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乙醚提取法制备的 Q 热抗原,参照西德补体结合试验微量法检洲进口牛、本国牛、牛鼻气管炎(IBR)免疫牛、牛流行热(BEF)免疫牛、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中和抗体阳性牛及猴子血清共384份。结果表明,新制备的抗原特异、敏感,试验方法简便,可作为 Q 热的有效常规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猪瘟细胞苗生产中犊牛血清BVDV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VDV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与猪瘟病毒同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因而BVDV中和抗体具有中和猪瘟病毒的作用。所以在猪瘟细胞苗的生产中如果使用了含有BVDV中和抗体的犊牛血清,将会严重干扰疫苗的正常生产,造成产品的报废和经济损失。为此,凡用于生产猪瘟细胞苗的犊牛血清都要事先检测有无BVDV中和抗体的存在。其检测方法通常用细胞中和试验。细胞中和试验又分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常量法是先制备良好的细胞单层,然后在细胞单层上接种各血清-抗体中和物及血清毒性试验、阴性血清、阳性血清、病毒抗原等对照。经37℃…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3.3.3 血清学检查 中和实验、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和酶标抗体法都可用于诊断本病. 血清中和实验:将被检血清稀释后加入病毒,25℃作用2h后,与制备好的犬肾或绿猴肾细胞悬液混合接种于微量培养板,5%CO2条件下,35℃~36℃培养3d,染色检查CPE.  相似文献   

4.
用MDBK细胞,采用血清微量中和试验方法,对黑龙江省某进口牛精液的奶牛场的受体牛进行血清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抗体检测。用一定量的已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通过观察MDBK细胞病变情况,检查被检血清中IBR中和抗体,结果发现,所检27份血清中,其抗IBR病毒抗体均为阳性,且抗体效价相当高。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牛流行热的诊断技术归结为7个方面,即流行病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电子显微镜检查、动物接种试验、细胞培养传代试验、血清微量中和试验;从建立防疫制度、隔离病畜、接种疫苗、消灭昆虫媒介、定期清洁消毒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根据不同病情,提出了对症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用于检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血清抗体的最普通方法是病毒——血清中和试验,此法检出的抗体水平较低,且费钱、费时,手续繁锁,很难适应港口检疫的需要.微量间接血凝试验(Micro—Passive hemagglutin~(a)tion·test简写MPH)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敏感的血清学试验方法,很有希望取代中和试验而成为新的常规检疫手段.本文着重介绍微量间接血凝试验的操作程序,同时,用MPH试验与中和试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张焱 《中国动物检疫》1992,(2):15-15,13
某些传染病的诊断,如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赤羽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等,均需借助细胞做血清——病毒中和试验。目前,特别是微量中和试验的应用更为普遍。判定微量中和试验的结果,一般是借助显微镜观察细胞产生的CPE,这种方法往往夹杂一些主观因素,而且只能逐孔检查,孔与孔之间很易引起错误,造  相似文献   

8.
用919株牛暂时热病毒制造细胞培养疫苗。Tzipori(1974)曾将其他牛暂时热BEF病毒株适应于Vero细胞系,并在啮齿动物进行传代,结果传代毒对牛的抗原性不如919株好。919株弱毒是将病牛血毒直接接种Veto细胞,因而避免了病毒抗原性发生改变。将919株弱毒经静脉接种犊牛所诱发的中和抗体应答和犊牛被接种417WBC株强毒后发  相似文献   

9.
1、本文报告了用近二十种不同的感染禽类或哺乳动物的病毒株接种幼猪肾(BPKV)传代细胞系以及进行血球吸附试验的测定方法与结果。下列病毒能产生细胞病变(CPE):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伪狂犬病、猪水泡病、猪痘、口蹄疫、羊传染性脓疱、鸡新城疫(强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而以下病毒既无 CPE 出现,也不发生鸡红细胞吸附现象:牛病毒性腹泻、猪瘟、传染性囊病、鸡新城疫(I 系)、鸡新城疫(LaSota 系)、传染性喉气管炎、鸡痘、禽流感(鸭源)、鸭瘟、小鹅瘟。2、进一步在 BPKV 系上对伪狂犬病病毒(PRV)进行微量毒价测定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该 BPKV 传代细胞系可利用作为某些病毒病的诊断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 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 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 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 ℃ 1 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细胞培养病毒蚀斑技术,将分离的伪狂犬病毒(PrV)HS-9304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单层培养上覆以营养琼脂培养基,连续挑斑纯化3次,成功地获得了纯化病毒克隆株.对病毒克隆株在传代细胞上复壮增殖后进行毒价测定.接种试验动物人工造病并进行血清中和试验以及外源性污染的检定.该病毒克隆株对BHK-21细胞感染的滴度为10~(8.5)TClD_50,能使小鼠和家兔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死亡,病毒对PrV标准阳性血清的中和效价达到1:195.病毒纯净无外源性污染.  相似文献   

13.
用猪瘟毒弱毒株感染或活毒疫苗接种猪,探讨了体液免疫反应(血清中和作用)和细胞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刺激试验)。接种疫苗的猪显现出强烈地产生中和抗体,但没有查出细胞免疫反应。而在感染慢性猪瘟病毒的猪中,未发现中和抗体,但观察到暂短时间的细胞免疫反应(在接种后18天)。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JL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从吉林某牛场表现严重腹泻症状濒死牛的胸腺病料样品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中盲传4代无细胞病变产生,而通过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命名为BVDV-JL.将BVDV-JL株F4代细胞培养液(10<'7.13>TCID<,50>/...  相似文献   

15.
赤羽病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引自日本的赤羽病病毒,制备了微量病毒中和试验抗原和高免阳性血清,建立了赤羽病微量病毒中和试验诊断方法,应用此方法对广东省724头牛血清进行了检查,阳性率为35.3%,对上海665头牛血清作了检查,阳性率为67.7%,说明这些地区曾流行过赤羽病,同时对澳大利亚当地牛108头进行检查,阳性率为55.5%,与外报道一致。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进口牛173头的检查结果,全部阴性,对澳大利亚进口羊992头的检查结果,发现阳性1头,已得到澳方认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6,(6):912-916
针对新疆蓝舌病流行现状,本试验以蓝舌病血清学检测为阴性的动物建立监控群,于2014年5月至9月每周采集1次血样,血清学检测出现转阳动物后,取其转阳前后2周血样,接种10日龄鸡胚,收获死亡鸡胚肝脏,研磨浸毒后接种C6/36细胞和BHK-21细胞,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样本进行PCR鉴定和电镜观察,并用细胞微量中和试验进行血清定型。经RT-PCR扩增蓝舌病血清型群特异VP7片段和NS1片段,鉴定在1 156,272,101bp处有特异性条带。电镜观察到疑似的病毒颗粒,中和试验结果显示该毒株为BTV-1型。上述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到蓝舌病病毒1株,中和试验定型为BTV-1型。  相似文献   

17.
蓝舌病病毒血清9型毒株在我国的首次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分离流行于我国云南省的蓝舌病病毒(BTV),掌握分离BTV的遗传特征与感染特性。采用"鸡胚—C6/36细胞—BHK-21细胞"接种的方式,采集哨兵牛的BTV阳性血液进行病毒分离;采用血清中和试验以及Segment 2与Segment 6ORF区的克隆测序确定分离病毒的血清型;通过病毒噬斑形成和增殖曲线的测定,分析病毒在BHK-21细胞的增殖特性;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分析BTV感染动物血液中病毒含量与中和抗体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3年8月,在云南芒市设定的哨兵牛中分离出一株BTV(毒株号V013/YN/2013),血清中和试验显示V013/YN/2013为BTV-9型病毒,Segment 2与Segment 6序列分析表明分离的病毒属BTV-9Eastern型,与日本毒株和澳大利亚BTV-9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病毒噬斑与增殖曲线测定结果显示V013/YN/2013在BHK-21细胞上增殖能力明显强于BTV-9型参考毒株。自然感染V013/YN/2013的牛在连续5个月的监控期内未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动物虽产生了特异性中和抗体,但血液中始终能持续检测到病毒核酸。本研究首次报道了BTV-9Eastern型毒株V013/YN/2013在我国的分离,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9型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诊断方法的建立、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貉源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大庆某貉养殖场病貉的病料,处理后接种于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核酸。病料接种 Vero 细胞 72 h 后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分离株可以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 1∶25;分离株对氯仿、乙醚敏感,对酸和热抵抗力弱,可以凝集鸡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瘟热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 RT-PCR检测病毒细胞培养液,扩增出的片段长287 bp,与预期设计的长度相同,经测序发现与MS01株的同源性为99%。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株为犬瘟热病毒,命名为CDV-DQ株。  相似文献   

19.
1.按正常免疫程序,对牛均行颈部皮下两次免疫接种,两次免疫接种间隔为3周,每次每头牛为由关大沛等发表“牛流行热防制措施“研究报告中提及,犊牛经牛流行热灭活苗免疫后,出现血清中和抗体价偏低的问题,我们在广州和杭州两地试验中也出现类似情况.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现地也反映出现散发性流行,给养牛业造成一定损失.为了探讨上述情况,为犊牛制定出更合理的免疫程序,我们于2001年与广州珠江牛奶有限公司共同协作进行犊牛免疫程序试验.选择广州珠江牛奶公司的3月、6月、9月及12月龄犊牛作为本次试验的试验牛,应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牛流行热油佐灭活苗(010328批)进行二种不同免疫程序试验:4ml.2.在正常免疫后3个月再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每次每头试验牛免疫剂量为3ml.然后在第二次免后3个月、6个月及9个月采集上述试验牛血清,应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法,跟踪检测其血清中和抗体价.其试验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20.
细胞培养技术有其广泛的应用范围,特别是在免疫学和病毒学方面的应用,在动物检疫工作中,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中和试验中和试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血清学试验,但如果以动物或鸡胚作试验,则耗费量大,而且对于口岸检疫来说,受检量大,检疫期又有限,而且各动物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检出、准确率又低。而采用细胞培养进行中和试验,则可免去上述缺点,准确性也高。在口岸动物检疫工作中,以微量中和试验为主,大都采用96孔平底微量组织细胞培养板,接种细胞,再加受检血清和已知滴度的病毒抗原。当血清中含有抗体,就可中和抗原,而使细胞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