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温度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TCK冬孢子在-2~12℃范围内都可以萌发,5℃为最佳萌发温度。同一分离菌冬孢子在不同温度处理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差异;不同分离菌冬孢子在相同温度下的萌发特性和萌发率有很大差异。在5℃下5个分离菌中,冬孢子萌发起始时间最短的为15 d,最长为35 d,培养60 d时分离菌Tt1、Tt2、Ty、Tm和Tu冬孢子的萌发率分别为86.4%、23.9%、23.3%、44.3%和81.0%。根据分离菌Tt2不同温度下培养50 d时的萌发率,建立了萌发率(Y)与温度(X)的模型为Y=0.150 8 exp[-0.02949(X-4.957 6)]2,此结果为TCK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于2014年在宣威市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开展了玉米间作马铃薯集雨保墒抗旱栽培复合技术试验研究。试验处理包括:T1:玉米+开沟覆膜‖马铃薯;T2:玉米+打塘覆膜‖马铃薯;T3:玉米+平作覆膜‖马铃薯;T4:玉米平作覆膜单作;T5:马铃薯单作。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玉米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它处理,T1、T2处理0~7.6 cm土层玉米平均土壤含水量比T4处理最多增加28.32%,0~20 cm土层最多增加28.12%;间作处理马铃薯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马铃薯单作,T1、T2处理马铃薯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7.6 cm和0~20 cm两个土层分别比T5处理最多增加23.52%和12.78%;T1、T2处理玉米产量、复合产量和土地当量比(LER)均高于T3处理,其中,T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最大(LER=1.20),比T3处理增加10.52%,产量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温室白粉虱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引进的 6个蜡蚧轮枝菌的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和对温室白粉虱若虫侵染致病性的研究表明 ,6个菌株在 10~30℃下均可生长 ,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5℃ ,但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菌株V4和V5产孢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14d的产孢量分别为 2.6×109个 /皿和 2.3×109个 /皿。菌株V4V1的菌落直径累计增长量和日增长量显著地高于其他菌株 ,分别为43.7、2.85mm和43.1、2.84mm。温度对孢子的萌发影响较大 ,15℃时孢子萌发缓慢 ,萌发达 90%以上时需 24h ,20~30℃下菌株V2 孢子萌发速率明显高于其他菌株 ,10h萌发率达 90%以上 ,30℃下 ,菌株V6萌发速度明显延缓。对温室白粉虱若虫的致病性 ,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V2V4接菌后第 5天若虫死亡率分别为 70.2%和 63.5% ,综合其菌丝生长、产孢量、萌发率和致病性表明 ,菌株V2V4可作为生物制剂的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4.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分离和筛选,从香蕉园或者其他果园的土壤中分离获得13株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并对部分拮抗菌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拮抗菌株d4、d5、B3和p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平板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21.75~34.75 mm,抑菌效果具有持续稳定性,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0.49%~97.18%;拮抗菌对病菌的作用表现为对菌丝的消融、菌丝细胞的泡囊化、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芽管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9种轮作休耕模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残膜覆盖(T21)、伏天深耕(T2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23)、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种植豌豆3 a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4)、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豌豆(每kg豌豆种子拌根瘤菌粉8.5 g)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5)、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休耕3 a(T26)、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7)、玉米秸秆粉碎(还田量7 500 kg·hm-2)+施牛羊粪(7 500 kg·hm-2)+深翻耕(30 cm)+连续3 a种植毛苕子并在盛花期翻压还田(T28)等8个处理,以连续休耕3 a为对照(CK),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丰度和多样性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与细菌种群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9种休耕轮作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中相对丰度较高的前5位菌门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6.33%~37.33%)、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7.93%~21.4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2.42%~19.41%)、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6.98%~10.99%)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6.48%~10.50%)。其中T21、T25处理显著升高了硝化螺旋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0.04%和42.44%),T22处理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1.51%和159.96%),T26、T27处理显著增加了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6%和28.33%),T28处理显著增高了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519.79%)。不同轮作休耕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均高于CK。细菌群落丰富度指数除T27处理外,其余处理均高于CK。冗余分析和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全钾、速效氮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姚卓  陈万权  高利  刘太国  刘博 《植物保护》2014,40(3):122-126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ontroversa?Kühn, TCK)引起的我国对外一类检疫性病害。本项研究对其病菌冬孢子的萌发、人工接种方法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参试菌株冬孢子在土壤浸提液培养基上45~50 d时达到萌发高峰,冬孢子浓度对萌发率有影响,浓度为(100~105)×10?4个/mL时萌发率最高。因此,可以选用此浓度作为室内TCK冬孢子萌发研究的适宜浓度。在室内进行TCK冬孢子的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表明,冬孢子在培养基上萌发后,将麦种放在培养皿盖中的湿滤纸上, 置于5 ℃的培养箱中培养,直到苗长到3~5 cm,然后将麦苗种植到直径为24 cm的塑料盆中,在白天30 ℃,夜晚18 ℃的生长箱中培养至植株成熟,可获得7%左右的发病植株。  相似文献   

7.
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长仲 《植物保护》2000,26(4):15-17
组建并分析了辣椒上二斑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在 23℃恒温条件下 ,种群的内禀增长力rm 为0.1510,周限增长率λ为1.1630/d ,净增殖率Ro为29.1497代 ,平均世代周期T为 22.3291d ,种群增长一倍需要的时间t为4.59d。在稳定种群年龄分布中 ,未成熟期占总量的88.9444% ,成熟期占11.0506%。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5种土壤水分条件(分别为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90%,记为T1~T5)对夏玉米蒸发蒸腾量(ET)及抽雄期光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夏玉米生长过程中的ET、株高、叶面积和光合性能均有显著影响。与T1处理相比较,T2~T5水分处理下的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内ET依次增加了23.66%、39.17%、43.33%和49.84%,呈线性增大的趋势;在夏玉米耗水强度最旺盛的抽雄期,与T1处理相比较,T2~T5处理下的蒸腾速率(Tr)分别增长了63.74%、75.65%、78.83%和81.77%,气孔导度(Gs)分别增长了71.97%、82.63%、83.91%和84.87%,二者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呈指数函数变化,但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的70%后增幅显著减小;光合速率(Pn)分别增长了47.51%、60.65%、57.51%和55.87%,Pn、株高、叶面积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大呈现抛物线形变化趋势,即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在T3和T4处理水平下达到最大值,依次为28.14 μmol·m-2·s-1(T3)、256.5 cm(T4)、628.6 cm2(T3)。从提高夏玉米光合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减少无效蒸发蒸腾耗水的角度考虑, 夏玉米抽雄期的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率的80%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二肽基肽酶V(dipeptidyl-peptidase V,DppV)在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中的生物学功能,采用在线软件对稻瘟菌DppV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RT-PCR)技术分析其在稻瘟菌分生孢子不同萌发时间的表达量,通过基因敲除和功能回补、致病力测定等方法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稻瘟菌DppV蛋白含有信号肽,定位于胞外,不含跨膜结构域,没有GPI锚定位点,为经典分泌蛋白,含DAP2结构域;其与小麦顶囊壳Gaeumannomyces tritici、早熟禾巨座壳Magnaporthiopsis poae、新烟曲霉Aspergillus novofumigatus和巴斯德伊蒙菌Emergomyces pasteurianus蛋白序列的相似度较高,分别为68.92%、68.41%、51.09%和49.96%;在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早期DppV基因均有表达,但当萌发时间为24 h时,其相对表达量最高,为5.61;稻瘟菌DppV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明显下降,产孢量(8.18×104个/cm2)和4个产孢相关基因MoHox2、MoCon8、MoSec22MoCos1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分生孢子萌发率(56.21%)明显下降,对SDS、NaCl、山梨醇和H2O2胁迫更加敏感,对水稻的致病力显著降低,水稻植株内真菌生物量明显减少,而稻瘟菌DppV基因回补菌株的表型、耐胁迫能力和致病力等则恢复到稻瘟菌野生型菌株的水平。表明DppV基因在稻瘟菌营养生长、产孢、致病力、对外界胁迫的应答及其在水稻体内的定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牛至精油及其2种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3种物质对16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并采用黄瓜子叶法测定其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在500 mg/L浓度处理下可完全抑制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等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也达到97.66%。牛至精油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EC50在83.09~236.58 mg/L之间,香芹酚和百里酚对这13种病原真菌的毒力均高于牛至精油,其中香芹酚对黄瓜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棉花黄萎病菌和小麦茎基腐病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9.09、22.45、24.28、28.40和28.8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菌和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较强,EC50分别为21.32 mg/L和27.08 mg/L。香芹酚和百里酚对棉花黄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孢子萌发亦有较强毒力,其EC50为3.78~289.07 mg/L。1 000 mg/L牛至精油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预防效果无显著差异;500 mg/L百里酚对黄瓜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均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的效果相当,而香芹酚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400 mg/L嘧霉胺悬浮剂。表明牛至精油及其主要成分香芹酚和百里酚的抑菌谱广且活性强,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高效经济的当归生产模式,于2017—2019年在甘肃省渭源县设置5种作物茬口(T3:豌豆-小麦-当归,T2:豌豆-蒙古黄芪-当归,T3:豌豆-马铃薯-当归,T4:豌豆-休耕-当归,CK:豌豆-当归-当归)进行田间试验,秋季收获后测定不同茬口当归根、叶养分含量、根活性成分和产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值、隶属综合因子分析法确定5种茬口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T2处理有利于促进当归根、叶中氮、磷、钾吸收累积,根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29.98%、32.96%、24.29%(P<0.05)、叶部氮、磷、钾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37.72%、42.08%、64.63%(P<0.05),且该茬口的当归产量、根的阿魏酸、浸出物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19.44%、17.37%、9.54%(P<0.05)。综合评价指数表现为T2(0.74)>T4(0.51)>T3(0.48)>CK(0.29)>T3(0.25)。综上可知,豌豆-蒙古黄芪-当归是高寒阴湿区当归高效经济生产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接种黄瓜白粉菌后16 h的黄瓜叶片用透明胶带在子叶表面粘孢子取样的平均发芽率与用台盼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调查的发芽率分别为83.7%和85.0%,t测验无显著差异,表明透明胶带取样的发芽率可以代表黄瓜叶片上白粉病菌孢子的发芽率。采用孢子萌发法和叶碟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植物源活性组分大黄素甲醚(P3D)对8个黄瓜白粉菌菌株的EC50。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测定醚菌酯P、3D对黄瓜白粉菌的EC50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分别为0.880、.99,表明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有很强的相关性;采用该孢子萌发法可评价化合物对植物专性寄生病菌如白粉菌孢子萌发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抗旱玉米自交系郑58和干旱敏感自交系TS141为材料,研究了5-氨基乙酰丙酸(5-ALA)对15% 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郑58及TS141在干旱胁迫下幼苗的苗长、鲜重、干重明显降低,郑58分别下降18.49%、29.06%和20.00%,TS141分别下降25.66%、23.97%和13.64%;叶片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H2O2)含量明显增高,MDA含量分别提高了164.58%、263.53%,H2O2分别提高了134.95%、203.8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活性增加,郑58分别提高了65.61%、29.48%、68.49%、141.51%,TS141分别提高了63.01%、48.00%、85.68%、204.29%;叶绿素含量降低,分别降低33.46%、 42.26%;光合参数PnGsTr下降,郑58的PnGsTr分别下降48.78%、45.31%、52.39%,TS141的PnGsTr分别下降57.66%、57.46%、65.14%;抗氧化酶基因SOD3、POD3、CAT1相对表达量提高,郑58分别提高54.58%、34.12%、69.70%,TS141分别提高54.95%、21.36%、59.34%。喷施25 mg·L-1的5-ALA能明显缓解干旱胁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损伤,与PEG处理相比,玉米自交系郑58和 TS141的幼苗苗长、鲜重、干重明显增加,苗长分别增加了13.31%和11.21%,幼苗鲜重分别增加了22.29%和18.23%,幼苗干重分别增加了16.67%和10.53%;叶片中MDA含量分别降低了17.85%、25.39%,H2O2含量分别降低了23.26%、19.15%;SOD、POD、CAT和APX活性进一步增加,郑58分别增加16.49%、18.15%、36.98%和28.13%(P<0.05),TS141分别增加16.65%、16.54%、28.49%和26.76%(P<0.05);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PnGsTr增加,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8.29%、19.87%;光合参数Pn分别增加35.87%、42.12%,Gs分别增加36.63%、36.81%,Tr分别增加37.67%、67.88%;玉米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基因SOD3、POD3、CAT1相对表达量较干旱胁迫处理都有进一步提高,郑58分别提高20.99%、32.18%和23.51%,TS141分别提高25.97%、23.16%和40.94%。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煤矸石山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景观生态型草本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以蜀葵和沙打旺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施氮量、施磷量三者耦合对两种景观生态型草本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通过模型寻优得出了最优水肥方案。研究表明:三因素对蜀葵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施氮量>施磷量,三因素对沙打旺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为土壤相对含水量>施磷量>施氮量;二因素耦合对蜀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沙打旺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顺序为水氮>水磷>氮磷;土壤水分条件是影响蜀葵和沙打旺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首要因素,施氮对蜀葵更重要,施磷对沙打旺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更大,蜀葵的水肥耦合优化方案为土壤相对含水量37.6%~40.9%,施氮量(纯N)153.1~178.5 kg·hm-2,施磷量(P2O5)89.4~120.4 kg·hm-2;沙打旺的水肥耦合优化方案为土壤相对含水量69.0%~70.6%,施氮量(纯N)61.8~94.6 kg·hm-2,施磷量(P2O5)109.9~170.1 kg·hm-2。  相似文献   

15.
绿僵菌对草坪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从草坪灰翅贪夜蛾上分离的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采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的剂量效应常数分别为0.69和0.66;在孢子含量1×106~7个/mL高剂量下接种,灰翅贪夜蛾和粘虫幼虫在接种第7天和第8天累积死亡率达100%;在孢子含量1×103~4个/mL低剂量下,接种后第10天达到死亡高峰。在孢子含量1×102个/mL下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和4%。绿僵菌对灰翅贪夜蛾和粘虫致死剂量是时间的函数,对灰翅贪夜蛾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2.1×106和3.5×104个/mL,在孢子含量107~105个/mL下的LT50分别为4.15、5.1、6.18、7.7 d;对粘虫第5天和第7天的LC50为孢子含量1.55×107、2.39×105个/mL,在孢子含量107~105个/mL下的LT50分别为4.4、5.4、6.4、7.8 d。在草坪禾草上喷洒绿僵菌孢子含量1×106个/mL,5、7、10 d后对粘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6.4%、65.8%、71.4%,对灰翅贪夜蛾的防效分别为47.6%、66.0%和79.6%。绿僵菌制剂孢子含量为1×105个/mL对两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6.
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生防真菌,绿僵菌能否在土壤环境下快速定殖是有效控制地下害虫的重要条件,而孢子萌发是定殖的第一步。本文研究了土壤温、湿度及竹林土、河滩土和农田土等3种土壤类型对绿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利用土壤平板法观察了孢子在土壤中的生活周期。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湿度对孢子萌发影响显著,土壤类型对孢子萌发影响较小。在供试3个土样中,在最适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均可达到80.0%以上。土壤类型不同,适宜孢子萌发所需的温、湿度不同,竹林土最适温度为25℃,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增加,湿度24%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0.8%;农田土最适温度为25℃,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降低,湿度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6.5%;河滩土最适温度为30℃,随湿度增加孢子萌发率降低,湿度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为80.0%。土壤类型与土壤温、湿度的互作对孢子萌发有显著影响,绿僵菌孢子在25℃、土壤湿度12%条件下,12 h开始萌发产生芽管,24~96 h为营养生长期,120~144 h为生殖生长期,之后开始产孢,168 h即可观察到链状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转ICE1基因水稻T4-8株系和T4-9株系及未转基因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垦鉴稻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苗期低温胁迫对转基因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期间,转基因水稻幼苗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SOD活性维持在较高水平;地上部分氮、磷、钾含量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地下部分氮、磷、钾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但降幅比非转基因水稻小,在胁迫第10天,T4-8株系和T4-9株系氮含量均高出对照13.86%,磷含量分别高出42.31%和50.00%,钾含量均高出85.71%。说明在低温胁迫条件下,ICE1基因过量表达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寒性,减轻低温对水稻的伤害,保持根系较强的吸收养分能力。  相似文献   

18.
7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多.五氯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7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9种杀菌剂抑制胡萝卜类腊肠茎点霉(Allantophomoides carotae)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136.08、33.66、629.77、139.60、6.45、59.57、461.15、258.01、811.66μg/mL;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3510、2.8568、1.7424、1.9559、1.2060、0.1333、0.3462、0.7582、0.4984μg/mL;抑制芽管伸长的EC50分别为2.9593、1.5664、1.8296、8.7493、0.4228、0.1837、0.4486、0.5706、0.2128μg/mL。9种杀菌剂对该菌的作用方式不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有抑制作用;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对产孢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显著,但能够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十分显著,但对产孢、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石斛内生细菌DEB-2对5种辣椒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石斛内生细菌DEB-2菌株对贵州辣椒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菌株DEB-2发酵液对辣椒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e、辣椒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capsici、辣椒黑点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辣椒红色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sporioide和辣椒早疫病病原菌Alternaria solani的毒力。结果显示,内生菌DEB-2菌株能显著抑制5种辣椒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尖端均有不同程度变粗、膨大、崩解或者菌丝分枝增多的现象;分生孢子及芽管产生畸形。DEB-2菌株发酵液对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分别是28.5、76.2、80.7、79.9、72.0 μL/mL;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和早疫病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73.5 μL/mL和68.7 μL/mL。研究表明,DEB-2菌株能有效地同时抑制5种辣椒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对该5种辣椒真菌病原菌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可作为生防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怀豆和黑麦草两种绿肥为对象,分别进行了为期63 d的不同绿肥残体还田量和残体混合比例室内培养试验,其中绿肥残体还田量试验分别设0、1、2、4、6 t·hm-2共5个水平;残体混合比例试验设100%怀豆、25%怀豆+75%黑麦草、50%怀豆+50%黑麦草、75%怀豆+25%黑麦草和100%黑麦草共5个处理,还田量均为4 t·hm-2。采用气相色谱法观测了培养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2、N2O、CH4)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绿肥残体相比,绿肥残体还田土壤CO2累积排放通量提高了11.3%~80.2%,土壤N2O排放提高了15.8%~51.1%,综合增温潜势(GWP)提高了11.9%~79.4%(P<0.05)。随绿肥残体还田量的增加,土壤CO2排放通量和综合增温潜势(GWP)均呈线性增加,土壤CH4吸收通量则呈线性下降趋势,而土壤N2O排放通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在还田量约为3 t·hm-2时达到最大。相同还田量下添加黑麦草残体较怀豆残体具有更高的土壤CO2排放和CH4吸收,而添加怀豆残体较黑麦草残体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2)土壤温室气体累计通量与绿肥残体混合物中黑麦草比例存在线性相关,随黑麦草添加比例的提高,土壤CO2排放通量显著增加了5.8%~19.7%(P<0.05),GWP显著增加了5.3%~17.7%(P<0.05),而N2O排放通量显著下降了11.2%~41.5%(P<0.05),CH4吸收通量则显著下降了13.4%~50.9%(P<0.05)。综合来看,选择非豆科作物比例较低的绿肥残体,并以较低生物量进行还田,能在保持低GWP的同时获得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