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讨南方丘陵缓坡梯土上经济林幼林林地的水土流失及植被覆盖的防蚀保土效果,采用设立1 000 m2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和人工模拟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和研究了植被覆盖和生物地埂模式对板栗幼林林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无植被覆盖条件下,当年降水量为1 638.2 mm时,丘陵红壤区域开垦的缓坡梯地的年土壤侵蚀量可达6.48 kg/m2;(2)林下间种能很好的削减土壤侵蚀量,如当花生、油菜种植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分别为24.2%、31.5%至44.9%、58.4%时,年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5.49%~57.55%,径流系数平均减少9.04%,输沙率平均减少40.02%,作物覆盖率每增加10%则输沙率减少0.001 9~0.002 7;(3)农林复合经营区的生物保土埂具有明显的拦截泥沙的作用,可减少径流含沙量17.07%,花生、油菜套种或连种模式及萱草、白茅生物地埂是南方丘陵缓坡梯土幼林地上的几种保土效果好的生物保土模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效益定位观测,研究了日降水量对南方丘岗幼林地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防护林配置模式下,红壤区幼林地(造林前3年)土壤流失量随日降水量增大呈稳定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流失量在日降水等级上呈正态分布,以10.1—35.0mm的日降水等级对年泥沙流失总量贡献最大,达54.2%~72.8%;紫色土林地各个日降水量等级的土壤流失量均大于红壤林地。3种不同处理措施的土壤流失量排列顺序为:红壤坡改梯经济林不间种模式〉生物埂造林模式〉防护林模式;水平生物埂造林模式在日降水量小于35.1mm时,其土壤流失量小于防护林模式,大于35.1mm时,要大于防护林模式。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消落带香根草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流失是制约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通过试验小区对库区消落带香根草水土保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栽植有香根草的试验小区土壤物理性质要好于裸地,而2 a生香根草试验小区的土壤涵养水源功能要好于1 a生香根草;2)裸地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流失量为0.3383 t,随着植被覆盖的增加,土壤侵蚀深度和土壤侵蚀量都有显著的下降;3)2 a生香根草过滤、沉积土壤流失量0.1986 t;4)香根草具有较强的固土能力,2 a生单株香根草固土量为3.12 kg,其固土量与地下生物量关系可用Y(固土量)=-23.139X2+25.85X-3.1344方程拟合。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森林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秭归县为对象,研究了森林植被特点和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与土壤侵蚀之间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森林覆盖率上升,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强度降低,在秭归境内森林覆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面积减少16 km2,侵蚀模数下降91.2.tkm-2.a-1。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内土壤侵蚀量要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500 t.km-2.a-1,林分覆盖度需达到90%  相似文献   

5.
计划烧除引起水土流失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在国内对计划烧除林地水土流失量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计划烧除林地土壤侵蚀强度因坡度变陡而增加,坡度23的试验区为69.5t/(km·a),对照为52.6t/(km·a);坡度33“的试验区为104.7t/(km·a),对照为101.8t/(km·a)。计划烧除林地的土壤侵蚀量远远低干200t/(km·a)这个最低允许流失量标准。可以认为,在林内开展计划烧除所引起的水土流失量是很微弱的。周期性地开展计划烧除产生的生态负效应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为了降低森林的燃烧性,大幅度减少森林火灾,积极开展计划烧除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坡面径流场和三角形-梯形复合测流堰方法,观测了芦花冲小流域多功能防护林林地的径流、泥沙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不同造林模式林地同对照比较,坡面径流量减少17.75%~77.41%,泥沙流失量减少55.24%~89.83%,土壤容重减少3.00%~30.3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67%~75.55%。应用世行多功能防护林造林模式营造林3~4a后,林地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坡地水土保持技术,以传统习惯种植作物为对照,开展了坡地种葛对减少水土流失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葛根可以有效地减少坡地土壤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种葛4年后地表径流量比对照减少一半以上;随着种葛年限的增加,土壤侵蚀量逐年降低。种葛第2年后,雨水对坡地土壤的侵蚀量比对照减少了58.0%,到第10年种葛处理的土壤侵蚀量比对照减少了91.1%。本研究通过对坡度在28°以内的坡地种葛,对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
湿地松新造幼林地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高度集约化经营湿地松林对环境的影响,以湿地松新造幼林地为对象,设置径流场进行了连续6年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量为64353mm,林地径流量为1611241t/hm2,泥沙流失量为27844777kg/hm2,流失N、P、K等主要养分为131kg/hm2,径流系数为316%;在安徽丘岗地区营造湿地松林,实行大块状(80cm×80cm×50cm)整地,并集约经营,不致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林当年土壤侵蚀模数为19559t/hm2,属于无明显侵蚀类型,该区可提倡高规格整地和实行集约经营;5~8月为集中降水期,应避免相关营林活动;水土流失量与降水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林木生长和植被的恢复,径流量逐渐减少,泥沙流失量则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9.
湘南丘陵幼林林下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削减缓坡梯土幼林地的水土流失,设立1000m^2迳流小区,进行定位观测。探讨了植被覆盖对板栗幼林林地土壤侵蚀的影响。丘陵红壤区域开垦的缓坡梯地是绿化达标后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在无植被覆盖条件下,年土壤侵蚀蚀量可达6.4778t/1000m^2。植被覆盖能很好的削减土壤侵蚀量,种植面积为24.2%-58.4%时,年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5.49%-57.55%,迳流系数平均减少24.09%,输沙率平均减少40.02%,覆盖度每增加0.1则输沙率减少0.0019-0.0027。加大幼林地地面植物覆盖面积和覆盖速度,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油-花生套种或连种是一保土功能很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地表径流及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东山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监测场不同恢复模式3 a连续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坡耕地在退耕后具有较强的植被自然恢复能力,生态防护功能增强,人工辅助措施能加速植被恢复速度;退耕后对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显著,年均减少泥土流失量达103.91 g·m~(-2)以上,总体防护效果呈现为自然区>乔灌区>乔木区>对照区;退耕还林还草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的渗透性能增强,提高了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包括土壤含水率、土壤蒸发、土壤渗漏3个方面的内容,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本次研究力求验证这3方面与土壤含水量的一种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整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整地空白处的土壤含水率较对照空白处提高0.46个百分点;深整地较浅整地土壤垂直温度变化小,在0~70 cm范围内,每深10 cm,浅整地地温下降1.0 ℃,而深整地的下降0.9 ℃;深整地较一般整地土壤容重减小11%,土壤孔隙度增加5.5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还表明,适宜的整地深度以50~60 cm为宜,这有助于降低造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AboutSoilErosionandSoilandWaterLossZhangHongjiangCOlleg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n,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1ig100083,P.R...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地区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敏  张雪萍 《森林工程》2007,23(1):8-10,23
以哈尔滨市3个地形区、6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地理学和生态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地形的影响差异显著,平原地区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多样性指数也明显小于山地地区。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6.
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赵萌  方晰  田大伦 《林业科学》2007,43(6):7-12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山洼最多,山坡次之,山脊最少;同一立地类型中,0~2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最多,20~40 cm次之,40~60 cm最少;在同一立地类型中,微生物总数、细菌的数量秋季最高,冬季最低,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夏季最高,秋冬两季最低;同一立地类型的板栗林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真菌的数量与土壤含水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10 cm处土壤温度不具有相关性(P>0.05);细菌、真菌的数量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放线菌的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对杉木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贡献率为60%~70%.  相似文献   

17.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土壤抗冲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研究,分别研究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横垄、顺垄、混合耕作)和不同土层(0~15 cm、15~30 cm)对土壤径流冲刷过程中径流含沙量及抗冲指数的变化特征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整个冲刷过程中,不同土层土壤表面径流泥沙流失量呈递减趋势,最后基本趋于稳定;(2)在整个冲刷过程中,径流泥沙流失量总体表现为0~15 cm土层>15~30 cm土层,这主要与土壤剖面特性有关,而农业耕作和根系的影响占次要地位;(3)在各种耕作模式中,抗冲指数的大小均表现为0~15 cm土层<15~30 cm土层,且后者分别是前者的2~3倍。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山五桂山保护区选择4个不同的林分类型,分别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及土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林分改造、土壤养分改良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结果表明:(1)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四种林分类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指标含量大小排序大致为:沟谷季雨林阔叶混针阔混针叶林,只有有效磷含量是阔叶混大于沟谷季雨林。(2)四种土壤养分指标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沟谷季雨林这3种林型中的5个土层间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常绿阔叶林中仅速效钾在5个土层间有显著性差异。(3)四种林分类型中,沟谷季雨林各指标含量相对较高,处于"中下"等级,而针叶林各指标含量低,处于"很低"等级。总的来说,四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偏低,特别是针叶林,各项土壤指标含量均为"很低",可以参考群落演替方向对针叶林进行林分改造来提高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9.
选取滇池湖滨带沼泽土、冲积土、水稻土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理化性质,分析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以及水田耕作和人为干扰对滇池湖滨带土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田耕作使土壤肥力下降,土质变劣;水稻田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是引起富营养化和滇池湿地退化的潜在因素.修堤致使滇池水位变化,湖滨带冲积土淹于水下而形成人工湿地;冲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但速效磷、速效钾快速释放,有利于种植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20.
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辽宁东部地区油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县的油松发病林分内共有4种森林土壤类型,分别为石质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草甸棕色森林土、生草棕色森林土。石质棕色森林土类型发病率(86.34%)和发病指数(50.01)最高。土壤肥力测定显示共同规律是随着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钙和镁含量的减少而油松落针病均呈现病情加重的趋势,速效氮含量比正常下降了87.73%,表现最明显。发病林分的土壤pH值皆呈弱酸性,林分病情随着土壤的pH值减小而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