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试验利用对虾高位养殖池塘进行鞍带石斑鱼的曲种培育试验,探索鞍带石斑鱼室外大水体育苗技术,提高育苗生产的稳定性和培育健康苗种,缓解当前鞍带石斑鱼养殖苗种匮乏问题。现将育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我们在公司下属的石斑鱼养殖生产基地进行"军曹鱼、点带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优质种苗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将鞍带石斑鱼(又称龙胆斑)人工育苗操作技术归纳总结如下,以供业内人士参考。一、鱼苗培育池与配套设施1.培育池(1)高位池:通常以面积为2亩/口的正方形或近正  相似文献   

3.
云龙石斑鱼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云龙石斑鱼的亲本来源(1)母本: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2005年12月从福建东山县、广东饶平县养殖渔排收集野生苗种养殖的云纹石斑鱼,筛选健康的4龄~5龄性成熟个体294尾,构建了云纹石斑鱼基础群体。(2)父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2003年4月从马来西亚收集和引进5龄~6龄野生鞍带石斑鱼30尾;从台湾引进人工培育鞍带石斑鱼群体中筛选健康的5龄~6龄个体75尾,构建了鞍带石斑鱼育种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4.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生长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为期5个月的养殖监测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鞍带石斑鱼的生长特点。采用线性拟合、指数拟合、乘幂拟合的方法,分析了鞍带石斑鱼全长、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及全长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曲线。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全长生长与养殖时间以线性回归为佳(y=2.791x-15.716,R2=0.951 2);体重生长与养殖时间以指数回归最佳(y=2.432 3e0.32x,R2=0.996 5);全长与体重以乘幂回归为最佳(y=0.007 3x3.262 8,R2=0.945 3)。对鞍带石斑鱼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分析,表明鞍带石斑鱼属正异速生长型(b=3.262 8),说明本研究条件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适用于鞍带石斑鱼的养殖。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_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_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珍珠龙胆石斑鱼是棕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的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养殖成活率高、饵料系数低等优良特性,成品鱼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成为广西地区石斑鱼养殖的当家品种。珍珠龙胆石斑鱼在广西的育苗及养殖上都取得了突破,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但是从2厘米的白苗培育至10厘米左右的中苗,要经过中间培育过程,而中间培育在工厂化车间进行,需要倒池、换水、流水培养,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 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名龙胆或龙趸石斑鱼,它体呈椭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鞍带石斑鱼作为海水养殖的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快、病害少、市场价值高且稳定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鞍带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营养物质测定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开展了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氨基酸种类有18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3.43%。鞍带石斑鱼作为一种高蛋白、氨基酸含量丰富的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云龙斑"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和品质评价,为其种质营养学鉴定及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采用常规方法,依据国家标准,对3种石斑鱼肌肉中的水分、蛋白、粗脂肪、灰分含量以及氨基酸、脂肪酸和10种矿物元素的组成与含量进行了测定和评价。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云龙斑"石斑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9.6%、18.4%和19.4%;3种石斑鱼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指数、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54%、14.72%、15.99%)、(6.86%、6.41%、7.04%)、(75.19、74.93、77.96)和(5.57%、5.3%、5.73%)。3种石斑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10.1%和4.5%,脂肪酸种类丰富,并且含有大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比例符合理想脂肪酸的标准。3种石斑鱼肌肉中矿物元素种类丰富,5种常量元素K、Ca、Na、Mg、P和5种微量元素Fe、Mn、Cu、Zn、Se均有检出,其中杂交"云龙斑"的Na、K、Cu含量略高,另外几种矿物元素含量居于父母本之间。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杂交"云龙斑"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宜,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质的蛋白源,同时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且矿物元素种类齐全,是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其中杂交"云龙斑"在一些营养指标中明显高于其父母本,显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11.
鞍带石斑鱼作为最大型的石斑鱼,生长速度快,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在石斑鱼的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人工养殖和选育活动对鞍带石斑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广东、海南和福建三个省份共五个代表性采集点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的遗传变异信息进行了研究。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5个群体等位基因(Na)的平均数目为7.326(6.375-8.380),观测杂合度(Ho)平均值为0.711(0.625-0.775),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05(0.684-0.734),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659(0.633-0.693)。其中,来自福建厦门翔安区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5.3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95.45%来自所有个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遗传距离结果显示,GC和CP群体聚为一支,再与AT群体聚为一支,再与XA群体距为一支,HL群体为独立一支。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交叉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布。总而言之,这三省五地的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没有明显的驯化迹象。整体研究表明,鞍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品种受亲本近交影响而出现衰退的可能性不高,人工繁育技术的不完善及养殖管理不规范可能是导致品种病害频发及养殖成活率低的原因。本研究为鞍带石斑鱼种质评价和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虎龙杂交斑是采用传统选育方式获得、具备多种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杂交子一代,其母本为棕点石斑鱼,父本为鞍带石斑鱼,父母本均为经2代群体选育后的石斑鱼良种。该杂交品种生长速度快,14月龄平均体重增长较棕点石斑鱼快114.52%,较鞍带石斑鱼慢22.05%,养殖时间可缩短50%以上,养殖风险显著降低;育苗成活率显著提高,虎龙杂交斑的育苗成活率最高可达19.75%,显著高于鞍带石斑鱼平均育苗成活率(1.5%),  相似文献   

13.
两种杂交石斑鱼子一代杂种优势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使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两种杂交子一代(青龙斑和虎龙斑)及其亲本(斜带石斑鱼、棕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共5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相似指数和Nei氏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中,棕点石斑鱼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6.849 3),最小的是鞍带石斑鱼(2.608 6)。6对微卫星引物在这5个群体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666 7、0.751 3、0.441 9、0.664 0、0.542 6。在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中,虎龙斑和青龙斑的最高均为0.940 0,鞍带石斑鱼的最低为0.508 3。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率结果显示,青龙斑和虎龙斑均与父本鞍带石斑鱼的亲缘关系较近。杂交子一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群体双方,可推断杂交子一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杂交后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增强,这是杂种优势得以形成的重要遗传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鞍带石斑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科(Serranidae),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俗称龙胆石斑。它是石斑鱼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PCR和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干扰素刺激基因15 (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 15, isg15)全长序列。isg15基因序列长为910 bp,包含一个468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1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7.09 kDa,理论等电点为9.33。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ISG15蛋白包含2个类似泛素结构域,且C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Leu Arg Leu Arg Gly Gly (LRLRGG)”结构域。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鞍带石斑鱼与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 isg15的相似性最高,为88.24%,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isg15的相似性分别为61.18%和60.5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鞍带石斑鱼健康组织中的isg15表达,以及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后不同时间脾脏和肾脏中的isg15表达变化。结果显示,isg15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肝脏、肾脏等组织中的表达量较高。经虹彩病毒感染后,isg15在脾脏和肾脏中的表达显著升高,在72 h到达最高水平,说明isg15在鞍带石斑鱼防御虹彩病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鞍带石斑鱼isg15基因的分析和表达模式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isg15基因在硬骨鱼体内的抗病毒调控机制,为鞍带石斑鱼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海洋与渔业》2010,(9):37-37
青龙斑和虎龙斑是应用鱼类远缘杂交技术,在众多的石斑鱼杂交组合中筛选出的两个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石斑鱼养殖品种。青龙斑是以斜带石斑(俗称青斑)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代;虎龙斑是以棕点石斑鱼(俗称老虎斑)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俗称龙趸)为父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根据母本与父本名称,生产单位分别将它们称为青龙斑、虎龙斑。  相似文献   

17.
正龙虎斑为棕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杂交品种,因其表面布满珍珠形状的黑褐色斑点而得名。通过远缘杂交,龙虎斑遗传了两种亲鱼的优良性状,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成为推动石斑鱼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苗种培育和规模化生产技术不成熟,严重影响了龙虎斑养殖的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研究并总结了龙虎斑苗种的工厂化培育技术,旨在为龙虎斑工厂化培育科学管理提供基础理论数  相似文献   

18.
石斑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斑鱼(Epinephalus)属鲈形目能科,是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暖水性鱼类,在中国近海有31种,其中,南海有30种,东海8~9种,黄渤海仅1种。目前我国大陆沿海养殖的种类主要有: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斜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  相似文献   

19.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发育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鞍带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各个阶段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初孵仔鱼到幼鱼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卵黄囊的变化,长鳍棘的长出与收缩,鳞片和体色斑纹的出现,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可以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又可分为卵黄囊期仔鱼和后期仔鱼。水温27~30℃,盐度27~31,pH值8.0~8.4的海水中培育,初孵仔鱼至孵化后2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2日龄仔鱼开口,3日龄至20日龄为后期仔鱼,22日龄至30日龄为稚鱼期,31日龄进入幼鱼期。鞍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和收缩,也是生产育苗当中比较关键的仔稚幼鱼变态过程。  相似文献   

20.
3种养殖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 3种石斑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这3种石斑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0.60%、19.30%和20.00%,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60%、1.60%和4.30%。3种石斑鱼的肌肉均检测出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云纹石斑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6.95%、7.11%和6.31%(湿重),鞍带石斑鱼的分别为17.46%、7.18%和6.83%,云龙石斑鱼的分别为18.56%、7.69%和7.16%。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3种石斑鱼肌肉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2.22、2.57和2.60。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分值,蛋氨酸为3种石斑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缬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另外,3种石斑鱼肌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常量元素均以钾含量最高,微量元素均以锌含量最高。研究表明,3种石斑鱼均是符合人体营养需求的优质海水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