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保护牦牛肉在市场中的独特性和真实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本研究以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对不同饲养模式的牦牛肉样品在全波近红外Whole-NIR(400~2 500 nm)光谱范围内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ies, SIMCA)建立模型来判别牦牛肉舍饲和放养来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Whole-NIR(400~2 500 nm)光谱范围内原始光谱差异不明显,当因子数为5时预测误差平方加和(PRESS)趋于平稳,最终无限趋近于0,NIR结合SIMCA模式识别方法得到Q-T2分布图,类与类之间界限明显,能够将牦牛肉样品按照不同饲养模式分开聚类,模型性能优良,预测准确率高达100%。综上所述,利用NIR结合SIMCA可实现对不同饲养模式牦牛肉真实性进行鉴别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复方阿莫西林纳米乳(AMX-LH-NE)在牛奶中的残留监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并通过残留消除试验,研究AMX-LH-NE在乳房炎牛奶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确定其弃奶期。结果显示,阿莫西林(AMX)和盐酸左氧氟沙星(LH)分别在7.5~400μg/L和40~600μg/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72±1.46)%和(99.65±1.53)%;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为1.46%和1.54%;平均保留时间为(11.59±0.21)min和(6.87±0.02)min;日内精密度RSD为1.59%和1.39%,日间精密度RSD为3.17%和3.29%。在乳房炎牛奶中,AMX和LH的残留量均随着休药时间的延长而迅速降低;AMX的弃奶期为停药后35.96h,LH的弃奶期为停药后32.94h。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LC方法专属性好,回收率、重复性和精密度高,可为牛奶中AMX-LH-NE的残留监控提供检测方法;利用此检测方法确定的AMX-LH-NE的弃奶期为停药后36h。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驼奶、牛奶和人奶对BALB/c小鼠的致敏性强弱,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β-乳球蛋白(β-lg)组(阳性对照组)、牛奶组、驼奶组、人奶组和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每组分别灌胃1 mg/g体重的样品和0.3 μg/g体重的霍乱弧菌毒素(CT),空白组灌胃PBS和CT,每周1次。灌胃6周后,通过观察过敏症状,检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和IgG1、血浆组胺水平及血管通透性等指标,比较几种奶源的致敏性强弱。结果显示,驼奶组、人奶组和空白组小鼠体重正常增长,而β-lg组和牛奶组的体重增长有减慢的趋势。与空白组相比,β-lg组和牛奶组的血清特异性IgE和IgG1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组胺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血管通透性增加,过敏症状明显;而驼奶组小鼠血清IgE和IgG1水平极显著低于牛奶组(P<0.01),但与人奶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过敏症状轻微,表明驼奶的致敏性明显低于牛奶,且与人奶相似。  相似文献   

4.
检测牛奶中风味物质,确定原料奶的来源对乳制品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利用电子鼻技术开展了不同奶厂来源奶的识别研究,采用Wilks统计量对电子鼻传感器获取数据的特征优化,分别使用了Bayes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不同厂来源奶的识别中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Bayes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可以对8个不同厂家的牛奶进行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5.
牛奶中的体细胞(SCC),是指每毫升奶中的细胞总数,多数是白细胞(即巨噬细胞、多叶核白细胞、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约占牛体细胞数的93%~99%,其它1%~7%是乳腺组织死去脱落的上皮细胞。体细胞数反映了牛奶产量、质量及牛只的健康状况。目前,体细胞计数已经成为牧场管理和监控牛奶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衡量牛奶质量的“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牛奶中各种成分含量是影响牛奶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高品质的牛奶和奶产品往往对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具有高效低成本的中红外光谱(MIR)已逐渐成为奶产品品质检测的有效新方法。十多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已利用MIR建立了牛奶和奶产品中脂肪酸、蛋白质、矿物质等成分含量预测模型,并投入生产使用。然而,我国在利用MIR预测牛奶中成分的研究较晚、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可选择较多的建模方法,其中回归建模方法的正确选用是决定模型预测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正确的预测方法往往意味着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偏最小二乘法(PLS)、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人工神经网络(ANN)以及贝叶斯回归(Bayes-R)因为其各自不同的优点已成为目前使用较多的几种预测方法。本文对这些方法及其特征进行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牛奶销售价格、奶牛饲养成本和产奶量等因素。饲养奶牛经济效益,与奶价成本比(牛奶销售价格与牛奶生产成本之比)、奶料比(奶牛头日产奶量与头日混合精料饲喂量之比)、奶料价格之比(牛奶销售价格与混合料价格之比)及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头日精料费/头日饲养费)有直接关系。当奶价成本比大于1时,饲养奶牛有利润,而奶价成本比与奶料价格比、奶料比及精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有关,下面以公式表示。公式1:牛奶生产成本=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头日饲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养费)]…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特定在线检测温度下,牛奶体细胞数与电导率和电容值双电参数之间的关系,本试验以随机采集的新鲜牛奶为研究对象,使用培养的K562细胞配置不同细胞含量的奶样,并将其注入微通道传感器中,再使用GAMRY 600电化学工作站测取不同细胞含量奶样的电导率和电容值,最后建立以电导率和电容值为模型输入,体细胞数为输出的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两种型号的微通道传感器在该检测模型下对N(阴性)、T(可疑)级奶样的检出率只有86.67%和86.67%、46.67%和60%;而对1(隐性)、2(较严重)、3(严重)级奶样的检出率均为100%。说明在该模型下,微通道传感器的检测限可达到40万个/ml,模型输出值与实际值呈极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新疆沙尔套山天然草地主要牧草营养指标进行快速、无损检测,本试验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进行修正偏最小二乘回归法(Modified partial least squares,MPLS),结合散射处理、导数、平滑等不同的光谱预处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32种主要牧草(草粉)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粗灰分(Ash)、钙(Ca)和磷(P)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CP、NDF、ADF、Ash、Ca和P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80,0.78,0.50,0.72和0.65,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SECV)分别为2.36,6.17,3.87,0.85,0.24和0.07,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 deviation of cross validation,RPDCV)分别为2.78,2.26,2.39,1.92,2.39和1.65。最后结合外部验证集对各矫正模型进行验证。试验得出CP、NDF、ADF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67,2.20和2.28,相关性分别为0.66,0.73和0.84,其模型精确度和验证准确度还有待提高;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不能建立Ash、Ca和P的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云南省牛奶中兽药残留情况,试验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在2003年6-12月份对市售牛奶中兽药残留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在所测定的18种兽药中,头孢氨苄、青霉素-V、磺胺二甲基嘧啶、氨苄西林、青霉素-G、磺胺嘧啶、磺胺甲嗯唑和环丙沙星8种药物的检出率(或超标率)均超过20%。在研究不同生产模式对牛奶中兽药残留的影响中发现,3种生产模式(合作社机械挤奶、规模化奶牛场机械挤奶、合作社手工挤奶)生产的原料奶中兽药残留量分别为231.57,457.64,187.33ng/mL,机械挤奶合作社生产的原料奶中兽药残留量显著高于规模化奶牛场和手工挤奶(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唐玉莲 《乳业科学与技术》2010,33(3):125-127,130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并结合线性判别,对中老年和婴幼儿2种不同年龄阶段奶粉品种进行鉴别。对奶粉样本的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微分处理后,采用Kennard-Stone法对80个样本进行挑选,选出60个作为训练集,剩余的20个作为预测集。采用留一交叉验证评价算法,选取最优主成分数2建立模型,并对测试集进行预测,正确率为100%。说明提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分类和鉴别作用,为婴幼儿奶粉的品种快速无损鉴别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近年来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基因的基因型分布,及其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影响,分别采用针对qnrA、qnrB、qnrC、qnrD、qnrS、oqxA、oqxB与qepA 8个耐药基因的通用引物,对93株2012~2013年分离自山东省的禽源大肠杆菌进行PCR检测,并对其进行了5种喹诺酮类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山东省禽源大肠杆菌对5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均产生了较高耐药性(50.54%~86.30%);PMQR基因携带率达到60.21%(56/93),其中26.88%(25/93)的菌株携带2种PMQR基因,1.07%(1/93)的菌株携带3种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与qepA基因未被检测到,qnrS、oqxA和oqxB基因在山东省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中分布较为广泛,其检出率依次为22.58%(21/93)、40.86%(38/93)和24.73%(23/9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国标法检测8份新疆双峰驼乳和7份荷斯坦牛乳中5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浓度和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新疆双峰驼乳中亚油酸(LA)、α-亚麻酸(ALA)、花生四烯酸(AR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42.99、18.09、9.83、1.51和1.30 mg/100 g,各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率依次为2.88%、0.37%、0.20%、0.031%和0.026%;荷斯坦牛乳中LA、ALA、ARA、EPA和DHA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88.37、5.13、6.57、0.69和4.24 mg/100 g,各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率依次为2.86%、0.17%、0.21%、0.023%和0.14%。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析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SCC)的水平、分布和影响因素。利用SAS9.0的GLM模型,统计分析覆盖16个省(市、区),33个规模奶牛场,23 351头中国荷斯坦牛,从2007年至2009年连续3年的225 775条奶牛个体生鲜乳SCC检测记录。结果表明:奶牛个体生鲜乳SCC的总体均值为48×104cell/mL,标准差为117×104cell/mL,个体生鲜乳SCC波动范围较大;其中,77.9%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小于50×104cell/mL,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26;11.3%的奶牛个体,其生鲜乳SCC介于50×104~100×104cell/mL之间,乳房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16;10.8%的奶牛个体,生鲜乳SCC大于100×104cell/mL,理论上乳房处于临床感染状态,对群体混合样生鲜乳SCC的影响系数为0.58。奶牛个体生鲜乳体细胞数评分(SCS)呈正态分布,与奶牛个体因素(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含量、胎次和泌乳阶段)和环境因素(泌乳月份、泌乳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与奶牛养殖区域、奶牛场差异不显著(P〉0.05)。我国规模奶牛场奶牛个体生鲜乳SCC主要在50×104cell/mL以下,依据影响参数能实现对生鲜乳SCC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宜当地条件的高产抗病品种,连续2年2次调查了2018年建植于新疆昌吉市呼图壁县的32个紫花苜蓿品种上各种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了各品种次年的越冬率和5次刈割期的草产量,评价了不同品种的抗病性,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各品种的综合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地发生了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白粉病、黄斑病、匍柄霉叶斑病和尾孢叶斑病5种病害,且以前3种为主,前3种病害的发病率最高分别达到了97.08%、100.00%及57.14%。供试品种仅有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的病情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旱地与WL343HQ的病情指数显著高于皇冠、WL168HQ与阿迪娜等品种,而其他病害品种间未表现出差异(P>0.05)。根据抗性级别的频率分布,对于苜蓿茎点霉叶斑与黑茎病,53.13%的苜蓿品种为高抗品种,25.00%的苜蓿品种为抗性品种,12.50%的苜蓿品种为中抗品种,3.13%的苜蓿品种为低抗品种,6.25%的苜蓿品种为感病品种;对于苜蓿白粉病,32个品种的抗性分布频率为抗性品种占3.13%,中抗品种占25.00%,低抗品种占15.63%,感病品种占56.25%,无高抗品种;供试品种对苜蓿黄斑病抗性分布频率为高抗品种29个,占90.63%,抗性品种占9.38%,无中抗、低抗及感病品种。32个品种的5次草产量总和为22.48~29.52 t·hm^(-2),其中,5茬总产量最高的苜蓿品种为龙威3010,总产量最低的苜蓿品种为陇东苜蓿。供试的所有品种未出现明显冻害,越冬良好,越冬率均在80%以上,其中有22个品种大于90%。综合特性较好的5个品种为皇冠、WL363HQ、中苜3号、敖汉苜蓿和旱地(综合得分0.850~0.942),较差的品种为耐盐之星、WL343HQ、冲击波、雷霆与陇东苜蓿(综合得分0.650~0.72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荒漠灌溉地区青贮玉米农艺性状和发酵品质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筛选第三师地区最佳青贮玉米栽培品种,选择4个青贮专用和11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灌浆期、1/4乳线期、1/2乳线期和3/4乳线期进行农艺性状测定并调制青贮饲料。发酵60 d进行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体外消化测定,以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消化特征为评价指标,利用相似优先比法对15个玉米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各青贮玉米株高、穗位、鲜草产量、全株鲜重、茎秆鲜重、果穗鲜重、籽粒鲜重、干物质(DM)、粗蛋白(CP)、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淀粉含量和代谢能(ME)不断递增,到3/4乳线期达到峰值;其中,3/4乳线期大丰30鲜草产量最高,金玉9号DM含量最高,新饲玉10号CP含量最高,先玉696 WSC含量最高,屯玉765淀粉含量最高,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随生育期推进,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氨态氮∶总氮(NH3-N/TN)、有机物消化率(OMD)和产气速率不断递减,ADF、NDF、NH3-N...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试剂盒测血清β-羟丁酸含量大于1.2mmol/L作为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采用酮粉法、试剂法、ROSS法和试纸法分别对血酮、乳酮和尿酮含量进行检测,并将定性检测的结果与定量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酮粉法测血酮的符合率最高、为88.54%;试纸法测尿酮次之、为87.50%;ROSS法测尿酮的符合率和阳性率最低,分别为79.17%和13.54%。酮粉法测血酮敏感性最高,为70.37%;ROSS法测尿酮的敏感性最低,为37.04%;试剂法测乳酮、ROSS法测尿酮和试纸法测尿酮三者的特异性均为95.65%,高于酮粉法测血酮的特异性(94.20%),酮粉法测尿酮特异性最低、仅为88.41%。从操作难易度和成本上考虑,酮粉法测定乳酮含量比较适合牧场亚临床酮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对临床乳房炎(57株)和原料乳(4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用PCR方法检测mecA基因、PVL基因、ETs基因、SEs基因和TSST-1基因;采用CLSI指导说明执行琼脂稀释法药敏性试验。结果显示原料乳菌株中,84.09%携带有毒素基因,其中PVL的检出率为84.09%,肠毒素的检出率为52.27%,主要流行的肠毒素基因为sea(56.82%),均未检测到携带mecA、ETs、TSST-1、sei和sej基因的菌株;同时得到10种毒素基因型,其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型为PVL+sea(29.55%)和PVL(27.27%)。临床菌株中,78.95%携带有毒素基因,其中PVL的检出率为28.07%,肠毒素的检出率为77.19%,主要流行的肠毒素基因为sea(47.37%),没有检测到携带ETs、TSST-1和seh基因菌株;同时得到25种毒素基因型,其主要流行的毒素基因型为sea(19.30%),其次是seb(7.02%),sea+sed+sej(3.51%)和PVL+sea+seb+sec+seg+sei(3.51%)。6株(10.53%)携带有mecA基因菌株均含有较多毒素基因。原料乳分离株对甲氧苄啶和头孢西丁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和86.36%,其次对氯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1.36%、4.55%、2.27%、2.27%和6.82%,所有原料乳菌株均对环丙沙星敏感,同时得到8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22%;临床乳房炎菌株对红霉素和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和71.93%,其次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8.07%、26.07%、24.56%、19.30%和7.02%,临床乳房炎菌株对头孢哌酮和四环素的敏感率为100%,同时得到13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77.19%。所有原料乳和临床乳房炎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阿米卡星敏感。临床乳房炎菌株携带的毒素基因和多重耐药率比原料奶菌株高,同时在临床乳房炎乳中检测到MRSA菌株,提示我们应加强乳及其乳制品的管理,并对奶牛乳房炎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北疆某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情况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方法]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通过加州乳房炎检测法(CMT)对该牧场在群泌乳牛进行隐性乳房炎调查,并初步分析该场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结果]该牧场2020—2022年各年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分别为3.69%(110/2 980)、5.01%(150/2 993)和3.87%(86/2 220);乳区阳性率分别为0.93%(110/11 856)、1.35%(160/11 880)和0.97%(86/8 860);瞎乳头率分别为0.13%(16/11 920)、0.19%(23/11 972)和0.23%(20/8 880);夏季隐性乳房炎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奶牛各乳区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胎次间的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差异性显著(P<0.05),5胎和6胎及以上牛的隐性乳房炎平均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其他胎次。[结论]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改善,夏季炎热潮湿的饲养环境和高龄奶牛更易发生热应激,奶牛身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可能是该牧场奶牛患乳房炎的主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SCoT)对目前国内种植利用的36个饲用燕麦品种进行了遗传变异结构及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从80个SCoT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条带清晰且重复性高的引物15个,共扩增出146条条带,不同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数为3~9条,平均为6.4条,多态性比率为65.7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6,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0.38。基于4个多态性较高的核心引物组扩增的14个位点,构建了36个燕麦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其能够将供试燕麦品种区分并准确鉴定。供试品种的DICE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596~0.9507,平均值为0.8473;基于遗传相似系数的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36个品种分为四大类,聚类与其来源的关联性不高。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国外引进品种遗传组成分布均匀,有32.1%的品种具有混合来源,而国内品种分布相对集中且仅有25.0%的品种有混合来源,表明供试的国内种植利用的燕麦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来源相对单一。结果为燕麦品种的鉴定、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