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1战国楚漆画与魏晋绘画的艺术特征比较说到战国楚漆画与魏晋绘画的艺术特征比较,我们首先要看看庄骚艺术对魏晋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要影响,从而影响着魏晋绘画的发展。在哲学思想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老庄精神对魏晋风度的影响;以老庄为宗的玄学。"任达、纵情肆志、使气不拘、放浪无尽、傲俗独得、洒脱自适,是魏晋名士普遍的处世方式和行事作风,后人乃称为‘魏晋风度’。"1这种依托老庄、以老庄精神为基奠的魏晋风度,是从汉末至魏晋这段特别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士风度"与宋代"圣贤气象"是不同的理想人格类型,它们在价值取向、思想资源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但是,它们均是古代士大夫人生哲学的体现,故而在士大夫主体意识、名教可乐、性情结构、超越境界等问题上有诸多共同点,着重论述了二者承传发展的关系与思想逻辑的脉络。  相似文献   

3.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4.
孝道既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既是文化.又是伦理道德。或说是一种伦理文化。因此亦应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一样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弘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孝文化,真正形成新型孝道。这种新型孝道将建立在对传统孝道两重性的正确认识与充分反思的基础之上,不仅要继承传统孝道精华,而且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精神,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得到当代年轻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此时名士归隐现象普遍盛行.魏晋名士主张要张扬人格特性,反对虚伪的礼教,实现人的天性,冲破世俗,投身自然,纵情山水,注重生活情趣的享受,沉浸在玄学的风气中,追求新生活观与清谈.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耕籍(藉)礼的特征与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籍(藉)礼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礼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示出新的特点.如西晋武帝耕籍用牛、南朝刘宋文帝恢复州郡地方耕籍礼、南齐武帝确定耕籍用亥日、梁武帝设立亲耕台等等.北朝的耕籍礼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硅,对先农的祭祀规格经历了从少牢到太牢的转变.魏晋南北朝耕籍札的功能则表现在重农崇祀、弘扬孝道,以及强化等级和树立正统姿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汉初,政治和儒家伦理是互为所需的关系。一方面,统治者需要借助儒家伦理来巩固政权;另一方面,儒家在遭受秦之浩劫后也想改造自己以便参与到政权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汉代思想家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系统、精辟、完整地总结,并加以神学化的改造,创造了协调各种人伦关系的伦理思想体系,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特点,汉代孝道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社会秩序的破坏,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因子以及宋初三先生、李觏等以礼的价值标准重建宋代国家与社会秩序的思想共同铸就了张载关学的礼学特色。而张载的礼学不同于先秦秦汉的礼学,他把“礼”由形而下之器,发展为形而上之道,以此作为宋代社会与国家秩序重构的哲学依据。张载不仅对礼进行了形上的研究,而且受到其经世思想的影响,曾尝试在民间推行礼制,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9.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博采众家学说之长,创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在法律思想方面,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开创了"礼、法"一体论的先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荀子的"礼、法"思想,对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准则,是养老敬老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农村社区的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孝道的维持机制失去了效力,乡村孝道的评价标准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为了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养老问题,要对我国传统孝道进行重新解析和定位,转变孝道关系双方的观念,实现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玉娟  周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402-1404
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基础性的精神内涵。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孝文化观念淡化,孝文化教育边缘化,孝道实践趋向弱化。因此,在农村加强孝文化的宣传教育、用法律手段约束孝行为、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孝"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孝德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孝德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孝德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深广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孝伦理,有助于判识孝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生命力。在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及其所造成的人的依赖关系下,存在着产生、发展孝伦理的深厚土壤。封建生产方式决定了孝伦理的基本内容。孝伦理保护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推行、发展封建生产方式提供必需的政治、思想条件;从道德层面保障了封建社会农民群众实际利益需求的实现。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血缘宗族聚居的人口状况也是孝伦理突出地存在于封建中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孝文化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文化是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文化基础。受历史的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孝文化呈缺失状态。孝文化的缺失,对农村家庭养老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弘扬孝文化是解决农村家庭养老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吴敏启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530-4531,4533
针对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从乡村善治的视角,厘清乡村精英民间力量、孝道文化和农村养老之间的关系,对浙江单村通过政府引导、“乡绅”主导、群众参与,弘扬传统孝道,设立孝心基金的实践进行专题研究,提炼总结农村养老的“单村经验”,并就如何完善这一模式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厘清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以孝文化为背景的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介绍了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新时期凸显出的缺陷,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财政扶持、监督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构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孝"的历史作用和主要弊端展开分析,努力找出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陈必锋  欧阳红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25-14626,14636
以武汉董永公园为例,探讨了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的规划布局特点,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如何体现出的地方文化内涵的设计手法,通过对董永公园的绿色人文、历史文化及孝文化的解读,挖掘孝感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