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双山基地新型精准农业“可视化管理”初步实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视化管理”(VM)是一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法, 本研究中首次将其应用于双山基地机械化作业管理。本文基于大型拖拉机作业特点, 重点讨论了实施精准农业中的可视化管理方法。首先介绍了可视化管理的功能, 并对双山基地的精准农业可视化管理平台构成进行了简要说明。该平台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了卫星与航空遥感、近地面视频监测、土壤测定、小型气象站等手段及时获取作物长势、肥力、水分、病虫害、草害、成熟度以及天气等信息, 采用可视化管理方法支持施肥与其他田间管理的决策; 同时建设了综合性农业数据库, 研发了可视化机械作业进程管理与计划自动编制软件。该平台集成了3S、视频监测、互联网等软件技术。已经完成的演示系统曾经在2010 年举办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暨东北农业现代化高峰论坛”上展示介绍, 获得了到会农业专家与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台湾山坡地作为农业利用之面积甚为广大,为加强山坡地之保有与利用,促进坡地农业之发展,有关方面近二十多年来大力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所行之方法可分为三方面:一为推行坡地机械施工作业,改进施工技术,有效进行水土保持处理,兴建坡地农场基本设施,及改善坡地利用环境;二为改良及研发适于坡地作业之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以节省劳力,增加农业生产,三为建立坡地农场之机械化作业体系,藉整合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作物栽培,及机械作业,以求坡地农业之现代化与永续发展。经由有关单位与人员之协办参与,台湾坡地农场机械化已获致多方面之成效,其最显为:1.使政府各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计划下之水土保持处理与公共设施之工作量得以顺利完成,并保持良好之工作品质。2.已完成改良及研发一系列之坡地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使坡地重要作物之栽培管理作业均得以机械化。3.配合坡地保育利用方式与作物栽培方法,已建立多种坡地农场机械化作业体系,可供农民参考采行。  相似文献   

4.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析、衡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是根据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权平均得到的;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纳入评价范围,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行修正,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费用占农业劳动力、畜力和机械作业总费用的比例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指数。对比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可以发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由于仅考虑了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没有反映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更适于评价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既包含农业机械作业情况,也包含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在现行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基础上修正而得到的,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的在农业环境中的关键技术是自动导航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精细、规模更加庞大。基于此,介绍了自动导航的关键技术,借鉴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经验,就导航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环境对机械导航的影响以及受控范围,并且在最后预测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精确灌溉与施肥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准灌溉与施肥自动管理系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收集气象资料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依据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与作物目标产量及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类型、土壤墒情等资料信息,采用C语言编程而建立的。控制器以单片机为核心,高精度土壤水分探测仪、喷灌、施肥罐与控制器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壤水分探头水分传感,控制器采集数据,通过人机对话与菜单选择相结合的方式,自动给出作物各生育期所需灌水量和施肥量,由控制器控制喷灌流量,自动完成灌溉施肥过程。系统可针对不同的作物、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气候与作物生长状况,判断土壤储水量是否下降至作物灌水的下限指标,根据作物需肥量,精确确定灌溉和施肥量;系统在运行时,可以根据地块的宽度自动调节喷灌射程,还可根据地块面积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根据肥料的兼溶性,配制肥料,自动调节肥料的喷施浓度,喷施流量,实现自动精确灌溉施肥。系统可提供小麦、玉米、棉花等7种作物精准灌溉与施肥的决策实施方案,并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7.
作物生产系统及其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作物生产系统概念,特点、结构与组成,指出现代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自动化科学相互交叉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优化决策论,其未来发展方向是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等,要综合运用作物模拟技术、知识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建立集成的作物生产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8.
1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 农业机械化以大规模使用机械为标志.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性,易于在各种条件下作业。现代的农业机械具有尖端的技术和先进的电子控制机构.能够很好地保护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小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作物生产系统概念、特点、结构与组成,指出现代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是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和自动化科学相互交叉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作特模拟模型或称为人工作物)、控制论(作物管理专家系统)和优化决策论(作物管理优化决策模型),其未来发展方向是高度集成化和自动化等,要综台运用作物模拟技术、知识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建立集成的作物生产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不少农业机械已经实现了自动一体化功能,减轻了农作物种植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科研人员应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力度,弥补机械自动化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我国机械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性能,使其在具体应用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基于此,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概述,探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实现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农业机械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与判断中药材各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从机械化作业程度、技术装备状况、用户需求3个角度,结合熵权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构建了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装备发展需求量化评价模型,并基于Fisher判别法将该模型进行函数化表达。实证评价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环节的发展需求可分为3类,其中收获、中耕、移栽环节属于A类需求水平,"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的现象明显,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发展需求迫切。Fisher判别法训练得到的函数I贡献率为79.4%,Wilks’ Lambda值为0.037,具有统计显著性,获得的3种需求类别的中心值分别为-2.868,1.904和1.675,可用此数学模型精确表达发展需求的分类。该模型可在形成分类的同时体现原因和细节,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定应用需求的技术装备研发、推进农业机械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为其他机械化发展滞后的作物品种或地区的技术装备发展需求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知识模型和PDA的精确农作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便携式和数字化。该研究基于课题组已有的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结合嵌入式GIS和GPS技术,采用系统工程思想和PDA开发技术,在Microsoft VS.NET 2003环境下构建了基于知识模型和PDA的精确农作系统。系统不仅实现了水稻、小麦、油菜、棉花4大作物的播前(移栽前)栽培方案、适宜指标动态设计,实时调控等功能,还具有地图操作、定位导航、空间数据采集以及信息管理等功能。系统于2007年在江苏省吴江市的水稻生产区进行了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精确管理田块平均产量达9 196.9 kg/hm2,与常规管理田块相比,增产幅度达7.43%,并减少了氮肥投入7.5 kg/hm2,表现出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系统的建立为农作物精确管理提供了新的服务载体,同时大大提高了精确农作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精准农业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空间决策分析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间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处理是实施精准农业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困扰该环节的一个技术瓶颈是客户端实时数据采集与服务器端联动式决策的一体化处理。本文利用ArcIMS的技术框架,利用ArcXML语言,开发了适用于精准农业分布式数据采集、可独立运行、能实现空间决策分析的技术系统。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信息分析与智能决策4个模块组成。本文结合该系统在莱西市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的应用实例,揭示了这一系统的逻辑设计、物理实现、技术特色及主要功能。该系统的逻辑设计为精准农业园区高效采集、传输、处理信息和数据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机械化收获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关键环节。目前,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率较低,马铃薯收获装备是农机领域的短板弱项。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杀秧、减阻降耗挖掘、防堵限深控制、自动对垄作业、高效分离、低损收获、多功能行走底盘、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中国和欧美、日韩等国家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装备上的差异,指出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上的不足。针对国内马铃薯种植范围广、种植模式多样、丘陵山区小块地种植面积占比大的特点,提出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是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趋势,并对低损高效分离装置、卡脖子技术突破、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及政策导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该文阐述了应用光谱和成像技术进行作物养分生理信息快速检测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光谱和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数据处理方法、建模方法和模型评价指标,重点总结了光谱和成像技术在5种常见农作物(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的养分生理信息检测中的应用成果和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叶绿素类和氮素检测,病虫害、水分、杂草、重金属、农药胁迫诊断及产量预测等方面),分析了光谱和成像技术在作物生长信息检测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光谱和成像技术能够快速无损获取作物养分生理信息,并能有效地对作物长势和逆境胁迫响应进行动态监测,对实现农业的精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管理和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学科技术融合的智能农机控制平台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包含内容广泛,有农机定位与导航,动态路径规划,机器视觉和远程监控等,牵涉到大量的工程技术学科,包括导航、图像、模型与策略、执行器以及数据链等。农机定位与导航一般采用基于农机运动学模型结合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组合导航信息,在导航路径规划算法指引下实现农机轨迹跟踪的方法。建立的农机运动学模型精度,GPS数据的连续性以及惯导器件误差系数漂移等因素都会影响该方法的有效性。路径跟踪通常采用各种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而面对复杂的田间作业环境变化,农机的自主避障以及动态路径规划能力也会影响轨迹跟踪精度。机器视觉的稳定性和目标特征信息分离度影响着农机环境感知能力,目前目标识别主要采用hough变换,hough变换的全局检测特性决定了该算法运算量较大,需要探究改进特征提取算法。远程监控农机作业是智能农机发展的一个方向,构建无线导航,控制和视频数据传输网络有助于提高农机的智能化水平,可以采用分布式哈希表(distributed hash table)来研究网络覆盖和互联技术。该文融合多个学科,从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技术、复杂环境及工况下农机运动精确自主控制技术、稳定清晰的机器视觉感知技术和基于4G网络和新一代物联网的高覆盖数据传输技术几个方面,论述了智能农机在光机电液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并指出采用北斗地基增强网络和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惯导定位误差精确建模与补偿、环境感知与自主避障、立体结构自组网技术以及多机协作是现代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现代化智能农业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全自动玉米秧苗移栽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9,他引:1  
为了克服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移栽质量差的缺点,该文研制了一种全自动玉米秧苗移栽机。设计了全液压驱动系统和以PLC为核心模块的自动控制快速上秧装置,可实现整册纸筒自动取苗,数字识别无苗纸筒并剔除,有苗纸筒带式水平和针刺带垂直输送,夹持圆盘可完成零速投苗栽植。该机与破茬开沟、垄型整理、滤水覆土有机结合,可完成全部移栽过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机组前进速度为2.5~3.0 km/h、理论株距为22 cm时,移栽深度合格率为87.5%,株距合格率为93.2%,苗株直立度合格率为91.2%,能够满足玉米纸筒苗移栽的农艺要求。该机是实施玉米纸筒秧苗移栽新型农艺技术的机械化载体,可显著提高玉米纸筒秧苗移栽作业的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新疆棉田残膜回收方式及资源化再利用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同时,地膜残留问题也给农业生产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危害,地膜使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疆作为中国棉花主产区,受种植面积增长、长年连作、地膜强度差及回收力度不够等多重因素影响,棉田残膜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该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当前新疆棉田地膜使用基本状况及残留污染情况,以当前新疆棉田残膜回收方式及资源化利用情况为主要研究内容,对采用不同回收方式回收的棉田残膜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当前新疆残膜初清理方式、再加工处理工艺流程及利用途径等基本情况,分析了各生产环节配套设备及工作过程,结果表明:先进适用的农田残膜回收机械缺乏、机收棉田残膜含杂量较高、残膜初清理及再加工设备缺乏且技术不成熟、残膜初清理及再加工企业较少等是阻碍新疆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通过加快耐候性及高强度地膜推广与示范,提升农田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水平,合理布局残膜初清理及再加工企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地膜生产、使用、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各环节协同推进,形成全产业链闭环残膜污染治理模式,全方位及多层次解决新疆农田残膜污染问题,为新疆乃至全国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