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丙酸及丙酸盐是重要的饲料防腐剂。丙酸为无色液体,具有挥发性。丙酸盐主要是指丙酸钙、丙酸钠、丙酸锌、丙酸钾、丙酸铵等,多为白色颗粒或粉末,无臭或稍有异臭味,溶于水。同其他防腐剂相比,丙酸及丙酸盐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而已成为饲料中最广泛应用的防腐剂之一。  相似文献   

2.
丙酸盐是一类高效、安全的添加剂,具有防霉、防腐和治疗疾病等功能,广泛应用于饲料加工业。丙酸盐在瘤胃中可分解为丙酸和矿物元素,其中丙酸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丙酸盐可促进瘤胃发育,参与血糖调节,维持能量平衡,因此,生产中丙酸盐可用于治疗酮病。当前,有关丙酸盐的试验大多还停留在瘤胃灌注阶段,体外试验集中在肝脏糖异生途径上,围绕能量代谢展开,而有关在生产性能和发酵水平的研究较少。随着短链脂肪酸在医学领域的深入探索,为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丙酸是否具有促进瘤胃发育、缓解炎症及增强免疫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验证。作者主要介绍了丙酸盐的代谢途径与作用机制,并结合生产性能和维持健康两方面阐述了丙酸盐在反刍动物营养上的应用,揭示了丙酸盐的潜在价值,以期为其在反刍动物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实验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饲料中丙酸及丙酸盐的分析方法。样品经盐酸酸化后,丙酸盐转化为丙酸,乙醚提取,毛细管柱(HP-FFAP,30 m×0.32 mm×0.25μm)分离,进行FID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500 mg/L(R=0.9993),检出限为0.77 mg/kg,丙酸的回收率为87.2%~93.4%,相对标准偏差为1.7%~3.2%。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发现,在肉用仔鸡饲料中添加某些有机酸,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系及减少沙门氏菌的污染,但不会影响生长率及饲料转化率。丙酸:一般以低量的丙酸盐添加到饲料中以防饲料霉变,研究人员在饲料中添加0、0.2、0.4和0.8%的缓冲丙酸,肉用仔鸡从出壳养到44天龄,屠宰后发现添加丙酸盐并不影响体重及饲料利用效率,甚至用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防霉剂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混合模型,分为78个组;1~6组为不添加防霉剂组,采用2(饲料水分:正常水分、额外添加2%水)×3(料型:粉料、颗粒料、破碎料)两因素试验设计;7~78组采用3(防霉剂种类:丙酸盐-丙酸复合型、丙酸型、丙酸盐型)×4(防霉剂添加量:按丙酸含量的0.25、0.50、1.00、1.50倍添加)×2(饲料水分:正常水分、额外添加2%水)×3(料型:粉料、颗粒料、破碎料)四因素试验设计。试验料共计78种,分别在常温(20℃)和高温高湿(37℃,75%)环境中保存不同天数(常温、高温高湿环境中最长保存70、40 d)后,测定霉菌总数和饲料水分。结果表明:常温环境中,分别添加3种防霉剂对饲料霉菌总数标准菌落计数无显著影响,而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丙酸型组10 d时标准菌落计数低于丙酸盐-丙酸复合型组和丙酸盐型组(P<0.05),丙酸型组25 d时标准菌落计数高于丙酸盐和丙酸复合型组(P<0.05),其余各保存天数时3种防霉剂组标准菌落计数均差异不显著;饲料分别在常温环境中保存30~50 d、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保存25~40...  相似文献   

6.
饲料防霉剂     
本发明是关于以牡蛎壳为主体的饲料添加剂用的防霉剂。以前,普遍使用的饲料防霉剂是丙酸和丙酸盐。根据日本有关法规,防霉剂用于饲料时必须确保饲料安全性,并改善饲料质量。因此,丙酸的添加量限制在0.3%以下。丙酸及其盐类的防霉效果由于饲料的组成、形态及保存方法不同往往不彻底,用0.3%的丙酸不能抑制霉菌的生长,导致饲料质量下降乃至饲料发霉变质,  相似文献   

7.
日本开发出由海藻和丙酸(或丙酸盐)或碘盐组成的高效饲料防霉剂.海藻可以是裙带菜、海带等;丙酸量为海藻的1-20%;碘化物可以是碘化钙、碘化钾,用量为海藻的1-15%,海藻需采用生海藻经清洗、干燥、粉碎成细末.这种高效饲料防霉剂的添加量不得超过卫生法规定的0.3%.添加这种防霉剂的饲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也能防止发霉和饲料质量下降. 在海藻粉末中,将碘化钙(折碘2%)、丙酸钙(折丙酸4%)混合均匀后,再加牡  相似文献   

8.
丙酸类饲料防霉剂的化学作用机理苏基双(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丙酸类饲料防霉剂中存在两种形式的丙酸:结合的(undissocIated)和游离的(dissoci-ated)丙酸。游离丙酸有腐蚀性、挥发性和刺激性臭味。结合丙酸是非腐蚀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牛肝细胞内PC(丙酮酸羧化酶)基因组与PCcDNA相比多含有一个内含子序列.在其中再插入一外源DNA序列.从而使最终构建的突变体片段的长度大于PCcDNA的长度,成功构建了PCcDNA的竞争DNA模板,然后应用竞争PCR方法研究了丙酸盐对体外培养新生牛单层肝细胞PCmRNA水平的影响。使单层肝细胞培养液中丙酸钠浓度分别为0、1.5、2.5、3.5、4.5、8.5、11.5mmol/L,处理24h,提取总RNA、逆转录,在同一体系中用相同引物扩增目的带和竞争模板带。结果表明.随着丙酸钠浓度的升高.PCmRNA水平呈上升趋势,提示肝细胞内PCmRNA的表达水平受培养液中丙酸钠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粮引起的乳脂降低症(MFD)是通过改变瘤胃脂类代谢产生的,这是因为产生的同分异构体如trans-10,cis-12共轭亚油酸(CLA)能抑制奶牛的乳脂合成。但是,在日粮引起的MFD并不全是瘤胃产生的这些同分异构导致的。能引起MFD的高精料也产生丙酸盐,这提示可能丙酸盐与trans-10,cis-12CLA在MFD期共同起抑制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丙酸盐和trans-10,cis-12CLA并用(二者均抑制乳脂合成)对乳脂分泌的作用,以及2种作用相反的营养素(乙酸盐和丙酸盐)并用的影响。6头荷斯坦奶牛采用6×6拉丁方设计,试验期为21d(其中14d时营养素灌注期)。试验处理分别为:对照组;瘤胃灌注1500g/d乙酸盐(A);瘤胃灌注800g/d丙酸盐(P);十二指肠灌注1.60g/d trans-10,cis-12CLA(CLA);瘤胃灌注750g/d乙酸盐+400g/d丙酸盐(A+P);十二指肠灌注1.60g/d trans-10,cis-12CLA+瘤胃灌注800g/d丙酸盐(CLA+P)。营养素的灌注量与乳脂成分的比例类似。处理组A和P降低了干物质采食量;与对照相比,P和CLA组乳脂率和乳脂产量降低平均达9%与15%;处理组A乳脂率降低6.5%,但是乳脂产量没有变化。A和P组、CLA和P组对乳脂和脂肪酸比率的影响都有累积效应(处理组A+P与CLA+P)。在trans-10,cis-12CLA添加剂量相同时,额外添加丙酸盐降低乳脂的作用比单独用trans-10,cis-12CLA多40%。CLA+P处理组获得的乳脂肪酸谱与高精料引起的MFD期的相似。本试验结果发现,无论3种营养素单独使用的效果如何,并用时对乳腺脂肪酸合成有累加效应。因此,高精料引起的MFD并不全是trans-10,cis-12CLA产生的作用,丙酸盐也能引起乳脂降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乙酸和糖蜜对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以全混合日粮(TMR)为发酵原料,设对照组、乙酸(A)、糖蜜(M)、乙酸和糖蜜组合添加(AM)4个处理,发酵45 d后分析FTMR的发酵品质,同时将所有FTMR暴露到空气中,分别在第6,9和12天取样评定其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A和AM组降低了乳酸含量(P>0.05),各组仅检测到微量的丙酸、少量的丁酸和较低的氨态氮/总氮,表明各组FTMR发酵品质均良好。有氧暴露6 d后,各组乳酸、乙酸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对照和M组pH值在第12 天显著(P<0.05)上升至5.70和6.50,具有较高的氨态氮/总氮和酵母菌数量。而A和AM组乳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好氧性微生物和酵母菌数量在整个有氧暴露的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有氧暴露12 d后pH值仍维持在4.50左右,延长了有氧稳定时间。综合考虑,为了获得品质优良的FTMR饲料,可在TMR中添加0.3%乙酸,既不影响发酵品质,也可提高其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水平丙酸对青稞(Hordeum vulgare)秸秆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设0(CK), 0.3%(PA3), 0.4%(PA4)和0.5%丙酸(PA5)4个处理组。青贮后第30 d开窖取样测定发酵品质,并有氧暴露12 d分析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各组pH值、乳酸和干物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丙酸添加组乳酸/乙酸(除PA3组)和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态氮/总氮和丁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氧暴露阶段,PA4和PA5组pH值与对照组和PA3组相比上升幅度较小,乳酸、干物质含量损失较少,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丙酸添加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各组氨态氮/总氮值和丁酸含量逐渐升高,且PA4和PA5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和PA3组(P<0.05)。表明添加0.4%以上的丙酸能够改善混合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对水栉霉的主要养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栉霉的总糖、粗蛋白质、粗纤维、粗脂肪含量分别为61.69%、29.33%、10.06%、17.56%;含17种氨基酸,总量为15.73%,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69%;主要脂肪酸成分为十六烷酸、十八碳二烯酸、油酸、十八烯酸,其相对质量分数分别为17.238%、12.427%、20.666%、24.12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为67.981%;含有动物生长的多种必需矿物质元素,其中钾、钙、锌含量分别为753、546、900mg/kg。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牧草物候期对其脂肪酸组成和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本研究在甘肃省甘南牧区选取平均体重为(234.9±10.5) kg的10头带犊甘南牦牛作为研究对象(自然放牧),分别于牧草返青期、盛草期、枯草期采集试验牦牛采食牧草、乳和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牧草中脂肪酸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组成,并分析其相关关系,以期探明牧草物候期对牦牛瘤胃液和牧草中脂肪酸组成与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脂肪酸(P<0.05),盛草期牧草中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总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脂肪酸均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P<0.05),盛草期放牧牦牛乳中共轭亚油酸异构体c9t11、共轭亚油酸异构体t10c12和共轭亚油酸总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草期(P<0.05);物候期显著影响了牦牛瘤胃pH值、乙酸、丙酸、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P<0.05),盛草期牦牛瘤胃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总挥发酸和反式11-油酸含量显著高于返青期和枯黄期(P<0.05);牧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单宁酸、总脂肪酸和瘤胃液pH值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粗纤维和粗灰分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和瘤胃总挥发酸(TVFA)与放牧牦牛乳中CLA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5.
Plasma and urinary levels of salicylic acid were examined in Standardbred mare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various feeds, containing different compositions of hay. In addition, horses were administered acetylsalicylic acid orally and methyl salicylate topically. Elevated salicylic acid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horse urine and plasma in animals fed lucerne hay. The plasma and urinary elimination of salicylic acid exhibited a diurnal pattern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type of feed and the feeding schedule. Within 24 h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plasma and urine salicylic acid levels were consistent with residual levels observed after feeding lucerne hay. Elimination of salicylic acid was rapid and complete, with a half-life between 5 and 7 h. Topical administration of methyl salicylate (8.4 g) produced elevated urinary salicylic acid levels for 6 h. A smaller dose of methyl salicylate (3.4 g) did not elevate plasma or urine salicylic acid levels above those observed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lucerne hay.  相似文献   

16.
探讨卡洛芬注射液的抗炎、镇痛作用与皮肤刺激性。以市售托芬那酸注射液为对照药物,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耳肿胀法、大鼠踝关节肿胀法,镇痛作用采用小鼠热板法、小鼠醋酸扭体法,刺激性采用兔的皮肤刺激试验考察卡洛芬注射液I、II的抗炎、镇痛作用与刺激性。结果显示,各给药组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炎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与生理盐水组差异显著(P<0.05);可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踝关节肿胀,托芬那酸组的肿胀抑制率最高,其次为卡洛芬I组。卡洛芬I组和托芬那酸组在15、30 min时均可有效延长小鼠热板痛阈值;卡洛芬II组没有明显镇痛效果。卡洛芬I组和II组对小鼠扭体的潜伏期没有明显改变,但扭体次数相对较少,扭体抑制率分别为34.7%和17.5%。托芬那酸组第一次扭体的潜伏期较长,扭体抑制率为42.6%。兔的皮肤刺激性试验各给药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卡洛芬I组药效快,抗炎、镇痛效果显著,安全无刺激性,效果优于卡洛芬II组。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布拖黑绵羊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的脂肪酸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并比较二者的异同。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分析技术,对1周岁布拖黑绵羊及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各部位肌肉混合肉样脂肪酸的组成和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酸主要由豆蔻酸、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和亚麻酸等构成,其中布拖黑绵羊与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肌肉中亚油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布拖黑绵羊中检测到48种挥发性化合物,而凉山半细毛羊改良羊中检测到56种挥发性化合物,二者共同挥发性成分主要有己醛、庚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2,3-辛二酮、辛醛、苯甲醛、壬醛等,不同羊存在个体差异,且2种绵羊挥发性成分中占主要地位的可能是醛类。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亚麻籽和鱼油对蛋鸡蛋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肝脏脂肪酸组成及其合成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28周龄海兰褐壳蛋鸡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亚麻籽、10%亚麻籽+5%鱼油和5%鱼油。饲养21 d后连续收集7 d鸡蛋,然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鸡屠宰取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添加亚麻籽和鱼油均显著增加蛋黄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其中单独添加鱼油的蛋黄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含量最高;2)试验组肝脏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肝脏n-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3)单独添加鱼油显著降低肝脏脂肪酸延长酶1、脂肪酸延长酶2和去饱和酶(脂肪酸去饱和酶1、脂肪酸去饱和酶2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基因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蛋鸡饲粮中单独添加亚麻籽或鱼油可以富集蛋黄n-3多不饱和脂肪酸沉积;添加亚麻籽促进肝脏α-亚麻酸转化生成DHA过程,表现为上调脂肪酸延长酶和去饱和酶基因表达,添加鱼油显示相反结果。  相似文献   

19.
对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制备巨菌草(Pennisetum sp.)腐植酸和黄腐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硝酸、盐酸、乙酸、草酸、氨水均能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或木质素从而生产腐植酸和黄腐酸,其中10.0%氨水提取巨菌草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高,其次为37.5%硝酸和37.5%盐酸,草酸和乙酸提取得到的腐植酸含量最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青霉(Penicillium)在巨菌草腐殖质的形成中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根霉对木质素的降解程度最高,生成总腐植酸的含量最高。根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45倍,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是10.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的1.29倍,而枯草芽孢杆菌和青霉发酵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10%氨水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低。37.5%硝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79倍,22.5%盐酸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是毛霉发酵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的1.98倍。综上可知,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比化学法提取得到的总腐植酸含量要高,而化学方法提取得到的黄腐酸含量比生物发酵法制备得到的黄腐酸含量要高。  相似文献   

20.
1日龄商品代艾维茵公肉仔鸡350只,随机分为7个处理组,每处理组5个重复,分别采食7组日粮,试验期21d。第1组是玉米–豆粕–酪蛋白型基础日粮,酪蛋白中氮占基础日粮总氮的30%。第2、3、4组日粮为肽组,分别用肽替代基础日粮中酪蛋白的1/3、2/3、3/3,第5、6、7组为氨基酸组,氨基酸同样替代基础日粮中1/3、2/3、3/3的酪蛋白。结果表明:日粮中肽和氨基酸水平影响肉鸡生长,当日粮中肽和氨基酸比例在一定水平增加时,促进肉鸡增重,同时提高采食量,引起料肉比增加,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和高、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氨基酸对这一趋势的影响大于肽的影响。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随日粮中肽和氨基酸水平增加而提高,血清尿酸含量提高,并且血清生长激素和T3含量随日粮肽和氨基酸水平增大也有提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