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为探讨石斑鱼杂种优势形成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amplificationpolymorphism,MSAP)技术检测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及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3个群体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分析杂交F_1与亲本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云纹石斑鱼和鞍带石斑鱼的基因组DNA属于甲基化程度较高的类群;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分别为60.62%、59.38%和55.78%,DNA全甲基化率分别为31.37%、30.67%和29.27%,DNA半甲基化率分别为29.25%、28.71%和26.51%;杂交F_1的DNA总甲基化率、全甲基化率和半甲基化率均低于双亲,并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个群体的全甲基化率均大于半甲基化率。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DNA甲基化水平与杂种优势呈负相关,杂交F_1 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形成快速生长等杂种优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的形态特征以及与其亲本子代的关系,运用常规测量方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 3个群体6月龄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对3个群体的12项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杂交F1体型呈椭圆形,侧扁而粗壮,体侧具7条灰褐色横向条带,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均具有云纹石斑鱼与七带石斑鱼的特征;可量、可数的性状中有6项性状偏向于云纹石斑鱼,5项性状偏向于七带石斑鱼,1项与二者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与云纹石斑鱼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杂交F1在体色条纹上表现为二者的中间态,在形态上较接近于母本云纹石斑鱼。  相似文献   

4.
3种养殖石斑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 3种石斑鱼肌肉的营养成分和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这3种石斑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0.60%、19.30%和20.00%,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60%、1.60%和4.30%。3种石斑鱼的肌肉均检测出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云纹石斑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16.95%、7.11%和6.31%(湿重),鞍带石斑鱼的分别为17.46%、7.18%和6.83%,云龙石斑鱼的分别为18.56%、7.69%和7.16%。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3种石斑鱼肌肉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2.22、2.57和2.60。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分值,蛋氨酸为3种石斑鱼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缬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另外,3种石斑鱼肌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常量元素均以钾含量最高,微量元素均以锌含量最高。研究表明,3种石斑鱼均是符合人体营养需求的优质海水鱼。  相似文献   

5.
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胚胎及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在水温(22±1)℃、盐度33、p H7.8的海水中,杂交受精卵经过35 h 23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其中在卵裂期、囊胚期和仔鱼出膜前后,杂交子代胚胎的死亡率较高。杂交石斑鱼的孵化率为91.5%,低于对照组的93.1%;畸形率为10.5%,高于对照组的5.3%。根据杂交子代卵黄囊消失与否、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体色和鳞片的出现,可将杂交石斑鱼胎后发育分为:前期仔鱼(0!3日龄)、后期仔鱼(4!27日龄)、稚鱼期(28!45日龄)、幼鱼期(46日龄以后);通过与其亲本早期发育进行比较发现,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云纹石斑鱼与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云龙石斑鱼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对工厂化养殖条件下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通过云龙石斑鱼家系与云纹石斑鱼家系建立和培育,对不同家系的受精率、正常发育率和畸形率进行统计;分别对45~245日龄的云龙石斑鱼与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量;分别对云龙石斑鱼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生长时间跨度为2~13月龄的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并于13月龄时统计成活率(苗种为2016年繁育);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多重比较分析对测定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利用Excel软件拟合云龙石斑鱼、云纹石斑鱼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杂交种云龙石斑鱼受精率平均为55.5%±26.7%,正常发育率平均为33.9%±23.6%,畸形率平均为8.3%±0.9%。至245日龄时云龙石斑鱼体长、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5±1.7) cm、(316.7±57.3) g,云纹石斑鱼的体长与体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8±1.3) cm、(123.2±30.2) g,云龙石斑鱼比云纹石斑鱼生长快,云龙石斑鱼的体长为云纹石斑鱼的1.3倍,体质量为云纹石斑鱼的2.6倍。云龙石斑鱼在45~245日龄阶段的生长曲线为W=0.039 2L2.891 2(R2=0.986 9),云纹石斑鱼生长曲线为W=0.025 5L3.021 6 (R2=0.990 8),在本阶段云龙石斑鱼为异速生长型,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型。经过12个月的对比养殖,云龙石斑鱼成活率为97.2%,珍珠龙胆石斑鱼的成活率为93.2%~94.5%,云龙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35.3±4.1) cm、(700.0±247.2) g,珍珠龙胆石斑鱼全长与体质量平均值分别为(28.6±3.5) cm、(550.0±224.8) g,云龙石斑鱼体质量是珍珠龙胆石斑鱼的1.3倍,全长为1.2倍。研究表明,云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杂交组合,杂交后代云龙石斑鱼具有生长快、畸形率低、成活率高的杂交优势,为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同时也为新品种云龙石斑鱼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赤点石斑鱼(E.akaara,♂)进行了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杂交子代受精卵为圆形、透明、浮性卵,卵径0.858±0.022 mm,有油球一个,居卵中央;在水温26±0.5℃、盐度32、pH 8.2、静水微充气的孵化条件下,胚胎可以正常发育,共经历了受精卵、卵裂、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6个阶段28个时期,历时25h 15 min完成胚胎发育。统计结果显示,杂交石斑鱼的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分别为87.3%、91.6%和9.5%。在仔稚幼鱼生长方面,杂交石斑鱼的生长速度介于云纹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之间,快于云纹石斑鱼而慢于赤点石斑鱼,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9.
云龙石斑鱼     
正一、品种概况(一)育种过程1.云龙石斑鱼的亲本来源(1)母本: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2005年12月从福建东山县、广东饶平县养殖渔排收集野生苗种养殖的云纹石斑鱼,筛选健康的4龄~5龄性成熟个体294尾,构建了云纹石斑鱼基础群体。(2)父本: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2003年4月从马来西亚收集和引进5龄~6龄野生鞍带石斑鱼30尾;从台湾引进人工培育鞍带石斑鱼群体中筛选健康的5龄~6龄个体75尾,构建了鞍带石斑鱼育种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规律,分别对10-14月龄的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及其杂交F1 3个群体的体长、体重、生长指标、肥满度、超亲优势率等主要生长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和分析,并对3个群体的生长模型进行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在体长和体长生长指标方面,依次为杂交F1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10-11、13月龄时,累积体重值依次为杂交F1七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体重和体重生长指标方面,增重依次为云纹石斑鱼七带石斑鱼杂交F1;七带石斑鱼的肥满度始终最高,杂交F1次之。研究表明,杂交F1体长生长速度最快,且在11月龄前的体重生长速度最快;云纹石斑鱼在11月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并超过其他两个群体;每月体长、体重生长值的超亲优势率分析显示,杂交F1在14个月的生长中表现出杂种优势。云纹石斑鱼为等速生长类型,七带石斑鱼与杂交F1同属于异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11.
观测研究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幼鱼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在封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的生长特性,用SPSS 17.0软件中的Curve Estimation对相关数据进行模型分析与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经过122 d的养殖,七带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114.836±25.343)g增加到(213.861±38.604)g,相对增长率为0.707%,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06t3+1.622t+13.954,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436BL2.055;云纹石斑鱼幼鱼平均体质量由(79.620±13.007)g增加到(238.086±46.307)g,相对增长率为1.631%,全长(TL)与养殖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为TL=-0.013t2+2.008t+11.540,体质量(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W=0.018BL3.083。两种幼鱼丰满度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都保持在2.2-3.4之间。  相似文献   

12.
褐点石斑鱼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胸腔活体注射PHA和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对染色体进行G iem sa染色来研究褐点石斑鱼的核型。试验结果表明,禢点石斑鱼的核型为2n=48,2 sm 46 t,NF=50;其核型特点符合典型的高位类群鱼类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六带石斑鱼染色体核型和银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带石斑鱼为材料,利用腹腔注射法体内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和秋水仙碱获得大量处于分裂中期的头肾细胞,头肾细胞经低渗处理、卡诺氏液固定后,常规自然晾干法制作成染色体标本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银染研究。结果显示,六带石斑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为2n=2st+46t,NF=48;Ag-NORs仅有一对位于第24对染色体即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短臂上。  相似文献   

14.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生产试验,从饵料准备、环境条件控制、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共培育出规格5~8cm的石斑鱼苗60多万尾。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患病的斜带石斑鱼肝和肾组织分离的两株病原菌,进行纯化培养、人工感染、VITEK-AMS-32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及药敏试验,经形态和生理生化测定,确定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细胞变性、坏死,病变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呈变质性炎症。  相似文献   

16.
龙胆石斑鱼集约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2年12月19日引进3~5cm的龙胆石斑鱼苗820尾,经过11个月养殖试验测定,共 存活483条,成活率58.9%,平均体重473g/尾,最大体重950g/尾,养殖期间,饵料系数1.44,饵料效率 69%,养殖总积温7900℃。  相似文献   

17.
研究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生长特性。经过125 d的养殖,斜带石斑鱼体重由15.2 g增加到102.8 g,平均日增长率为4.610%,体重和时间的关系式为M=12.247e0.014 7 t;全长由9.67 cm增加到19.36 cm,平均日增长率为0.802%,全长与时间的关系式为L=0.063 7 t+9.186 3;体重和全长的关系式为M=0.012 7 L3.051 1。  相似文献   

18.
从2002年12月19日引进3~5cm的龙胆石斑鱼苗820尾,经过11个月养殖试验测定,共存活483条,成活率58.9%,平均体重473g/尾,最大体重950g/尾,养殖期间,饵料系数1.44,饵料效率69%,养殖总积温7900℃。  相似文献   

19.
龙胆石斑鱼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进3~5cm龙胆石斑鱼鱼苗820尾,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养殖试验,冬天加热保温至约19℃,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防治鱼病,经过1年的饲养,成活率56%,平均体重483g 尾。  相似文献   

20.
王本健 《福建水产》2011,33(4):64-66
本文报道了2009年2—5月在福建省福鼎市室内水泥池开展赤点石斑鱼提早繁殖试验情况。244尾亲鱼经2个月加温强化培育,于2009年4月初开始自行产卵,产卵时间较正常季节提前约2个月,40天时间亲鱼共产卵4140万粒,卵受精率19.4%~33.9%,孵化率12.8%~3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