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家口坝上地区早在1964年在“五四”麦中发现有较普通腥黑穗病矮化的病麦植株,1974年坝上农科所又在张北大芒麦上采到这种可疑病麦,都曾经怀疑是小麦矮腥黑穗病。1978年有关部门组织了有天津、秦皇岛动植物检疫所会同张家口地区农业局、张家口地区坝上农科所参加的坝上小麦腥黑穗  相似文献   

2.
 为查清河北省坝上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是网腥还是矮腥,按腥黑穗菌标准鉴定方法作了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3.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overla Kuhn 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对象。每年我国在进口粮中经常截获小麦矮腥病瘿以及通过种子的洗涤检验的方法来检出小麦矮腥厚垣孢子。本方法是通过对被测的矮腥厚垣孢子的染色处理后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与其近缘种的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及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caries)、小麦光腥黑穗病菌(T. foetida)的rDNA-ITS进行了测序,并结合GenBank中登录的这3个种的其他菌株及腥黑粉属其他6个近缘种41条ITS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可以被划分为3个分支:第1个分支为印度腥黑穗病菌(T. indica)与其近似种T. walkeri;第2个分支主要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与其近似种T. caires和T. foetida及寄生在杂草上的一些腥黑粉菌(T.bromi 和T.fusca);第3个分支主要是寄生在杂草和水稻上的腥黑粉菌(T. barclayana和T. horrida)。第1分支与第2分支之间 ITS差异较大,同一分支内不同种之间ITS差异很小。rDNA-ITS序列只能用于腥黑粉菌属中部分种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由矮腥病菌所引起的矮腥黑穗病在美国西北部冬小麦(Triticure aestivum L.)上是一个有极大经济重要性的病害。病菌除了为害小麦外,也发生在许多其他的禾草上。矮腥现在的寄主名单,包括禾本科的5个族,18个属,68个种及2个变种。当把大麦腥黑穗病T.Pancicii Bub.及Ranoj.和T.hordei Koern归并为T.controversa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小麦矮腥病菌某些近似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入小麦中经常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禾本科杂草种子,扩大了小麦矮腥病菌的传入寄主,也增加了某些禾草腥黑穗病随同传入的可能性。根据小麦矮腥病菌与某些禾本科腥黑穗病菌在动态方面的近似,以及在冬孢子萌发生理、寄主范围等方面的共同点,结合进口检验中禾本科杂草种子的出现频率,提出 Tille-tia caries,T.secalis,T.decipiens,T.fusca,T.elymi,T.lolii 等六种禾本科植物腥黑穗病菌为小麦黑腥病菌的近似种。  相似文献   

7.
文锦渡是全国最繁忙的陆路口岸之一。合成饲料,麦糖是进境主要植物产品之一。合成饲料都有小麦的成份,都潜在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可能,但,它又不同于小麦,找不到小麦矮腥的病瘿 。只能在俣成饲料中找到矮腥的孢子。目前,未有合成饲料,麦糖中TCK的详细检验方法,这就给现场的检疫,鉴定工作带来了麻烦,本文介绍进境合成饲料,麦糖的快速检验方法,为合成饲料,麦糖中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检  相似文献   

8.
吴品珊  王圆  陈克 《植物检疫》2000,14(1):11-13
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和小麦普通腥黑穗菌(光腥和网腥)进行了60Co辐照、环氧乙烷熏蒸、直线加速器电子辐射等方法的灭活处理实验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几种菌灭活效果基本一致.预示实验中的两种普通腥黑穗菌可做为矮腥黑穗菌的指示菌.  相似文献   

9.
王圆  吴品珊 《植物检疫》1991,5(6):412-413
应用钴60—γ,射线杀灭小麦矮腥冬孢子,防止病菌随进口粮传入,危害我国小麦生产。本试验对灭菌剂量进行筛选,表明60万拉德可杀死孢子,阻止病菌传入。小麦矮腥黑穗病为我国进口植物检疫对象,进口的小麦原粮常带有矮腥冬孢子,须进行检疫处理。曾采用干热、湿  相似文献   

10.
自洗涤液中分离的小麦腥黑穗病孢子的萌发试验王淑秋,葛泉卿,宫兆林,张万义(烟台动植物检疫局264000)在进口小麦检疫工作中,准确鉴定分离到的小麦腥黑穗病孢子是矮腥还是网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能找到病瘦或分离到的孢子十分...  相似文献   

11.
王淑秋  张万义 《植物检疫》1995,9(6):345-345
自洗涤液中分离小麦腥黑穗病孢子的萌发试验王淑秋,张万义,葛泉卿,宫兆林(烟台动植物检疫局264000)在进口小麦检验工作中,准确鉴定分离到的小麦腥黑穗病孢子是矮腥还是网腥,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在能找到病瘿或分离到比较典型的孢...  相似文献   

12.
在田间的小麦丛矮病非典型病株申常常分离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及玉米粗缩病毒(MRDV)两种病原物。单独用前者接种,仅表现小麦丛矮症,单独用后者接种,仅表现小麦蓝矮症,即植株矮化、暗绿、分蘖减少,叶坚挺。两者混合侵染时,往往表现两者的混合症状,但以何种病毒占优势而倾向于优势病毒的症状。典型丛矮症植株中电镜检出弹状病毒粒体,40—70×270—400nm尺度与日本报导的稍异。典型丛矮病株中不存在玉米粗缩病毒的粒体。小麦丛矮病毒很可能是北方禾谷花叶病毒的一种地方性株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霜霉病与苗疫霉病的识别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霜霉病和苗疫霉病过去很少发生。在近年的有害生物普查中发现这两种病有扩散的趋势。1症状识别早中稻霜霉病在秧田期开始表现症状,到分蘖盛期表现明显。病株萎缩,叶片淡绿并呈斑纹花叶状,斑点黄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不规则;抽穗后病株萎缩更明显,株高不足健株的1/2,叶片短而窄。这是区别于苗疫霉病的显著标志之一。病株心叶常呈黄色卷曲或扭曲或扭曲不易抽出,分蘖较健株少,但病株所有分蘖全部受害,呈系统侵染;重病株不能孕穗,轻病株即使能孕穗,也不能正常抽穗或包于叶鞘中,穗型小而扭曲,畸形或不实。这是区别于黄矮病(病毒病)的标志之…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光腥黑穗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被列为国内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目前国内对该病菌的认识和研究远远落后于口岸经常截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为早期识别和检测该病菌,从源头上预防该病菌传入、流行和传播,保障我国小麦生产的安全,本综述在总结这4种小麦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形态和生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目前用于小麦光腥黑粉菌检测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红外光谱、电子鼻和PCR等主要技术的优劣,为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来检测小麦光腥黑粉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从美国进口六月禾中检出狐草腥黑穗病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1~3月甘肃草坪技术开发研究所和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分4批从美国杰克林公司和美国国际种子公司引进了7400kg六月禾和普通早熟禾,我们参照小麦矮腥病菌的检验程序,进行了直接检验、洗涤检验和萌发试验,做出结论,在这3批六月禾中检出的菌为狐草腥黑粉病菌Tilletia fusca。禾本科牧草不仅是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野生寄主,而且在禾本科牧草上寄生的一些腥黑粉病菌都与矮腥黑穗病菌有着某些亲缘关系,所以在  相似文献   

16.
2003~2004年定点调查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秧苗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分蘖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和其余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或不成穗。拔节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大部分分蘖(68.9%~79.2%)显症,部分茎、蘖(32.9%~23.0%)成穗,产量损失较大(80.8%);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不显症,其余分蘖部分显症(分蘖总显症率为53.0%~66.7%),全部主茎和部分分蘖成穗(总成穗率61.1%~48.1%),产量损失较小(34.5%)。病株不侵染同穴健株。由此提出治虫防病、改茬和病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材料和方法:选用同期播种的小麦植株,病株为接过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显症病株。采用从典型丛矮病株上饲毒的灰飞虱介体,接芽期小麦,经30天后启用。健株置防虫条件下,同期取用,为对照。 将供试材料洗净,去根。按鲜重含20%干物质及干物质中含5%的全氮量计算。按病株、健株各取含氮5毫克的材料,每毫克的全氮量加1毫升6 N盐酸计算,全部装入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所发生的小麦丛矮病证明是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CMV)所致,并由灰飞虱所传染,文中记述了在我国发生的历史及分布的情况。发病小麦在田间的症状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植株正常,叶上有退绿或黄色线条,2、植棒正常或稍矮,叶脉间有严重退绿或变黄,根部发育稍差,3、植株中等矮化,有宽的退绿条纹,叶脉亦变色,分蘖增多,4、植株严重矮化,分蘖异常增多,根系发育恶劣。轻症植株常发展成为重症株。重症植株不能越冬。有些轻症植株后期有隐症现象。根据病情轻重,在田间调查中划分0、Ⅰ、Ⅱ、Ⅲ四级,逐级称取千粒重,结果Ⅰ级病株的千粒重损失为52.6%,Ⅱ级为66.7%,Ⅲ级为93.23%。  相似文献   

19.
陈建东 《植物保护》1993,19(5):41-42
1991年11月我局从进口的23600吨沙特阿拉伯小麦中检出植物危险性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表现与小麦普通腥黑穗病明显不同,其特点是感病麦株并非全株发病,一个病穗中仅部分籽粒受病。病菌主要侵染胚乳,除严重感病外一般不侵染胚;病穗一般较健穗短,小穗数量大。病菌孢子抗逆性极强,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7年以上,散落在田间的孢子可存活2—4年,经沤肥或经家畜消化道仍有部分孢子能正常萌发。该菌对不同地理气候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目前我国没有该病发生,一旦传入,后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四省小麦丛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流行性和暴发性,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丛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冬前感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冬前未显症和早春及拔节后感病植株上部叶片显条纹,一般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有的能抽穗,但穗小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1-3].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4,5].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丛矮病病原发生、分布及其变异,2010年4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多地采集标样,采用RTPCR方法对各地标样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