态Cd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与番茄叶片Cd含量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土壤Cd总量、有效态Cd含量与番茄果实Cd含量未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番茄叶片Cd含量与果实Cd含量之间表现出弱的正相关性。杨凌区大棚土壤Cd累积明显,大棚种植番茄适应当地土壤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磷酸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比露地栽培高,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且不同种植年限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则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设施栽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它土壤主要养分因子相关性都不显著。设施栽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氮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负效应,土壤有效磷对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有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全磷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都主要表现在间接影响上。  相似文献   

15.
对贵阳市蔬菜基地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菜地土壤特性发生区域性变化,其影响趋势是城区>郊区>农区。不同区域之间的菜地土壤物理性粘粒、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余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不明显。菜地土壤呈中性或弱酸性,区域之间差异不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有郊区高于城区和农区的趋势,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其平均值为17 cmol( )/kg土以上,属于中上等保肥水平。城区菜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高于郊区和农区并达到显著性差异;城区土壤有机质均值达到117.4 g/kg,是农区土壤的3倍。菜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有城区和郊区大于农区的趋势;而钾素含量是农区>郊区>城区。  相似文献   

16.
南平植烟土壤有机质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分析南平植烟土壤有机质状况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方法]利用南平植烟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现状、演变趋势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南平植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5.97±7.74)g/kg,CV为29.80%,其中15.00~25.00g/kg的占46.03%,25.00~35.00g/kg的占37.56%。与1994年相比,南平植烟有机质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但2008年比2002年又略有增加。土壤有机质与有效S、水溶性Cl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与质地、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K、缓效K、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及有效Fe、Mn、Cu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N素的关系最为密切,提高土壤有机质最直接的影响是土壤供氮能力的增强。土壤有机质分组后,其养分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论]南平烟区应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或实施秸秆还田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少数有机质超过45.00g/kg的烟区,烤烟当季应少施或不施有机肥,或将有机肥在烤烟前茬作物上施用。  相似文献   

17.
南平烟区土壤和烟叶含氯状况及其与烟叶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南平烟区185个土壤样品和202个烟叶样品的氯含量及其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平土壤水溶性氯含量平均为21.26 mg/kg,较2001~2003年降低了0.89 mg/kg,属于中等偏低,65.95%土壤的氯含量处于较低及低水平。土壤氯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硫呈显著正相关。南平烟叶氯含量平均为0.13%,较2001~2003年变化很小,属于低,90.10%烟叶的氯含量处于低及缺水平。CB-1品种的烟叶氯含量最高。土壤氯与烟叶氯相关不显著,与钙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钼呈显著负相关。烟叶氯与总糖呈显著正相关,与挥发碱呈显著负相关,与燃烧性呈显著正相关。南平烟区可以适量增施氯肥。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pH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在甘肃武威市设施栽培条件下,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及肥料种类(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对设施土壤硝态氮累积、硝态氮在土壤剖面运移及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肥料种类对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淋溶均有较大的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增加,其中对0~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同等施氮量时,单施无机肥处理(NPK)、有机无机肥减半配施处理(1/2MNPK)、单施有机肥处理(M),在40~150cm土层硝态氮的累积量分别为267.33、211.94、125.72kg.hm-2,表明只施用化肥较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更易造成土壤硝态氮淋溶并在深层累积。将农户习惯施肥量(MNPK)减半后施用(1/2MNPK)对蔬菜产量没有影响,并且显著减少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表明当地农户设施栽培肥料施用量过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栽培成本高,还可能给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带来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土壤硝态氮含量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会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福建省12个县(市、区)的3种蔬菜(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和相应土壤的汞含量状况,研究大田条件下上海青、豇豆和包菜对土壤汞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菜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有29.1%的土壤总汞含量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的二级指标。调查区蔬菜汞含量范围为0.02~5.21μg/kg,均低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中蔬菜汞的限量指标。调查区土壤有效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土壤汞有效度平均值为9.98%,表明汞在土壤不容易转化、被作物吸收。上海青、豇豆、包菜汞含量与土壤有效汞含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且线性关系优于各蔬菜汞含量与土壤总汞含量的关系。依据拟合的回归方程推算出土壤有效汞的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0.31 mg/kg、豇豆0.65 mg/kg、包菜1.29 mg/kg。依据土壤总汞含量与有效汞含量的拟合回归方程推算出相应的土壤总汞安全临界值分别为:上海青9.85 mg/kg、豇豆21.18 mg/kg、包菜42.52 mg/kg,均远高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苹果树各器官钙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幼果期富士苹果树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含水量、钙含量及钙吸收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果期富士苹果树干重为10.19 kg,地上部钙含量为5.18-16.66 g/kg,根系为6.60-11.7 g/kg,钙吸收总量为74.29 g,地上部与根系分别为51.38 g和22.91 g;春梢钙含量最高,骨干枝干重最大,果树新生器官(果实、叶片和春梢) 中叶片的干重较大,同时其钙吸收量为新生器官之首;地上部各器官含水量总的趋势是幼嫩器官高于成龄器官,在同一土层中,根干重随根直径减小而减小,而其含水量相反;直径相同的根,其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果树根系结构组成中,以直径1.0-5.0 cm的根为主,且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中;果树钙贮藏器官主要是骨干枝和直径1.0-5.0 cm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