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国粮食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对本国耕地资源的贡献。【方法】在分析中国粮食对外贸易现状的基础上,运用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方法,对1978~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小麦、大豆、大米、玉米4种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进行估计,并分析了其对中国耕地资源的贡献。【结果】1978~2008年,在中国4种主要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一直保持较大逆差,除1985、1986、1993和1994年外,其余27年虚拟耕地贸易量均表现为净进口状态,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从1978年的415.74万hm2增加到2008年的2 147.61万hm2;31年间,虚拟耕地交易量达22 397.47万hm2,其中大豆和小麦的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为11 700.52万和7 219.37万hm2,玉米和大米的虚拟耕地贸易净出口量为2 843万和634.58万hm2;在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4种粮食的对外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净进口量合计为15 442.31万hm2,相当于中国2008年耕地面积的1.27倍。【结论】虚拟耕地战略有助于加强耕地资源管理和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实施虚拟耕地战略不仅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发挥国内各地的比较优势、调整各地粮食种植结构、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这对保证耕地和粮食双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耕地资源短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国家或区域间进行的粮食贸易,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虚拟耕地贸易。选取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4种主要对外贸易粮食作物,对2001—2012年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进行核算,最后得出以下结论:虚拟耕地贸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局势,但是中国虚拟耕地贸易结构比较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需要加强农业保护,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足,适度进口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日益密切。本文以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为例,考察了2001—2018 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贸易演变,估算了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资源流量。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净进口的虚拟水资源和虚拟耕地总量不断增长。2013—2018 年,中国从沿线国家净进口粮食累计达到3 571.74 万t,年均净进口虚拟水资源52.49 亿m~3,年均净进口虚拟耕地资源122.62 万hm~2。分品种来看,稻米和玉米是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的主要粮食品种,小麦和大豆净进口规模仍然不大。就来源地而言,中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稻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越南等东南亚4 国和巴基斯坦,小麦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源国是哈萨克斯坦,玉米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乌克兰,大豆及虚拟水土资源进口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鉴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粮食贸易量占中国粮食贸易总量的比例仍然不高,不超过10%,这意味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水土资源紧缺压力,可能的潜力仍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1—2014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进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对中国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全球对中国粮食的需求量及中国谷物单产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显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全球谷物平均单产、中国有效灌溉面积对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耕地资源的相应措施,以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1996年~2008年虚拟耕地进出口量,提出了虚拟耕地战略在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2000—2019年的相关数据和虚拟资源测算方法,测算了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量,并测算了2000—2018年因进口这四种粮食产品而节省的虚拟化肥和虚拟农药的施用量,定量分析了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对中国水土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从资源效应看,2000—2019年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在逐年增加,2019年中国进口的虚拟水资源为492.73亿米3,占当年农业用水总量的13.38%;虚拟土地资源进口为4830.50万公顷,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1.62%。②从进口来源看,大豆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作物,巴西和美国是中国虚拟水土资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③从环境效应看,2018年,中国因进口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粮食而节省的虚拟农药和虚拟化肥分别为43.40万吨和646.72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农药、化肥施用总量的28.86%和11.46%。21世纪以来粮食贸易中虚拟资源的进口显著缓解了中国的水土资源短缺压力,减少了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为此,应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来解决中国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本研究基于虚拟耕地理论,计算吉林省48个县(市、区)2004—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的生产与消费盈亏量,并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旨在为保护吉林省耕地资源、合理调整粮食生产战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4—2015年,吉林省玉米、水稻虚拟耕地含量较低,大豆虚拟耕地含量较高;玉米虚拟耕地盈余量充足且呈逐年波动增加趋势,水稻虚拟耕地总体略有盈余,亏缺区范围有所减小,盈余量有所提高,大豆虚拟耕地盈余区范围急剧缩小,生产量不能满足当地居民需要,小麦虚拟耕地亏口有所减小,但全省各县(市、区)亏缺情况仍普遍存在。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吉林省可以适当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的进口量,同时鼓励虚拟耕地贸易,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并实施农产品虚拟土战略,实现区域水土资源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玉米对外贸易及其走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中国玉米的贸易波动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农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国是玉米进口国,每年进口量约400万~500万t,玉米进口量居世界第三。从1984年开始中国增加玉米出口,在1993年达到玉米出口的一个高峰,成为世界主要的玉米出口国之一,但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和调剂余缺每年也需进口部分玉米。1995年和1996年中国玉米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1997年后又变成了净出口国。  相似文献   

10.
主编速递     
《农业展望》2014,(6):3-3
<正>近年来几大主粮的进口增速高于国内产出增速,中国已进入粮食产品全面净进口时代,粮食问题仍十分严峻。《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我国粮食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需有效利用贸易,统筹兼顾立足国内和适当进口两个原则,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粮食贸易中虚拟耕地贸易量分析》认为,虚拟耕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耕地资源紧张的局势,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但中国虚拟耕地贸易结构单一,为确保粮食安全,需加强农业保护,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足,适度进口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魏斌 《农业展望》2014,(1):53-60
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玉米、小麦、大米进口及出口状况。在概括全球玉米、小麦、水稻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预计未来全球粮食产量、出口量将会继续增加。对全球粮食主要出口国和进口国情况作了介绍,预计未来阿根廷、巴西和乌克兰玉米出口潜力较大;俄罗斯、乌克兰和澳大利亚小麦出口潜力较大;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潜力较大。预计未来中国口粮(大米)增加进口的难度较大,饲用粮食(玉米)增加进口相对容易,未来国际小麦贸易量波动较大,增加进口需要选择合适时机。  相似文献   

12.
<正>经历2003年10月中下旬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粮食问题再次成为2004年中国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粮食安全,2004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使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很快趋于稳定。 2004:粮食丰收基础扎实 200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亿公顷,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4.7亿吨,比上年增产0_4亿吨左右。1-10月,我国已进口粮食2363万吨,净进口1930万吨,其中:进口小麦599万吨,是上年同期的16倍多;进口大豆1552万吨;进口大米62万吨,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出口大米仅81万吨,同比减少61.2%;出口玉米193万吨,预计全年出口玉米在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垦区现有土地总面积5.54万km2,其中耕地面积280万hm2,人均占有耕地1.67hm2,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水平的18倍。土地平坦连片,有机质含量高,气候适宜,雨热同季,适合水稻、玉米、大豆等国家紧缺粮食品种的机械化、规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我国未来30年粮食增产潜力和需求总量,科学判断我国未来粮食保障能力,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基于GAEZ评估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潜在单产,结合其现实种植面积计算粮食生产和增产潜力,并采用VAR模型和分项估算法预测我国未来30年粮食需求量,在此基础上分析粮食保障能力。【结果】2020—2050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仍有1.08亿t(51.30%)、0.48亿t(36.05%)、2.33亿t(89.16%)和0.25亿t(153.75%)的增产潜力,总体的粮食增产潜力达4.42亿t(66.56%),其中粮食主产区的增产潜力占74%。稻谷和小麦的需求量预计在2035年达到峰值2.16和1.43亿t,玉米和大豆需求量预计在2045年达到峰值3.38和1.39亿t,粮食总需求预计在2040年达到峰值9.02亿t。【结论】未来30年,我国完全有能力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也有能力将大豆自给率提升至30%,关键是需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优化等方面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的发展格局与趋势,有助于中国对国际粮食贸易市场做出合理地预判,进而更有效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方法】基于1990—2020年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的世界贸易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世界粮食贸易网络模型,利用复杂网络相关测度指标对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与趋势分析。【结果】31 a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经历了迅速扩张到缓慢增长的过程,贸易网络日益复杂化;1990—2020年世界粮食贸易网络连通性增强,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呈现“抱团化”趋势;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贸易的核心出口国(地区)变化不大,而核心进口国(地区)波动性较强;中国在出口贸易中拥有众多合作伙伴,是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在进口贸易中,贸易集中度高(尤其是玉米),对贸易伙伴的依赖性较强。【结论】利用国际粮食贸易补充与保障中国粮食市场时,应充分考虑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复杂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粮食贸易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品种日益丰富、进口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对于平衡国内供需、调剂品种结构、稳定市场价格都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截至2014年,在连续11年增产的情况下,中国粮食进口量和净进口量都呈增加趋势。基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评估,净进口将成为粮食贸易新常态。要提高粮食贸易的效率、提高国内外市场协调管理的水平、防控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冲击力度,从而使粮食贸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面积不到940平方米(1.41亩),而且人增地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增长和城镇人口的增多,粮食消费量将越来越大,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我国居民有60%左右的人爱吃大米,将近有9亿人口需要食用大米。世界粮食贸易中,大米在国际市场上调剂量很少,每年贸易量仅2600万吨左右。如果我国大量进口大米,不仅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而且会带来不产粮国家和地区的粮食恐慌,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事实上,也没有哪个国家能解决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粮食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瑞峰  李爽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11):2100-2106
[目的]实证分析贸易成本对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函数短期及长期的影响,从贸易成本角度为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及粮食对外贸易等提供理论借鉴.[方法]在马歇尔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贸易成本因素,构建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函数,并基于1993~2015年粮食进口数据,对传统进口需求函数和加入贸易成本变量的进口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对收入、相对价格和贸易成本均具有长期和短期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贸易成本对我国大豆进口需求的影响变化较大,而对小麦、玉米和大米的进口需求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贸易成本对我国各类粮食进口需求的影响程度较大,尤其是对玉米和大豆的进口需求影响尤为显著.[建议]处理好粮食进口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策略,分散粮食进口集中度;降低贸易成本,更好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以满足国内粮食供需缺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2006—2016年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数据,测算并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及其特征。研究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总体表现出虚拟水净进口状况,中国农产品虚拟水的净进口量在-121.8157亿~722.0710亿m3,且中国的净进口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虚拟水流动频繁的国家主要是越南、泰国、新加坡和缅甸;中国虚拟水出口主要是蔬菜类(大蒜和干豆)和水果类(苹果和柑橘类水果)农产品,进口则主要是谷物类(大米)和水果类(香蕉和杧果)农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