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大豆氮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新大豆1号和黑农40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增产作用不明显,但对黑农40有较好的增产作用;花期黑农40和新大豆1号上、中、下层叶片氮含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黑农40叶片氮含量与施氮量的相关系数都达到极显著相关,但新大豆1号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施氮对新大豆1号的生物固氮抑制程度高于黑农40,使新大豆1号生物固氮降低36. 3% ~85. 2%。  相似文献   

2.
6-BA对大豆子叶节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大豆品种黑农35的子叶节为材料,研究6-BA对子叶节再生三个阶段即无菌苗萌发、丛生芽诱导、丛生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mg/L 6-BA的萌发培养基上萌发的无菌苗适合作为外植体的来源;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中6-BA的最适浓度为1.7mg/L;丛生芽伸长的四因素正交试验表明丛生芽诱导阶段的继代培养基中降低6-BA的浓度对其伸长的影响效应最大,水平为继代培养基中0.34mg/L 6-BA浓度,为原来的1/5。  相似文献   

3.
低能离子束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红  吴丽芳  余增亮 《核农学报》2001,15(4):199-206
为研究影响低能离子束介导水稻遗传转化效率的各种因素 ,以粳稻 0 2 42 8、花培 94 鉴 0 9、籼稻明恢 63这 3个水稻品种为实验材料 ,分析了离子的种类、能量、剂量、剂量率等参数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建立了有利于遗传转化的组织培养条件和筛选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 ,外源GUS报告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 ,3个水稻品种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转化率分别为 1 1 %、1 1 4%和 7 1 % ,获得再生试管苗的转化率分别为 1 5 2 %、1 87%和 1 1 3 %。为应用离子束介导法进行其它对农杆菌不敏感的禾谷类作物转基因提供了方法学的参照 ,并为深入研究离子束与生物体相互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忠杰 《核农学报》2000,14(4):200-20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受照射的中 5DNA(小偃麦异源 8倍体 ,抗大麦黄矮病 )导入到受体小麦新克旱 9,在D3~D5 代获得了稳定的 5 4个品系。对其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进行电泳出现 3种变异类型 :第 1种类型为新谱带的出现或原有谱带的丢失 ;第 2种类型为供体谱带的出现 ;第 3种类型为谱带强度 (深或浅 )发生变化。根据农艺性状和籽粒贮藏蛋白电泳结果 ,精选 2 0份进行毒蚜接种 ,鉴定大麦黄矮病抗性 ,其中有 7个品系中抗黄矮病 ;1个品系 (97K1 0 77)高抗黄矮病。可初步认为供体中 5的抗大麦黄矮病基因已转化成功  相似文献   

5.
用60Coγ射线和叠氮化钠(NaN3)处理玉米愈伤组织,在含1.0%NaCl的高渗培养基上筛选,对再生植株株系进行耐旱性鉴定。结果表明,20 Gy的辐射和1 mmol/L NaN3是较为适合玉米愈伤组织诱变的处理组配。22个再生植株株系中,有5个诱变株系的耐旱性高于未诱变对照,其中1个株系的耐旱性与耐旱自交系“81565”接近。此外,从M1代株系中发现了1个雄性不育株,鉴定为细胞核隐性单基因控制的孢子体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6.
利用理化诱变育成的两个突变体杂交 ,育成了高产、优质、抗倒、抗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特早熟小麦新品系豫同 96M1 2 0。本文介绍了该品系的特征特性、突出优点和选育经过 ,分析讨论了该品系的系谱构成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叠氮化钠对大豆M_1的生物学诱变效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0.04%的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品种黑农37、抗线2号、东农42号、东农92-070和东农44号,M1代田间调查发现处理后的植株成活率降低,有矮化和晚熟现象。室内考种发现: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重和百粒重处理后的平均数和均数标准误的值与对照相比,变异范围均增加。SDS-PAGE分析表明有贮藏蛋白亚基缺失体出现。因此,利用化学诱变剂叠氮化钠处理大豆种子是研究大豆化学诱变效应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苹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胞胚胎 2 5个。对来自同一植株上的前 3片展开叶中的 1片叶进行组织培养 ,再生得到 1 5株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后代。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 ,以供体 (原初供体 )为对照进行了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没有观察到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有DNA多态性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对上述 1 5株体细胞胚胎植株随机抽取 7个单株单叶进行培养 ,得到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分别从 7个单株单叶再生的二代植株中各随机抽取 1株 ,再次用RAPD方法进行原初供体和二代再生体间及二代再生体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结果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5和引物OPF 0 6组合中出现一条多态带 ,其分子量约为 90 0bp,命名为OPF 0 690 0 ,重复 3次多态性稳定。结果表明 ,苹果离体叶片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率接近自然变异率  相似文献   

9.
~(60)Coγ射线对印度谷螟的辐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0)Coγ射线1、3、5、7、10 krad辐照4~5日龄的印度谷螟雄蛹,当辐照剂量为1~7krad时,被辐照蛹都能羽化,但10krad辐照的,羽化率仅40%。用1、3 krad辐照,成虫畸形率低,且对雄成虫交配能力影响较小,但用7、10 krad辐照,成虫畸形率分别为60%、100%,只有30%~50%的成虫能进行交配。1、3、5 Krad辐照雄蛹,F_1代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25.5%、21.1%、39.4%,F_2代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6.6%、80.8%、74.0%。这可能是遗传不育现象。1、5、7 krad辐照的,诱导出了成虫翅透明的突变品系(透明型)。该突变品系对研究印度谷螟的部分遗传学及遗传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豆“南农94-16”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对"南农94-16"大豆种子用NaN3-60Coγ射线复合诱变以及EMS诱变来构建大豆突变体库。两种方式诱变大豆分别获得54份和66份叶、茎、花、种子、子叶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用644对SSR标记分别对其中的14株耐涝突变体和1株叶色浅绿突变体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4株耐涝突变体,有2株与对照有超过100个标记的差异,其余植株分别有1到7个标记的差异;叶色浅绿突变体与对照有39个标记的差异,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由细胞核单基因隐性遗传控制。这些突变体可以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热凝胶多糖高产菌株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卫旗  何国庆 《核农学报》2003,17(5):343-346
利用60 Coγ射线对产生热凝胶多糖 (Curdlan)出发菌株GM 2 4的菌体细胞与原生质体分别进行辐照处理 ,发现60 Coγ射线对GM 2 4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明显优于对其菌体细胞的作用。对最终诱变筛选获得的 1株高产稳定的Curdlan生产突变株A81研究表明 :与GM 2 4相比 ,其Curdlan产量提高了 5 0 4%,发酵周期缩短了 1 8%,发酵终止后底物残糖由 1 5 3g L降至7 4g L。糖的转化率从 38 7%提高至 5 8 2 %。这说明在Curdlan生产菌株的筛选中60 Coγ辐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麦花培突变体新品种川辐5号的选育及相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1 50Gy的6 0 Coγ射线诱变处理 (绵阳 88 3 3 4× 88 1 1 52 5)杂交当代干种子 ;从MF2 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为供试材料 ,以MW1 4和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离体花药培养 ,获得MH1代纯合二倍体花粉株系 ;1 996年选育出遗传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花培突变体新品系 60 86及其姊妹系 60 85和 60 87。 2 0 0 2年新品系 60 86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川辐 5号。表明利用辐射诱变并结合花药培养 ,可有效地缩短小麦育种周期 ,提高辐射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60)Coγ射线辐照蜜环菌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6 0 Coγ射线辐照对蜜环菌的生物学效应。结果发现 :1 0~ 80Gy低剂量辐照能提高蜜环菌的生活力 ,促进其生长 ,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对细胞膜脂过氧化无明显影响 ,2 0Gy辐照效果最显著 ,菌丝体生长量较对照增重 3 1 2 0 % ,MDA含量较对照低 2 7 4% ;大于 80Gy辐照则随剂量增大生长受抑制 ,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1 0~ 80Gy辐照还提高了菌丝体中SOD活性 ,高于 80Gy则随剂量增加酶活性降低 ;POD活性随辐照剂量递增酶活性提高 ,与MDA含量呈正相关。6 0 Coγ射线辐照提高了蜜环菌中核酸含量 ,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较对照分别提高 3 1 %~ 2 84 3 %和2 40 %~ 1 61 41 %。 2 0Gy剂量辐照使DNA、RN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3者呈明显正相关 ;2 0 0Gy辐照使DNA、RNA含量提高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却呈下降趋势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3 89和 -0 73 40。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 ,2 0Gy辐照对DNA链无明显影响 ,而 2 0 0Gy辐照则出现严重拖尾 ,表明DNA链有严重断裂。DNA断裂主要发生在辐照后 6h之内 ,以后能自动修复  相似文献   

14.
黄建昌  肖艳 《核农学报》2003,17(4):269-272
用 4 1 5~ 2 0 75Gy的6 0 Coγ射线辐照菊花插条 ,存活率和生长量随剂量增大而减少。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活性、微核细胞率和染色体畸变细胞率均随剂量增大而增大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花期延迟 ,枝叶变异增加 ,初步筛选出 4个矮壮型优变单株。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抽穗期和株高的辐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用0、20、30、40krad的137Cs和60Coγ射线辐照,探讨其抽穗期和株高的辐射遗传效应,比较两种辐射源的差异。结果表明:137Cs和60Coγ射线均能诱发早熟和矮秆突变,辐射遗传效应显著并相似。说明两种辐射源均可采用,但性状的平均表现与遗传方差、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相对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值随品种、辐照剂量和辐射世代的不同而异。诱变效果较好的品种是77中-2882,剂量为30krad;在M2、M3代的辐射遗传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性杂交和激光辐射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大豆新品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对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免疫的品种资源“黑豆 2”与高产“黄沙大豆”进行有性杂交 ,再对表现良好的杂交后代进行激光辐射处理 ,经过多年的稳定和筛选 ,并经多年多点品系比较试验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系德豆 99 1 6。该品系 2 0 0 3年参加了山东省大豆区域试验 ,产量居第 1位 ( 2 739 0kg hm2 ) ,比对照鲁豆 1 1号增产 8 0 5 %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达国家优质大豆品质标准 ;高抗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7.
为丰富花生遗传基础,克服栽培遗传多样性差、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培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困难,本试验以花生品种鲁花11号干种子为诱变材料,采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研究突变体后代性状表现。结果表明,突变体Y-21的M_2明显变异和分离,部分单株荚果明显变大,内种皮突变为金黄色。后代跟踪观察发现大果和金黄色内种皮能够遗传。对M7产量和品质的鉴定结果表明,从Y-21后代中选出的2个品系(大果和金黄色内种皮)Y-21-2-4和Y-21-3-2,其荚果形状、大小,籽仁形状,种皮和内种皮颜色等均符合传统出口型大花生的要求,且产量较高,其中Y-21-2-4比鲁花11号增产13.79%,比山东省区对照品种花育25号增产6.19%~7.70%,粗脂肪含量比鲁花11号高1.8个百分点,比花育25号高5.1个百分点。本研究获得的突变品系为花生育种及遗传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8.
用两个突变体杂交,并用200Gy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杂交干种子,经9个世代定向选择,于1995年育成了中矮秆、大穗、粒重、品质优良的小麦新品系95-γ728。该品系2003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西辐十二号。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其产量表现。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高纬寒地大豆辐照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60 Coγ射线不同剂量辐照大豆品系、品种及F1风干种子 ,探讨其对F1M1 F1M6、LM1 LM6及BM1 BM6植株的出苗、苗高、株高、熟期、半孕、不孕、双茎、存活及倒伏等的影响 ,选出了一些有益的稳定突变类型 ,有望在黑龙江北部高纬寒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人工诱变改良大豆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为了创造大豆新种质,近几年采用γ射线、热中子等核辐射,以及甲烷磺酸乙酯(EMS) 、叠氮化钠( NaN3) 等化学诱变剂处理,经过多年的研究,选育出黑农41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为45-23 % 、脂肪含量为18-8 % ;选育出90 3527 突变系为早熟、高蛋白(47-53 % ) 、高抗大豆病毒病及大豆灰斑病;同时筛选出一批高蛋白(49 % ~50 % ) 、高亚油酸(60 % 以上) 、低亚麻酸的优良突变系,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